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6:西部大开发12省(区.市)按人口平均的主要农产品产量(1990-2015)
(完整word版)2016年全国卷(2)地理答案及解析

2016高考(新课标II)地理答案及解析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陈禄春第Ⅰ卷本卷共11小题。
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聚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
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
据此完成1—2题。
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C发达便捷的交通网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2。
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D投入更少,生产成品更低【解析】本题组考查现代农业的发展条件和意义1。
由材料中“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工业化的经营模式”,说明农业资源为关键,某县以获得“中国地理标志”标志认证的优质茶叶为中心,建设了现代茶庄园,说明农产品的知名度和质量是得到市场认可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扩大规模,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才能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发达便捷的交通网、高精尖的技术水平是可以促进茶园发展的条件,而不是前提条件.2.传统的茶园的产品主要以茶叶为主,现代茶庄园以茶为中心,延长茶的加工、储藏、销售等各环节,增加了产品种类,同时还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茶文化发展旅游业,增加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答案】1.B2。
C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某国外转移,图1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3-5题.3。
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规模B劳动力成本C原材料成本D技术水平4。
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A市场规模大B技术水平高C劳动力素质高D基础设施水平高5.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是())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解析】本题组考查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
2016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运行报告

2016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运行报告2016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坚持强基础、补短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总体运行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实现了“十三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基本情况(一)总体发展稳中有升。
2016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速为5.8%(扣除价格因素),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2933亿元,同比增长5.3%,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0.4个百分点,比2015年增速高0.3个百分点。
其中,规模以上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032亿元,同比增长5.6%,占农产品加工业的比例达到62.1%,比2015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图1 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二)利润总额小幅增长。
2016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3394亿元,同比增长4.1%,比2015年放缓1.2个百分点。
其中,粮食加工与制造、饲料加工等行业的利润总额增速分别为5.1%和5.3%,较2015年增速分别图2 2016年1-12月农产品加工业分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放缓3.1和1.3个百分点;植物油加工、肉类加工和粮食原料酒制造等行业的利润总额增长情况较好,分别达到9.9%、8.8%和8.7%。
(三)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精制茶加工业全年增加值增速为11.4%,领跑农产品加工业。
果蔬加工、中药加工等经济作物加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6.0%和8.2%。
粮食加工与制造业、饲料加工和粮食原料酒等加工行业发展情况良好,增加值增速分别为7.9%、8.1%和8.9%。
乳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行业发展平稳,增加值增速分别为5.5%和5.7%。
植物油加工业和肉类加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为4.0%和4.2%。
烟草制造业与制糖业发展呈萎缩趋势,2016年增加值较2015年分别下降8.3%和3.9%。
(四)出口呈恢复性增长。
2016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1167亿元,增速为2.2%,实现了转负为正、恢复增长。
2016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日期:2017-07-19 ?来源:?作者: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2017年3月22日)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持续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保持发展定力,聚力深化改革,突出结构调整,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改善民生,加强风险防控,全省呈现出经济平稳发展、改革有序推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7152.04亿元,比上年增长7.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3.47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2491.53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3687.04亿元,增长8.9%。
三次产业结构为13.61∶34.84∶51.55。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7458元,比上年增长7.2%。
年末常住人口2609.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40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1166.3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44.69%,比重比上年末提高1.50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31.7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18‰,比上年下降0.18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6.1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6.18‰,上升0.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0‰,下降0.21个千分点。
年末共有城乡就业人员1548.7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591.01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3.7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3%,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9%。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5.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5.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1.3%,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4%。
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的现状、特点

西部地区产业布局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一)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1、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建国后西部地区产业初步形成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大规模的能源原材料工业项目的建设起步,西部地区的现代产业开始出现。
“一五”和“二五”期间,国家根据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地区的资源状况,按照“交通先行、基础配套、集中布局、渐次推进”的原则对西部进行了密集的资金投入,拉开了西部工业化建设的序幕,西部地区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
在西部形成了以西安、兰州、成都等城市为依托的新工业基地和若干新的工业中心,如贵州、云南组成的西南工业基地,分布在鄂西、湘西、豫西的机械工业基地,汉中机床、轴承工业区,天水机床、工具、农机工业区,银川仪表、机床制造工业区,西宁机床、内燃机、拖拉机制造工业区,攀枝花钢铁基地,黔西大型煤矿、电力基地,以及西安、成都等新兴技术和高精尖产品生产基地。
西部的工业能力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部分省份一跃成为工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的地区。
同时,“三线建设”还为西部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建立了许多科研教育机构。
1952-1978年,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由1952年21%上升到1975年的46%,且一直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同期,第一产业下降了18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较小。
这一阶段初步实现了向第二产业占主导转变的产业结构演变。
表 1949-1978年西部地区主要年份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1952 50 66 21 15 29 19 1957 40 58 30 23 30 19 1962 40 55 31 24 29 21 1965 38 52 35 30 27 18 1970 35 46 40 36 25 18 1975 32 40 46 41 22 19 资料来源:陆大道、刘毅著:《2000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1953-1976年。
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考.概要

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考引言*“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党和政府已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也是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重点和难点,如何看待“三农”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不少相互冲突和矛盾的观点。
有的认为“三农”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有的认为“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农民的权利问题,有的主张加快城市化进程来解决,有人进行新时代的乡村建设试验。
目前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农村要素市场的研究,包括土地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金融、农业科技等方面,着重分析要素市场是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地位,尤其产权制度改革备受关注,其中土地制度被有些专家认为是“三农”新政的核心之变。
(2)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研究,强调农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保证,关注粮食部门比其他农业部门相对较多,提出除了农业本身的产业化外,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在于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
(3)关于农民的收入问题,有的主张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人口流动性等,有的认为农民负担问题不是一个纯“经济问题”,而是农民在制度变迁中的谈判力量问题,涉及到更为广泛的利益分配。
(4)对农民的社会保障考虑更主要集中在两类人口:失地农民、农民工。
(5)有的研究从宏观层次把握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有的从加入WTO对区域农业经济、农业部门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研究。
(6)结合税费改革对公共产品供给(农村道路、电网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等)、农村公共财政问题及乡镇债务危机等问题的研究。
(7)关于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问题,涉及农产品价格保护、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产品拍卖市场中的技术经济问题、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等。
(8)学者对重塑农村经济主体提出了建议,尤其强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以解决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海南藏族自治州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海南藏族自治州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持续下行的增长压力,州委、州政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创特提质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化解各类不利因素,使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转型加快、民生改善的新态势。
一、综合年末全州常住人口46.8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3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13.12‰,比上年下降0.78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3.65‰,下降0.45个千分点。
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9.47‰,下降0.33个千分点。
全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152.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2.42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76.87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43.39亿元,增长9.0%。
三次产业结构为21︰50︰2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754元,增长6.9%。
图1 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全年全州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774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
全年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70479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37亿元。
省定监测点共和地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6%。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水平下降0.7%,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上涨0.4%。
图2 2016年共和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表1 2016年共和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单位:%全年全州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96亿元,比上年增长3.4%。
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34亿元,增长(同口径)22.0%。
税收收入5.82亿元,增长2.1%;非税收入4.52亿元,增长63.0%。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94.69亿元,下降5.1 %。
其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11.42亿元,教育支出14.54亿元,医疗卫生支出8.53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52亿元。
二、种植业和畜牧业全年全州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7.16万亩,比上年减少2.95万亩,下降2.0%。
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6.县市卷

新乐市
525
3
81
51 115212 75346 22215 1901622
丰南区
1312
3 12 1
53 141891 117674 91777 6135317
丰润区
1154
3 17 3
83 156509 86010 151285 6068419
曹妃甸区 1281
51
21 71408 46636 74100 3495414
灵寿县
1066
9
6
35 12148 23684 20392 932429
高邑县
222
2
3
20 36672 24063 16530 830105
深泽县
296
3
3
26 58869 36770 7424 1015715
赞皇县
1210
9
2
28 37424 58576 8100 955885
无极县
524
5
6
53 148042 48824 45123 1823977
443
3
3
139 饶阳县
572
3
4
140 安平县
496
5
3
141 故城县
941
4
9
142 景县
1188
6 10
143 阜城县
695
5
5
144 冀州市
878
4
6
145 深州市
1245
6 11
146 定州市
1284
5 16 4
147 辛集市
951
7
8
148 清徐县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6目录【精选资料】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6目录【精选资料】《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目录(中英文对照附电子版)是一部以全面反映我国人口和就业状况为主的资料性年刊,收集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就业统计的主要数据,同时附录了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
年鉴内容分为八部分:综合数据、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2008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200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户籍统计人口数据、2008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人口数据、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2008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制度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第一部分综合数据1-1 各地区人口数1-2 按性别分人口数1-3 按城乡分人口数1-4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1-5 各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1-6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1-7 各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8 全国历年人口密度1-9 全国劳动统计主要指标1-10 分城乡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1 分产业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2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年末登记数)1-13 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年末登记数)1-14 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年末登记数)1-15 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6 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7 分行业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8 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9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 1-20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国有单位) 1-21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城镇集体单位)1-22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其他单位) 1-23 分行业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 1-24 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 1-25 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 1-26 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1-27 分地区职工平均工资1-28 国内生产总值及构成1-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第二部分 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 2-1 各地区人口数及人口自然变动情况2-2 各地区人口的城乡构成2-3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4 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5 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6 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7 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8 各地区城市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9 各地区镇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10 各地区乡村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11 各地区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2 各地区城市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2-13 各地区镇的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4 各地区乡村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5 各地区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6 各地区城市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7 各地区镇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8 各地区乡村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9 各地区家庭户类别2-20 各地区城市家庭户类别2-21 各地区镇家庭户类别2-22 各地区乡村家庭户类别2-23 全国家庭户人数和户主的年龄、性别构成 2-24 各地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2-25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6 各地区镇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2-27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8 各地区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29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0 各地区镇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1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2 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3 全国城市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4 全国镇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5 全国乡村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6 各地区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7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8 各地区镇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9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40 全国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1 全国城市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2 全国镇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3 全国乡村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4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5 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6 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7 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8 各地区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49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0 各地区镇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1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2 各地区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3 各地区城市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4 各地区镇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5 各地区乡村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6 全国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7 全国城市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8 全国镇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9 全国乡村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第三部分 2007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3-1 分地区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2 分地区全国男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3 分地区全国女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4 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6 按行业、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7 按职业、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8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9 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3-10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11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2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13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4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1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6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17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 3-18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1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 3-20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21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22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23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24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25 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6 城镇男性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7 城镇女性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8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2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0 按户口性质、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1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2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3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3-34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 3-35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 3-3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 3-37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38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3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 3-40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 3-41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 3-42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行业构成 3-43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行业构成 3-44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职业构成 3-4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职业构成 3-4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 3-47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第四部分 2007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 4-1 各地区分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4-2 各地区分行业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数4-3 各地区分行业其他单位就业人员数第五部分 2007年全国户籍统计人口数据5-1 各地区总户数、总人口5-2 各地区市总户数、总人口5-3 各地区县总户数、总人口5-4 各地区镇总户数、总人口5-5 各地区非农业、农业人口5-6 各地区市非农业、农业人口5-7 各地区县非农业、农业人口5-8 各地区镇非农业、农业人口5-9 按总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5-10 按非农业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第六部分 2007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人口数据 6-1 各地区分孩次计划生育率与上年同期比较 6-2 各地区已婚育龄妇女领证情况及避孕率与上年同期比较 6-3 各地区采用各种节育措施人数6-4 各地区采用各种节育措施人数与上年同期比较 6-5 各地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分布6-6 各地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分布与上年同期对比 6-7 各地区实施各种节育手术的例数6-8 各地区实施各种节育手术例数与上年同期对比第七部分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一、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7-1 年中人口数7-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7-3 人口年龄构成7-4 人口、社会和经济指标7-5 全部就业人数7-6 全部女性就业人数7-7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7-8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7-9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7-10 失业人数7-11 制造业平均工资7-12 消费价格指数二、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13 人口主要指标7-14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15 分职业全部就业人数 7-16 按年龄分组的失业人数 7-17 按失业前行业分的失业人数 7-18 按失业前职业分的失业人数 7-19 非农行业工人日工资率 7-20 非农行业管理人员月工资率 7-21 非农行业周工作小时 7-22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 7-23 消费价格指数三、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24 人口主要指标?7-25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26 分职业全部就业人数 7-27 按年龄分组的失业人数 7-28 按失业前行业分的失业人数 7-29 按失业前职业分的失业人数 7-30 非农行业平均工资7-31 非农行业周工作小时 7-32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 7-33 消费价格指数四、台湾省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34 台湾省面积及人口主要指标 7-35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36 失业人数和失业率7-37 非农行业工人月工资率 7-38 非农行业月工作小时7-39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7-40 消费价格指数第八部分 2007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制度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以下是附加文档,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删除,谢谢高二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5篇高二班主任工作总结1本学期,我担任高二(14)班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