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的病因病机
中医关于“胸痹”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胸痹”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胸痹
1.胸痹的临床特征为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卧。
2.病因与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
3.病位在心,与肝、肺、脾、肾有关。
病机总属于本虚标实,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本虚为气血阴阳的亏虚,标实为寒凝、瘀血、气滞、痰浊、热蕴交互为患。
4.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实证宜用活血化瘀、辛温散寒、泄浊豁痰、宣通心阳、清热化痰等法,虚证宜以补养扶正为主,用益气通脉、滋阴益肾、益气温阳等法。
临证多虚实夹杂,应按虚实主次缓急而兼顾同治,并配合运用中成药。
5.胸痹的预后,由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如治疗及时,坚持用药,轻者可以治愈,或带病延年;若失治或误治,病情发展可成为真心痛,危及生命。
二、胸痹的日常防控措施
1.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
防治本病必须高度重视精神调摄,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无度,保持心情平静、愉快。
2.注意生活起居,要避免寒冷,居处除保持安静、通风外,
还要注寒温适宜。
3.胸痹患者应注意饮食调节,宜清淡低盐,食勿过饱,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戒烟戒酒。
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活动。
4.发作期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缓解期要注意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力所能及的活动,做到动中有静。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胸痹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或因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热蕴,痹阻胸阳,阻滞心脉,或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病机既有因实致虚者,亦有因虚致实者。
一、病因1.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暴寒折阳,既可抑遏阳气,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胸痹。
《医学正传·胃痛》云:“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
”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
《类证治裁·胸痹》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成,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遇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气滞或痰阻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
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4.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转输失能,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满养心脉,拘急而痛。
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
5.年迈体虚年过半百,脏气渐亏,精血渐衰。
如肾阳虚衰,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亦可阻滞心脉。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不能上济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及肾水,又可进一步耗伤肾阴。
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
凡此导致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而致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二、病机1.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相互协调,气血运行自畅。
心脉不畅,肺失治节,则血行瘀滞;肝失疏泄,气郁血滞;脾失健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肾阴亏损,心血失荣,肾阳虚衰,君火失用。
胸痹的ppt

《金匮要略》 正式提出“胸痹”名称 归纳出“阳微而阴弦”的病机 创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白酒汤、乌 头赤石脂丸等胸痹七方。
《世医得效方》创苏合香丸
《证治准绳》 创失笑散
《医青衣林改错》 创血府逐瘀汤
三、讨论范围 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包炎、胸膜炎、病毒性
心肌炎、心脏神经症等疾病。
青 衣
病因病机
➢ 阴寒凝结,气失温煦,日久寒邪伤及阳。
➢ 淤阻脉络,血行瘀滞,淤血不去,新血不生, 留淤日久,心气痹阻,心阳不振。
➢ 心气不足,易为风冷邪气所伤,致血运无力而 瘀滞。
➢ 心肾阴虚则水亏火炎,炼液为痰。
➢ 心青病及肾,阴阳并损,阳虚生内寒,寒痰凝络。
衣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主症:心前区或膻中憋闷疼痛,痛可彻及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 侧等部位。性质为绞痛,隐痛,闷痛;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2、诱发因素:①劳累(典型心绞痛多见),如上坡,登楼,上肢用力活动, 性交,在寒冷的天气(周围血管阻力增高)作体育活动等;②情绪激动,如恐 惧,焦虑,愤怒等;③其它如寒冷、饱餐、吸烟等。 3、缓解因素:休息(劳累性心绞痛在休息后多数不到5分钟缓解,情绪激动引 起的心绞痛则持续较久);用药治疗(含化硝酸甘油后均可在3~5分钟内缓 解)。 4、伴随症状: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 持续时间较长,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 或可发生猝死。 5、多见于中年以上。
胸——病位在心脉
痹——痹阻不通
心痛—膻中或左胸部 憋闷、疼痛
青 衣
青 衣
青 衣
沿革
清代 《医林改错》
明代 《证治准绳》 北宋 《太平圣惠方》 汉代 《伤寒论》
胸痹试题及答案

胸痹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胸痹的主要病因是:A. 气滞血瘀B. 痰湿阻络C. 寒邪侵袭D. 肝气郁结答案:A2. 胸痹的典型症状包括:A. 胸闷B. 心悸C. 气短D. 以上都是答案:D3. 治疗胸痹常用的中药是:A. 丹参B. 黄芪C. 黄连D. 甘草答案:A4. 下列哪项不是胸痹的诊断依据?A. 胸痛B. 胸闷C. 咳嗽D. 气喘答案:C5. 胸痹患者应避免的食物是:A. 辛辣食物B. 高脂肪食物C. 高盐食物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1. 胸痹的中医病机主要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气滞血瘀;痰湿阻络2. 胸痹患者应保持_________和_________,以减轻症状。
答案:情绪稳定;饮食清淡三、简答题1. 请简述胸痹的常见治疗方法。
答案:胸痹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
药物治疗通常使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中药;针灸治疗可以刺激相应的穴位,以缓解胸痛;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合理饮食等。
2. 胸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哪些事项?答案:胸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等。
四、论述题1. 论述胸痹的预防措施。
答案:预防胸痹的措施包括: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相关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应更加注意预防措施的实施。
胸痹

胸痹概述胸痹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本病证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病机有虚实两方面。
1.病因(1)寒邪内侵寒主收引,遏制阳气,使得血行不畅,发为本病(2)饮食失调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或者嗜烟嗜酒,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调,聚湿生痰,上犯心胸,阻遏心阳,气机不畅,心脉痹阻而发为此病。
(3)情志失节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聚湿成痰;郁怒伤肝,肝气瘀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气滞和痰阻均可使血行不畅,心脉痹阻,而发为胸痹。
(4)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失运,气血化生无源,心脉失养而胸痹;或者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熊阳不振,阴寒内侵,血行不畅而发为胸痹。
(5)年迈体虚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肾阴亏虚,则不能润养五脏,心脉失于温养而发为胸痹。
2.病机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于心,涉及肝,脾,肾,肺等脏。
心、肝、脾、肾、肺气血阴阳不足,心脉失养,不荣则痛,气滞、血瘀、寒凝、痰湿等痹阻心脉,不通则痛。
临床表现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证,或胸闷,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脉弦或结代。
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与缓泻剂。
病情观察,做好记录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辐射的部位。
2、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3、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形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临证(症)施护1、寒凝心脉、心气虚弱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时间:地点:主讲人:内容: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参加人员: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
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
西医学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有与本病相似的表现,可参照辨治。
1、病因病机心阳不足、心血虚少,或阴寒凝滞;或痰浊或瘀血等内邪痹阻胸阳、脉络,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以致不通则痛而发生胸痹。
(1)年老、体弱、久病而致脾肾阳气亏虚,不能振奋心阳,心阳衰微,无力鼓动血脉,脉弱则血不行,血不行则脉不通,不通而痛。
(2)饮食劳倦伤脾,脾阳不振,气血生化乏源,以致心血亏虚,血不足,脉不通而发胸痹。
(3)素体心肺气弱,寒邪乘虚而入,寒凝血涩,痹阻脉络发为胸痹。
(4)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发为胸痹心痛。
(5)恣食肥甘酒酪,饮食无度损伤脾胃,以致精微不运,水湿不化,痰浊内生,痹阻脉络而发生胸痹。
2、辩证论治(1)阴寒证:证候;胸闷气短,胸痛彻背,遇寒则甚,畏寒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肢冷,重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心悸自汗,四肢厥冷,苔白滑或腻,脉沉细。
治法:宣痹通阳,散寒化浊。
主方:瓜蒌薤白白酒汤。
(2)痰浊证:证候:心胸痞闷胀痛,时缓时急,甚则痛引肩背,心悸气短,身重头昏,少食腹胀,形体肥胖或咳嗽喘促,痰粘色白,舌胖嫩,苔白腻,脉沉迟滑或濡滑。
治法:宣痹通阳,理气豁痰。
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
(3)血瘀证:证候:胸痛如针刺,或呈绞痛,痛引房背,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或结代。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4)气阴两虚证:证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痛甚。
胸痹辩证要点

胸痹辩证要点
胸痹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疼痛等症状。
胸痹辩证是中医学中对胸痹病症所作的辨证分析。
胸痹辩证要点包括病因、病机、症状及辨证依据等方面。
胸痹的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
其中,情志内伤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当人们在情绪起伏剧烈、长期紧张或过度忧虑等情况下,容易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引发胸痹病症的发生。
胸痹的病机主要是气机郁滞,导致心脉失养。
气机郁滞是指情志内伤等原因导致人体气机运行不畅,使得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胸痹症状的出现。
心脉失养则是指气机郁滞导致心脉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胸痹的发生。
胸痹的主要症状包括胸闷、疼痛、心悸等。
胸闷是由于气机郁滞导致胸部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局部胸部有压迫感。
疼痛是由于气机郁滞导致气血瘀滞,刺激胸部神经末梢引起的疼痛感。
心悸是由于心脉失养导致心脏功能紊乱,心跳加快或不规律。
胸痹的辨证依据主要包括脉象、舌象等。
脉象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胸痹的辨证依据,常见的脉象有弦脉、细脉等。
舌象是通过观察患者舌苔、舌质的情况来判断胸痹的辨证依据,常见的舌象有舌苔黄腻、舌质紫暗等。
胸痹辩证要点包括病因、病机、症状及辨证依据等方面。
在临床实
践中,中医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胸痹的目的。
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以预防胸痹的发生。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
胸痹是中医内科学中一个常见的病症,也被称为胸闷、胸痛等。
胸痹主要指的是一种疼痛或不适感,出现在胸部,通常与心脏、肺部或胸部其他器官的病变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胸痹的发生主要与情志内伤、饮食不当、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情志内伤是指长期的情绪压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影响胸部的血液和气的运行。
饮食不当包括暴饮暴食、偏食寒凉等,都会使胸部的气机调节失衡。
气血运行不畅则可能由于气滞、血瘀等原因造成胸部的气血循环不畅,导致胸痹的发生。
根据胸痹的病情表现,中医内科可以进一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气滞型、痰瘀型、心火上炎型等。
每种类型的胸痹病机和治疗方法略有不同。
常见的胸痹症状包括胸闷、胸痛、气短、心悸、呼吸困难等。
在中医内科的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针灸、推拿、中药等都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根据具体的病情和病因,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内科还强调预防胸痹的发生。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暴饮暴食、偏食寒凉等不良饮食习惯,可以帮助维护胸部的气血运行。
同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长期的情绪压抑,对预防胸痹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胸痹是中医内科常见的病症,其发生与情志内伤、饮食不当、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同时也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如果出现胸痹相关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中医内科的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邪内侵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心脉痹阻,血行不畅,而成胸痹。
饮食不当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阻脉络,则气滞血瘀,胸阳失展,则成胸痹。
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聚而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
年迈体虚年过半百,肾气渐衰,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引起心阴内耗。
心阴亏虚或心阳不振,可使血行不畅,气滞血瘀,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以心为主,然发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瘀血痹阻心脉,可心胸猝然剧痛,而发为真心痛,为重证。
如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可见心动悸,脉结代;若心肾阳虚,水邪泛滥,水饮凌心射肺,可出现咳喘、肢肿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