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见

(杭州宋城华美学校朱芹)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可见语文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是他们提高自身修养、积累文学常识、训练审美感悟,担当升级考核和学校选拔等重要作用的学科课程。高中语文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然而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有着几点自己的感悟与认识,同时也在自己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几点困惑与思考:

一、“如何教”与“怎么学”——师生对于高中语文的认识偏差

高中语文教育无论是在应试教育还是在素质教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在学生、家长、教师那里已经达成共识,都说高中语文重要,然而在现实的教与学中,我最大的感受则是对于高中语文认识的茫然,有教师教的茫然,也有学生学的盲目。

首先,在教师方面,语文是给学生“打精神的底子”(钱理群语),这句话我们常挂在嘴边。然而如何在给学生打精神的底子和提高语文应试能力之间做好平衡,架好桥梁却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虽然我们有语文课程标准作依归,然而在真正的教学实施中却依然是一头雾水;每一个目标要求看似精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似是而非。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似乎与我们的认识误区有所关联。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教语文容易,但教好语文难。更有甚者,还有的老师认为语文成绩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认真教不认真教跟学生的语文成绩关系不大。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有的老师在教学上所费的心力自然会大打折扣。

其次,在学生方面,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我有了这样一种发现:学生喜欢文学的不少,但真正喜欢语文的却少之又少,也就是说高中语文教育处在一个令人尴尬的境地。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调查,我发现学生有这样的一种观点:文章我们完全可以自己读读好了,没必要那么咬文嚼字;学习的方法初中就都教过了,

高中除了文章长一点,没什么好学的。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我就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基础的生字、词,词语的意思,等等,并不在意,让他们整理基础知识,他们就看课本、做习题,眼高手低,导致基础知识方面错误百出。语文在学生的心目中总是被放在一个遗忘的角落,语文成绩不好,也就见怪不怪了。

二、教师“一言堂”和学生“失语”——语文课堂教学的沉闷氛围

语文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课程,它不像其他文科课程需要学生的硬性记忆,也不似理科课程需要学生的理解,而是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走入作品本身,与书中人物或作者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对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去理解掌握,是使学生在“智”与“情”两方面都有所收获的一门学科。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遭遇这种困境: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想要学生谈感受的时候发现学生的感悟完全没有或者是毫不切题。久而久之,老师不得不走入以老师为主体的“一言堂”教学,而学生则因为自身的情感调动有欠缺而丧失主体地位,形成学生集体“失语”现象。语文课堂教学陷入沉闷压抑的氛围之中。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调动起来,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有一种消极情绪。

有教育家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因此,要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的氛围,就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尝试:(一)兴趣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语文课上,凡是与教材密切相关的笑话、诗词、典故等都可以引入课堂,改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便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即使遇到困难或障碍也会想办法克服。实践证明: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形式有不同的兴趣,而语文课灵活多样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语言,易于采用多种形式教学,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进行尝试。

(二)表扬、肯定、鼓励中激发。实验证明,学生愿意在成功的尝试中接受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总是说要拿起表扬的武器,如在学生学习中坚持多表扬、多肯定、多鼓励,效果肯定要比一味地批评指责强,哪怕是仅仅表扬一个修辞的正确判定,作文中一个精彩词语的运用,也许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老师的榜样激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低估。与其对学生做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与规定,不如老师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三、直观认知与阅读体会——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利于弊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性,信息丰富性和环境开放性等优势,逐渐确立了它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主导地位,但多媒体的运用也存在着弊端。

(一)多媒体的过多使用,降低了文本阅读材料的地位。多媒体其实就是把文本重新包装成新玩意,投学生感官愉悦所好,迎合了学生对当前文化的快餐式追求,市面上层出不穷地出现了许多文化“压缩饼干”,现在能够静下心来阅读几本书的已是凤毛麟角。这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悟能力、阅读能力、想象能力的退化。语言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演员演技再精湛,连续剧也无法和原著相媲美。

(二)多媒体教学,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想象空间,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悟的过程。多媒体的不恰当介入,却使这一想象空间缩小。一方面有的教师过分追求“真实再现”,让学生直观感受把有些课上成了“场景观摩课”,另一方面学生一味接受直观刺激,养成不习惯思考的惰性,从何培养对文学的感悟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阻碍了课堂师生情感的交流。用课件只能演示几幅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它的应用使板书相对减少,师生忙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学生没有思考的间隙。教师将目光移向课件的顺利衔接,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但许多思辨的火花还需要教师的成功引导,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刚刚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不过三年,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有自己的感悟与认知,更多的则是如上文所提到的困惑与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