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释术语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一、名词解释(古书注解)1、类型①传:解说经文字词句并阐明经义。

②笺:有补充与订正传的意思,一方面对传中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③集解:將各家的解说汇集在一起或者兼采诸家之说对经传进行通释都叫做集解。

④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

疏即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稱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⑤正义:得名于“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与“疏”名异实同。

一般把官修的“疏”称作“正义”。

⑥章句:即离章辨句。

除解释字词句外,还要说明句意及全章大意,指出全篇的题旨,分析篇章结构等2、术语如字:它表示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犹:注解术语,该术语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解释本义。

相当于现代的“等于说、相当于”。

曰、为、谓之: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谓: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其后的话语往往用来说明前面的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

貌、之貌:注解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相当于现代“……的样子”。

之言、之为言:注解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

读为、读曰:注解术语,常用于以本字来解释假借字。

读若、读如:注解术语,主要用来作注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混言,析言;当作当为或作、或为:校勘术语,常用来说明不同版本的异文。

当作、当为:校勘术语,一般用来纠正古书中的误字。

衍文:也叫“衍、衍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脱文:也叫“脱、夺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文字。

二、字词解释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丑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存;成就;相生:互相依存3、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表现,显现;倾斜,等于说依靠4、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音:和声;声:单音和:和协5、处无为之事:行……之事;顺其自然,无为而治6、万物作焉而不辞:兴起;不干预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据为私有;依靠而获取8、三十辐共一毂:车的辐条;车轮中心有圆孔的圆木9、埏埴以为器:以土和泥,揉和;黏土;用水和黏土10、凿户牖以为室:房门;窗子1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利1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规律;把弦安在弓上13、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把弦压低;把弦升高14、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减少15、损不足以奉有馀:供养16、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有德的人17、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居功;表现出18、小国寡民:使动,使小,使寡19、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十倍;通“百”,百倍;21、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陈列22、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唐代以后, 宋代学者利用注释来抒发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比较简明。 到了清代,古书的注解重视从材料出发。 例如: 《论语· 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幠然。” 阮元丽《校勘记》: “汉石往无‘行’字。‘夫’字。案《史记· 孔子世家》亦 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三 常见的注解术语
1、曰、为、谓之(被解释的词放在其后),它们不仅用来 释义,并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 之间的细微差别。 例如: 《楚辞· 离骚》:“名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唐代:出现“正义”,又称“疏”。不仅解释全文,而且还 给前人的注释做注解,这种注解就称为“正义”或“疏”。 例如: 现在 通行的《毛诗正义》,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 种注解,是 汉毛享传、汉郑玄义、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传的“传”和 郑义的“义”当时都有特定的意义:“传” 指阐明经义,“义”有 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
5、之言、之为言 (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声训) 例如: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 萧墙之内也。” 郑玄作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 屏而加肃敬,是以谓之萧墙。”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用来注明读音,“读为”和 “读曰”一般用来说明假借字)。 例如: 《庄子· 逍遥游》:“而御元气之辩” 郭广藩注:“辩读为变” 《书经· 求典》:“播时而 ”郑玄注:“时读曰时”
例如:魏代王弼《老子经》 晋代郭像《庄子经》 吴国韦昭为《国语》做注等
3.唐代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注解方法 例如:孔颖达《五经正义》
(包括《周易》《尚书》《诗 经》《礼记》《春秋左氏传》)
贾公彦《周礼疏》《 礼疏》 徐彦 《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颖 《春秋谷梁传疏》 杨倞 《荀子注》 伊知章 《管子注》 张守节 《史记正义》 颜师古 《汉书集注》 李善 《文选注》

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

5.疏 即义疏,疏通其义 “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 一起加以注释,也叫“正义”, 或称“义 注”“疏义”等,简称“疏”。 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特别到唐 代,由于时间久远,又不易理解,于是出 现“疏” 。 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 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
唐代的义疏著作主要有: 1《尚书》 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正义 2《周易》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正 义 3《诗经》 汉毛亨传 郑玄笺 唐孔颖达正义 4《周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5《仪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6《礼记》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正义 7《春秋左氏传》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正义

四、古书注解的术语 学习古注的术语,目的是读懂古注。如: 《汉书· 高帝纪》:“公巨能入乎?”颜师古 注:“巨读曰讵。” 《尔雅· 释训》:“鬼之言归也。”
(一)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 用于释义,也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 的细微差别。 被释词一般放在“曰”、“为”、“谓之” 的后面,可译作“叫”、“叫做”等。 《诗经· 魏风· 硕鼠》:“胡瞻尔庭有悬特兮。” 毛传:“兽三岁曰特。” 《诗经· 魏风· 硕鼠》:“胡取禾三百囷兮。” 毛传:“圆者为囷。”
(3)重要的古注 毛亨:《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古文尚书注》 马融: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 《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 《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 子注》 王逸: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2)重要的古注: 魏 王弼 《老子注》 西晋 郭象 《庄子注》 三国吴 韦昭 《春秋外传国语注》 唐 孔颖达 《五经正义》 (《易》《书》《诗》《礼》《左》)

31.古书的注解

31.古书的注解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 《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

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
秋等著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

例如“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另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
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

Hale Waihona Puke 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注释范围更加拓宽,经、史、子、集部的古书 均有注释。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流传至今的注本,较著名的有:


王弼、韩康伯《易注》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何晏《论语集解》
裴松之《三国志注》 王弼《老子注》 郭象《庄子注》 郭瑾《楚辞注》 小学著作——晋郭璞《尔雅注》《方言注》
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③《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
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浑言(统言)

析言
《说文·橐部》:“橐,囊也。”段注:“按许云 ‘橐,囊也’、‘囊,橐也’。浑言之也。《大雅》 毛传曰:‘小曰橐,大曰囊。’高诱注《战国策》曰: ‘无底曰囊,有底曰橐。’皆析言之也。”

清代



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建立了形音义的完整体系,取得了超越 前人的研究成果。 清代注家注本不胜枚举,最著名的: 陈奂《毛诗传疏》 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 王先谦的《庄子集解》《荀子集解》《汉书补注》 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墨子间诂》 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戴震的《方言疏证》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一、古注的类型和体例(一)古注的类型1、传注体1.1诂、训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是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1.2传唐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师古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1.3注晋张华《博物志》说:“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

后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

注,下己意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说:“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

”《礼记·曲礼上第一》下又说:“注者,即解书之名。

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

传谓传述为义,或样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

今谓之注者,谦也。

”《说文》:“注,灌也。

”用在注释古书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1.4笺《诗·周南·关睢·郑氏笺》释文:“《字林》云:…笺,表也,识也。

‟按,郑《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周南·关雎》“郑氏笺”下注云:“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

‟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

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

”《说文》:“笺,表识书也。

”2、章句体刘师培《国语发微》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后注:“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

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

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诗词曲名词术语释解释的总结

诗词曲名词术语释解释的总结

诗词曲名词术语释解释的总结诗词曲名词术语释解释的总结【温柔敦厚】最早记载于《礼记?经解》。

“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是儒家的诗歌理论的核心思想。

认为诗歌有着教化作用,能使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于特定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这种理论长期影响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论和创作,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诗六义】专指《诗经》的“六义”。

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对于“六义”的解释,有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这三者是指体裁,“赋”“比”“光”这三者是作法。

【变风变雅】最早记载于汉代《毛诗序》。

它是和风、雅相对而言的。

风、雅,是太平盛世的产物,而当国政变乱之世,就形成变风、变雅。

这种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乐”和“政”通、“诗”和“政”通的思想基础上的。

【讽喻】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一种手法。

诗人对于不合理的事物,满怀愤慨,但不正面直言,而是微词托意。

《毛诗序》中所说“风,风也”,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就诗人主观方面来考察的。

从容观作用角度来看,讽喻,是指不用“直言”,而能使为政者知晓错误而改过。

《毛诗序》中说:“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这样,主客观都要求这样的创作手法。

【缘情】最早记载于晋代陆机《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作者将“诗”“赋”明确分界。

强调指出“缘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

所谓“缘情”,就是指诗歌必须深刻、细微而又生动的抒发情感。

这种思想发展了传统的“诗言志”的理论。

【应感】最早记载于晋代陆机《文赋》。

“若夫应感受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这是指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灵感问题。

他主要是依据先秦老庄等主张的“心物感应”的理论,运用到文艺创作领域。

声调声调,划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并将这划分运用到诗歌格律中。

在运用中出现了许多现象,沈约等又归纳成病犯,称为“声病”。

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讲授内容:⑴古代重要典籍注释情况⑵古注内容⑶古注术语⑷古人旧注选读一,古代重要典籍注释情况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㈠《左传》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唐.陆德明《左传音义》唐.孔颖达《左传正义》㈡《公羊传》汉.何休《公羊传解诂》唐.陆德明《公羊传音义》徐彦《公羊传疏》㈢《谷梁传》晋.范甯(níng)《谷梁传集解》唐.杨士勋《谷梁传疏》陆德明《谷梁传音义》㈣《诗经》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毛诗笺》唐.陆德明《毛诗音义》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疏》南宋.朱熹《诗集传》㈤《论语》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唐.陆德明《论语音义》宋.邢昺《论语疏》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疏》六朝.皇侃《论语义疏》南宋.朱熹《论语集注》㈥《孟子》汉.赵岐《孟子章句》宋.孙奭shì《孟子疏》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释》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

㈦《庄子》晋.郭象《庄子注》清.郭庆藩《庄子集解》㈧《昭明文选》唐.五臣注唐.李善《文选注》㈨前四史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以上合称“史记三家注”唐.颜师古《汉书注》唐.李贤《后汉书注》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㈩《楚辞》《国语》《吕氏春秋》《淮南子》《战国策》汉.王逸《楚辞章句》三国.韦昭《国语解》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战国策注》(十一)《五经正义》唐孔颖达著,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春秋左氏传述义》《周易正义》《礼记正义》(十二)四书集注南宋朱熹著,全称“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二,古注内容。

㈠释词注音。

释词是古注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如:⑴《诗经》: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毛传:俟,待也。

⑵《诗经》:三岁贯女。

莫我肯顾。

毛传:贯,事也。

郑笺:硕,大也。

音义:贯,古乱反,徐音官。

㈡串讲文意⑴《诗经》: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第十四章 古书的注解

第十四章 古书的注解

• ③古今文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师 说差异,就是西汉经师对经书的解释各 不相同,各家弟子恪守师说,为后来学 者留下比较研究的领域,从而推动训诂 的发展。
• (2)两汉注释的特点 • 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通释语 义与随文注解两者相对而言,都是训释词义。解释词 的意义有所不同,前者解释的概括义,后者解释的是 具体义。解释的方法不同:前者离开具体的解释对象 而作总括性的注解,即解释的不是某一词语在某句、 某篇乃至某书里的含义,而是某一词语常用的,基本 的或全部的含义;后者则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解释对象 而作的有个性的解释。释义体例上有所不同,前者全 面研究各个词语法含义给以准确而简明的解释;后者 顾名思义,是随文而释。 • 2、开始由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 • 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 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极大。

在这段话中,孔颖达展示了他的概括 历程:由“诂训传”概括为别名“注解” 构成了一个术语,这是一次对学科认识 的质的飞跃。又由“诂训”总括其对象: “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最后 又加以补充道:“故唯言诂训,足总众 篇之目。”孔颖达在训诂领域中已初步 进入了术语的确定及对象的划分领域中, 已由具体的对象初步上升为抽象的概括 了。
卫人来。(《左传·成公八年》) 唐· 孔颖达《左传正义》:“庄公十九年 《公羊传》曰:‘~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 往~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 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传曰:‘同 姓~之,异姓则否。’是夫人与~皆同姓之国也,
鲁卫同姓,故来~之。”
2、旧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 要依据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 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 传·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 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 枕其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0
(七)当为、当作 这两个术语是用
采纠正误宇的。例如:
《国语·晋语》:“君好文(w6n),大夫 殆。”韦昭注“文当为外(wai) ,声相 似误也。”
《周礼·考工记》:“作舟以行水。” 郑玄注:“故书‘舟’作‘周’,郑司 农云:‘周’当作‘舟’。”
a
11
(八)如字
“如字”指的是某个字按照它常见的读 音来读,并由此而确定了它的词义和词 性。例如:
也就是所谓“声训”。例如:
《尔雅·释诂》:“鬼之言归也。”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鬼”和“归”的声母、韵母都相同, 只有声调的差别。“政”和“正”同 音,“德”和“得”同音。
a
6
a
13
对古书的断句没有错误,就证明对文章的 理解基本正确,如果断句有误,那就一定 是对文章中某些词句没有读懂。例如: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 通习之。 (《师说》)
按照上例的断句来理解,李氏子蟠所爱好 的是古文和六艺经传,所通习的(普遍地学 习)也是古文和六艺经传,这是不正确的。 古文不像六艺经传有各科,无所谓通习; 六艺经传是唐时必读书,内容庞杂,也不 可能各种都爱好。
a
17
要正确标点古书,必须要有古代汉语的 文字、词汇、语法、声韵、修辞以及古 代文献、文化常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而这些又必须依靠长年累月积累而成。 此外,从标点古书的起码要求看,至少 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a
18
首先,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 通;其次,应该做到标点后每一句话的 内容都符合情理;最后,还应该做到标 点后的语法和语音现象都和古代汉语相 符合。
a
2
(二)谓 “谓”和上面的“谓之”不同: 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在“谓之” 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则是 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术语, 往往是在具体解释抽象,一般解释特殊 的情况下,才用它。例如:
《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 不知学问之大也。”杨惊注:“大谓有 益于人。”
a
14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李氏子蟠,年十七,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
a
15
再如: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 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a
16
上例实际上应该是两层意思,标点应当 如下: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a
1
《诗经·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 曰琢,石曰磨。”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 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 饥 ” “ 馑 ” 是 同 义 词 , “切”“磋”“琢”“磨”是近义词, 注解家有时用“曰”,有时用“为”, 有时用“谓之”来区分它们,可见“曰” “为” “谓之”的作用是相同的。这 种“曰”、“为”、“谓之”略等于现 代的“叫做”。
《诗经…·关睢》:“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陆德明《释文》:“毛如字, 郑呼报反。”
《诗经·二子乘舟》:“愿言思子,不 瑕有害。”《释文》:“害,毛如字; 郑音曷,何也。”
a
12
古书的句读
我国的古代文献,在宋代以前一般的都 没有断句。古人在读书时,一句话完了, 往往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 “句”,一句话没有完,就在字的下面 加一个点,叫做“读(dou)”。两者合称 为“句读”。
a
8
“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 例如: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 读若耐。”(协音\叶音 )
a
9
有时“读若” “读如”的作用与“读曰” “读为”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本字来说 明假借字。例如: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 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 假借字也。” “信”的本义是诚信,假 借为屈伸的“伸”,郑玄就用“读如” 这一术语。
(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读为” “读曰”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说 明假借宇的。例如: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尚书·尧典》:“播时百谷”。郑玄 注:“时读曰莳。”
a
7
“辩”原是辨论,借作变化的“变"; “时”是时间,借作移植的“莳”。注 释家就在“读为” “读曰”的后面用本 字来说明这种假借,形式像注音,实际 是释义。
(一)字句必须能讲通。标点之前必须真 正读懂原文,要反复考虑标点后每一字、 每一句是否都能讲通。如果有讲不通的 地方,很可能就是标点不正确。例如:
a
19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 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 书》)
如果按照这样断句“相与夫街谈巷说” 就很难讲通。因此,这样的断句是不正 确的。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 注:“后生谓少年。”
a
3
(三)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 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 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例如:
《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 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 轻妙之貌。”这样的“貌”、“之貌” 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a
4
(四)犹 用“犹”这个术语时,注
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语的意义只是近 似,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如同”或 “等于说”。例如: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 也。”“间”和“与”在畔参与”的 意义上相近。
a
5
(五)之言、之为言 用这两个术语时, 要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
古书注解较常用的术语有:
(一)曰、为、谓之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 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
“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
同,它们不仅用来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 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莱
不熟曰谨。”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 熟为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