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毛亨传
郑玄笺
郑玄笺
毛亨传
郑玄笺
义疏 义疏:疏通其义,又称“疏”、“注疏”、 “义注”、“讲疏”等。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通常都是先注后疏, 例如《周礼注疏》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作注,宋邢昺疏。
《国语》:“人三为众,兽三为群,女三为粲。” 《左传》:“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两汉—唐。初兴到保守。 今文学派:阐发“微言大义”,讲谶纬之学,注释 往往繁琐冗杂。 古文学派:重文字训诂,考证名物制度,注释循经 立训,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古文学派的这种 学风,人称“朴学”、“汉学”。 两汉注家:贾逵、服虔、马融、郑兴、郑众、许慎、 郑玄(郑家)。 三国:王肃(王学) 魏晋南北朝:义疏体形成,集解体出现 隋唐:孔颖达《五经正义》
赵歧《孟子章句· 梁惠王篇》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 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 赵歧《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 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于千里之 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
东 汉 赵 岐 《 孟 子 章 句 》
·
集解类
集解类: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以体现其系统性实习性综合性特征的应用科学
古书的注解、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古书注解与训诂、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 训诂,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训诂,它同 训诂 音韵、 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
言部》 说教也,从言,川声。 《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 说文解字 言部 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 曰训。 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 说文》 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训故者, 顺释其故言也” 顺释其故言也”。
三国·魏 何晏 论语集解·雍也 何晏《 雍也》 三国 魏·何晏《论语集解 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王曰务所以化道民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包曰敬鬼神而不黩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曰先 问仁。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 劳苦而后得功此所以为仁子曰。知者乐水。包曰知者 仁者乐山。 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己仁者乐山。仁者乐如 知者动。 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知者动。包曰日进故动仁 者静。 知者乐。 者静。孔曰无欲故静知者乐。郑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 仁者寿。 乐 仁者寿。包曰性静者多寿考
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 郑《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 六艺论》 注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古注标点翻译

古代汉语常识第四单元第一节古书的注解古书的注解,简称“古注”。
什么是古注?简单地说,古人的注释,通常称为旧注或古注。
从时间上说,清人和清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人注,简称古注。
是古代人对前人书籍中字、词、句、段落、篇章等方面的解释。
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要参看注解,不仅要参考现代人的注解,还要参考古注。
古注的作者去古未远,他们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后人更了解,同时他们注释一部书,有的要花费几十年时光,甚至耗尽一辈子心血,因此,他们能够作出比较精当而又符合历史情况的注释。
因此,了解古注的发展过程、古注的类别、古注体例、古注的术语,对我们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因此,在这一节里,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古注概述、古注的类别、古注的体例、古注的术语。
一、古注概述注解古书的工作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项工作开始于汉代。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二:第一,这是语言本身的发展决定的。
书面语言由西周先秦发展到汉代,由于语言的发展以及口授、传抄的错误等原因,汉代一般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儒家经书。
于是有人专门为这些经书作注解。
第二,汉代崇尚经学推动了古书的注解工作。
汉代在秦国的基础上取得了国家空前的统一,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巨大的发展。
汉武帝出于政治的需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因此经学(指儒家著作)出现空前未有的昌盛局面。
汉代统一以后,为了达到思想上的统一,做了三件事:独尊儒术,发动民间献书,立五经博士。
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
“十三经”的由来有一个过程:汉代为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后来不断增加,至唐代已有十二经——《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宋代为十三经——加《孟子》。
古代汉语标点翻译

陈俊英汉语言文学二班201001024108小学有形、有音、有意,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
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
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下为今。
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
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
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
周官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形也;转注、假借二者,驭形者也,音与义也。
三代小学之书不传,今之存者,《行书》、《说文》为之首,《玉篇》以下次之;《音书》、《广韵》为之首,《集韵》以下次之;《义书》、《尔雅》为之首,《方言》、《释名》、《广雅》以下次之;《尔雅》、《方言》、《释名》、《广雅》者,转注假借之条目也。
义属于形,是为转注;义属于声,是为假借。
稚让为魏博士,作《广雅》,盖魏以前经传谣俗之形、音、义,荟萃于是。
不孰于古行、古音、古义,则其说之存者,无由甄综;其说之己亡者,无由比例推测。
形失,则谓《说文》之外,字皆可废;音失,则惑于字母七音,犹治丝棼之;义失,则梏于《说文》所说之本义而废其假借,又或言假借而昧其古音。
是皆无与于小学者也。
译文:·小学包括字音、字形、字义三部分,三者之间互相联系,根据其中一个可以求得其他两个。
字形有古形、今形,字音有古音、今音,字义有古义、今义,六者之间互相联系,根据其中一个可以求得其他五个。
古今之间的概念是不一定的。
如果夏商周三代看做古的话,那么汉代则看做是今;如果汉、魏晋为古的话,那么唐宋以后则为今;先人在造字的时候,有字义而后又有字音,有字音而后有字形。
后人在考察古代的文字的时候,往往是根据字形推断其字音,根据字音推断其字义。
研究经学没有比明白字义更重要的了,而字义的关键又在于字音。
周官中的六书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构成字形的手段。
而转注、假借两者,是用来驾驭字形的,就是指字音和字义。
三代关于小学的书没有流传下来的,今天现存的,字形方面的书以《广韵》为首,《集韵》等以下的书次之;字义方面的书以《尔雅》为首,《方言》、《释名》、《广雅》以下的书次之。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四章古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四章古汉语词类活用《古代汉语》通论 [郭锡良主编第四章古汉语词类活用第四章古汉语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是一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可用作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动词、形容词、名词。
(一)动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发出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皆可用作使动。
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古汉语中有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多用作使动。
例: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史记·晋世家》)庄公寤生,惊姜氏。
(《左传·隐公元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谋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世家》)B、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左传·隐公元年》)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梁惠王上》)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
(《说苑·君道》)动词使动用法,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例: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二)形容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
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柳宗元《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
(柳宗元《蝜蝂传》)其达士,则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砺之于义。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一、《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①。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②。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③。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⑤。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⑥。
①姚炳:“燕燕,纪鸟,本名燕燕,不名燕。
以其双飞往来,遂以双声名之,若周周、蛩蛩、猩猩、狒狒之类,最古之书凡三见,而语适合此诗及《释鸟》文。
”“则旧以燕燕为两燕及曲为重言之说者,皆非也。
”又“差池”,曰“当专以尾言,燕尾双岐如剪,故云‘差池’耳”。
按依此说,古称燕为燕燕,不必特指双燕。
不过诗中之燕燕不妨仍指双燕,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仓庚于飞”(《豳风·东山》),皆非以一鸟为言。
②毛传:“之子,去者也。
归,归宗也。
远送过礼。
于,於也。
郊外曰野。
”陈奂曰:“‘于’训‘於’者,释‘于野’之于与‘于归’之于不同义。
‘于归’,往归;‘于野’,於野也。
‘於’犹‘之’也。
”③飞而下曰颃,飞而上曰颉。
颉颃,即顾盼翱翔。
④将,朱熹曰“送也”。
伫立,毛传曰“久立也”。
⑤朱熹曰:“‘送于南’者,陈在卫南。
”⑥毛传:“仲,戴妫字也。
”范处义曰:“先君,庄公也。
寡人,庄姜自谓也。
《周官》六行信于友为任(按《周礼。
地官·大司徒》“六行:孝、友、睦、姻、任、恤”,郑注“任,信于友道”),庄姜谓仲氏于我相信如友,故曰‘任只’,且称仲氏之德塞实而无伪,渊深而不流,温和惠顺,终始如一,既能自善自谨其身,又当不忘先君,有以助我,相诀之辞如此,冀仲氏不遐弃也。
”但“先君之思”,也可以解作是戴妫对庄姜的临别赠言。
译文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
瞻望不见人影,泪流纷如雨降。
燕子飞翔天上,身姿忽下忽上。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不嫌路长。
瞻望不见人影,伫立满面泪淌。
燕子飞翔天上,鸣音呢喃低昂。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远去南方。
古代汉语---古文标点与古文翻译

古文标点
❖ 古书一般不断句,前人读书时需要自己断句。断 句时,用“、”或“o”作标记,句中停顿标于字 下,句末停顿标于字旁,此即句读。《说文》: “、,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 古人给古书作注,虽然不管断句,但注文一般都
是在应该断句的地方。有注之处多为断句之处。 ❖ 现存古籍,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且未必都
❖ 例一:是谓全德之人哉!(《庄子·天地》) //岂人主之子孙必不善哉!(《战国策·赵 策》)
❖ 例二: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
❖ 哉、兮:位于句末,表感叹语气。可使用感叹号 (!)。“兮”作叹词比较特殊,多位于分句末尾, 则应用逗号。
❖ 例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 (华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 有病如成者
❖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 病如成者。
(《三国志·华佗传》,中华1959)
❖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 病如成者。
❖ 去-弆[jǔ]:收藏;密藏。 ❖ 《左传·昭19》:“紡焉以度而去之。”孔颖达疏:
“去,即藏也。字書去作‘弆’,羌莒反。”
文言语言的形式特点
①对称性 ❖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 老弱。(《淮南子·览冥篇》)
②多虚词 ❖ 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
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古代汉语标点翻译

陈俊英汉语言文学二班201001024108小学有形、有音、有意,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
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
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下为今。
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
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
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
周官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形也;转注、假借二者,驭形者也,音与义也。
三代小学之书不传,今之存者,《行书》、《说文》为之首,《玉篇》以下次之;《音书》、《广韵》为之首,《集韵》以下次之;《义书》、《尔雅》为之首,《方言》、《释名》、《广雅》以下次之;《尔雅》、《方言》、《释名》、《广雅》者,转注假借之条目也。
义属于形,是为转注;义属于声,是为假借。
稚让为魏博士,作《广雅》,盖魏以前经传谣俗之形、音、义,荟萃于是。
不孰于古行、古音、古义,则其说之存者,无由甄综;其说之己亡者,无由比例推测。
形失,则谓《说文》之外,字皆可废;音失,则惑于字母七音,犹治丝棼之;义失,则梏于《说文》所说之本义而废其假借,又或言假借而昧其古音。
是皆无与于小学者也。
译文:·小学包括字音、字形、字义三部分,三者之间互相联系,根据其中一个可以求得其他两个。
字形有古形、今形,字音有古音、今音,字义有古义、今义,六者之间互相联系,根据其中一个可以求得其他五个。
古今之间的概念是不一定的。
如果夏商周三代看做古的话,那么汉代则看做是今;如果汉、魏晋为古的话,那么唐宋以后则为今;先人在造字的时候,有字义而后又有字音,有字音而后有字形。
后人在考察古代的文字的时候,往往是根据字形推断其字音,根据字音推断其字义。
研究经学没有比明白字义更重要的了,而字义的关键又在于字音。
周官中的六书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构成字形的手段。
而转注、假借两者,是用来驾驭字形的,就是指字音和字义。
三代关于小学的书没有流传下来的,今天现存的,字形方面的书以《广韵》为首,《集韵》等以下的书次之;字义方面的书以《尔雅》为首,《方言》、《释名》、《广雅》以下的书次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笫一节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一古书注释概说:1汉代的古书注释: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
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⒈《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⒊《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⒋《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⒌《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⒍《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⒎《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⒐《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⒑《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⒒《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⒓《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⒔《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二古书注释的体例:﹙三大体例﹚1传注体:一种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
先秦至汉代多用之,有“诂”、“训”、“传”、“注”、“笺”等多种体式:①“诂”、“训”、“传”:都有训解、注释、传述之意。
从内容看,有侧重于叙事之原委和对古代文献思想内容的解说,如先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等;有的侧重于解字释词,如汉毛亨《诗诂训传》,郑玄《论语训诂》,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等。
②“注”:“注”有诠释的意思,取“灌注”义,与“传”等大致同。
一般指首次注释,即所谓原注。
如汉代郑玄的“三礼注”(《礼记》《周礼》《仪礼》)等。
“注”体始于郑玄,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称为《传》,郑玄则谓之《注》。
”▲郑玄《周礼·大宰》注(节录):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典常也经也法也王谓之礼经常所秉以治天下也…(注文)③“笺”:“笺”是较短小简约的注释,是后人在前人“传”“注”基础上的再注释,既注原文又注原注。
如郑玄在《诗诂训传》基础上所作的《毛诗笺》。
▲郑玄《毛诗笺》(节录):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坎坎伐檀声寘置也干厓也风行水成文曰涟伐檀以俟世用若俟河水清且涟笺云是谓君子之人不得进仕也○坎苦感反寘之豉反涟力缠反猗於宜反本作漪同(“笺云”前为毛传,后为郑笺,○后为后人从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里找来的反切注音)2 义疏体:亦称注疏体此类注释体例多为汉代以后的注释家所用。
“义疏体”是一种“经”、“注”兼释的体例。
“义疏”就是疏通经文及注文的意思。
“经”指经典原文,“注”指前人(多指汉代注释家)注释。
“疏”又叫“正义”。
如《春秋左传正义》就是唐·孔颖达在晋·杜预注的基础上对《春秋左氏传》作的疏(正义),是较典型的义疏体。
“义疏”的文字在唐代以前是和被疏的“经”、“传”分开刊行、各自成书的,宋代将两者合刊为一。
今存中华书局影印阮刻本《十三经注疏》即此。
▲十三经注疏《诗·周南·桃夭》(节录):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兴也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灼灼华之盛也笺云兴者踰时妇人皆得以年盛时行也○少诗照反。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之子嫁予也于往也宜以有室家无踰时者笺云宜者谓男女年时俱當○當丁浪反〔疏〕桃之至室家。
毛以为少壮之桃夭夭然复有灼灼然此桃之盛华以兴有十五至十九少壮之女亦夭夭然复有灼灼之美色正於秋冬行嫁然是此行嫁之子往归嫁於夫正得善时宜其为室家矣。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3 集解体:﹙也叫集注,即汇集诸家注释﹚▲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八佾》节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马曰倩笑貌盼动目貌绚文貌此上二句在卫风硕人之二章其下一句逸也子曰绘事后素郑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曰礼后乎孔曰孔子言绘事后素子夏闻而解知以素喻礼故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包曰予我也孔子言子夏能发明我意可以共言诗﹙汇集了马融、郑玄、孔安国、包咸等人注释﹚集解体另有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荀子集解》等。
三古书注释的内容及方法:1古书注释的内容:﹙五个方面﹚①正文字:改正传抄中的错讹字或指明通假字。
▲《礼记·乐记》:“武王克反商。
”郑玄注:“‘反’当为‘及’字之误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郑玄注:“古字‘材’‘哉’同”。
②释音义:给字词注音释义,以扫除读书障碍。
▲《荀子集解·劝学》:“故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
”杨倞注:“半步曰蹞,与跬﹙kuǐ﹚同。
”▲《诗·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经典释文》注音:蚩,尺之反;贸,莫豆反。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是一部专门为古代典籍解释音义的著作﹚③析句读:为避免读破句或误解文义而先断句。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闻其﹙指晋公子重耳﹚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
”唐·孔颖达疏:“断‘其裸’以上为句。
”“裸谓赤体无衣也。
骈胁非裸不见,故欲观其裸。
伺其浴,乃逼迫以观之。
”﹙骈胁:肋骨连在一起﹚④通文义:串讲难理解的句子或段落。
▲《楚辞·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东汉·王逸注:“女萝,兔丝也。
言山鬼彷佛若人,见于山之阿,被薜荔之衣,以兔丝为带也。
薜荔、兔丝皆无根,缘物而生。
山鬼亦腌忽无形,故衣之以为饰也。
”⑤释典故、考名物: 解释典故、名物、礼俗等。
▲《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毛传云:“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
”(注:“两”同“辆”;“御”音义同“迓”,即迎接。
毛传说明当时婚娶礼规)▲《史记·项羽本纪》:“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
”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函谷关在陕州桃林县西南十二里,秦函谷关也。
《图记》云:西去长安四百余里,路在谷中,故以为名。
”▲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
”李善注:“韩子曰,楚人和氏得璞玉于楚山之下,奉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刖和左足,武王薨,成王即位,和又献之。
玉人又曰石也,刖其右足。
”2古书注释的方法:﹙三个方面﹚其一,释词的方法:①形训:从分析字形入手解释词义。
▲《周礼·大司徒》:“知仁圣义忠和。
”郑玄注:“忠,言以中心。
”▲郑玄笺《诗经·小雅·皇皇者华》云:“中和谓忠信也。
”孔颖达疏:“于文,人言为信,谓言不虚也。
”②声训:利用音同或音近词来释义。
▲《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③义训:用同义近义词训释,或对词义作界说描述等。
▲《周礼·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郑玄注云:“典,常也,经也,法也。
王谓之礼经,常所秉以治天下也。
”其二,通句的方法:①串讲:在释词基础上综合起来贯通全句句义。
▲《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王逸注:“淹,久也。
代,更也。
序,次也。
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往秋来,以次相待。
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
”②释句:就深入理解全句的问题加以解说。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
以望楚矣。
望楚与堂。
景山与京。
”毛亨传:“虚,漕虚也,楚丘有堂邑者。
景山,大山。
京,高丘也。
”孔颖达疏:“言其有山林之饶,高丘之阻,不可居处。
”其三,拓展释义的方法:旨在开拓释句的内涵。
①解事:补叙、讲述事实或说明用典出处等。
▲《世说新语·德行篇》:“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刘孝标注曰:“《汝南先贤传》曰:‘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
有室荒芜不扫除。
曰:大丈夫当为国家扫天下。
值桓汉之末,阉竖用事,外戚豪横。
及拜太傅,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臣,反为所害。
’”②评说:对史事等情况加以评论,以便加深理解。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裴松之注云:“孙盛《魏氏春秋》云:答诸将曰:‘刘备,人杰也,将生忧寡人。
’臣松之以为史之记言,既多润色,故前载所述有非实者矣,后之作者又生意改之,于失实也,不亦弥远乎?”﹙裴松之认为“今不击,必为后患”为失实之言﹚四古书注释的术语:1释义常用的术语:①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称作、叫作”等,其特点是被解释词在后,解释词在前。
▲《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杜预注:“步曰卒,车曰乘。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诗经·周颂·丝衣》:“鼐鼎及鼒,兕觥其墐。
”毛传:“大鼎谓之鼐,小鼎谓之鼒。
”②谓:相当于“即、就是”,与“谓之”的不同之处是被解释的词总是在它的前面。
▲《论语·雍也》:“子曰:由也果。
”﹙由:子路﹚包咸注云:“果谓果敢决断。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
”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③犹、犹言:相当于“等于说”等,常用在用同义词来解释词语的句子中。
▲《左传·隐公元年》:“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
”杜预注:“纯,犹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