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二)古注的源发、历代特点及名家注1、源发:先秦:萌芽→两汉:兴盛→魏晋至隋唐:发展→宋元明:中落→清:复兴→解放后:出版→现代:研究2、历代特点及名家注(1)先秦①特点:A注释多夹在正文中。
B尚未成为一门学科。
C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无注释专书。
②名家注:例: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周易·说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孟子·梁惠王》(2)两汉①特点:A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B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②名家注:例: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论语注》、《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
(3)魏晋至隋唐①特点:A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受玄学影响。
B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正义)”。
②名家注:例: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
(4)宋元明①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后人称“六经注我”。
②名家注:例: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古书的注解

实用文档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②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实用文档
疏:不仅解释经文,而且给前人 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
如:唐初,由孔颖达等纂集成的 《五经正义》 ,凡一百八十卷。
实用文档
这个时期,除了经部书外,还出 现了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 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如:
古文经学:汉景帝时,人们从孔子
旧宅的壁缝里发现了用篆文书写的 《尚书》、《周礼》、《论语》等 书,这些书称之为古文经,河间王 刘德也从民间获得了古文经书,献 给了朝廷。古文经和今文经文字有 差异、甚至连篇章、内容和解释、 评价也不同。研究古文经的学者形 成了古文经学派。如:许慎、马融、 郑玄。
实用文档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了“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 从此儒学独尊,《诗》、《书》、 《礼》、《易》、《春秋》五经 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神 圣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广大读书 人必读的经典。
实用文档
所谓儒家经典,现在一般是指儒 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 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 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 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 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 体。
今文经学: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 向弟子讲授经学,这时的经书大都 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 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 代才用当时的隶书写成,因此成为 今文经。代表人物:董仲舒。
实用文档
《礼记·乐记》:“《诗》云: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 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 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 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 曰独,幼而无父曰实用文档孤。”
古书的注解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一、古注的类型和体例(一)古注的类型1、传注体1.1诂、训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是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1.2传唐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师古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1.3注晋张华《博物志》说:“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
后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
注,下己意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说:“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
”《礼记·曲礼上第一》下又说:“注者,即解书之名。
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
传谓传述为义,或样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
今谓之注者,谦也。
”《说文》:“注,灌也。
”用在注释古书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1.4笺《诗·周南·关睢·郑氏笺》释文:“《字林》云:…笺,表也,识也。
‟按,郑《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周南·关雎》“郑氏笺”下注云:“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
‟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
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
”《说文》:“笺,表识书也。
”2、章句体刘师培《国语发微》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后注:“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
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
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古书的注解

通论之
古书的注解
一、什么是古书的注解?学习它的意义是 什么? 注解与训诂 学习古注的原因
二、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 主要包括: 主要包括: 汉代、魏晋南北朝、 汉代、魏晋南北朝、 唐代、宋代、清代。 唐代、宋代、清代。 十三经注疏
三、古注的体例 注疏体与集解体 注疏体一般包括正文、注和疏三方面内容。
六、学习古注应取的态度 依靠古注,但不迷信。批书注解的意义。 古书注解的简史。 二、古书注解的简史。 主要包括: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 1、主要包括: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 清代; 清代; 各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2、各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三、十三经注疏的内容是什么? 十三经注疏的内容是什么? 古书注解的名称有哪些? 四、古书注解的名称有哪些? 五、古书注解常见的情况 古书注解常见的术语有哪些? 六、古书注解常见的术语有哪些? 读为”“读曰” ”“读曰 读若”“读如”的分别? ”“读如 “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 七、古书注解的特色有哪些? 古书注解的特色有哪些? 八、古书注解中的注音 九、校勘学上常见的术语 十、对待古书注解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十一、举出一些常见的古今在古汉语方面有重要 十一、 影响的学者和著作的名字。 影响的学者和著作的名字。
四、古代注解常见情况及古注的主要内容 几种常见情况:释词、串讲、释词并串讲、通 释全章大意。 古注内容:广泛,涉及古代语言、历史、社会 、文化、科学等,概括起来主要有注音、解 释词义、疏通文意、分析句读、讲解语法、 揭示修辞、诠释典故、解释名物制度、考证 人物史实、地理、校勘文字和评论等
五、古注的术语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在古代非常重要,因为古代教育水平低下,大部分人都无法理解古书中的含义和背景,注解可以使古书中的意义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
如《周易》、《春秋》等书虽然是古代经典之作,但是其中的意义非常深奥,很难让人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注解就成为了中华文化重要的遗产之一。
古书的注解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补充资料,二是解释内容。
在补充资料方面,古书注解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书中对当时历史、文化、宗教、道德、法律等方面的补充资料,使读者对当时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就像《资治通鉴》中的注解,它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和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发展。
在解释内容方面,古书注解的作用是解释书中的意义。
这些意义可能是深奥的哲学思想,可能是关于人类存在和生命的思考,也可能是一些实用的技能和方法。
例如,在《论语》的注解中,虽然内容简短,但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注解解释了孔子的经验,也把孔子的智慧传承给后代。
古书的注解不仅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内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读者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通过阅读标注的注解,读者能够从中学习到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
此外,注解也有助于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古书,拓宽视野和拓展思路。
总之,古书注解在历史上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注释,优秀的注解家们在一代代人们之间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遗产。
在今天,注
解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考和智慧,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
古书的注解

• 《左传· 庄公八年》:“公惧,坠于车,伤 足,丧屦。反,诛屦于徒人费。” 如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十三经注疏》 • 朱熹有《周易正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楚辞集注》等。
• 清代是又一个高峰,注解的范围广,质量 高。
二、古书注解的名称
• • • • • • • • 传 笺 注 疏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 章句:离章析句,委曲支派。 集解 集注
• 如:魏王弼的《老子注》;晋郭象的《庄子注》;三国韦 昭的《国语注》;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等。
• 唐代的注解工作非常兴盛,达到一个高峰。
• 如: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 孔颖达等纂《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 《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作《周礼疏》《仪礼 疏》;徐彦作《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作《春秋谷梁传 疏》。 (九经)
• • • • •
校勘术语: 衍文 脱文 误文 《韩非子· 说林上》:“群臣有内树党以骄主,有外为交 以削地,则王之国危矣。”王念孙曰:“削地”当为“列 地”。“列”古“裂”字。裂,分也,言借外权以分地也。 《韩策》作“或外为交以裂其地”,是其明证矣。“列” 字作“ ”,形与“削”相似,因误为“削”。 • 倒文 • 《墨子· 鲁问》:“翟虑耕天下而食之人矣。”王念孙认 为当作“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下文云“翟虑织而衣 天下之人”。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的概况
• 古书的注解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
• 如:注《诗经》有三家:鲁申培公、齐辕固生、燕韩婴。 后又有毛亨作的《毛传》; • 孔安国注《尚书》;马融与郑玄为许多儒家经典作注;高 诱给《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王逸给 《楚辞》作注。
•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解的范围逐渐扩大。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产生的原因
1、词改变了意义,事物改变了名词 2、时代推移,背景变换 3、古人所著原书碍于体例,不会面面俱到, 有时需要补充史实材料 4、后人对原书的评论有时以注解的形式出 现
二、古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
1、产生于先秦 2、兴盛于两汉 3、扩展于魏晋南北朝,推进于唐 1)再度注释的出现 2)注解范围扩大 3)集注、集解的出现 4、变化于宋元明 5、全面发展于清
三、古注的类型
1、注(训、说、释…):对原文作独立注解 2、笺:P612 3、疏:P611 4、校:考核古书,或校正文字,或考镜源流 5、音义:以辨音释义为本,也校勘 6、章句:循文释义,串讲大意 7、补注:订正、拾遗前人注疏 8、集解(集注、集释):P614 9、笔记:P625 10、选注:古人进行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
四、古注的内容
1、释词 2、串讲 3、通释全章大意 4、阐述语法 5、说明修辞手段
五、古注的术语
1、曰,为,谓之: A曰X 2、谓:X谓A 3、貌,之貌:X,A貌 4、犹:X,犹A也
5、之言,之为言:X之言A也 6、读为,读曰:X读为A 7、读若,读如:X读若A
五、古注的术语(续)
8、音:X,音A 9、反,切:X,AB切;X,AB反;X,AB 10、如字: 11、言:X,言A 12、辞,词
13、衍文 14、脱文 15、当为,当作
六、古注经的体例
1、P613
古书的注解

古注的名称 5
刘师培《国学发微》:“故传二体,
乃疏通经文之字句者;章句之
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章太炎《国故论衡》:“古之为传 异 于章句,章句不离经而空发,
传则有异。”
古注的名称 6 7、集解(集注、集释)
1)经传集解: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2)诸解集合: 何晏《论语集解》
古注的名称 7
8、笔记
注解的术语 2
——“属”又叫“醜” 《尔雅》:“醜,类。” 《尔雅· 释草》:“蘩之醜秋为 蒿。” 郭璞注:“醜,类也。春时各 有 种名,至秋老成,皆
注解的术语 3
• 浑言、统言、通言、散言、散文 ——笼统地说 析言、析言、析言、对言、对文 ——分析地说 《说文》:“鸟,长尾禽总称也。” 段注:“短尾名隹,长尾名鸟。析言 则然,浑言则不别也。”
——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中疑难
问题提出看法。
9、选注
——是古人进行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
(通过选本)
注解的内容 1 • 分析句读
• 阐述语法 • 校勘文字
• 说明修辞手段
注解的内容 2 • 解释典故
• 考证古音古义 • 增补史料
• 阐明哲学思想
……
注解的术语1
• 属、别——表示事物的种类。 强调事物之间的共性, 就说某是某之属 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 就说某是某之别 《说文· 禾部》:“秔,稻属。” “稗,禾别也。”
通论(十七)(十八)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古注的名称(种类)
二、注解的内容 三、注解的术语
四、训诂专著简介
古注的名称 1
1、注(故、训、传、说、记、诠、 释、微、学、解……) ——对原文作独立注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旧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 、 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 叔武将沐,闻君至, 捉发走出, 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 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 之股而哭之。( 左传·僖公二十八 。(《 之股而哭之。(《左传 僖公二十八 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左传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年版)译文: 年版)译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 腿上而哭他。 腿上而哭他。” 杜预《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 杜预 春秋左氏传集解》 以叔武尸枕其股。 以叔武尸枕其股。”
3、旧注能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 、 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 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 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 自有关 坠于茵席之上; 有拂帘幌 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墙 落于粪溷( 。(《 篱,落于粪溷(hùn)之侧。(《梁 落于粪溷 )之侧。( 范缜传》 书·范缜传》) 范缜传 对文的原则 据文证义的方法
三、旧注的体例
• 毛传: 毛传: • 毛亨对《诗经》的注释。“传”指 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阐明经义。 阐明经义。 • 郑笺: 郑笺: • 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笺”有 郑玄对《诗经》的注释。 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 孔疏: 孔疏: • 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 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 郑笺等的注释。 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 籍正文, 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 注释,也叫做“正义” 义疏” 注释,也叫做“正义”、“义疏”、 述义” 讲疏” “义”、“述义”、 “讲疏”。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先秦 、注释的萌芽 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 乐记》 《礼记·乐记》:“《诗》云:‘肃雍 礼记 乐记 和鸣,先祖是听。 夫肃,肃敬也; 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 雍和也。夫敬以和, 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 行。”
梁惠王》 老而无妻曰鳏,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 孟子 梁惠王 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 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 而无父曰孤。 而无父曰孤。”
离骚》 各兴心而嫉妒。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楚辞 离骚 王逸注: 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 蚋之附群牛。 李善注: 说文》 蚋之附群牛。”李善注:“《说文》 秦谓之蚋,楚谓之蚊。 曰:秦谓之蚋,楚谓之蚊。”
• 集解:又称“集释”、“集注”、 集解:又称“集释” 集注” 集说” 诂林” “集说”、“诂林”。汇集诸家注 语而为解,时参以己意。 语而为解,时参以己意。 • 章句:传注体式之一。论章辨句, 章句:传注体式之一。论章辨句, 敷畅大义。 敷畅大义。
四、旧注的常用术语
学习旧注的术语,目的是读懂古注。 学习旧注的术语,目的是读懂古注。 如: • 《汉书 高帝纪》:“公巨能入乎?” 汉书·高 • 《尔雅 释训》:“鬼之言归也。” 尔雅·释训 释训》 鬼之言归也。
• 郑 玄→ 《毛诗笺》、《周礼注》、 毛诗笺》 周礼注》 仪礼注》 礼记注》 《仪礼注》、《礼记注》 • 何 休→《春秋公羊解诂》 《春秋公羊解诂》 • 高 诱→《战国策注》、《吕氏春 《战国策注》 秋注》 淮南子注》 秋注》、《淮南子注》 • 王 逸→《楚辞章句》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注释的发展 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出现了“经注兼注”
5、之言、之为言 之言、
声训术语, 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 注释。 注释。 论语·季氏 季氏》 吾恐季孙之忧, 《论语 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 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 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 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 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 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 谓之萧墙。 谓之萧墙。”
2、 谓
• • • • 与“谓之”的差别: 谓之”的差别: ①使用的位置不同 ②解词的内容不同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 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译为“ 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译为“是 指的是” 指”、“指的是”。
滕文公上》 树艺五谷。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 孟子 滕文公上 赵岐注: 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离骚 离骚》 恐美人之迟暮。 《楚辞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注: 美人谓怀王也。 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涉江》 阴阳易位, 《楚辞·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 楚辞 涉江 朱熹注: 阴谓小人, 兮。”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 君子。 君子。”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 1、旧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 •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tì)。(《诗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 终风》 经·邶风·终风》)
郑玄《毛诗笺》 汉·郑玄《毛诗笺》:“言,我; 思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 。~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 愿,思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 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 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 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 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 此古之遗语也。 此古之遗语也。”
1、曰、为、为之
①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②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 ③都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 ④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 ⑤都可译作“叫”、“叫做”等 都可译作“ 叫做”
魏风·硕鼠 《诗经·魏风 硕鼠》:“胡瞻尔庭有悬 诗经 魏风 硕鼠》 特兮。 毛传: 兽三岁曰特。 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 魏风·硕鼠 《诗经·魏风 硕鼠》:”胡取禾三百囷 诗经 魏风 硕鼠》 毛传: 圆者为囷。 兮。”毛传:“圆者为囷。” 豳风·七月 黍稷重穋, 《诗经·豳风 七月》:“黍稷重穋,禾 诗经 豳风 七月》 麻菽麦。 毛传: 后熟曰重, 麻菽麦。”毛传:“后熟曰重,先 熟曰穋。 熟曰穋。”
•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 、 学科的理论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 。( 周南·汝坟 经·周南 汝坟》) 周南 汝坟》
孔颖达《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孔颖达 毛诗正义》 “‘不我遐弃 不我遐弃’ 犹云‘ “‘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 古人之语多倒, 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 此类众矣。 此类众矣。”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 朱 熹→《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
(《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 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 》《中庸章句》《 集注》《孟子集注》 》《孟子集注 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 周易本义》 诗集传》 楚辞集注》 《楚辞集注》
5、注释的复兴——清 、注释的复兴 清 • 复兴的原因 • ①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 • ②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文字、音韵、 • ③“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 ③“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魏风·伐檀 《诗经·魏风 伐檀》:“置之河之侧 诗经 魏风 伐檀》 毛传: 犹涯也。 兮。”毛传:“侧,犹涯也。” 梁惠王上》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 孟子 梁惠王上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 犹敬也;幼犹爱也。 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豳风·鸱鸮 鸱鸮(chī 《诗经·豳风 鸱鸮》:“鸱鸮 诗经 豳风 鸱鸮》 xiāo)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郑笺: 犹巢也。 郑笺:“室,犹巢也。”
• • • •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 王 弼→《老子注》 《老子注》 郭 象→《庄子注》 《庄子注》 韦 昭→《春秋外传国语注》 《春秋外传国语注》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 孔颖达 《五经正义》—《易》 孔颖达→《五经正义》 《 》《诗》《礼》《左 《书》《诗》《礼》《左》 •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贾公彦→《周礼疏》 仪礼疏》 • 徐 彦→《春秋公羊传疏》 《春秋公羊传疏》 • 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疏》 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
2、注释的兴盛——两汉 、注释的兴盛 两汉 (1)两汉注释的特点 )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 • • •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 毛诗故训传》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周易》 尚书》 马 融→ 注《周易》、《尚书》、 毛诗》 论语》 孝经》 《毛诗》、《论语》、《孝经》、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礼》、《仪礼》、《礼记》等
《史记》三家注 史记》
• 张守节 《史记正义》 张守节→ 史记正义》 • 司马贞 《史记索隐》 司马贞→ 史记索隐》 • 裴 骃→ 《史记集解》 史记集解》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注释的中落 宋 (1)本期注释的特点 )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 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 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 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 邢 昺(bǐng)→ 《论语疏》、 论语疏》 孝经疏》 尔雅疏》 《孝经疏》、《尔雅疏》 • 孙 奭(shì)→《孟子疏》 ) 《孟子疏》
• • • • •
陆德明→《经典释文》 陆德明 《经典释文》 杨 倞→《荀子注》 《荀子注》 尹知章→《管子注》 尹知章 《管子注》 颜师古→ 汉书集注》 颜师古 《汉书集注》 李 善→《文选注》 《文选注》
哀郢》 众踥蹀而日兮。 《楚辞·哀郢》:“众踥蹀而日兮。”: 楚辞 哀郢 洪兴祖注: 踥蹀,行貌。 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枚乘《七发》:“沌沌浑浑,状如 枚乘《七发》 沌沌浑浑, 奔马。 李善注: 沌沌浑浑, 奔马。”李善注:“沌沌浑浑,波 相随之貌也。 相随之貌也。”
4、 犹
用“犹”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 义并不完全相同, 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在某一语境 中意义相通。 可译为“ 中意义相通。“犹”可译为“等 等于说” 于”、“等于说”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汉人作 注云‘ 皆义隔而通之。 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