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技术在麻醉科实际应用—2011阿斯利康

合集下载

(医学课件)超声引导技术在麻醉科的应用

(医学课件)超声引导技术在麻醉科的应用
2.5-5MHz 用于心脏、腹部成像。特点穿透力强, 穿透深度15-20cm。
21
声速=频率X波长.人体组织内声速基本确定
频率越高波长越短,穿透力低,分辨力高,
近场图象好,用于浅表器官。
频率越低则波长越长,穿透力高,远场图像
好分辨力有所下降,用于腹部。
22
目前报道的超声在麻醉领域应用情况
各种相对浅表的血管穿刺 各种浅表的神经阻滞 较深层的神经阻滞(借助于神经刺激
超声引导技术在麻醉中的应用
19世纪80年代,美国医生 Halsted和Hall就应用可卡因阻 滞尺神经、肌皮神经、滑车神 经和眶下神经
神经阻滞的方法
解剖定位 异感定位 神经刺激仪
超声引导
我们的GPS
In 1978 La Grange et al. reported the use of a Doppler flow ultrasound detector for facilitating 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2 which was, to our knowledge, the first paper describing the indirect use of ultrasonographyin regional anesthesia. The main limitation of more advanced applications of ultrasound at that time was the inability to obtain high-resolution 2D images.
BP SA
头端
RIB
BP—锁骨上臂丛神经 SA—锁骨下动脉 RIB—第一肋

超声引导在临床麻醉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教学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在临床麻醉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教学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在临床麻醉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教学中的应用摘要: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临床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临床麻醉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国内外已经逐渐成熟,已渐在日常的临床操作中常规使用。

我们将超声引导应用到临床麻醉的带教过程中,对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麻醉学;临床教学临床麻醉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麻醉医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掌握过硬的临床技能。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广泛应用于围术期抢救、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及需长时间输入高渗或有刺激性液体、需随时监测颈内静脉压及难以建立外周静脉输液通道的患者[1-2]。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能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是麻醉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临床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临床麻醉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麻醉重症教研室每年承担着我校30余人的麻醉专业本科生及20余人的麻醉专业研究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任务。

在临床学习中,同学们都希望能够尽快掌握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技术。

传统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带教过程是:经过理论的教学后,在临床实习前,利用模拟人作为模型,在模拟人身上进行手把手的教学和实践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进入临床实习后,在老师的带教下,利用传统的盲探方法,通过辨认解剖结构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由于采取传统的盲探方法,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同学们往往对解剖结构不熟悉,穿刺过程不熟练,不容易掌握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患者容易发生并发症和穿刺失败。

教师只能结合临床操作把课堂上讲过的内容重复一遍,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机械、刻板、局限,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了临床实践能力的发展[3]。

2 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势和体会近年来,随着高频超声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其对浅表组织的分辨率明显提高,可以清晰显示浅表组织的结构[4]。

超声影像学技术在临床麻醉中有什么应用?

超声影像学技术在临床麻醉中有什么应用?

超声影像学技术在临床麻醉中有什么应用?邮编:404500超声诊断是运用超声影像技术的方式来检测患者的人体组织结构,根据仪器检查的数据变化情况来诊断患者的病情。

超声影像技术对于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较为显著,并且具有无创、无痛以及便捷度高的特点。

在临床麻醉运用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这也是提升临床麻醉安全性的重要体现。

1、超声技术在术前评估中的应用在近些年来围手术期进行超声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家具,由此增多了疾病的种类,在手术期和麻醉期可能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危险因素。

特别需要关注患者的心血管状况。

多普勒超声心电图能够快速检测患者的新枪和大血管血流量情况,由此计算出血输出量,反馈出心室功能和心室压力变化。

二维超声心电图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心室运动幅度、心腔大小、室壁厚度,评估整个心室或心室局部功能。

通过以上超声技术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帮助麻醉医师准确的判断患者的心血管状况,并做出相应的评估。

2、超声技术在术中诊断及监测中的应用超声技术在手术中的诊断与监测运用,能够诊断,监测以及指导心血管手术开展,通常也是外科手术操作以及麻醉常规指导工具之一,通过外膜超声心动图检测(transepicardial echocardi ogm. phy, TEE),这项技术相对可靠,检测图形图像清晰和稳定,为手术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在对心脏以及大血管的各项功能、结构、血流动力、心肌缺血、短膜病变等不稳定的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大大提升治疗的效率,并在临床应用和围手术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3超声技术在部位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3.1阻滞肌间沟臂丛神经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手术对神经系统以及血管的损伤,通常会使用频率为为10- 12 MHz的线形探头,穿刺针与探头方向成直线刺入位于前,中斜角肌肌间沟肌间沟臂丛神经时,能够运用超声图像来快速找到人体的颈动脉,快速锁定不胸锁乳突肌,特别是在深层面寻找出前、中斜角肌,在前。

超声可视化技术在临床麻醉的应用

超声可视化技术在临床麻醉的应用

超声可视化技术在临床麻醉的应用很多人在医院做手术时都需要麻醉,麻醉是麻醉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麻醉学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及历史的沉积,迄今为止,已发展成为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机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科学,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二级学科。

麻醉科作为手术的枢纽科室、平台科室,其学科水平将体现医疗机构的整体学科水准。

21世纪以来,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医学技术也迅猛革新。

超声可视化技术异军突起,在快速康复外科和精准医疗领域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超声技术在麻醉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了该领域的创新与变革,也推动了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超声在临床麻醉的多种应用途径吧!一、超声在区域麻醉中的应用在百年的麻醉发展历史中,区域麻醉逐渐成为麻醉学科极其重要的一项核心技术,并在临床麻醉中发挥了及其重要作用。

如何提高区域麻醉的准确性,降低区域麻醉并发症或神经损伤的风险,是临床麻醉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

自从有了超声用于引导区域麻醉穿刺的报道,随着超声技术自身的飞速发展和麻醉工作者不断的探索,超声引导区域麻醉在短短3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预见超声技术未来会成为麻醉科关键核心技术之一。

麻醉医师对于学习和掌握超声引导区域麻醉技术的热情也很高。

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了采用超声引导区域阻滞能使麻醉效果更确切,也能明显减少麻醉并发症和神经损伤的风险。

在临床区域麻醉工作中,我们主要将超声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超声引导上肢不同入路的臂丛神经、以及臂丛神经分支阻滞;2、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包括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股神经阻滞、闭孔神经阻滞、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股后皮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等。

3、超声引导腰骶部神经阻滞,包括腰丛神经、腰神经根、骶神经阻滞、阴部神经阻滞、骶管阻滞等。

特别提到的是超声引导在腰段椎管内穿刺的应用。

腰段椎管内阻滞在麻醉镇痛和慢性疼痛治疗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超声成像原理: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如反射、散射、折射、衍射和多普勒效应等与人体组织器官声学特性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信息,并将其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形成图像或其他数据等,借此进行疾病诊断的成像方法。

目前,临床中应用的超声波,其频率通常会设置在2.0-50.0MHz之间。

频率越高,分辨率越好,穿透性越低,反之亦然。

频率在不断提升,声波分辨率也会逐渐提升,那么就具有更高的图像清晰度,穿透性也就越来越低,也就是说声波的穿透性和分辨率之间是呈反比的。

因为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产生超声衰减,在同一介质中,频率越高,衰减越多。

因此,在通过超声检查患者的外周神经时,需要以患者的神经解剖结构的特点为基础,合理选择超声波的频率,通过针对性设置,提升超声波的传递效果。

比如:对于浅表神经多的位置,就需要使用具有更高频率的超声波,对于深处神经,则需要选择更低频率的超声波。

超声技术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①临床中的超声引导定位技术一般包括两种,分别为体表标志术和超声引导下的实时定位技术。

体表标志术相对简单,容易操作,只需要检查者在患者的体表标志处进行定位,然后使用超声仪对标志处不断扫查,对外周神经以及附近组织进行准确识别,在患者的皮肤上标注外周神经标识,然后需要以标注情况为根据,对患者作神经阻滞。

使用体表标志术进行引导时,可以以神经解剖结构为根据,首先,需要对体表浅丛神经、周围组织进行清晰的识别,然后对识别的神经进行标记,之后再通过常规的方法作出穿刺阻滞。

超声引导下的实时定位技术则要求医生的操作技术足够熟练、高超,需要医生一手持住超声探头,使用平面内技术对靶神经进行准确定位,另一手则需要手持长针,通过超声引导沿着声束轴线方向穿刺,阻滞针则需要以相同的方向,向组织中缓缓刺入,最后可以在超声诊断仪的显像器上,将全部的阻滞针的形态进行清晰观察,等到阻滞针和神经靠近之后,就可以缓缓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可以通过显示器对麻醉药物的注入扩散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可以看到麻醉药物成功注入并且向整个外周神经附近弥散。

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介绍了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在麻醉操作中的基本原理,并阐述了在临床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探讨了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在麻醉实践中的优势和应用范围,详细描述了操作步骤及成功案例分析。

总结指出其在麻醉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前景,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的应用将为临床麻醉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提高操作效率和准确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有望成为麻醉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

【关键词】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临床麻醉教学、重要性、研究目的、实践意义、基本原理、优势、应用范围、操作步骤、案例分析、成功应用、总结、前景、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重要性这项技术可以帮助教学者更直观地展示血管结构及相关解剖,提高学生对于血管解剖的理解和感知。

传统的血管穿刺技术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困难,而超声引导下的技术能够在实时显示下准确确定穿刺位置,提高成功率,减少操作风险,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对于学生的操作训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模拟真实的临床操作场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其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和安全性。

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在麻醉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提高麻醉效果和患者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加强对于这一技术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对于培养高水平的临床麻醉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2 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实践意义、优势和应用范围,操作步骤,以及成功案例的分析,全面地展现该技术在麻醉实践和教学中的重要性。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帮助麻醉医生和教师更好地运用和教授这一技术,提高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和麻醉效果。

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背景在临床麻醉教学中,教学生通过学习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可以更好地理解血管的结构及解剖位置,提高血管穿刺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了解并掌握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临床实践能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技能水平方面的优势,探讨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挑战及解决方法,为麻醉教学的改进和提升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旨在揭示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潜在作用和影响,以期为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指导,以推动麻醉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研究将对该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启示,为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这一先进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促进其在临床麻醉领域的更广泛应用和推广。

1.3 意义在临床麻醉教学中,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这项技术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更加准确地定位血管,降低穿刺失败率,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和痛苦。

通过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医学生和实习医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血管结构和位置,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这对于提高临床麻醉教学的实用性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应对复杂病例和急救情况,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推广和应用这项先进技术对于提升临床麻醉教学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显著意义。

2. 正文2.1 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的原理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传播和反射的特性,实现对血管和周围组织的实时成像和定位。

通过超声探头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反射波,经过信号处理和图像重建,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血管的位置、形态和深度,从而准确地进行穿刺操作。

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利用超声成像技术的优势,可以实现对血管在三维空间内的准确观察,避免了传统盲目穿刺操作中可能出现的误伤血管和周围器官的风险。

超声引导技术在麻醉科的应用

超声引导技术在麻醉科的应用

BP
BP
头端
SA
RIB
BP—锁骨上臂丛神经 SA—锁骨下动脉 RIB—第一肋
BP SA
头端
RIB
BP—锁骨上臂丛神经 SA—锁骨下动脉 RIB—第一肋
20G穿刺针 RIB
BP
SA
头端
BP—锁骨上臂丛神经 SA—锁骨下动脉 RIB—第一肋
头端
16G穿刺针
BP
SA
RIB
BP—锁骨上臂丛神经 SA—锁骨下动脉 RIB—第一肋
头端
16G套 管
BP
SA
RIB
BP—锁骨上臂丛神经 SA—锁骨下动脉 RIB—第一肋
头端
硬膜外导管
SA BP
RIB
BP—锁骨上臂丛神经 SA—锁骨下动脉 RIB—第一肋
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下径路
头 端
头 端
头 端
头 端
穿刺
臂丛神经阻滞——腋路径路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平面内技术操作过程
二、折射 因不同介质中声速的变化而引起的声传播方
向改变的过程。
三、声衰减
声波在介质内传播的过程中,随着传播距 离的增大,声波的能量逐渐减少。与介质对
声波的吸收(主要因素)、散射及声束扩散
等原因有关。
四、多普勒效应
由于声源和接受体之间的相对运 动而引起声波频率发生改变的现
象。 两者作相向运动时,接收到的声 波频率高于声源所发出的频率。 两者运动方向相反时,接收频率
低于声源发出的频率
超声多普勒技术用于检测心 血管内的血流方向、流速等
超声设备
B型超声
M型超声彩色多普勒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频谱多普勒
三维成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分辨力有所下降,用于腹部。
目前报道的超声在麻醉领域应用情况
各种相对浅表的血管穿刺 各种浅表的神经阻滞 较深层的神经阻滞(借助于神经刺激
器) 硬膜外穿刺 慢性疼痛治疗
超声在本科室应用现况
臂丛神经阻滞
肌间沟径路 锁骨上径路 锁骨下径路 腋路
颈丛阻滞
浅丛 深丛
股神经阻滞 腹横肌平面阻滞 颈内静脉穿刺 股静脉穿刺 动脉穿刺 坐骨神经 髂筋膜
LCM
超声使用体会
超声对麻醉科而言是一种革命,使麻醉操作由黑暗 走向光明。
超声的接受过程,对“老同志”来说比较痛苦;对 年轻人来说是一种享受。
神经的超声图像没有特异性,必须在解剖的基础上 再结合图像的分析:
例如首先必须明确神经的解剖比邻关系以及体表位置,在 超声上找到可能的“神经”,进一步的验证方法可以包括 神经的延续性、神经刺激仪、注用局麻药后的反应等等。
三、波长 声波在完成一次完全振动的时间内所传播的距离也就是一个
波周期在空间里的长度。声速=频率X波长。
声速基本确定,频率与波长的关系为:频率越高波长越短,频率越低则波长越长。
四、声阻抗 用来表示传播超声波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声阻抗=
介质的密度X声波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超声波的特性
一、反射 声波入射到两种声阻抗不同的介质之间的分
Doppler频谱曲线可检测有关血流动力学 参数以及反映器官组织的血流灌注。
标定时限测定心腔及大血管内径、室壁运
动,精确显示瓣膜开放关闭在心动周期不 同时限的曲线运动轨迹。
声学造影检查,了解肿瘤微血管灌注,判断良、 恶性。
实时三维超声成像
医学诊断用超声的回声分类
无回声=液性回声 等回声:均质性实质结构。
臂丛神经阻滞
锁骨上臂丛及周围结构
锁骨上臂丛及周围结构
锁骨下 血管周围鞘 血管旁间隙
1 = 探头位于轴向斜面,肌间沟径路 2 = 探头位于冠状斜面,锁骨上径路
3 = 探头位于旁矢状平 面,锁骨下径路
4 = 探头位于横断面, 腋窝径路
5 = 探头位于横断面, 肱骨中段径路
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径路
超声引导技术在麻醉中的应用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谢红
19世纪80年代,美国医生 Halsted和Hall就应用可卡因阻 滞尺神经、肌皮神经、滑车神 经和眶下神经
神经阻滞的方法
解剖定位 异感定位 神经刺激仪
超声引导
我们的GPS
In 1978 La Grange et al. reported the use of a Doppler flow ultrasound detector for facilitating 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2 which was, to our knowledge, the first paper describing the indirect use of ultrasonographyin regional anesthesia. The main limitation of more advanced applications of ultrasound at that time was the inability to obtain high-resolution 2D images.
界面上,界面的线度远大于波长,便会引起 部分或大部声能的返回。
二、折射 因不同介质中声速的变化而引起的声传播方
向改变的过程。
三、声衰减
声波在介质内传播的过程中,随着传播距 离的增大,声波的能量逐渐减少。与介质对
声波的吸收(主要因素)、散射及声束扩散
等原因有关。
四、多普勒效应
由于声源和接受体之间的相对运 动而引起声波频率发生改变的现
C7
胸锁乳突肌
CA
前斜角肌
IJ
中斜角肌
穿刺技术
平面内技术
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上径路
BP
BP
头端
SA
RIB
BP—锁骨上臂丛神经 SA—锁骨下动脉 RIB—第一肋
BP SA
头端
RIB
BP—锁骨上臂丛神经 SA—锁骨下动脉 RIB—第一肋
20G穿刺针 RIB
BP
SA
头端
BP—锁骨上臂丛神经 SA—锁骨下动脉 RIB—第一肋
颈丛神经阻滞
C1C2间椎动脉 彩色超声声
像图
C2横突
C2C3间椎动脉 彩色超声声像图
C3横突
C3C4间椎动脉 彩色超声声像图
C4横突
表1 超声定位与传统手法定位正确率的比较(单位:%)
组别
C2
U组
100
C3
C4
100
100
T组 *P<0.05 46.7*
66.7*
86.7
CF SCM
低回声:均质性实质结构,回声略低。
高回声(也称强回声) :回声较亮, 如钙化或含气性结构
人体组织的物理特性
无回声:胆囊、血液、胃液பைடு நூலகம்尿液。 等回声:如肝脾、甲状腺。 低回声:如肾实质、胸锁乳突肌。 高(强)回声:肾窦;含气肺组织、钙化或气体、
神经,结石高回声伴后方声影。
医学诊断超声常用频率:
(不同电振荡频率形成不同频率超声波)
头 端
头 端
穿刺
臂丛神经阻滞——腋路径路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平面内技术操作过程
操作声像图--U
A=动脉 LA=局麻药 M=正中神经 MC=肌皮神经 R=桡神经 U=尺神经 V=静脉 白箭头所指为穿刺针
U 穿刺时
U 穿刺后
操作声像图--T
A=动脉 LA=局麻药 M=正中神经 MC=肌皮神经 R=桡神经 U=尺神经 V=静脉
7-10MHz 用于浅表器官成像,如甲状腺、神经、 颈部及四肢血管,穿透4-8cm。
2.5-5MHz 用于心脏、腹部成像。特点穿透力强, 穿透深度15-20cm。
声速=频率X波长.人体组织内声速基本确定
频率越高波长越短,穿透力低,分辨力高,
近场图象好,用于浅表器官。
频率越低则波长越长,穿透力高,远场图像
象。 两者作相向运动时,接收到的声 波频率高于声源所发出的频率。 两者运动方向相反时,接收频率
低于声源发出的频率
超声多普勒技术用于检测心 血管内的血流方向、流速等
超声设备
B型超声
M型超声彩色多普勒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频谱多普勒
三维成像
二维灰阶(B型)超声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形象直观的 显示血流的方向、速度及血流性质
超声波 振动频率每秒在20000
次(Hz,赫兹)以上,超过人耳听觉 阈值上限的声波。医学诊断用超声频率1-10MHz。
声波的物理参数
一、频率与周期 频率:每秒内介质所振动的次数,单位:Hz或MHz
二、声速
周期:介质在平衡位置来回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 单位:秒(s)
声波在传播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一般规律:软组织—1470-1570m/s,气体—350m/s,骨骼2600-4000m/s
超声使用体会
超声引导下穿刺是一种训练过程,必须改变以 往的穿刺方法,协调好超声探头和穿刺针的位 置关系,建议采用平面内技术,在图像上全程 观察穿刺针的行走过程,重点是穿刺针尖的位 置。
超声不是万能的,也有缺点,也有盲区。 但是随着超声技术在麻醉科应用的不断推广,
必定会进一步推动超声设备的不断更新,同时 穿刺的工具也必定会不断地改进。
头端
16G穿刺针
BP
SA
RIB
BP—锁骨上臂丛神经 SA—锁骨下动脉 RIB—第一肋
头端
16G套 管
BP
SA
RIB
BP—锁骨上臂丛神经 SA—锁骨下动脉 RIB—第一肋
头端
硬膜外导管
SA BP
RIB
BP—锁骨上臂丛神经 SA—锁骨下动脉 RIB—第一肋
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下径路
头 端
头 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