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物理学科特点

(完整版)初中物理学科特点
(完整版)初中物理学科特点

初中物理学科特点

(一)物理新课程的特点

物理新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受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二)物理新课程知识体系特征

打破学科知识体系框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组织教材内容,改为让学生充分体验自然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改变学生在与自然和社会接触中形成的错误的,模糊的或片面的,真正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形成对自然的正确观念。淡化知识与技能的功能表现,注重过程和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物理新课程伴随着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转变,教材的功能也随之而变。其功能改变为:从负载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功能转变为促进人的发展为主要功能,它变得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教学属性发展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科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精确性等特点,运用逻辑推理建立起来的物理知识的逻辑体系,从而逐步获得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物理逻辑结构的建立依附于物理知识与物理语言,是学生对已获得的物理对象、物理现象进行加工处理,经判断、分析、推理、归纳等构建而成。

从所用的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看,初中物理新教材确实具有下列特点:强调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开

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多;充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式生动活泼。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背景,以物理科学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规律和科学方法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最新信息作补充。

从总体上说初中物理侧重于物理现象。按“现象→规律→本质”的思路:

观察现象: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运动现象、静电现象、磁现象。

探究规律:力、运动和力、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光的反射和折射、透镜成像、电路、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与磁的联系。

揭示本质:分子与原子、能量(机械功与机械能、热量、内能、热机、电功与电能、电动机与发电机、无线电、能源、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二、了解初中生对物理学科知识认知规律

(一)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习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形成的过程,其中,主要环节是感知、认知、内化。心理学研究发现,由于逻辑思维的迅速发展,使得初中生看问题的深度、广度和客观性明显增强,能够对各种观点做理论的思辨,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想象奇特而丰富。

学生在感知大量事例的过程中,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逐步认识到客观事物规律的存在。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个体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新课程物理教学突出学习的过程,注重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因此新课程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更多的程序性知识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

(二)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初中生学生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时期,抽象思维水平仍然较低,处于从直觉经验型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逻辑思维层次在很大程度上仍处在形式逻辑思维阶段,辩证思维还只是处在萌芽和初始状态上,因此,初中生对概念的理解、判断、推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离不开直观形象的支撑。

初中生群体思维又一特征是: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增强。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常常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和老师给出的答案,往往能大胆发问,提出异议,解题上追求一题多解,求异(发散)思维发展较快。相当一部分同学更能主动地从课外读物等其他渠道获取知识在行为上,强调独立性,反对家长和老师的过多的“保护性措施”,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判断事物。

(三)学生物理知识的前经验------小学《科学》

力学方面:第七册:滑梯的科学;第九册:弹性怎样测定力的大小摩擦力反冲;第十一册:杠杆滑轮轮轴斜面机器。

电学方面:第一册:磁铁游戏;第三册:摩擦起电小电珠;第六册:磁铁的性质;第七册:电从哪里来电路。

光学方面:第二册:放大镜镜子影子;第十二册: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平面镜凸透镜;眼睛的科学彩虹的秘密月相的成因日食和月食。

热学方面:第七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温度计测定物体的温度;第九册:蒸发沸腾凝结水的三态变化热空气风热传导。

三、有效的组织与实施物理课堂教学

(一)课堂的特征

1.多维性:多种任务、事件与结果及交互作用,学生多种表现(如教师提问后的等待对不同学生的作用),

2.同时性:同时发生众多事件(不一定能同时处理),

3.即时性:教师需要快速的实时反应,

4.生成性:难以预料

的公共课堂气氛(互动、生成),5.社会性:学生不是孤立个体,而是相互影响(合作分组与小组规模),6.历时性:遵守共同规范、约定俗成(教学风格)。

(二)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变革的具体体现

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主动化;师生互动有效化学科教学整合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策略综合化教学资源优质化;教学对象个别化教学评价多样化。

(三)有效教学理念

1.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2.关注教学效益;

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与能力;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四)课堂教学环境的内在因素

1.信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情感上能彼此信任和支持,在思想上能水乳交融。

2.热爱:师生都热爱物理学科,对所学课程感到有兴趣,对知识有强烈的探求欲望。教师也渴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用理智而且用情感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3.渴求:把知识及掌握知识的能力看成是现在和未来精神文明生活的需要,看成是将来从事工作和学习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自信:每个学生都有理想、有志向、有奋斗目标,有顽强的探索精神,有必胜的自信心。

(五)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1.自学。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环境的根本措施之一。在教学中给学生自学机会、自学时间、自学资料和自学方法;让学生自选内容、自定重点、自拟进度和自排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存在的价值。“四给”保证“四自”,“四自”落实“四给”。

2.引导。这是教师发挥组织作用的主要手段,它对学生的思维起“点拨”、“诱发”、“引爆”作用。引导者必须具有“机敏”、“多才”、“广识”等基本素养。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点燃智慧火花的时机,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中学生智力活动象节日的礼花哪样动人。

3.议论。议论是交流讨论课的主要方式。议论对学生的学习起“触媒”、“催化”、“助燃”作用。议论能起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鼓舞的效果,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泼,更加激化,更加敏捷,考虑问题更加全面。

(六)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1.复习巩固旧知识,注重与新授课内容密切联系的旧知识。

2.导入新课,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出要自然、合理、注重趣味性。

3.传授新知识,务求明确知识点,理顺知识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真理的力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情感体验。

4.形成性训练,这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有效手段,是巩固新知识点,提高学习质量和学生兴趣的必需手段,是教学反馈的必要过程。

5.指导和布置作业,这是强化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识的最基本措施。

(七)课堂教学的艺术技巧

1.课堂气氛的静与动;

2.课堂节律的展与收;

3.教学内容的详与略;

4.知识传授的续与断;

5.讲解过程的明与。;

6.教学语言的起与伏;

7.讲课速度的快与慢;

8.教学效果的得与失。

(八)教学准备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主要涉及:三维目标制定、资源处理与准备、实验仪器调试、实验方案确定、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编制、教学方案形成。

规范、详尽的教学设计对于教学是必不可少,但是任何慎密的教学设计,都不可能预设全部课堂事件,因此,必须在教学设计的框架下灵活应对课堂事件,根据学生反应而适时调整课堂教学。

(九)教学实施

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按功能分为教学行为与管理行为。

1.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从广义上来说,指的是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狭义上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创设物理情境,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从比较熟悉的自然、生产、生活中感知物理事物、领悟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形成物理基本观念。

2.设疑----引发思维活动

提出问题的方式;提出问题的认知层次;提出问题的数量;问题的指向性。

3.质疑----进行深入探究

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物理学科知识、技能,提高探究意识、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启发式讲解的组织与实施

讲解是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论证。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2).探究学习指导的组织与实施

科学探究要素: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a.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

b.选择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探究性课题。

c.使学生养成对于所做工作进行评价的良好习惯。

d.重视探究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

课堂中探究性学习要从一开始就达到最开放的探究性学习的程度是不

能可能的,这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教师的逐步指导和培养。此外,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形式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怎样让学生能发现问题,积极参与问题的研究,并能围绕问题,投入到活动中去、去完成特定的学习内容,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实现教学的目标。

(3).合作学习与交流讨论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a.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b.分工明确目标适宜

c.敏锐捕捉合作时机

d.适时调控合作进程

e.科学评价合作效果

质疑是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内化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教师要在这个环节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与感悟,以便升华新体会的认识与观念,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一种由成功的学习而产生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探索出适合自己个性的独特而又有效的思维方式。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便会得到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发挥作用,新课程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需求设计和调节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从探究和思考中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解惑----掌握物理知识

教师应根据学生质疑过程中的思维漏洞、偏差不失时机地因材点拨,同时启发其他学生共同探讨,使他们处于积极奋进的创造性状态之中,主动地动脑思、动手做、动口议、动眼看、动耳听、动笔写(算),独立地观察、分析、类比、联想、辨析、归纳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

在此环节里,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施教过程中刻意加入方法、能力的渗透式培养,这样就会通过“变教为诱”、“变教为导”来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从而使教学深入到“以诱达思”的境界,调动起学生探究性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

(十)教学评价

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

指导思想:鉴定选拔→改进形成

评价内容:重视结果→重视学与教的过程

方法技术:定量→定量与定性统整

评价主体:教师、学校→多元主体

评价体系:开放持续、评价的再评价

四、突出物理课堂教学本质特征

(一)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切入点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是物理课堂研究问题的开始,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讨论的序幕,是引发学生思考、形成探究的开始,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方,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利用物理实验、多媒体视频技术、多媒体音频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学生的肢体语言、学生的生活经验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创设问题情景不能流于形式,问题情景要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实际,要有利于学生生成物理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利于提供学生进行假设、猜想的空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以观察实验(事实)为基础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实验是

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是认知的重要工具,实验是进行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是创设情景的有效方法,实验是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实验是培养科学态度、感悟科学方法、形成科学观念的重要过程,实验是培养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

(三)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

物理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课堂教学中就得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积极主动地思考,使学生逐步建立认知结构,丰富和完善科学的体系。

(四)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

学生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思维能力提高了,变得聪明、变得智慧了。当他遇到新的事物和新的问题的时候,就能够不轻信,并通过自己的分析能够做出初步正确的判断,能够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有方法、有步骤地给予解决。在他从事学习、工作、进行社会活动,经历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能够具有关注问题的意识,在关注的过程中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针对问题的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够科学地、有步骤地实施解决方案,这是人生智慧的落脚点。这种智慧的核心我们可以认为是探究能力。

“物理教学本质特征”,体现时代性,具有创新性。以这一理念为指导进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问题情景,所展示的极具特色的物理实验,所提出的使学生深入思考的物理问题,所组织的多种探究活动均成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的主体——广大学生受益匪浅。

物理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物理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关庄中学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为全面、准确地了解,观察课堂教学现状,查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座谈、听课、访谈和讨论等方式,对我校进行了为期6六天的基本情况调查,并形成如下调查报告内容。 一、学生学习物理情况 在调查过程中,发放“初中学生物理学习情况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1.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兴趣方面 “你对现在的学习”选择“很有兴趣”、“比较有兴趣”、“没有兴趣,感觉很枯燥”的人数分别为20人(40%)、10人(20%)、10人(20%)。 “你在课堂上经常回答问题吗?”选择“经常”、“有时”、“很少”、“从来没有”的人数分别为10人(20%)、12人(24%)、28人(56%)。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及行为习惯方面 “课堂上你们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同学之间的互动研讨情况如何?”选择“互动非常积极”、“部分同学互动积极”、“偶尔有些互动,但不很多”、“基本没有互动”的人数分别为20人(40%)、8人(16%)、22人(44%)。 “你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习惯于采用以下哪种方式”选择“总是问个“什么是正确答案””、“从不同角度想问题”、“总想听听别的同学的看法”、“先放一放,以后再说”的人数分别为20人(60%)、9人(18%)、9人(18%)、2人(4%)。 “平时学习中”选择“有预习的习惯”、“没有预习的习惯”、“老师要求时我会预习”、的人数分别为6人(12%)、10人(20%)、29人(58%)、5人(10%)。 3.学生的学习状况及作业方面 “你对完成每天的作业感觉怎样?”选择“比较轻松”、“偶尔有困难”、“比较困难”、“困难很大”的人数分别为15人(30%)、12人(24%)、10人(20%)、13人(26%)。 二、物理教学所取得的成绩 调研过程中,通过实地察看、观课、访谈、及问卷,我发现我校的初中物理教学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教学硬件条件较齐备 (1)物理实验室装备齐全,标准及数量符合物理课程标准要求。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技能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教具学具的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音叉、水槽、烧杯、钢锯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 听到了什么播放一段交响曲学生交流感受。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回忆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

初中物理所有公式总结

1. 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2. 电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 3.6×106焦耳。 3. 测量电功的工具:电能表(电度表) 4. 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 (A);t→秒)。 5. 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6. 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 ;W=Pt;W=UQ(Q是电量); 7. 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单位有:瓦特(国际);常用单位有:千瓦 8. 计算电功率公式: (式中单位P→瓦(w);W→焦;t→秒;U→伏(V); I→安(A) 9. 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10.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 11.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12.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13.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14.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当U > U0时,则P > P0 ;灯很亮,易烧坏。当U < U0时,则P < P0 ;灯很暗,当U = U0时,则P = P0 ;正常发光。 (同一个电阻或灯炮,接在不同的电压下使用,则有 ;如:当实际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则实际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的1/4。例220V100W是表示额定电压是220伏,额定功率是100瓦的灯泡如果接在110伏的电路中,则实际功率是25瓦。) 15.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16.焦耳定律公式:Q=I2Rt ,(式中单位Q→焦; I→安(A);R→欧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博白县博白镇绿珠初级中学冯宏贵为了改进课堂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老师乐意地教,学生轻松地学,师生和谐,提高课堂效益。通过调查部分老师和学生,从教与学方面反馈问题。了解和发现不利于物理教学的主、客观原因,从而有利于指导我们今后的物理教学工作。 一、调查目的 (1)调查教师课堂结构和教学情况 (2)调查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性,学习的意见和接受能力。 二、调查的对象 (1)初中物理教师 (2)八、九年级的学生。 三、调查方式 (1)深入课堂观察了解 (2)以不记名书面问卷方式(询问调查对象) (3)召开座谈会 四、调查内容和结果与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课堂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进行调查。 (一)教师方面 对教师的调查主要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途径和教学方式这三个方面的情况。

(1)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主要包括:传授和主导相结合的教的观念,国家初中物理课程改革标准的课程观,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落实。通过调查了解初中物理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从中寻找教师实施课堂探究式问题教学困难的结症。 (2)教学途径 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在调查中应了解教师教学中有没有注重对学生的探究技能的训练和问题解决技能的训练。 (3)教学方式 对我校物理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查 从以上调查结果和深入课堂观察结果分析,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不够重视,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具体表现在:(1)老师以讲授式教学为主,上课随便,想到什么讲什么,讲完了就算。(2)课堂教学方面欠佳,老师一味的讲,学生单纯的听,连表达的机会都不没有,听不进,就睡了。(3)没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平时没有追踪,没有总结和评估。(4)不求创新,现在多数教师都

初中物理各章节重难点总结

精心整理初中物理各章节重难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重点: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 ?2、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难点?:对误差的理解和秒表的读数方法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重点1、速度的计算 ?2、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难点:平均速度与速度平均值的区别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重点: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重点:声音的产生原因及传播条件 难点:骨传声、双耳效应和立体声的理解?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各自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声的利用 重点: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难点:回声的计算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重点:1、噪声的定义及等级 2、控制噪声的方法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重点:1、温度的概念及常用单位 2、温度计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 难点:不准确温度计的比例对应关系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重点:1、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能量变化 2、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重点:1、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及能量变化 2、汽化的分类、液化的两种方式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能量变化 第四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重点:1、光源的认识和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2、光直线传播的例子、光速 第二节:光的反射 重点:1、光的反射定律及应用(作图)2、光的反射与漫反射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实虚像的辨别 3、平面镜成像与光的反射作图的结合考查第四节:光的折射 重点:1、光的折射条件 2、光的折射定律及应用(作图) 3、常见光的折射现象的解释 难点:有关光的折射的各种作图 第五节:光的色散 重点:1、光的色散现象及颜色排列顺序2、色光三原色及颜料三原色 难点: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透镜 重点:1、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2、名词:焦点、光心、主光轴、焦距 3、对光的作用:凸(会聚)凹(发散) 4、典型光路:三条典型光路绘图

八年级物理教学情况分析

八年级物理教学情况分析 义井中学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二、、学年的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姜有志 一、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力图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及学习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科技新成就的适当纳入。(四“注重”) 简而言之: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编写原则: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三、沪科版物理教材特点: 1.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七大要素)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4.教材栏目丰富多彩,有“迷你实验室”、“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信息窗”、“请提问”、“实践活动”、“作业”,书中插图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材的语言简洁而有诗意;插图充满童趣和富有时代气息;引入的物理自然现象和实验事实情景鲜明、富有冲击力;教材的结构体系循序渐进、台阶合理。 要建立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教师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思想。 四、章节顺序 8年级教材 一、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二、运动的世界三、声的世界 四、多彩的光五、熟悉而陌生的力六、力与运动 七、密度与浮力八、压强九、机械与人

十、小粒子与大宇宙 9年级教材 十一、从水之旅谈起十二、内能与热机十三、了解电路 十四、探究电路十五、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十六、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 十七、电从哪里来十八、走进信息时代十九、材料世界 二十、能量与能源 分章教材分析举例: 第四章多彩的光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4.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科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全章概述 1.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光在两种介质界面所发生的光的反射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并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关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也只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能够了解。但是,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则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科学探究进行归纳和总结,

初中物理公式总结大全(最新归纳)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速度公式: t s v =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t=s/v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密度公式: V m = ρ 浮力公式: F 浮= G 物 – F 示 F 浮= G 排=m 排g F 浮=ρ液gV 排 F 浮= G 物 压强公式:P=F/S (固体) 液体压强公式: p =ρgh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或 N/m 2 ρ——液体密度 kg/m 3 h ——深度 m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面积单位换算: 1 cm 2 =10--4m 2 1 mm 2 =10--6m 2 注意:S 是受力面积,指有受到压力作用的那部分面积 注意:深度是指液体内部某一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 单位换算:1kg=103 g 1g/cm 3=1×103kg/m 3 1m 3=106cm 3 1L=1dm 3=10-3m 3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或 N/m 2 F ——压力 N S ——受力面积 m 2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G 物——物体的重力 N 提示:[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时] 物理量 单位 v ——速度 m/s km/h s ——路程 m km t ——时间 s h 单位换算: 1 m=10dm=102cm=103mm 1h=60min=3600 s ; 1min=60s 物理量 单位 G ——重力 N m ——质量 kg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 物理量 单位 ρ——密度 kg/m 3 g/cm 3 m ——质量 kg g V ——体积 m 3 cm 3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ρ ——密度 kg/m 3 V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m 3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 受到的重力 N 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 的质量 kg

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通过培训专题视频的学习,结合我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我认为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的主要步骤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阅读和理解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阅读和理解所教教材的意义 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编排有它内在的科学的联系,需要我们教师仔细去理解。在授课之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该科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从而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在分析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含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所以说,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教材分析既关系到教,也关系到学,意义重大而深远。因此在分析教材时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1、正确识别教材的内容; 2、把握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 3、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4、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关键点,是分析研究教材的关键步骤。 三、教材的关键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掌握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内容的教学就可以迎刃而解。总之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新的课程改革,确立了以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确立教师对教材分析的主导地位,我们教师要学会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特点、理清知识脉络,主动培养自己分析教材的意识和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贯彻以上三个大的方面,把握好教材,分析领悟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从而更好地进行物理教学,最终达到让学生学好物理知识,提高物理能力的目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光的折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光的折射 第一部分:教学情景 开始上课,教师利用班班通放映《海市蜃楼》片段 教师:观看了“海市蜃楼”的奇观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大自然现象太奇妙了! 学生乙:海市蜃楼真美,真壮观! 学生丙: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那么神奇、美丽 教师:同学们也许还会提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提出问题是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把筷子斜插入水中,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是否一样 教师演示筷子斜插入水中的实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筷子“折断”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教师:这位同学的猜想到底对不对用什么来检验学生:用实验!教师:对!用什么样的实验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下。学生:让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设计思路正好和老师一致,在你们的桌上,已经摆放着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光学仪器盒。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甲: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学生乙: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教师:回答得很好!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上节物理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哪些规律 学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可能遵循哪些规律 学生甲: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学生乙: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学生丙: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丁: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学生戊: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学生己: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我们利用桌上的光学仪器盒来研究光在折射时的什么规律。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对教学的意义和要求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培养能力需要认识和比较各种知识的能力价值,而知识的能力价值具有隐蔽性,表现为“不思则无,深思则远,远思则宽”。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才可能挖掘出教材本身没有写出来的知识的能力价值,以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总的要求 教材分析总的要求是:深入理解和钻研课程标准,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各个部分在整个学科、篇、章或课时中所处的地位;具体分析教材的内容,包括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教材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的特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能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教学原则,按照教学要求,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如何优化处理教材,如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明确教材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写出可行的教学方案,通过教材分析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三)分析教材的基本依据 教材分析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同时还需要参阅必要的教学参考书。分析教材时,主要应以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为依据: 1.课程标准与教材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最权威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教学和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钻研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和精神进行教学,才能做好教学工作。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及课程的设计思路。明确了中学物理课程的课程性质;明确了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精神;说明了中学物理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提出了中学物理课程总的课程目标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具体目标。第三部分是内容标准。规定了中学物理课程中对学生科学探究和实验的要求及对中学物理知识的基本内容和活动建议等,具体地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课题、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等项目,并对某些课题的要求作了说明或限定。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从教学、评价、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学和评价中应注意的原则问题以及教科书编写及课程资源开发等的要点。钻研课程标准首先要吃透课程标准的精神,并能联系教学实际来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以及所要求达到的程度,教师应当准确理解。特别是在新课改实行的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教材的情况下,准确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更为重要。这样才能对不同教材进行分析比较,以便在使用中做到删选取舍,达到物理教学目的的要求。 2.物理学的知识体系

初中物理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第八章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2.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四.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五.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六.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物体)由于地球(物体)吸引(作用)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七.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八.重心:重力对物体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需要注意的是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比如乒乓球的重心在球心,但不在球壳。) 九.摩擦力:互相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理解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区别。) 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变滑动

摩擦为滚动摩擦是减小摩擦力的重要方式。 第九章压强和浮力 一.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二.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三.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四.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五.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 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 g=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要会推导。) 六.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七.标准大气压:一个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产生的压强=×105帕=米水柱。 八.沸点与气压关系:气压减小时液体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时液体沸点升高。 九.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飞机升力产生的原

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物理作为—门自然学科,有其独特性和科学性,通过物理学的学习可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理解科学的内涵,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物理的社会价值得以体现。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K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简单、机械,认为学习物理与文科一样死记硬背即可;受数学学科影响,有畏难情绪,认为学习物理很烦,很难,对学习物理不感兴趣;加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升学率而实施题海战术,造成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压力大,忽略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心理发展规律,忽略物理学科的特点,从而扭曲了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心理。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I.教学观念滞后,制约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长期以来,由于受心试教育的影响,人们说的足素质教育,做的足以试教育,绝大多数教师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淡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陈旧,抑制厂学生的发展,忽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人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为讲授型,其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方法单一,重点足对知识的传授,对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少,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听教师讲和按教师的要求去做,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少有自主学习的权利,这种陈旧的教育方法最终导致学生越学越不爱学,教师越教越难教的状况形成。 3.教师评价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素质教育实施已几年了,但绝人多数教师仍没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对学生的评价仍然是以分数来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大搞题海战术,实施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教学,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大纲所要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均给以淡化。叫学生做笔记、记结果。没有让学生去认真细致的探究,从而失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意义,淡化了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 4.繁重的学习压力,制约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繁锁的资料和做不完的作业,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制约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初中物理教学所面临的形势 新课程在给初中物理教学带来新理念的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主要表现在:1.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对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理念,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技能的培养,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要将物理与生活紧密联系,树立全人发展观。 2.教学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更大的空间,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不再是单一的书本,他们可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进行信息沟通和获取知识,因而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获取信息等方面要同学生相互的交流,变“教堂”为“学堂”,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3.教学内容的变化。与传统教材相比,现行教材无论是从知识的广度,还是知识的深度均比旧教材有较人的变化,它更加注重物理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将先进科学技术纳入物理课堂,将生活中的物理引入课堂,如激光、原子钟、神奇的眼睛等,这些变化不仅给物理教学带来了新鲜血液,而且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压力,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刻领会和理解课程标准,而且要认真钻研教材,重新熟悉新教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完整版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光的折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光的折射 第一部分:教学情景 开始上课,教师利用班班通放映《海市蜃楼》片段 教师:观看了“海市蜃楼”的奇观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大自然现象太奇妙了! 学生乙:海市蜃楼真美,真壮观! 学生丙: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那么神奇、美丽 教师:同学们也许还会提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提出问题是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把筷子斜插入水中,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是否一样 教师演示筷子斜插入水中的实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筷子“折断”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教师:这位同学的猜想到底对不对用什么来检验学生:用实验!教师:对!用什么样的实验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下。学生:让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设计思路正好和老师一致,在你们的桌上,已经摆放着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光学仪器盒。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甲: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学生乙: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教师:回答得很好!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上节物理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哪些规律学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可能遵循哪些规律 学生甲: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学生乙: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学生丙: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丁: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学生戊: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学生己: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我们利用桌上的光学仪器盒来研究光在折射时的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查、指导、答疑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了哪些结论 学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 (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最新八年级物理下册重难点

第七章力 1.力 重点:理解力的定义及力的作用效果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分析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难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考点: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描述 重点:了解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单位,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难点:通过实验让学生总结出力的三要素;标准规范的作图。 考点: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3.弹力力的测量 重点: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考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及读数。 4.重力 重点: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解重心的概念;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 难点: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尝试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的结论。 考点:重力大小的计算、重力方向的应用及画重力的示意图。 5.摩擦力 重点:知道摩擦现象,了解摩擦力;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和防止摩擦的实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 难点:静摩擦的概念;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考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第八章力与运动 1.力的合成 重点:知道分力和合力的概念,知道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方法。 难点: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规律。 考点: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规律。 2.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重点: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会用惯性解释现象。 难点:探究“不受力物体怎样运动”的推理过程,解释日常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物理现象。考点:解释惯性现象;惯性的利用与危害的防止。 3.力的平衡 重点: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学习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问题。难点:力的平衡的概念。 考点:二力平衡的应用。 4.力与运动 重点: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初中物理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

初中物理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有其独特性和科学性,通过物理学的学习可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理解科学的内涵,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物理的社会价值得以体现。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为了了解现状,着眼于未来教学的需要,我对我校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做了一次调查研究。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我校全体物理教师和八、九两个年级的全体学生。 调查问卷的题目(学生卷): 1、你对物理这门学科() A、很感兴趣 B、比较感兴趣 C、没什么感觉D、不感兴趣 2、你认为物理这门学科学起来() A、很难,怎么学都学不会 B、还可以,有点难,但还能学会 C、不难,基本都能学会 D、容易,我学得轻松 3、下节是物理课,你在课前往往准备的() A、十分充分B、还算充分C、只准备了一点D、没有准备 4、你的物理老师,讲新课的时间一般为() A、10-20分B、20-30分C、30―40分D、40分以上5、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提问你回答问题的次数() A、很多B、不多C、很少D、没有 6、在老师所讲过的课中,你认为老师精心备课才来讲的所占的比例() A、100%B、85%左右C、60%左右D、低于50%7、课堂上,你觉得老师对你意见的倾听,往往() A、很认真B、能听一些C、只听一点儿D、一点儿都不听 8、在课堂上,你往往觉得自己是() A、主角B、老师的配角C、一些好学生的配角D、不知道

(完整)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光的折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光的折射 第一部分:教学情景 开始上课,教师利用班班通放映《海市蜃楼》片段 教师:观看了“海市蜃楼”的奇观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大自然现象太奇妙了! 学生乙:海市蜃楼真美,真壮观! 学生丙: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那么神奇、美丽? 教师:同学们也许还会提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提出问题是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把筷子斜插入水中,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是否一样? 教师演示筷子斜插入水中的实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筷子“折断”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 教师:这位同学的猜想到底对不对?用什么来检验? 学生:用实验! 教师:对!用什么样的实验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下。 学生:让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设计思路正好和老师一致,在你们的桌上,已经摆放着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光学仪器盒。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甲: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学生乙: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教师:回答得很好!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上节物理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哪些规律? 学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可能遵循哪些规律?学生甲: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学生乙: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学生丙: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丁: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学生戊: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学生己: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我们利用桌上的光学仪器盒来研究光在折射时的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查、指导、答疑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了哪些结论? 学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