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中医源流

合集下载

医学类-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教材教学课件

医学类-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教材教学课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
常用穴位包括内关、心俞、膻中、 厥阴俞等,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 不同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推拿治疗
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胸部及相关穴 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 作用,缓解胸痹心痛症状。
饮食调养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肥甘厚味 及辛辣之品。可适量食用具有活血 化瘀、通络止痛作用的食物,如山 楂、红糖、玫瑰花等。
药物使用指导
详细讲解患者所需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用量及可能的不良 反应,强调遵医嘱按时服药的重要性。
心理支持策略探讨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和症状的负面认知,减少焦虑和恐惧情绪, 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放松训练
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以缓解紧张和焦虑 情绪。
心理疏导
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详细描述了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如胸部闷痛、心悸、气短等,以及相应的诊断方法和标准。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应用前景展望
•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的优势: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 体化治疗等,能够满足患者多样化的治疗需求。
•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的挑战:虽然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如诊断标准不统一、疗效评价标准不完善等。
02 中医对胸痹心痛认识
历代医家论述
《黄帝内经》
后世医家
首次提出“胸痹”病名,并对其病因 、病机、症状及针灸治疗原则进行了 初步探讨。
在《内经》、《金匮要略》基础上不断发挥 完善,如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血 瘀”理论及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西医病名: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

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二.中西医诊断(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及要点①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②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④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有缺血改变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2.鉴别诊断①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以膻中或左胸部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伴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不等。

厥心痛(心绞痛)是由于心脉挛急则疼痛程度较轻,疼痛时间较短,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

②胃痛胃院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伴有泛酸唆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课件:胸痹心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胸痹心痛

“胸不任物”和“胸任重物”
江西巡抚阿霖公,年七十四,夜卧露胸可睡,盖一层 布压则不能睡,已经七年,召余诊之,此方五副痊愈。 一女二十二岁,夜卧令仆妇坐于胸方睡,已经二年, 余亦用此方,三副而愈。设一齐问病源,何以答之。 (《医林改错·卷上·血府逐瘀汤》)
其临床表现虽截然不同,但均为胸中血府血瘀之证, 故均治以血府逐瘀汤。
痰郁化热者,改用黄连温胆汤。 痰瘀交阻者,合桃红四物汤。
寒凝心脉
主症:猝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兼次症: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冷汗自出,心悸短气,多因气
候骤冷或骤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治法:宣痹通阳,散寒止痛。 方药:瓜蒌薤白白酒汤合当归四逆汤。 加减法:
若痰湿内盛,胸痛伴有咳唾痰涎,加生姜、陈皮、茯苓、杏 仁等行气化痰。
病因
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 津液不得输布,聚而为痰,痰瘀交阻,气血不 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或郁怒伤肝, 肝失疏泄,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 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
劳逸失调:劳倦伤脾;积劳伤肾,心肾阳微。 年老体虚: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阴亏虚,
痰浊痹阻心脉。
痰浊闭阻
blockade of phlegm and turbidity
寒凝心脉
cold congelation of heart circulation
辨证分型(虚证)
气虚 虚 阴虚 证
阳虚
气阴两虚
deficiency of qi and yin
心肾阴虚
deficiency of heart and kidney yin
《灵枢·厥病》:“厥心痛,与背相控……如从后触 其心。”
《素问·厥论》:“手少阴心主厥逆,心痛引喉,身 热,死不可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胸痹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胸痹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胸痹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胸痹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胸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胸痹细目一:概述一、胸痹的概念及源流1.胸痹的概念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2.胸痹的源流胸痹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

《灵枢·厥病》有“真心痛”之说,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二、《金匮要略》对胸痹证治的认识《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且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

在治疗上,根据不同证候,制定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九张方剂,以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

三、本病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细目二:病因病机一、胸痹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

外因:寒邪内侵。

二、胸痹病机、发展趋势及虚实两者的'内涵及其转化胸痹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

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

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本病的诊断要点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二、胸痹与悬饮、胃痛、真心痛的鉴别1.胸痹与悬饮的鉴别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当为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胸痹心痛中医益气温阳活血化瘀

胸痹心痛中医益气温阳活血化瘀

胸痹心痛中医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是以病位和病机命名的,乃由于心脉痹阻不通而引起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以病位和症状命名的,特指近心窝部位的疼痛,是胸痹的常见表现。

因其在病因病机症状表现上反映了同一病理,临床习惯称为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以胸闷、心痛、短气为主要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

急性发作时则相当于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甚至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严重威胁人的生命。

本病病机关键在于心脉痹阻。

究其病因,多由正气亏虚,或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或感受寒邪等,引起体内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痹阻心脉,出现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轻者仅见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其病常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以气虚、阳虚多见;实者则以血瘀、痰浊多见。

针对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病机特点,遵循“邪实者以通为补,虚者以补为通”原则,治疗据“痛则不通、不通则痛”之理,采用标本兼顾、虚实同治之法,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补虚,当权衡心之气血阴阳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心气、温心阳;泻实,当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络、理气化痰。

补虚与祛邪的目的均在于使心脉气血流通,通则不痛。

刘启廷常用经验方益气活血汤治疗此病,效果较好。

药物组成:黄芪30克,人参10克,茯苓30克,桂枝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丹参15克,延胡索30克,檀香6克,薤白15克,炙甘草10克。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

中医如何治疗胸痹心痛病

中医如何治疗胸痹心痛病

视点锦囊·妙计-30 - Family life guide颜加俊(四川省大竹县中医院)胸痹心痛病在临床中具体是指以胸膺部窒塞疼痛为主的基础性病证,与现代医学“冠心病”的临床症状雷同。

综合古今各家来看,胸痹心痛病的病因均由心气不足为本,血脉营运受阻以致淤血痰浊内停为标。

为此,近年来采用“益气活血”、“宣痹通阳”、“通阳化痰”等方法加以治疗,并获得较满意的疗效,本文则针对胸痹心痛病的中医治疗进行分析,以此为有需要人士提供参考。

胸痹心痛病的基本介绍胸痹是中医的诊断名称,中医称“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所以,胸痹心痛病有可能是由于气血亏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或者气阴两虚,不能濡养心脉而出现的胸闷、胸痛、心悸的症状;与此同时,还有可能是心血瘀阻、气滞心胸、寒凝心脉、痰浊闭阻等因素导致的不通而痛的情况。

为此,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采用益气养血、补益心肾、温补心阳、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温阳散寒、健脾化痰的方法加以治疗。

除此之外,在胸痹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存在虚实夹杂的情况,基于此在具体治疗时需要在祛除邪气的同时,也要注意以补虚为主。

就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来看,主要以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闷痛为主,亦可表现为灼痛、绞痛、刺痛或隐痛、含糊不清的不适感等,持续时间多为数秒钟至15分钟之内。

若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休息或服药后仍不能缓解,伴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结代,甚至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为真心痛的证候特征。

胸痹心痛病的病因病机胸痹心痛病的病因。

年老体弱: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年龄逐渐增大,肾气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进而引发心阳不振以及心气不足的现象。

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发为心痛;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阴亏则火旺,灼津为痰,痰热上犯于心,心脉痹阻,则为心痛。

情志失调: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

胸 痹 心 痛

胸  痹  心  痛
轻者----短暂胸闷、隐痛或不适感 重者----剧烈疼痛、压榨样绞痛 伴心悸、气短、喘促、惊恐、面白、冷汗
正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 心脉痹阻不畅
膻中、左侧胸膺闷痛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 冠心病
心绞痛 心肌梗塞
源流
《素问.痹论》: “心痹者,脉不通...” 《素问.调经论》: “寒气积于胸中...寒独
证候特征及诊断
1、证候特征 1)年龄:中老年 2)部位:左侧胸膺 、膻中 3)症状:憋闷、疼痛(隐、胀、刺、绞、灼痛) 4)放射:肩、背、前臂、咽、胃脘、中、小指 5)时间:突发、短暂 6)伴证:心悸、气短、喘促、惊恐、面色苍白、
冷汗出、脉结代 7)诱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暴食、过劳或无 2、心电图:心肌缺血,运动试验阳性
胸痹心痛
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教研室 冼绍祥
胸痹心痛
概念 源流 病因病机 证候特征 诊断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胸痹心痛
胸——病位在心脉 痹——痹阻不通 心痛—膻中或左胸部
憋闷、疼痛
病 变 部 位
左 胸 疼 痛
概念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 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 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 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分 证 论 治
1) 寒凝心脉
症状:
舌脉:
心痛如绞, 舌淡,苔薄白
心痛彻背, 脉沉紧
背痛彻心,
形寒肢冷,
冷汗自出,
心悸气短,
感寒而发
治法:祛寒活血,
宣痹通阳
方药:当归四逆汤
(桂枝、细辛、当归 、芍药、甘草、通 草、大枣)
阴 寒 极 盛 ---- 乌头赤石脂丸
2)气滞心胸
症状:
心胸满闷 , 隐痛阵作 , 痛无定处, 善太息, 脘腹胀闷, 嗳气得舒, 情志诱发

中医诊治胸痹心痛证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研究

中医诊治胸痹心痛证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研究

中医诊治胸痹心痛证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研究研究目的胸痹心痛证,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相当于西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心绞痛,其重者相当于心肌梗死。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改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被列为重大疾病,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第一位的死亡原因。

因此,无论是中医或者是西医对该病都予以高度的重视。

历代中医对胸痹心痛证的诊治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内容,值得我们研究效法与发扬光大。

现代中医对冠心病论治多参考古代胸痹心痛的论述,并且认为胸痹心痛相当于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其重者相当于心肌梗死,故胸痹心痛证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

可见胸痹心痛证治不仅为古代医家所重视,亦为现代医家及科研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目前研究现状。

胸痹心痛证治研究重点仍然在临床与药物,而对于学术源流理论探讨以及文献整理,远远未能满足临床研究与药物开发需求。

因此,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在于梳理中医诊治胸痹心痛证学术源流,存徵信而资考鉴,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对胸痹心痛证由点至线、由线至面的切入铺开,在古人的论述与今人的研究中找出与相关的创新点,冀望胸痹心痛领域研究更加之深入。

研究方法采用传统医史文献研究与现代文献研究整理相结合的方法。

传统医史文献研究,强调原创资料的来源、收集,注重理论学说的凝练:现代文献研究方法手段先进,注重信息处理与计算机技术应用。

上述两种方法都应该在论文撰写中得到体现。

学术源流研究的方法:它关注在学术发展过程中的演变与分析,所谓“溯本穷源,贯穿百家”。

胸痹心痛证作为一个中医病名已存在一千多年,然而作为一个中医病证名,要寻找到相关联的西医疾病,需经过一番文献整理和临床探讨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 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 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 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 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 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 循小指之内,.联络器官:咽、目系、膈; 3.交接经脉:脾经(心中), 小肠经(小指)
2.治法方药
首先,此期内活血化瘀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奇效良方》中的胜金散; 《医宗金鉴》中的颠倒木 金散; 《时方歌括》中的丹参饮; 《医林改错》中的 血府逐瘀汤等,都是采取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的代 表方。
其次,寒凉药物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症因脉治》明言“若热因诸胸痹,则栀连二陈汤、 小陷胸汤、川连枳橘汤、加味二陈汤可以选用也”.
虚之证,并认为邪气客于五脏六腑,皆可上 冲胸部而发病,不限于邪气直犯心肺。在胸 痹的病机转归方面,提出“因邪迫于阳气, 不得宣畅壅瘀生热”。 王焘认为痰浊热毒闭塞心脉是胸痹发病的 主要病机。
2. 防治方药 《肘后备急方》中“治卒患胸痛方”用雄黄、巴豆。
《千金要方》中的细辛散、蜀椒散、前胡汤、下气 汤,亦是在前人所用方药的基础上,增用辛香通散 药物如细辛、花椒、吴茱萸、槟榔、木香、草豆蔻 等而成。
2. 治法方药---通阳
(1)宣痹通阳法:代表方为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薤白半夏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
(2)通阳化饮法:代表方为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枳姜汤和桂枝生姜枳实汤。
(3)温阳散寒法: 代表方为薏苡附子散和乌头 赤石脂丸。
(4)益气温阳法: 代表方为人参汤。
(二) 晋隋唐时期
1.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了胸痹是邪盛正
心血管疾病症状
高血脂
情绪变化
寒冷
(一) 秦汉时期
1. 《足臂十一脉灸经》:“臂太阴脉,其病 心痛,心烦而噫。”
2.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胸痛” ﹑“心痛” ﹑“心痹”之名,并详细论述症状与鉴别,奠定 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3. 《金匮要略》设“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
治”专篇,确立了临床治疗基本法则.
2.治法方药
首先,辛香通散、化浊开窍法得到广泛运用。
《太平圣惠方》所载之木香散、草豆蔻散、吴茱萸
散、青橘皮丸及《圣济总录》所载之枳实汤、四温
散等。
其次,活血法在胸痹治疗中的运用亦日渐广泛。 许多可用治胸痹的方药中,均加入了五灵脂、蒲黄、 当归等具有活血功效的药物。
金元医家,亦采取汗、散、利、温等多种方法论 治胸痹。
认识到胸痹亦有痰热蕴结,阻遏胸阳而致者,治 疗应当用清化痰热、行气散结之品。
二 临床启示
通过研究历代胸痹文献发现,胸痹发病 多由外感风寒暑火,内伤情志、饮食、劳逸 等因素,形成寒凝、气滞、痰饮或瘀血,导 致气滞血瘀,痰浊闭阻,阴寒内结,痰瘀互 结,终致胸阳失运、心脉痹阻而发生。总以 气虚血瘀、本虚标实为临床重要特征。
《内经》-----胸痹心痛
病因方面,《内经》认为风寒湿燥
热诸淫所胜,皆能病心痛,并提出本病
与寒邪、热邪内犯心脉有很大关系。
病机方面,《内经》认为经脉闭阻,
血行不畅,寒凝、气滞、血瘀、痰饮阻
痹胸中,是胸痹病机之关键。
发生发展过程与五脏密切相关。
<<金匮要略>>
1. 病机----阳微阴弦 “阳微”是关前之阳脉微,“阴弦”是
4. 厥心痛—五脏心痛
(1) 肝心痛: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 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衝。
(2) 肾心痛: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 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取京骨、昆仑。
(3)肺心痛: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 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4)脾心痛:厥心痛,痛如以锥鍼刺其心,心痛 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谿。
“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 “脉涩则心痛.” (《邪气脏腑病形》)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嗌干善噫,暴 上气而喘,厥气上则恐.” (《痹论》)
3. 真心痛
真心痛,手足凊至节,心痛甚,旦 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 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厥病》)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 死不可治。 (《厥论》)
《外台秘要》中载“深师疗胸痹麝香散方”,用药
始用清心化痰散结之品。(犀角、牛黄)
(三) 宋金元时期
1. 病因病机 首先,进一步明确了本病本虚标实的病
机特点。“脏腑虚弱,阴阳不和,风邪冷气, 攻注胸中”。 其次,认为精神因素也是胸痹发病的重 要原因。 再者,部分医家认为气血痰水生变为患, 亦是导致胸痹发生的重要环节。
(四) 明清时期
1. 病因病机 首先,完善了胸痹属虚证的病机理论。《玉机微义》:
“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赢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 也。”《景岳全书》:“然必以积劳积损及忧思不遂者,乃 有此病。” 其次,认为痰饮、瘀血、火邪攻冲犯心,是胸痹发病的主 要原因。 正气不足,胸阳虚损,脏腑虚弱,风寒侵袭,痰饮内停, 情志失调,终至气血瘀滞、胸阳痹阻而导致本病发生,是明 清医家对胸痹病因病机认识的主要脉络。
同时,痰浊热毒闭塞心脉﹑五脏逆乱攻冲
心胸亦不失为发病的重要机理.
启示之一:辨证论治规律
1.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2.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3. 益气祛瘀,化痰通络 4.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关后之阴脉弦。“阳微阴弦”是以脉理论病 机。 指出了上焦阳虚,寒邪痰饮等阴邪上乘, 致胸阳闭塞,不通则痛的实质,同时也指出 了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性特点.
2. 症状特点
胸背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喘息咳唾、气短不足以息、胸满、 气塞、不得卧、胁下逆抢心等表现, 并指出其具有心痛时缓时剧的发病 特点。
<<黄帝内经>>
1. 胸痛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藏气法时论》)
“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 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脉解》)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体重烦闷,心痛引背。”
“岁火不行,寒乃大行,民病胸中痛,胁支满。”
(《气交变大论》)
2. 心 痛﹑心 痹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 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五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