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释
古书的注解

实用文档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②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实用文档
疏:不仅解释经文,而且给前人 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
如:唐初,由孔颖达等纂集成的 《五经正义》 ,凡一百八十卷。
实用文档
这个时期,除了经部书外,还出 现了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 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如:
古文经学:汉景帝时,人们从孔子
旧宅的壁缝里发现了用篆文书写的 《尚书》、《周礼》、《论语》等 书,这些书称之为古文经,河间王 刘德也从民间获得了古文经书,献 给了朝廷。古文经和今文经文字有 差异、甚至连篇章、内容和解释、 评价也不同。研究古文经的学者形 成了古文经学派。如:许慎、马融、 郑玄。
实用文档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了“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 从此儒学独尊,《诗》、《书》、 《礼》、《易》、《春秋》五经 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神 圣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广大读书 人必读的经典。
实用文档
所谓儒家经典,现在一般是指儒 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 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 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 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 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 体。
今文经学: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 向弟子讲授经学,这时的经书大都 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 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 代才用当时的隶书写成,因此成为 今文经。代表人物:董仲舒。
实用文档
《礼记·乐记》:“《诗》云: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 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 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 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 曰独,幼而无父曰实用文档孤。”
31.古书的注解

传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 《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
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
秋等著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
例如“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另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
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
笺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
Hale Waihona Puke 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注释范围更加拓宽,经、史、子、集部的古书 均有注释。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流传至今的注本,较著名的有:
王弼、韩康伯《易注》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何晏《论语集解》
裴松之《三国志注》 王弼《老子注》 郭象《庄子注》 郭瑾《楚辞注》 小学著作——晋郭璞《尔雅注》《方言注》
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③《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
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浑言(统言)
析言
《说文·橐部》:“橐,囊也。”段注:“按许云 ‘橐,囊也’、‘囊,橐也’。浑言之也。《大雅》 毛传曰:‘小曰橐,大曰囊。’高诱注《战国策》曰: ‘无底曰囊,有底曰橐。’皆析言之也。”
清代
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建立了形音义的完整体系,取得了超越 前人的研究成果。 清代注家注本不胜枚举,最著名的: 陈奂《毛诗传疏》 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 王先谦的《庄子集解》《荀子集解》《汉书补注》 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墨子间诂》 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戴震的《方言疏证》
古书注释的几种形式

古书注释的几种形式
一.简明注释
简明注释是一种简短的古书注释,它包括有关古书的简要的解析,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和欣赏古书的内容和表达形式。
例如,古代著作《左传》中记载“宋公宗恩石慧”时,可以做如下简明注释:“宋公宗恩
石慧:宋公宗孝武帝赐给臣民“恩石慧”,即让石担任慧(大夫)职务,以此来鼓励臣民孝顺父母。
”
二.阐释注释
阐释注释是一种较为详尽的古书注释,它旨在深入分析古书内文,以便熟悉书中的内容、掌握文字的意义。
例如,《史记》中记载“古
有李建成”时,可以补充如下阐释注释:“古有李建成者,清代历史
学家耿湋于《古今诗话》中记载有当时的李建成,他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曾任宰相;他的主张,也有利于推动国家政治的发展。
”
三.语言注释
语言注释是一种关注古书词句的古书注释,它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古书语言的内涵,包括当年书面语的特殊用语、俗语和文言拟声的表达形式等等。
例如,《左传》中记载“祖公受恩”时,可以补充如下
语言注释:“祖公受恩:‘受恩’是古代文言中表达‘受到恩惠’的拟声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受宠’。
- 1 -。
古代汉语--第九章 古书的注释_OK

• 直音法:用同音字給漢字注音,如:郯,音談。(《經典釋 文·左傳僖公四年注》)殪,音翳。(《文選·上林賦》李 善注)
• 紐四聲法:用聲韻相同的字來注音,並加注聲調,如:佒, 鴦去聲。(梅膺祚《字彙》)塕,翁上(新《辭海》)
• 诂、训、传都是注解的名称,故可连用,如《毛诗 诂训传》。所以孔颖达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 名也。”
4
• 注,是注释的意思,它取义于灌注。古书的文义不易懂, 必须注释才能明白,就好像水路不通,必须灌注然后畅达。 孔颖达说:“注者,著也,言为之解说,使其义著明也,” 这是就注的效用而言,这是从另一角度解释“注”的含义。 总之,注就是注解谓疏通文意,指对于句子或更大的语言单位进行完整解 释。
• 古书注释类型中的“章句”类主要是疏通文意的。
• 当然也有在解释句子时同时解词的。
• 如:
• 《詩經·邶風·穀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箋云:
“匍匐,言盡力也。凡於民有凶禍之事,鄰里尚盡力往救 之,況我於君子家之事,難易乎固當黽勉。以疏喻親也。”
古书的注释
第一节 古注的类型 第二节 古注的内容 第三节 古注的术语 第四节 古文今译
1
第一节 古注的类型
• 古书的注释包括词句篇章等众多方面,各 种注释书的内容又自有侧重,因而有不同 的体式和名目。大致分来,有传注、章句、 义疏、集解、音义、补注等几大类。
2
(一)传注类
• 传注类注释书包括诂、训、传、注等。它们的共 同特点是都将古代文献中字词名物的诠释作为自 己工作的主要内容。
離朱索之。離朱即離婁也。能視於百步之外,見
古书的注释1(简单)

三、古注的发展概况
(五)古注的中落——宋元明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2、注家注本 邢昺《孝经疏》、朱熹的《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 集注》 3、注释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 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三、古对象
《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 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
三、古注的发展概况
(二)古注的兴起——汉代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 ②封建政府的提倡(人为因素) ③古今文经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3、注家注本 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 《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注》, 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4、注释体式:章句、传注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 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 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晋· 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
二、古注的价值
第二,古注常涉及字词的意义和古代社会文化知识。 因此,要真正读懂古书,就必须依靠古注 如《礼记· 曲礼》:烛不见跋。 郑玄注:“跋,本也。烛尽则去之。” 孔颖达疏:“本,把处也。古者未有蜡烛,唯呼火炬 为烛也。火炬照夜易尽,尽则藏所然残本。所以尔者, 若积聚残本,客见之,则知夜深,虑主人厌倦,或欲 辞退也,故不见残本,恒如然未尽也。”
(1)整理注释经史子等文献 • 经:陈奂《毛诗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文淇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 史:梁玉绳《史记志疑》,沈钦韩《汉书疏证》,王先谦 《汉书补注》 • 子: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 子集解》、《荀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孙诒让《周礼正义》。
古书的注释

古书的注释二、训诂的概念•训、诂二字,在汉初是分用的,《尔雅》卽有“释诂”、“释训”的区别。
释诂,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
•训诂:•《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
”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说文》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解故言以教人,是谓之诂。
”而诂字始见东汉,未见先秦、汉初古书。
表示“故言”的诂,本作故。
故、诂是古今字。
所以段玉裁注“诂”字又说:“汉人传注多称‘故’者,《毛诗》云‘故训传’者,故训,犹故言也。
谓取故言为传也。
取故言为传,是亦诂也。
贾谊为《左氏传训故》,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
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陈澧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之也。
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使邻国如乡邻,有训诂则使古今如旦暮。
所谓通之者,训诂之大功矣哉。
”•以“故”为体式的古书注释,大概比较侧重于一字一义的解释。
•后来,“训故”二字多连用,如:•《汉书·艺文志》:“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
”•又曰:“《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
”•《刘歆传》:“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
”颜师古注:“故,谓指趣也。
说明古书的注释中传和疏的异同

古书的注释一直是我国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古代,古书的注释是对古籍内容的解释和阐释,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籍内涵。
在古代学者注释古书时,常常会使用到传和疏这两种方式。
传和疏在注释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用途,本文将对传和疏在古书注释中的异同进行介绍。
一、传的特点和用途1. 传是对古书内容的全文解释和注释,它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内涵和背景。
传的内容会就古籍的文字、人物、史事、典故等进行详细的解释,有助于读者对古籍的理解和领会。
2. 传常常会附有注解、考证等内容,以增加古书注释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传注通常由资深学者或专家进行编写,其注解内容经过深入研究和考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3. 传注可以帮助读者解决古籍理解中的疑难问题,引导读者深入研究古书内容。
二、疏的特点和用途1. 疏是对古书内容的重点解释和注释,它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快速把握古书的要义和主题。
疏的内容会对古籍的重点部分进行详细的解释,有助于读者快速理解古籍的核心内容。
2. 疏注注重对古书内容的梳理和归纳,以清晰的逻辑结构阐述古书的主题和思想。
疏注内容简明扼要,让读者在较短的篇幅内对古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疏注一般由经验丰富的学者或专家编写,其注释内容通常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普适性,适合不同层次读者阅读。
三、传和疏的异同1. 相同之处传和疏在注释古书时都着重解释古籍的内容和内涵,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书。
两者都是对古书内容的解释和阐释。
2. 不同之处传注注重全面、详尽地解释古书内容,注重考证和权威性;疏注注重重点、精要地解释古书内容,注重逻辑性和可读性。
传注偏向于学术性和深度的解释,适合专业研究者阅读;疏注偏向于普及性和广度的解释,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四、结论传和疏在古书注释中各有其特点和用途,两者可以相辅相成。
传注可以帮助专业研究者深入研究古书内容,疏注可以帮助一般读者快速理解古书内容。
在古书研究和阅读中,应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注或疏注进行阅读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古籍内涵。
4第四节古书注解汇总

①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汝南先贤传曰:陈蕃,字仲举,汝南 平舆人。有室荒凉不扫除。曰:大丈夫为国家扫天下。值桓汉之末,阉竖用事,外戚豪横。及拜太傅 ,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反为其害。为豫章太守,海内先贤传曰:蕃为尚书,以忠正忤贵戚,不得 在台迁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人。谢承后汉书曰: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清 妙高跱,超世绝俗。前后为诸公所辟,虽不就,及其死,万里赴弔。常预灸鸡一隻,以绵渍酒中,暴 干以裹鸡,径到所赴冢隧外,以水渍绵,斗米饭,白茅为籍,以鸡置前,酌酒毕,留谒即去,不见丧 主。
没有提到的,这多半在注中第一次消失某人时用全名,以后只用他的姓。〕
三、古书注解的方法
1.释词、 2.串讲、 3.通释、 4.评说。
1.释词
汉代经师的传注都是把训释词义放在注释的首位, 分“形训”、“声训”和“义训”三种 。
形训,从字形着手解释词义。 如《诗经·小雅·皇皇者华》郑玄笺:“中和谓忠信也。”孔颖达疏 :“于文,人言为信,谓言不虚也。”
声训是从声音关系〔音同或音近〕解释词义。如《论语·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 不正?’”孔子对“政”字的解释便使用了声训的方法。
义训是直接陈述词义。这是最普遍、用得最多的释词方法。 如:“增,益也。”;“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 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等。
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笺 ,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疏]字以下才是 孔颖达的疏,疏的原文很长,这里只引了一小局部。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 ;宋代以后,为了便於阅读,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注和疏合成一本后,疏一般放在一段 正文之后,假设一段中有几个注,疏就放在几个注之后,假设一段中只有一个注,疏就放在 一个注之后;上面这个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几个注之后。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内容很 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