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分析
3.3.2 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规律
3.3.2 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自然区位:即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 §土地经济区位:指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 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 §土地交通区位: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和设施的 关系,具体由距离、耗时和费用三方面来 反映。
禁止危害土地资源原则 生态伦理 的原则
尊重爱护土地资源原则
遵循土地生态规律原则
3.2 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
3.2.2土地资源-环境感知
环境感知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1)感应阶段 首先是对环境的感应。 最初级的环境感应只限于人体 的各种感觉器官。
3.2.2土地资源-环境感知
(2)环境认识 (cognition)
土地的稀缺价值
物以稀为贵,越是稀缺的资源,其价值越高。正 是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的天然 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但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3.3.3
土地资源的价值和价格
1、 土地资源价格的影响因素:
按因 素与 土地Fra Baidu bibliotek关系 分为
一般因素:指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普遍、
共同的因素。
区域因素:指土地资源所在地区的自然社
3.3.2
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规律
区位理论作为研究在一定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申 请事物的地位、作用、空间分布规律和内在联系的 理论,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城市的区位研究中。 作为自然、经济综合体的土地是区份理论的最佳研 究对象之一。
3.3 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分析
3.3.3 土地资源的价值与价格
土地的天然价值
3.1 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3.1.1 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
人类的需求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以个人需求为 基础,但是必须放在由个人组成的社会这个层次 统筹考虑与配置。 随着畜牧业和耕作业的兴起,特别是集约化的 耕作业的兴起,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强度越来越大, 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被利用的 土地开始真正成为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产物。
共有土地产权
指在共同体内的每一位成员都有 权分享共同体土地财产的权利。
土 地 产 权
私有土地产权
将土地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 的享用权界定给特定的人
国有土地产权
在国有产权制度下,土地权利是由 国家的代理人来行使的。
3.3 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分析
3.3.2 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规律
基本概念
①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 形、水文地质等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 生产潜力。 ②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自然潜力的基础上,由人 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 生产力。影响因素:灌溉、排水、土壤改良、作物 栽培技术、化肥、农药、有机肥等物质投入、作物 品种改良及其优化组合;田间经营管理水平。
3.3.1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制度
1.土地所有制和使用制度 土地使用制度 它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 定,是土地制度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地 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 取得效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表 现形式。
3.3.1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制度
2.土地产权制度与利用 土地产权制度 土地资源产权是对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 权利的总称,或称之为权利束;土地资源产 权制度是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 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3.3.2
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规律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前提是在技术不变的条件 下,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一个可变的生产要素同 其它投入量不变的固定生产要素配合进行生产时, 如果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则产量的变 化先是递增然后转为递减。这里指的是投入与产出 的实物量变化,不涉及二者的价格变动。
3.1 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3.1.1 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
(2)农业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大约10000年前,人类开始了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 人类通过刀耕火种,只能小规模种植,对环境的影响 仍然相对较小。大约7000年前,随着兽力的使用、金 属冶炼技术的发明和水利灌溉技术的掌握,人类对土 地资源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人类越来越多开始 定居、开垦土地,进而出现了村庄、城镇,开始了对 土地资源的控制和改造以满足人类需求。
3.3.2
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规律
③因素限制定律:土地生产力受最小影响因素所支 配。 ④土地报酬递减律: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 律的作用,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 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入劳动和资本,而达到一定限 度时,其增加就会递减的现象。 或对土地的利用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时,人们就 会发现土地报酬的变动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土 地报酬递减。
会经济条件
个别因素:指地块本身的条件和特征,又称
宗地因素
3.3.3
土地资源的价值和价格
2、 土地资源价格计算
土地资源实际上还有比较虚的生态服务价值,这 部分价值的量化方法更为困难,但它是客观存在 的。国际上,有一些用替代成本法或机会成本法 等估算生态价值的方法,虽然不甚理想,但毕竟 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量化概念,可供进一步研究参 考。
3.1 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3.1.1 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
(3)工业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17世纪中叶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土地资源开 发利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农业 机械,以不可更新资源为原料的化肥,以及新的植物 育种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推动了城镇化 进程。但同时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问题相继产生, 对人类生态安全形成威胁。
这是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 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
3.3.3 土地资源的价值与价格 土地附加人工价值
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
直接附加:指直接作用于土地资源对象上的那一
部分劳动
间接附加:指那些并不直接作用于土地资源上,
但对于改善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有影响的劳动。
3.3.3
土地资源的价值与价格
3.1 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3.1.2 人地关系及其发展
人地关系是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 客观关系,是人地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的关系。
1.历史上的人地关系
地理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理论 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生态论(human ecology)
认为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 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 所以该理论又被称为生态论或人类生态论。
文化景观论(cultural landscape)
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它特有的文化,在其长期活动 的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地表特征, 就是文化景观
3.2 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
生态伦理学
(1).基本概念 生态伦理学,又称环境伦理学或环境哲学,它从 生态道德关系的角度承担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任 务。 生态伦理学提倡对自然界生态系统、对动植物种 的关注,并以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作为该学科确立 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3.2 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
(2).生态伦理的原则
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认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各自按自身的规律发展。
环境感知论(environmental perceptionism)
不同的环境感知成为人们对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 的依据,从而导致对环境进行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

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
3.1 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3.1.1 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
(1)狩猎、采集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早期的狩猎者和采集者从自然环境中获取食物和其他 资源,至此,源于自然界的人类开始了与自然界分离。 由于人数不多,用以改变环境的力量有限,并大有自 由迁移的余地,故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很 小而且是局部的。 后期的狩猎者和采集者对土地资源环境产生了稍大的 影响。人类能够使用火改变环境,但仍需适应自然求 得生存。
3.3 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分析
3.3.2 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规律
3.3.2 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区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 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 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即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 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可能论(possiblism)(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只是提供可能。 它对人地关系的解释是不彻底的 。
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又称调整论)
认为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 而这种适应与生物遗传上的适应不同, 它是通过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适应。
3.4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土地资源
3.4.1 全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不断取消 或放松对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国际 流动的限制,各国间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 日益加深,全球范围内各种要素价格逐步 趋同得过程 。 必须建立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可 持续发展政策体系。
3.3.1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制度
1.土地所有制和使用制度 土地所有制: 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 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 式。土地所有制决定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 合理利用,促进土地市场形成和发育,使土 地资源的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的最根本的影响 因素。

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目标
3.2 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
3.2.1 生态伦理
人类通过文化的思索来看待其周围世界,这样 才把自然界转化为自然资源。对土地资源的感应 及其心理转换,到决策和行动,并反过来影响土 地资源。 人地关系协调论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要 把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领域扩张到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领域。这个思想 引发了人们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 更深层的哲学思考,出现了生态伦理学。
对环境的感受在头脑中转 换为某种概念和认识。
3.3 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分析
3.3.1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制度 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主要有: 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社会需求、土地政策 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经济因素包 括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与生 产力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技术 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 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
3.3.1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制度
2.土地产权制度与利用 土地产权制度对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 土地产权的真正出现并切实地起作用,还与 土地产权保护的成本有关。确定土地产权会 产生一种激励,鼓励人们更有效地利用稀缺 的土地资源,更努力地劳动、节俭和积累, 因而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3.1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制度
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 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天人合一”观
认为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体中,天人关系是由自然规律 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
2. 人地关系理论发展
协调论
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思想,它是由众多科学家的提倡 而逐步深化和被公认的。它主张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速度同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
3.2 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
人类中心主义反思
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认为:人对环境问题 和生境破坏负有道德责任,主要来源于对自身 生存和社会发展以及子孙后代利益的关心。人 保护自然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人对自然做了 什么,通过环境后果也就等于对自己做了什么。 考察上述伦理,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真正的生 态伦理学。
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 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目的要求
1 了解人地关系及其发展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式
2
理解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以及土地资源 的经济特性。
重点与难点
土地资源的社会特性和经济特性
内容提要
土地资源,是针对人类可以利用而言,因此, 土地资源也包含了人类利用、改造的社会经 济属性。在一定的自然基础条件下,土地资 源利用结果因社会经济属性不同,表现出不 同的利用结构、利用现状和投入产出结果等。 本章主要介绍人地关系及其发展、土地资源 伦理与感知、土地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等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