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纠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纠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行为习惯是人们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一经养成就具有稳定性,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良好的习惯将使人受益终身。而受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则属于不良品德行为,在现今中学生里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重视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时纠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成人、成才、成功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那么怎样纠正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在这里谈一谈我的粗浅观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不良品德行为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力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学生。不良品德行为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呢?当然是由于多种因素。但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个人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是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是孩子个体生活、成长的第一空间,是他们最早接触的小社会,家庭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是最为重要的。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只知道受恩,从不知道付出。行为上我行我素,作为大多数的家长,觉得条件好了,一切都由着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单单不给好的正面的教育,甚至有的家长还纵容自己的孩子在校学会撒谎。我认识一位家长,就她自己的话说,她的孩子在学校是从来不吃亏的,她指的不吃亏就是指劳动的时候想办法避开,捐助活动的时候也一样想办法避开。还有绝大部分学生懒惰,好逸恶劳。在家很少参加家务劳动,一些学生从未做过家务,不知劳动的艰辛。他们在校参加卫生扫除拖沓、马虎、乃至不完成。早中晚饭后,校园一些角落常有扔下的馒头和饭菜。另外,疏于管教、家庭暴力、单亲家庭、不轨家庭等等都

不同程度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如果父母对家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子女态度适当,教育引导得法,自身性格、言行举止良好,家庭内聚力、亲和力强,正面影响大,子女实施不良品德行为的可能性就小。

二是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教育、老师的教诲对于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品德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但是,从近些年的现实状况看,确实有一些学校在管理教育方面存在缺陷,致使学校应有的功能未能得到最佳发挥,使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受到一定的影响。学校教育管理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为五个“不够”;(1)对“差生”关心爱护不够;(2)法制宣传教育不够;(3)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和性道德教育不够;(4)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教育不够;(5)安全教育不够。其次,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学校教育使不少学生内心压抑,从而选择用暴力行为宣泄和释放自己的郁闷。惟分数论,至今仍在以提高升学率为主要任务的中学大行其道,排名次、挑座位,甚至许多其他特权的行使,都是以分数为前提的。这种以分数为指标的竞争意识以中学校园里也就变得非同寻常的激烈,而这种竞争,更使得教师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也极其缺乏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而有的学生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可能犯有一些小的错误,有的学生惰性思想严重,不善学习。具体表现在“怕”上。课前怕预习,上课怕思考,怕回答问题,课后怕作业,怕读书,怕问老师同学,更不复习功课。学习上听之任之马虎了事,作业时没有笔没有墨、没有应备的本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不交作业,而学习成绩差直接导致了自卑的心理。这就是一种学习上的不良行为。我们的学校在这样的学生面前,只会看到他的缺点,只是一味地批评挖苦,这样让学生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人。其实如果我们采取正面教育,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表扬,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也感到头疼,但如果把他立即推向社会,让他觉得自己真的是一无是处,他就会破罐子破摔,最后导致的可能是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是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的大环境已让人措手不及,更不要说让那些正在接受教育正在走向成熟的中学生了,他们面对外面的世界,根本没有应付的能力,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如果遇到别有用心的人,很容易被人利用。现在的网吧对于中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诱惑,但是没有人教他们健康文明地上网。一到星

期天,他们就三五成群地聚在一个网吧上网,因为很小的一个冲突,继而骂人打架乃至动刀杀人。至于有的同学染发烫发,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见到老师也不问好,校园内打人、骂人、起绰号、叫绰号,搬弄是非,影响团结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同学不团结,班级不安宁,学校声誉受损的不良后果。

知道了这些不良的因素,我们应该怎么来纠正呢?

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一般认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任何一种思想,只有对它形成正确的认识后,才有可能化为情感和意志。进而化为行为和习惯。自觉性是形成道德习惯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明辨是非,提高其觉悟,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质。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从品德修养,举止言谈,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身的榜样去诱导影响学生,从而构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的行为习惯体系。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们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批评不大见效。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