古书中的注解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1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

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

(3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 、《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 、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4 )提示语法(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 )诠释典故成语(7 )校勘文字。

4 、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

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

“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 、古注的常用术语:(1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

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

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

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

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

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

如“同犹俱也。

”用远引申义来解释。

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以今语释古语。

“谁为,犹为谁也。

”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

如“直犹但也。

”(4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

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毛传:“思,辞也。

”意思指“思”是虚词。

(6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实用文档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②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实用文档
疏:不仅解释经文,而且给前人 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
如:唐初,由孔颖达等纂集成的 《五经正义》 ,凡一百八十卷。
实用文档
这个时期,除了经部书外,还出 现了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 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如:
古文经学:汉景帝时,人们从孔子
旧宅的壁缝里发现了用篆文书写的 《尚书》、《周礼》、《论语》等 书,这些书称之为古文经,河间王 刘德也从民间获得了古文经书,献 给了朝廷。古文经和今文经文字有 差异、甚至连篇章、内容和解释、 评价也不同。研究古文经的学者形 成了古文经学派。如:许慎、马融、 郑玄。
实用文档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了“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 从此儒学独尊,《诗》、《书》、 《礼》、《易》、《春秋》五经 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神 圣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广大读书 人必读的经典。
实用文档
所谓儒家经典,现在一般是指儒 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 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 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 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 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 体。
今文经学: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 向弟子讲授经学,这时的经书大都 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 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 代才用当时的隶书写成,因此成为 今文经。代表人物:董仲舒。
实用文档
《礼记·乐记》:“《诗》云: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 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 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 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 曰独,幼而无父曰实用文档孤。”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一、古注的类型和体例(一)古注的类型1、传注体1.1诂、训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是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1.2传唐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师古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1.3注晋张华《博物志》说:“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

后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

注,下己意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说:“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

”《礼记·曲礼上第一》下又说:“注者,即解书之名。

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

传谓传述为义,或样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

今谓之注者,谦也。

”《说文》:“注,灌也。

”用在注释古书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1.4笺《诗·周南·关睢·郑氏笺》释文:“《字林》云:…笺,表也,识也。

‟按,郑《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周南·关雎》“郑氏笺”下注云:“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

‟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

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

”《说文》:“笺,表识书也。

”2、章句体刘师培《国语发微》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后注:“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

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

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一、注解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我国训诂学史上给古文献作注始于汉代,这是有它的社会历史原因的。

一般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语言自身的发展演变,致使文字的形义关系、词语的读音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语法结构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使原本妇孺皆知的语言文字,到后来连硕师大儒也难以读懂,这就需要有专家给语言文字作解释。

第二,统治者尊经。

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汉初,为了弥补长期战乱的创伤,巩固新的政权,朝廷很重视恢复和繁荣文化。

学者们开始搜集“秦火”以后流散的文献古籍,加以整理解释。

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经学空前繁荣昌盛。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每经都有由中央认定的博士进行讲授。

汉代通行的是隶书,人们看不懂古文(战国时六国文字)经籍,需要注解。

当时从民间搜集的“书集如山”,绝大部分是人们凭记忆用隶书记录的。

汉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鲁恭王扩建宫室,拆毁了一座孔子住过的旧房子,从夹壁中发现了用六国古文写的《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这批经书后来就叫做古文经。

古文经中多古文古语,要明经义,首先要攻克古语言文字关,所以,相对于今文经学来说,古文经偏重于识字考词及名物训诂。

第三,古、今文经学之争促使了训诂学的发展。

今文经(用汉代通行隶书写成的)为官方所定经学,设有五经十四博士,为御用学派。

当时的士人和官吏的任用和迁升,都要学习儒经。

如:桑弘羊本为一个牧猪的人,就凭钻研公羊学,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古文经是指鲁恭王在孔子故宅的夹壁中发现的用六国古文字写成的《尚书》《论语》《孝经》等数十篇古文献,当时古文经为今文经学家所怀疑,反对将它列入学馆,因此,今古文之争十分激烈,持续了近200百年。

由于古文家基础坚实,治学严谨,实事求是,解经重视文字训诂,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终于取得了应有的学术地位。

二、注解的体例要读古注,就得先了解古注的体例,古注的体例是指古注的种类、古注的术语和古注的编排。

古注大都是随文释义的注疏,即附于文献正文之后的注释。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一古书注解产生的原因3古人所著原书碍于体例不会面面俱到有时需要补充史实材料3扩展于魏晋南北朝推进于唐1再度注释的出现2注解范围扩大3集注集解的出现5全面发展于清三古注的类型10选注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产生的原因
1、词改变了意义,事物改变了名词 2、时代推移,背景变换 3、古人所著原书碍于体例,不会面面俱到, 有时需要补充史实材料 4、后人对原书的评论有时以注解的形式出 现
二、古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
1、产生于先秦 2、兴盛于两汉 3、扩展于魏晋南北朝,推进于唐 1)再度注释的出现 2)注解范围扩大 3)集注、集解的出现 4、变化于宋元明 5、全面发展于清
三、古注的类型
1、注(训、说、释…):对原文作独立注解 2、笺:P612 3、疏:P611 4、校:考核古书,或校正文字,或考镜源流 5、音义:以辨音释义为本,也校勘 6、章句:循文释义,串讲大意 7、补注:订正、拾遗前人注疏 8、集解(集注、集释):P614 9、笔记:P625 10、选注:古人进行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
四、古注的内容
1、释词 2、串讲 3、通释全章大意 4、阐述语法 5、说明修辞手段
五、古注的术语
1、曰,为,谓之: A曰X 2、谓:X谓A 3、貌,之貌:X,A貌 4、犹:X,犹A也
5、之言,之为言:X之言A也 6、读为,读曰:X读为A 7、读若,读如:X读若A
五、古注的术语(续)
8、音:X,音A 9、反,切:X,AB切;X,AB反;X,AB 10、如字: 11、言:X,言A 12、辞,词
13、衍文 14、脱文 15、当为,当作
六、古注经的体例
1、P613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一、为什么要读古注《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陆筠注:“折枝为磬折腰肢。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梦溪笔谈》:“士人刘克博观异书。

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克乃按《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

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

余在蜀中,见人家有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古书的注释按时间分可以分为古注和今注两大类(大体清代以前的注释叫古注)。

今注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般说来观点比较正确。

科学性较强,而且使用现代汉语,通俗易懂,但我们阅读古书仅仅借助今注是不够的,这是因为:1、古代的传注家距古书成书时代近,如汉代注先秦之书,也就是几百年,语言变化不大,典章制度尚存,加之他们学识渊博,学风扎实,所作的注解往往比较可靠。

这些古注都是今注的基础和依据。

今注有的比较简单,各种注本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加确切、深入的理解古书的内容,就必须阅读古注。

2、有许多古书至今没有今注。

我国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有今注的只是一小部分,对多数没有今注可参考的古书在阅读时必须借助古注。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古注。

如(清)阮元在《十三经注疏》前的《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中说:“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

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二、古注的类型古注的别称有:传、笺、章句、注、疏等,按今人的理解都是指对古书注释或注解,但它们的原义有细微差别,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1、先秦就有“传、解、说”的各目,这些大都是解释的意思。

“传”有“传通”之意。

《说文》:“传:遽也(送信的快车或快马)。

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

古注的类型古书的注解由于作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1.传注体所谓“传注体”,是一种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

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 (通作“故”)、“训”。

《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

清马其昶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

汉高诱作《淮南子注》,在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都是这样的例子。

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综合两家之言,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用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传的本义是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驿车和驿马,引申为“传通、传述”的意思。

秦汉时,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

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注释。

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叫做“孔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称“传”。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

郑玄“笺”的意思本来是说对《毛传》的阐发和补充,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却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和补充。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注的本义是灌注。

古代经书多难懂,好像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所以把对经文的解释也叫做注。

古注就其特点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传、笺、章句、集解、疏五类。

1、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

如孔子著《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者,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

如西汉鲁人毛亨的《毛诗传》:《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毛传》:“相,视也。

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

”2、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说文》:“笺,表识书也。

”如《诗经》毛传郑笺。

郑笺就是郑玄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

对《毛传》隐晦简略的地方,郑氏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写出来,以表示有别于已有的注释,标作“笺”,后人称为《郑笺》。

例如:相鼠有皮人而无仪3、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父也。

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

曰:…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此段话从“孟子去齐”以后串讲整个句义,是章句的体例。

4、集解集解可以分为两类:(1)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

(2)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

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5、疏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到了唐代,由于时间久远,人们感到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疏”这种新的注解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漢語通論(十七)古書的注解我國比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過注解。

今天我們要想比較順利地讀懂一部古書,一般都要參看舊注。

有些文字比較艱深的古書,如果不參看舊注甚至根本無法讀懂。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

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如語言的發展,口授和傳抄的錯誤等),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為這些古書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鄭玄對先秦的經書,像《周易》《毛詩》《周禮》《儀禮》《禮記》《論語》等書,都曾作過注解。

這些注解對我們了解先秦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沒有漢代學者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許多先秦古籍我們今天是很難讀懂的。

到了唐代,距離漢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許多漢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來,又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現了一種新的注解,作者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這種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義”。

例如現在最通行的《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就是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毛傳、鄭箋的“傳”和“箋”,當時都各有特定的意義,“傳”指闡明經義,“箋”有補充與訂正毛傳的意思,一方面對毛傳簡略隱晦的地方加以闡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傳的意見提出,使可識别。

注:《十三經注疏》大多數是漢朝人或魏晉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書的注疏人如下:《周易》: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詩經》: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周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谷梁傳》:晉范甯注,唐楊士勳疏;《論語》: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經》:唐玄宗注,宋邢昺疏;《爾雅》: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先秦經書的注解一般都比較難讀。

這一方面是因為注解家數繁多,各有側重,看法也常常不一,取捨之間,有時很不容易決定;另一方面是因為注文比較簡略,注解的體例和術語對一般讀者來說都比較生疏。

要想讀懂先秦經書的注解,我們首先要對它們的體例有大致的了解。

下面我們舉出《詩經·魏風·碩鼠》中的一個例子來說明經書注疏的體例(注疏一般都是用雙行小字排在正文之下。

為了保存原樣,正文和注疏一律不加標點):正文之下,前面沒有“箋云”的注是毛傳,如“貫事也”,“箋云”之後的注是鄭箋,圓圈之後“貫古亂反......”是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對正文和注文的注音(注:《經典釋文》簡名《釋文》,它彙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給先秦經書(包括《老子》和《莊子》,因為《老子》《莊子》在唐代也被稱為經)所做的注釋(以注音為主,也有少數義訓),經過作者一番選擇,成為我國早期别具風格的注音(兼釋義)總集之一。

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經典釋文。

這部書本來是脫離具體注釋对象的一部完整的專著,宋代以後,人們才把它的注釋移到每本書的相應的正文之下。

))。

[疏]字以下才是孔穎達的疏。

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兩本書印行的;宋代以後,為了便於閱讀,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書。

注和疏合成一本後,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之後,如果一段中有幾個注,疏就放在幾個注之後,如果一段中只有一個注,疏就放在一個注之後;上面這個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幾個注之後。

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

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訖各引兩三個字(如“'碩鼠'至'得我所'”,“傳‘貫事’”,“箋'碩大'至'是徙'”),然後再疏,中間用圓圈隔開。

有時是直解正文,如“國人疾其君重斂畏人,比之碩鼠......”;有時是疏證和發揮毛傳和鄭箋,這里是首先說明毛傳和鄭箋的來源,如毛傳:“貫事也”,正義曰:“《釋詁》文”,又如鄭箋:“碩大也”,正義曰:“《釋詁》文”(《釋詁》指《爾雅·釋詁》,孔穎達認為毛傳和鄭箋這里都是根據《爾雅·釋詁》來注解正文的);接著就考證名物,如“《釋獸》於鼠屬有鼫鼠......”。

可見疏的內容是很豐富的。

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後來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選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為集注或集解,例如何晏注《論語》,就是集解。

試舉《論語》第一句為例:子曰。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馬曰。

子者。

男子之通稱。

謂孔子也。

王曰。

時者。

學者以時誦習之。

誦習以時。

學無廢業。

所以為說懌。

其中“馬曰”的“馬”指馬融,“王曰”的“王”指王肅。

在讀“集解”之類的著作時,首先要細讀它的序,這樣才可以知道集的是哪幾家,“某曰”的“某”指的是哪一個人。

(也有序裏沒有提到的,這多半在注中第一次出現某人時用全名,以後只用他的姓。

)注解常見的情況有下列四種:第一,釋詞。

如上例“馬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

馬融就只注釋了“子”字。

第二,串講。

把一句或幾句連串起來講解。

如前例鄭箋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兩句作了串講:“我事女三歲矣,曾無教令恩德來顧眷我。

”這種方式雖然表面上沒有釋詞,但實際上是在串講中附帶地注釋了詞義,如以“事”釋“貫”,以“眷”釋“顧”都是。

第三,釋詞並串講。

這是前兩种方式的同時使用。

如上例,“王曰:‘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

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懌。

”王肅不但解釋了“時”字,並且把“學問時習之,不亦說乎”全句串解了一下。

第四,通釋全章大意。

如現在流傳的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就是採用既釋字句也釋全章大意的辦法。

《孟子章句》每章之後都有“章指”,“章指”是通釋全章正文的大意的。

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國也”章的後面有:“章指言:'王化之本,在於使民養生喪死之用備足,然後導之以禮義;責己矜窮,則斯民集矣'”。

這種辦法,為的是使文章的意義更為明顯,幫助讀者對全章的大意有一個總的了解。

要想讀懂先秦經書的注解,除了要了解經書注疏的體例和注解的各種情況之外,我們還要對經書中的注解術語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注解的術語很多,這里不可能一一列舉,我們只介紹幾個較為常見的術語。

1.曰,為,謂之使用這幾個術語時,被釋的詞總是放在“曰”“為”“謂之”的後面。

這幾個術語的作用相同,它們不僅用來釋義,並且用來分别同義詞或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别。

例如:《論語·先進》:“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朱熹注:“穀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饉。

”《爾雅·釋天》:“穀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饉。

”《谷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二穀不升謂之饑,三穀不升謂之饉。

”《詩經·術風·淇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論語·學而》引此)。

毛傳:“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爾雅·釋器》:“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

”“饑”與“饉”是同義詞,“切”“磋”“琢”“磨”是近義詞,注釋家有時用“曰”,有時用“為”,有時用“謂之”來區分它們。

在注釋並區分這類同義詞或近義詞時,既可用“曰”,也可用“為”,也可用“謂之”可見“曰”“為”“謂之”的作用是相同的。

這種“曰”“為”“謂之”略等於現代漢語的“叫做”。

2,謂“謂”和“謂之”不同,前面說過,使用“謂之”時,被釋的詞總是放在“謂之”的後面,使用“謂”時,被釋的詞則都是放在“謂”的前面。

可見這兩個術語的差别是很明顯的。

“謂”這個術語,往往是在以具體釋抽象、或以一般釋特殊的情況下,才用上它。

例如:《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孔安國注:“政謂法教。

”《論語·子罕》:“後生可畏。

”何晏注:“後生謂少年。

”“政”的概念比較抽象,故用比較具體的概念“法教”來注釋它;“後生”的概念比較特殊,故用比較一般的概念“少年”來注釋它。

這都是為了幫助讀者理解原文。

3.貌“貌”字一般用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後面。

使用“貌”字時,被釋的詞往往是表示某種性質或某種狀態的形容詞。

例如:《詩經·衛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朱熹注:“沃若,潤澤貌。

”《論語·陽貨》:“夫子莞爾而笑。

”何晏注:“莞爾,小笑貌。

”《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何晏注:“循循,次序貌。

”這種“貌”字略等於現代漢語的“......的樣子”。

4.猶使用這個術語時,釋者與被釋者往往就是同義或近義的關係。

例如:《詩經·魏風·伐檀》:“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

”毛傳:“側,猶厓也。

”《詩經·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不平謂何?”箋云:“謂何,猶云何也。

”用“厓”釋“側”,用“云何”釋“謂何”;因為“云”“謂”義同,“側”“厓”義近。

這種“猶”字略等於現代漢語的“等於說。

”以上“曰”“為”“謂之”“謂”“貌”“猶”六個術語,都是單純用於釋義的。

5.之言,之為言使用這兩個術語時,必然是“聲訓”;除了釋義之外,釋者與被釋者之間有時是同音的關係,有時是雙聲疊韻的關係。

例如:《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鄭玄注:“蕭之言肅也。

牆謂屏也。

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

”《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朱熹注:“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

”“肅”“正”“得”除了從意義上分别注釋了“蕭”“政”“德”之外,釋者與被釋者之間還有語音上的關係:“肅”“蕭”雙聲,“正”“政”同音,“得”“德”同音。

6.讀為,讀曰這兩個術語是用本字來說明假借字。

例如:《詩經·衛風·氓》:“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鄭箋:“泮讀為畔。

”《禮記·曲禮》:“國君則平衡,大夫則綏之,士則提之。

”鄭玄注:“綏讀曰妥。

”“泮”和“綏”是假借字,“畔”和“妥”是本字。

7.讀若,讀如這兩個術語一般是用來注音。

例如:說文:“噲,咽也。

從口,會聲。

或讀若快。

”有時,“讀若”、“讀如”的作用和“讀曰”、“讀為”相同,也是用本字來說明假借字。

例如:《禮記·儒行》:“起居竟信其志。

”鄭玄注:“信,讀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讀為”“讀曰”和“讀若”“讀如”的分别就在於: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後者則一般是用於注音,但有時也是用本字來破假借字。

從漢代學者注經開始,其後魏晉南北朝各代,注解古書的範圍都有所擴展。

唐人除了為先秦經書做注疏工作之外,也為漢以下的其他古書做了注解。

例如司馬遷的《史記》,在唐代就有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蕭統的《文選》,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這些注解,有的是以人名地名的考證和史實的考核為主,有的是以詞語的出處和典故的來源的考證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