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知识交流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知识交流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知识交流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一.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1、地形地貌

不同的地表形态,直接决定着景观的轮廓和景观要素的内部联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分布类型、质量特征和利用。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

A)海拔高度

表现在水热条件的再分布方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到极大值后,则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导致不同海拔高度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农业生产上作物布局以及耕作制度等。

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由于随着海拔的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人类活动必然减少。>3000m不宜人类居住;1000-3000m人类可以居住,但环境条件较差;绝大多数人均居住在海拔<500m的地区。

B)、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等,如坡度大需修梯田,超过17°不宜机耕。地表起伏越大,坡度越陡,土地侵蚀作用越强,水土流失量在一点条件下增多。地形起伏越小,对于农田水利化与机械化越有利。

对建设用地的影响:地面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省投资,反之,则投资增大。

C)、地貌类型

定义: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的和成因的地貌单元

按形态可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五大类。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②、丘陵: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类型,相对高度在200米(全国100)以下。③、

平原指平坦稍有起伏的广阔地面,高差在20米(全国10 )以内。④、山地与丘陵坡度因素、山区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水的问题、坡向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

⑤、平原与农业生产

山前平原(农业生产优越)、冲积平原(主要农业区和耕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湖积平原(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水产品生产基地)、滨海平原(南方:良好的农垦区,北方:农业开发利用受限)。

D)、我国五种地貌类型比较

2、地质

(1)岩性及矿物组成

岩性及矿物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是通过土壤和地下水而产生的,它是土壤形成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性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储存条件与水质,对土地类型演化都有一定的作用。(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花岗岩、石灰岩、紫色岩、黄土)

(2)不同母质的土地资源特点

残积物、坡积物、冲积物、洪积物、湖积物、风积物、海积物。

二.水文及地球化学要素特征分析

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则主要是研究一些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聚的规律。

1、地表水

①地表水类型

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

河流:从水文方面可以分为常年性河流与间歇性河流;从河床类型上可分为下切型河流、地上型河流和半地上、半地下河流;以河流补给类型分为降水补给型和地下水补给型。

湖泊:是陆地上较封闭的天然水域,是湖盆与运动水体及水中物质互为作用的综合体。

冰川:是由积雪变质成冰并能自行呈固体移动的水体。

沼泽:是一种特殊的土地类型,其地表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并且生长着湿生植物或沼泽植物,土层严重潜育化或有泥炭的形成与累积。

②地表水的数量和质量

我国河川径流总量2.7×104亿m3;冰川总储量3.0×104亿m3;天然湖泊8万km2;沼泽11万km2。水质从东南到西北,水矿化度逐渐增大。冰川融雪水矿化度低,是西北重要各类用水水源。

③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地表径流影响地貌类型的形成;地表水丰缺与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关系密切;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2、地下水

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要考虑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含水层性质、供水、排水、水质和影响区域土地质量的相关因素。

1地下水类型:滞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层间水。

2地下水含水层性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冻土区地下水。

3地下水的排泄与供给:滞水与大气降水和蒸发作用密切;潜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层间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4地下水的水质(理化性质:多种阴阳离子)和矿化度(>3 g/L不能农用及饮用)。

5地下水与水土资源利用

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利用地下水灌溉掌握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分布及与地表水的关系;对东部区域要摸清地下水的水盐动态规律,发挥灌溉洗盐的效益。

3、区域地球化学条件

区域地球化学是研究由于地理或地质的原因,使某些地区的某些元素与一般地说的地球化学统计量相比,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的富集或欠缺,而影响该地区的生物以致人类的健康,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与开发的一门学科。

①地理因素影响

主要地带性气候和地形地貌方面。影响地下水化学类型、风化壳类型、土壤盐渍化、地方性病害(如斑釉病)等。

②地质因素影响

影响深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如缺硒引起的克山病);不同的岩性山区,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也与其岩石矿物质元素的的种类有关。

三.土壤要素特征分析

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生物、地形、气候、地形、母质、时间等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

1、土壤剖面及理化性状

①土壤剖面:A、B、C层。

②土壤层度与有效土层厚度(多指耕作层):对大多数作物:最佳土层>100cm,临界土层>50cm,农作物最佳的耕作层厚度>20-25cm。

③土壤质地:(砂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农业上以壤土较好。

④土壤有机质:肥力水平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

⑤可溶性盐类:Na+、Mg2+、Ca2+、 CO2-、 HCO-、SO42-、Cl-

⑥土壤pH值: pH=7,作物生长良好;pH=5.0-7.0,多发生于南方淋溶较强的地方;pH=7.0-8.0,多数作物不受影响; pH=8.0-9.0,有些蔬菜和经济作物受一定影响;pH>9.0,一般作物难以生长。酸性(碱性)指示植物。

⑦土壤石灰质:>15%以上,成为障碍层次。

2、土壤的综合性状

合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的含量和组。

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的含量、土壤水分的排泄与补给

土壤的适宜性

3、我国土壤的分布

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在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由于受地方性地形、地貌、母质、水文或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而呈一定的规律的分异,称为土壤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我国从南到北,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漂灰土。

经度地带性: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南北)方向延伸,按经度(东西)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我国温带地区:暗棕壤——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土壤垂直地带性:垂直方向上,土壤类型随海拔上升(降低)而变化的规律。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形成了山地不同高度的土地资源和立体农业的优势。

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域分布规律:主要指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域性受地方性地形、地貌、母质、水文或人为活动的影响。如花岗岩区土壤同心圆分布;河谷及其阶地的土壤对称分布;扇形地的土壤呈扇形分布。这种区域性的土壤分布模式反映了当地土地类型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特点,即所谓的土地类型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

四.生物要素特征分析

生物特征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态的总称,其研究对象涉及小到遗传基因,大到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各级生命实体,最主要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狭义生物多样性)

广义生物多样性除上述三个外,还包括景观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一词的英文为Biodiversity,对其理解因人而异。美国技术监督局给予的定义是“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是多样化的生命实体群的特征。每一级实体—基因、种群、物种、群落乃至生态系统都不止一类,亦即都存在着多样性,因此,多样性是所有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它包括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以及其形成的生态过程,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化程度的内容广泛的概念,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2)、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基因变化,包括种内两个隔离地理种群问及单个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这种遗传变异通常可以从3个方面来度量:

A、种群基因为多型的数目和百分数;

B、每个多型基因的等佐基因数;

C、每个个体中多型基因的数目和百分数。

(3)、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

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即为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现状(包括受威胁状况)、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演化及维持机制等是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研究内容。

(4)、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其中的生境主要是指构成生态系统要素之一的无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水文等。它不仅是生物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而且生境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则包括各种各样生存着的生物群落,各群落彼此之间多层次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变化。生态过程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等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这也是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5)、景观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它反复了景观的复杂程度。它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

(6)、生态系统

①生态系统定义

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或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温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②生态系统的特性

A、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的最高层次;

B、内部具有自调节、自组织、自更新的能力;

C、具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D、营养级的数目有限;

E、是一个动态系统。

2、植被

植被是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植被对土地利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类型、植物生产力和生态调节等方面。

植被类型:赤道雨林、热带雨林、季风林、温带雨林、针林、硬叶林、草地生物群落、荒漠生物群落、苔原生物群落。

②植被系统的生产力

全球各种生态系统每年光合作用生产出的有机物总量8.3×1010t;其中森林

2.83×1010t。

③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调节气候,保护环境;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土地法学案例分析

耕地占用案例分析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中国地理学家普遍赞成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认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保护自己的耕地应采取什么措施?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耕地严重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根据人口增长及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我国政府提出了耕地保护目标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所谓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在满足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对耕地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耕地数量和质量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耕地的数量、质量保护并注重耕地环境质量的提高,扭转在人口继续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生活实例一】 1995年2月,某省人民政府批准土地征收,新力村集体耕地48亩,用于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益民商城项目,由跃进房地产公司进行开发。跃进公司在办理完用地审批手续之后于1998年5月开工建设,同年7月跃进公司由于资金紧缺停工,一直闲置到了2006年9月造成土地荒芜长达11年之久。新力村农民联名提出恢复耕种申请,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收回该宗闲置土地,并交由新力村原耕种的农户恢复耕种。 【关键词解析】耕地保护 我国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制度,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土地管理法》第37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1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1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2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征收城市郊区的菜地,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 本案中,跃进公司造成土地闲置长达11年,并非是由于不可抗力或者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错误行为导致,而是由于自身资金短缺造成。因此,原批准机关依法批准收回闲置48亩土地,并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恢复耕种的做法是正确的。 【法眼点睛】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的人均耕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对占用耕地进行非农建设进行严格的限制,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这就要求用地单位在占用耕地进行建设时要对每一分土地进行充分利用,最迟在2年内正常使用土地。严禁闲置不用、圈占、浪费耕地。 另一起耕地破坏案例是发生在2007年12月的新丰县。 【生活案例二】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知识交流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一.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1、地形地貌 不同的地表形态,直接决定着景观的轮廓和景观要素的内部联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分布类型、质量特征和利用。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 A)海拔高度 表现在水热条件的再分布方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到极大值后,则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导致不同海拔高度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农业生产上作物布局以及耕作制度等。 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由于随着海拔的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人类活动必然减少。>3000m不宜人类居住;1000-3000m人类可以居住,但环境条件较差;绝大多数人均居住在海拔<500m的地区。 B)、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等,如坡度大需修梯田,超过17°不宜机耕。地表起伏越大,坡度越陡,土地侵蚀作用越强,水土流失量在一点条件下增多。地形起伏越小,对于农田水利化与机械化越有利。 对建设用地的影响:地面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省投资,反之,则投资增大。 C)、地貌类型 定义: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的和成因的地貌单元 按形态可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五大类。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②、丘陵: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类型,相对高度在200米(全国100)以下。③、

土地管理知识培训讲稿

土地管理知识培训提纲 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我主讲的主要内容一是宣讲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二是就国土资源管理主要业务知识做简要叙述;三是针对当前用地难、办证难的原因,做一简要分析。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作为国土资源部门,主要的职能和任务:一是为领导和领导机关决策服务;二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是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服务。 一、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土地实行了最严格的管理制度,“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更严格的管理措施,切实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并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严格实行问责制。2007年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出台正是这一政策精神的体现,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督察、百日行动、15号令等一系列关键词,反映了中国的土地管理方式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一)15号令的颁布实施 2008年6月1日颁布实施的《违法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即15号令,在全国成立9个督察局,全面启动问责制,督察和问责当地政府。15号令第三条明确规定,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和其他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这些行为是:1、土地管理秩序混乱,致使一年度内本行政区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或者虽然未达到15%,但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2、发生土地违法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3、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不制止、不组织查处的;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 (二)开展卫片执法检查活动 国家利用卫星遥感定位技术开展卫片执法检查活动,结合“金土工程”建设,达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管理模式,在全国掀起了保护国土资源的高潮。2008年我县被济南督察局首次列为卫片检查县;2009年,全面启动卫片执法检查工作,覆盖全国每个县(市)区,并根据15号令启动问责制。2009年,国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到我县变化图斑13个,通过调查,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09年度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比例18%,已超过问责比例。现正在积极整改,整改后预计能控制在10%以内。 (三)出台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 根据全国县级行政单元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状况、基准地价水平等因素,将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在60元~840元/平方米之间分为15个等别,我县属于14级,每平方米84元(5.6万元/亩),并明确规定,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底价和成交价格均不得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的最低价标准。并规定低于最低价标准出让工业用地,或以各种形式给予补贴或返还的,属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土地督察,百日行动 为了加强国土资源执法检查,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完善土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及要素说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1.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那些偶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所以,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因此,“教育者”这个概念,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这样才能从“类”和“质”两方面来把握这个概念。 2.学习者:比起教育者来,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正是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所构成的教育影响,使得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上述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关于教育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和六要素说: 三要素说:南京师大教育系编的《教育学》认为,教育活动的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把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陈桂生先生在其著作《教育原理》中把教育活动的要素分为教育主体、客体和教育资料。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中认为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四要素说:即把教育活动的要素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五要素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构成。 六要素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途径和教育环境。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汇总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笔记二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 (一)土地的基本定义(掌握) 目前,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分析,比较公认的土地定义是: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土地是综合体。 2、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3、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 4、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5、土地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二、土地的特性(掌握) 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土地的经济特性则指人们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面表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4、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这一特性有两层含义:首先, 供给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其次,特定地区,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也是有限的,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各类用地的需求,从而出现了土地占有的垄断性这一社会问题和地租、地价等经济问题。由于土地的稀缺性所引起的土地供不应求现象,造成了地租、地价的昂贵,迫使人们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努力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生产力。 2、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3、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增值性。 5、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三、土地的功能(熟悉) (一)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 四.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了解) (一)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虽然我国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而积只有11.7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人均占有量都远低于界平均数,分别为世界平均数的42.4%,11.6%和1/3强。 (二)后备土地资源有限。宜农荒地只有5亿亩,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仅有1亿亩,而且这1亿亩土地大多分布在边远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蛩兀枰隙嗟耐蹲史侥茏魑┮涤玫亍?/P> (三)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全国山地占33%,高原占26%,丘陵地占10%,三项合计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9%;盆地占19%,平原占12%,两项合计占全国土地的31%,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高原占我国土地面积的25%,不宜于发展农林牧业。 (四)农地分布不均匀。我国右90%以上耕地、林地和水域分布在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该区土地面积,与全国的32.2%),其余10%的耕地、林地和水域分布于全国其它67.8%的地区。这种分布格局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利,形成了东南以农用地为主,西北以特用地为主的两大区域。 (五)森林覆盖率低,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2.7%,美国为34%,原联为36%,日本为68%,瑞典为57%,德国为30%,世界平均为22%;人均森林面积我国为1.8亩,美国为22亩,原联为50亩,日本为4亩,瑞典为45亩,德国为2亩。无论是森林覆盖率还是人均林地,我国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门本、德国等人口密度较大的。 (六)土地质量较差。在现有的耕地中,有1/3以上为低生产力土地,包括盐地、红壤丘陵地、水土流失地、风沙干旱地和涝洼地等。解放初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km2(17.4亿亩),虽然至今已治理了40万KM2(6亿亩),但根据卫星测算结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50万山(X.5亿亩),仍在不断扩大。目前,全国有1/3的草场处于退化之中,每亩产草量由原来的200kg减少到50—100 kg。我国约有沙漠化土地17万km2,其中:历史上形成的为12万km2,近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为5万km2,还有潜在沙漠化土地15.8万km2,两者共32.8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4%。我国盐碱地估计有5亿亩,农作物单产不足百斤。此外,还有大量的“三废”污染地。 (七)水土资源不平衡。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000多亿M2。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3%,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6%;黄河、淮河及其它北诸河流域水量约占全国总水量的17%,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3.7%。

案例分析

1、王某系某大型企业的职工,进厂工作近十年,1988年厂里分房时,经厂行政会议研究,未将其列入分房名单,几经交涉未果,王某以该厂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不料,该起诉被人民法院驳了回来。 问:1、法院驳回王某的起诉对否?为什么?2、王某到底能否起诉该企业?为什么? 答:1、张某不能起诉该厂。2、因为被告不合格。 我们知道,案情中所讲到的企业给职工分房的行政,属于“私人行政”的范畴,属一般行政,不是行政法上的行政。行政法上的行政通常指公共行政,即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因此,张某对该企业分房时未将其列入分房名单的做法不服,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2、田永,男,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物理化学系94级学生。1996年2月29日,田永在参加电磁学课程补考过程中,随身携带写有电磁学公式的纸条,中途去厕所时,纸条掉出,被监考教师发现。北京科技大学于同年3月5日按照“068号通知”认定田永的行为是考试作弊,根据第一条“凡考试作弊者,一律按退学处理”的规定,决定对田永按退学处理,4月10日填发了学籍变动通知。但是,北京科技大学没有直接向田永宣布处分决定和送达变更学籍通知,也未给田永办理退学手续。田永继续在该校以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参加学习及学校组织的活动。但毕业时学校拒绝为其颁发毕业证、学位证书。田永认为学校该行为违法,遂向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问:法院能否受理田永的诉讼请求?为什么? 答:(这里仅限于分析学校是否可以成为行政主体的问题)我们知道,行政主体一般由行政机关担任。但认定某个组织是否是行政主体,关键是看它是否被法律赋予某种行政职权。学校是事业法人单位,一般不可能是行政主体。但如果学校被法律直接授予行政职权的话,它在行使该行政职权时,也是当然的行政主体。这时,若行政相对人针对此向人民法院起诉,则必然构成行政诉讼而非民事诉讼。在本案中,相对人田永控告的是学校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的行为。北京科技大学在这一法律关系中是否属于行政主体,关键取决于学校颁发毕业证、学位证的行为是否属于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行为。《教育法》规定,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按照国家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 《学位条例》第八条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这说明: 1.学业证书与学位证书制度属于国家制度,而非学校的单位制度; 2.学校行使颁发学业证书与学位证书的行为属于法律授权(教育行政权)的行政行为;北京科技大学行使该职权,此时,其法律身份是行政主体而不是民事主体。 所以,法院应当受理。 3、某公安局民警李某,开车执行公务。在返回单位途中,路过其小孩正在读书的学校,临时决定先接其小孩回家,然后再回单位。就在其接小孩回家的路上,李某违章驾驶,撞伤一老太太。该老太欲提起损害赔偿之诉,但她应以李某个人为被告提起民事赔偿之诉呢,还是以李某所属的公安机关为被告提起行政赔偿之诉?讨论中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主张,应当以李某所属的公安机关为被告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理由是:1.李某是民警,属于国家公务员;2.李某发生撞车时使用的车是公务车,而不是私家车;3.虽然接送自己的小孩不属公务,但它发生在整个公务的时间段之内(即回到单位之前而不是之后)。另一种意见主张应以李某个人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理由是:接送小孩是私人行为而不是公务行为,因而与所属公安机关没有关系。 请问:你的意见如何? 为什么? 答:这里仅限于评析本案中的民警李某的身份,即此时是否属于行政执法人员的问题。

西方文明的基本构成要素

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人类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人文精神 古希腊文明是一种奇特的文明形态,在诸多方面形成与远古文化的断代。在思维方式上以抽象理性思维代替原始集体表象思维;在艺术形式上以写实艺术代替写意艺术;在社会形式上以个性的发展代替群体的一致性。古希腊文明开西方文明之先河。 二、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是西方分析思维的本质特征。工具理性是把主观和客观分割开来,把目的和手段分割开来,把道和器分割开来,把信仰和知识分割开来,把社会和自然分割开来,把人与人分割开来,以对外部对象的征服、控制、掠夺为目的的认知活动。工具理性更关注的是外部物质世界,而忽视伦理精神;更关心的是人得到什么,而不考虑人需要什么。西方人只有在社会发生危机时,才会想到人是什么。 三、契约社会 西方文明以人为中心,个人的权利受到尊重。人与人之间是充满矛盾的。契约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的工具。契约是一纸合同,是以契约双方的信用为基础的,一旦有一方不信守合同,冲突是必然的。古希腊社会已建立起文明历史中最早的民主制度。欧洲近代继承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做出贡献。英国很早就建立起议会制度,由于国王不守约,没有尊重议会的权利,便爆发革命,革命的结果双方达成妥协,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美国是在与宗主国

英国的浴血奋战中获得独立的,其制定的宪法协调了各方面的关系,政局比较稳定,后来又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而法国大革命,三个等级之间矛盾冲突尖锐,加上领导人政治态度偏激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干预,革命是最激烈的。 四、基督教信仰 基督教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复杂的。在漫长中世纪,保存了古典文化,但又与科学进步相对立,设宗教裁判所,烧死持异端的人,包括科学家。在文艺复兴时期,推动古典艺术和文化的繁荣;调整欧洲的国际政治关系;煽动十字军东征;与王权又斗争又联合。然而基督教的《圣经》作为西方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社会作用是持久的,其价值是巨大的。 五、价值哲学 价值范畴是西方新康德主义哲学明确提出来的。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康德第一个打出自由意志的旗帜,喊出“人是目的”的口号,高扬人的主体性,开了价值哲学的先河。西方哲学划时代的人物是叔本华。从他开始,哲学的眼光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内心世界,从客体转向主体,实现了从工具理性向价值哲学的转化。循着叔本华的思想轨迹,尼采提出了强力意志,进一步把艺术和真理区别开来,进一步扩大价值哲学的领地。尼采指出,所谓“真实的世界”只是一个虚构,现实世界是唯一的世界,然而这个世界是荒谬而无意义的。所以,“悲观主义是真理”,但真理不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我们不能靠真理生活。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土地管理概述 (6)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6) 一、土地的概念 (6) 二、土地的特性 (7) 第二节土地资源构成及特点 (7) 一、土地资源构成及分布 (7) 二、土地资源特点 (8) 第三节土地管理的内涵与原则 (8) 一、土地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8) 三、土地管理的职能和主要内容.. 9 四、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则 (10) 第四节土地制度与政策 (10) 一、土地制度 (10) 二、土地政策 (12) 第五节土地管理体制 (12) 一、土地管理体制的含义 (12) 二、现行土地管理体制: (13) 第六节建国以来土地管理的演变历程 (13) 第七节土地管理与社会发展 (13) 一、土地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13) 二、土地管理在社会发展的中作用 (13) 第二章土地经济理论 (14) 第一节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14) 一、土地的供给 (14) 二、土地的需求 (14) 三、土地供求关系 (15) 第二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与土地集约利用 (15)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 (15) 二、土地报酬曲线之间的关系以及 报酬三阶段分析 (15)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对集约利用 的制约作用 (16) 第三节规模经济原理与土地规模利用 (17) 一、规模经济和规模经济原理。 17 第四节地租理论 (18) 一、地租概述 (18) 第五节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 (21) 一、土地金融 (21) 二、土地税收 (22)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24) 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规划 (24) 一、土地利用的涵义 (24) 二、土地合理利用的准则 (24) 三、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 (25) 四、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25) 五、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25) 六、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25) 七、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26)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分类国家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1.概述 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和土地的特性,对土地资源进行的多种形式的利用。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的深刻反映。土地利用划分具有如下特点: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过人类的劳动所形成的产物。 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条件,因此,它们在地域分布上不一定连成片。 种类、数量、分布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进步而变化的。 1.1.1.土地分类方法 土地分类是国家为掌握土地资源现状、制定土地政策、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土地分类由于目的不同,有着显著的差别,形成不同的土地分类系统。 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 指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对土地进行分类。一般按地貌、土壤、植被为具体标志进行分类。其目的是揭示土地类型的分异和演替规律,遵循土地构成要素的自然规律,最佳、最有效地挖掘土地生产力。 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 指主要依据一些评价指标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对土地进行分类。一般按土地生产力水平、土地质量、土地生产潜力、土地适宜性等为具体标志进行分类。也称为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其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其目的是为开展土地条件调查和适宜性调查服务,为实现土地资源最佳配置服务。 3.土地综合分类系统: 指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管理特性及其他因素对土地进行综合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是土地综合分类主要形式。土地利用分类一般按土地利用现状的土地覆盖特征、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用途、土地经营特点、土地利用效果等为具体标志进行分类。其目的是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反映国家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为国家和地区宏观管理和调控服务。 在这三种分类中,土地利用分类即土地综合分类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最广、全覆盖的基础分类。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是国家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发挥土地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基础。 1.1. 2.国外土地利用分类 国外土地分类工作至今约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就出现了各种土地分类系统。国外土地利用分类多数以土地利用现状作为分类依据,具体到各国又有差异,如美国主要以土地功能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英国和德国以土地覆盖(是否开发用于建设用地)作为分类依据,俄罗斯、乌克兰和日本以土地用途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印度则以土地覆盖情况(自然属性)作为划分利用分类的依据。 国土地分类研究起步较迟,而且主要工作是在解放以后。国土地利用分类依据与国外基本相同,也是以土地利用现状作为分类依据,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详查)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以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为分类依据,城镇地籍调查采用的城镇土地分类以土地用途为分类依据,中科院中国土地利用分类以利用方式和土地覆盖为分类依据。 虽然国外土地利用分类依据基本相同,但由于国情差异,在具体划分的类型上却不尽相同,如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多地少,因此对农用地的分类较细,而国外则相对较粗。 1.1.3.制定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的重要性 1.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自然、社会、经济 2.1 土地资源自然要素分析 2.1.1气候要素特征分析 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1、太阳辐射 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的能量基础。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大多在355-1003kJ/cm2以上,由于受纬度、海拔、云雾等影响,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略大于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我国西北高原区586-670kJ/cm2,东部平原区502-544kJ/cm2,西藏高原670-837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8 kJ/cm2。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的年变化和日变化。 光照和热量是土地资源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两大气候要素。光照对土地而言,主要是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1)光照强度是正常人眼对0.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受程度(用hr表示)。由于作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太阳的光照与作物关系密切,大多数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反映光照强度使用日照时数表示,我国平均全年1200-3400h。日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分布相似,由东→西,由南→北,低→高(2)光照长度(日长)——它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日长随季节、纬度不同变化着,这与作物引种关系密切。 长日照作物:小麦、油菜 短日照作物:玉米、棉花 (3)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光照质量好→作物质量高,颜色鲜,果实大。对工农业均有影响。 (4)光热能:主要来源于太阳的辐射能。 a)太阳每年投射到地球表面的总辐射能(按左大康经验公式计算): 式中:R---太阳总辐射能(kcal/cm2/year); Q----直接辐射能(kcal/cm2/year);q----间接辐射能(kcal/cm2/year) a=0.248;b=0.752; a+b=1; n---太阳实际照射的时数; N---太阳辐射总时数。

《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知识问答

《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知识问答 1、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答:《土地管理法》第三条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2、临时使用的土地能否修建永久性建筑物?临时使用的土地期限是几年? 答:《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临时使用土地的使用者应当按照临时使用土地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并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临时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 3、违反《土地管理法》规定,非法转让土地或者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擅建的,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答:《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条规定: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超过批准数量占有土地,多占的土地如何处理? 答:《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第二款规定:超过批准的数量占用土地,多占的土地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5、农村村民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答:《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6、对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建造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法律有哪些规定? 答:《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规定:依照本法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

土地资源学复习总结(王秋兵版)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分为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属属性 ●土地的资源属性:1.整体性2.生产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5. 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7.多用途性 ●土地的资产属性:1.供给的稀缺性2.位置的固定性3.个体的异质性4.使用的永久性和增 值性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6.流通的特殊性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1.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光照资源:指标——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热量资源: 降水资源 风力资源 2. 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山地与丘陵:1.海拔高度2.山系走向对土地环境的影响3.地面坡度 平原:1.扇形地平原2.冲积平原3.湖积平原4.滨海平原 3.地下水的类型:1.包气带水2.潜水3.承压水 4.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生物有机体)、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气相(土壤空气) 5.土壤剖面构型:是指土壤发生层次垂直序列组成的不同类型的排列组合形式。 一般分为三个最基本发生层次: A层:是土壤剖面的表层,是有机质积聚层 B层:位于A层下部,是淋溶物质的淀积层或聚积层 C层:母质层,位于表土层、淀积层之下,由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较微的风化残积物或堆积物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或基础 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1.土地资源产权:指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利的总称。 2.土地资源产权制度: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3.国有土地产权低效率的原因:土地产权主体不明,国家知识一个虚拟的主体,缺乏激励;国有土地产权的实施成本和监督成本都过高,以至于难以实施和难以监督。 4.土地资源的价值: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天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却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5.土地资源的价格: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因素——一般因素(行政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国际因素、经济因素)、区域因素(土地资源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个别因素(地块本身的条件和特征)。 6.土地资源价格计算——现在还没有具体的量化方法 7.人地关系及其发展:一是被看作和其它生物一样,完全受控于环境,环境是人的中心;二

企划书的基本构成要素精选版

企划书的基本构成要素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企划书的基本构成要素 企划书的种类,因提出的对象与内容不同,而在形式和体裁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任何一种企划书的构成都必须有5W2H1E,共8个基本要素: What(什么)——企划的目的、内容。 Who( 谁)——企划相关人员。 Where( 何处)——企划实施场所。 When(何时)——企划的时间。 Why(为什么)——企划缘由、前景。 How(如何)——企划的方法和运转实施。 How much(多少)——企划预算。 Effect(效果)——预测企划结果、效果。 任何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企划书必须具备上述8个基本要素。值得一提的是,要注意How much和Effect对整个企划案的重要意义。如果忽视企划的成本投入,不注意企划书实施效果的预测,那么,这种企划就不是一种成功的企划。只有5W1H 的企划书不能称之为企划书,只能算是计划书。 二、企划书的一般格式。 企划书的一般格式大致如下: 1.企划书名称 企划书的名称必须写得具体清楚。举例来说,《如何防盗企划书》的名称就不够完整、准确,应该修正为《北京市朝阳区1994年6月至12月防盗企划书》。2.企划者的姓名 企划者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均应一一写明。如果是集体企划的话,所有相关的人员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均应写出。 3.企划书完成时间 依照企划书完成的年月日据实填写。如果企划书经过修正之后才定案的话,除了填写“某年某月某日完成”之处,还要加上“某年某月某日修正定案。” 4.企划目标 企划的目标要具体明确。例如;在1994年6月至12月间,北京市朝阳区盗窃案降低10%。 5.企划的内容 这是企划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企划缘由、前景资料、问题点,创意关键等方面内容。具体内容因企划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必须以让读者一目了然为原则。切忌过分详尽、拉杂,否则会令读者感到枯燥无味。此外,还要注意避免强词夺理的内容。 6.预算表和进度表

土地管理专业知识

土地管理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土地规划、测量、地籍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等 土地资源管理学专业考试相关知识(事业单位考试专用)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的含义(概念)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即是:土地资源包含于土地。土地的特性(简答或填空)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 个方面)(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1(土地)系统分析方法2现代技术应用方法。(3S 技术:GIS、RS、GPS)3景观生态分析方法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构成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地学因素填空主要是一种区域性因素地学因素往往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的重新组合分配土壤要素特征分析有 7 个指标土壤剖面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肥 可容性盐类土壤 PH 植土壤石灰质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水(降水)三个方面。、温(热量)评价某一地区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在农业上较有意义的温度衡量指标有:≥0℃农耕期;≥5℃喜凉作物的起始温度;≥10℃喜温作物的起始温度,又称活动温度;≥15℃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起到连续小于等于

城乡规划法案例分析

案情简介:某房地产公司于2004年未经有关部门批准违法在城区开发一处住宅楼,某局于2010年以在城区进行建设未经批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第一款:“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的规定,对该房地产公司处以罚款处罚。 对该行政处罚有两种意见: 一、不同意处罚。理由:一是超过行政处罚追诉时效。案件发生在2004年,按照《中华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关于行政违法行为二年内未被行政机关发现的不再处罚的规定,不再给予行政处罚。二是《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中所讲的“违法建设”是指正在建设的工程,不包括已经完工的工程。本案属于已经完工的工程,不能再实施处罚。 二、应当处罚。理由:一是城乡规划法中所指的建设

应该是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行为。其中建筑物行为包括正在建和已经建成的行为。二是当事人的建设行为在当初未经批准情况下进行的,至今该行为仍未经批准,所以违法行为仍然存在,处于一种继续状态,所以它属于《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违法行为有连续和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因此执法部门应该追究其违法行为的责任。 法理评析: 一、如何理解《城乡规划法》中关于“违法建设”的含义“违法建设”是行政管理习惯的常用概念,但在国家立法层面并无“违法建设”的专属概念和相关定义。在法律上,“违法建设”这一常用概念对应违反规划行政许可规定的行为,并且对应违反规划管理、土地管理和建筑管理规定的竞合性违法行为。《城乡规划法》明确“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规划法律,“违法建设”一般界定为“在规划区内违反规划法律的建设活动”。第一违法建设是影响“城乡空间布局”的活动“建设活动”是行政管理习惯的常用概念。在国家立法层面,建筑法确立了“建筑”的法律定义,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它与违法建设的“建设”所指向的意义并不同一。前者包含建造和安装两类行为,后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知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 知识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考试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含义(概念):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即是:土地资源包含于土地。 土地的特性(简答或填空) 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个方面) (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 (1)(土地)系统分析方法 (2)现代技术应用方法。(3S技术:GIS、RS、GPS) (3)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构成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 地学因素(填空)主要是一种区域性因素地学因素往往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的重新组合分配 土壤要素特征分析有7个指标土壤剖面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肥可容性盐类土壤PH 植土壤石灰质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评价某一地区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 在农业上较有意义的温度衡量指标有:≥0℃农耕期;≥5℃喜凉作物的起始温度;≥10℃喜温作物的起始温度,又称活动温度;≥15℃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 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起到连续小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止的时期内每天平均温度的和,称某一温度的积温。 具有重要意义的几条≥10℃积温的等值线: 1 700℃等值线,位于大兴安岭北麓,属冻土层的南界,此线以南耐寒喜凉作物可以生长 3 500℃等值线,沿长城—线,相当于冬小麦的北界,一年一熟,此线以南可种冬小麦 4 500℃等值线,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以北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