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性格特点分析
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形象

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形象
张梁
【期刊名称】《黑河学刊》
【年(卷),期】2014(0)12
【摘要】契诃夫在作品中多描写了现实社会的小人物,表达了对这些下层社会群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的情感,并用这些小人物的形象揭露当时社会急需变革的腐朽与弊病。
契诃夫的思想穿越时代的变迁,至今仍然有极深刻的社会意义。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张梁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绥化 152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一幅众生百态的"小人物"生活——论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
2.一幅众生百态的“小人物”生活——论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
3.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形象庸俗主题论——以《醋栗》、《姚尼奇》、《钉子上》和《宝贝儿》中的小人物形象为例
4.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形象心灵隔膜主题论——以《苦恼》、《哀伤》和《渴睡》中的小人物形象为例
5.契诃夫笔下小人物形象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阅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俄国作家笔下的小人物发展历程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小人物”形象的嬗变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自普希金拓开先河后,许多作家在这个领域相继展现锋芒,果戈理紧随其后,创作了不同性格的“小人物”,成为这方面卓有成就的作家。
此后,人道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人物”的命运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三位文坛巨匠,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小人物”的不同形象。
“小人物”形象的艺术刻画在19世纪俄国文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就社会地位而言“小人物”是与统治者权贵们相对而言,处于社会底层或边缘的人们。
“小人物”承载着作家对那个黑暗时代的社会阶层小官吏、小职员、小知识分子等底层社会民众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关心与思考,但是“人物”形象成功的背后又潜存着作家们一定的局限性。
一、“小人物”形象的崛起19世纪30年代正值俄罗斯社会变革期,在俄国社会掀起了一股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思潮。
革命活动却没有唤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这引起了普希金的关注,于是将触笔伸向了底层民众的灵魂深处,普希金是该人物形象的开创者。
从此,“小人物”的描写便贯穿于19世纪俄国文学界。
维林是普希金于1830年在短篇小说《驿站长》中塑造的主人公,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
维林的主要性格特点是善良、懦弱,对生活缺少高目标的期望,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
小说以深刻的思想、严谨的结构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描述驿站长凄苦的一生,批判了俄国森严的等级制度,揭示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善良且懦弱的性格是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
在维林身上,作者寄寓了一定的同情和怜悯,但也表现了作者对其懦弱忍让和卑躬屈膝的深刻反思,总体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根本创作意图在于通过对灵魂的拷问,完成对其人格形态的批判,唤醒其沉睡的奴性意识。
二、“小人物”形象的发展果戈理在继承普希金小人物的同时,又有一定程度的超越。
他目睹了腐败黑暗的专制统治下的人情冷漠,对小人物的卑微地位和悲惨命运予以深切的同情,并用文字抨击并讽刺了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等级森严的官僚制度。
名著导读《简爱》《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我是猫》阅读练习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名著导读《简爱》阅读练习及答案【内容概述】这是一部具有浓♘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
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
但她有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
小说以浓郁抒情的笔法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
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
其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人物介绍】简·爱——女主人公,一个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
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
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笨,显示出自立自强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
她有顽强的生命力,从不向命运低头。
最后有了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练习及答案】一、填空题:1、《简.爱》作者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
是英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之一,成书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里德太太家,遭到虐待,后来被送进慈善机关举办的寄宿学校雷沃德学校。
毕业后,应聘来到桑菲尔德庄♘当家庭教师,与主人罗切斯特相互产生爱情。
《简.爱》是一本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小说。
作者以诗意与哲理的的笔触,描写了自尊、自爱、追求平等自由与人格独立的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简爱的成长经历及情感历程。
简爱一无显赫的家世,二无傲人的财富,三无出众的容貌,在物欲横流的功利社会,世俗有足够的鄙视她的理由。
但简爱自尊、自强,她坚定且近乎固执地认为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她有权追求她想要的生活及幸福。
罗彻斯特虽富有而显赫,却是一个精神上的苦闷者、情感上的渴求者。
同时,外表奇特甚至可以说是丑陋的他又是一个精神上的强大者. 简爱与罗彻斯特在经历了痛苦的磨折之后最终拥有了灵魂结合的永恒幸福。
「小说精读」契诃夫:《醋栗》

「小说精读」契诃夫:《醋栗》编者寄语房子、车子、票子、老婆孩子,这是很多当代年轻人的追求。
他们觉得,实现了这些愿望,就幸福了,夫复何求?躺平,一时间也成为一些年轻人享受的生活状态,他们觉得,既然我不能比肩那些优秀的人,那我轻轻松松生活岂不更加幸福?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在时代车轮的碾压之下,他们最终会品尝到生活酸涩的果子。
今天,我们重返19世纪的俄国,读一读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醋栗》,了解一下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19岁时他的人生愿望是什么?实现了愿望后他过上了怎样的“幸福”生活?他的亲哥哥伊万·伊万内奇觉得弟弟应该怎样?读后请同学们反思: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怎样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生?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醋栗①作者:[俄国]契诃夫我们弟兄两个,我伊万·伊万内奇和弟弟尼古拉·伊万内奇,他比我小两岁。
(第一人称起笔。
亲切、真实,自然引起关于弟弟尼古拉故事的叙述。
)尼古拉从十九岁起就坐了省税务局的办公室。
一年年过去了,他还是坐在同一个位子上,老在抄写那些公文,但是总想着一件事情:怎样回到乡下去。
(用词颇有深意。
“同一个”“老”“总”,强调尼古拉职位没有提升,却着迷地想回乡的事。
设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他的这种思念渐渐地成为一种明确的愿望,要在什么地方的河边或湖畔买下一座小小的田庄。
他的脑子里经常描绘出花园小径、花丛、水果等画面,可是不知为什么所有的画面上必定有醋栗。
(虚写。
在脑子里描绘庄园的画面,将尼古拉的愿望具体化。
)他不能想象一座庄园,一处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居然会没有醋栗(“居然”,强调没有“醋栗”是他的遗憾,照应题目,别有深意。
)>>>故事开端:梦寐以求想庄园。
交代弟弟尼古拉的愿望——在乡下拥有一个有醋栗的田庄。
他是个温和善良的人,我喜欢他,可是这种把自己关在小庄园里过一辈子的愿望,我却素来不同情。
《契诃夫短篇小说》(俄罗斯)契诃夫著读后感

《契诃夫短篇小说》(俄罗斯)契诃夫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契诃夫短篇小说》(俄罗斯)契诃夫著,是一部令人瞩目的文学佳作。
契诃夫以其独特的笔触、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犀利的洞察力,展示了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的众生相。
在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也感受到了生活的沉重与希望。
一、尊重事实,还原真实契诃夫的作品始终尊重事实,以真实的笔触描绘出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
在《变色龙》这篇小说中,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以一名警察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弊端。
他写道:“这个世道,说真话没人信,说假话反倒成了真理。
”这句话恰好映射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的现实情况。
二、条理清晰,观点独特在《套中人》这篇小说中,契诃夫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人的故事。
他认为,这种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他们害怕变革,害怕新鲜事物,甚至害怕阳光。
这种观点在当时社会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使人们意识到,要摆脱束缚,追求自由,就必须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挑战权威。
三、文字犀利,旁征博引在《海鸥》这篇小说中,契诃夫通过主人公索菲亚的遭遇,揭示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
他犀利地指出:“女人在男人眼里,不是妻子,就是情人,再不然就是母亲。
”这种观点不仅令人深思,也使读者对当时女性的命运产生了同情。
此外,契诃夫还善于旁征博引,以丰富作品的内容。
在《海鸥》中,他引用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话:“人生的意义在于付出,而不是索取。
”这句话既强调了主人公索菲亚的崇高精神,也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
四、触类旁通,引发思考在阅读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时,我时常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如《小公务员之死》中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他因一次无意中的喷嚏,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小事而紧张、焦虑,甚至失去理智。
契诃夫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不要让琐事困扰我们的生活。
总结《契诃夫短篇小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
契诃夫短篇小说述评

契诃夫短篇小说述评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俄国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的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
契诃夫去世一个世纪了,但是他的作品,特别是他众多的小说,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辉,他的名字也没有因为历史的变迁而被人们遗忘。
契诃夫及其小说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而且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兴趣。
人们不仅阅读它、欣赏它,而且还在此基础上研究它。
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作家,对他及其小说的介绍和研究不仅仅在前苏联是个热门,在其它国家亦然,前苏联有“契诃夫学”,而且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许多国家也都有大批专门的契诃夫研究者。
关于契诃夫的小说,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他“创造了新的形式,因此我丝毫不假作谦逊地肯定说,在技术方面契诃夫远比我为高明!……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家。
”托马斯·曼认为,“毫无疑问,契诃夫的艺术在欧洲文学中是属于最有力、最优秀的一类的。
”海明威同样高度评价了小说家契诃夫的艺术:“人们对我说,卡特琳·曼斯菲尔德写了一些好的短篇小说,甚至是一些很好的短篇小说,但是在读了契诃夫之后看她的作品,就好像在听了一个聪明、博学的医生讲的故事后再听一个尚年轻的老处女竭力编造出来的故事一样。
”而被誉为“英国的契诃夫”的卡特琳·曼斯菲尔德本人对安东·巴甫洛维奇却敬佩得五体投地,她在写给丈夫的一封信中说:“我愿意将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换取契诃夫的一个短篇小说。
”而在一九二一年写的一篇札记中她写道:“如果法国的全部短篇小说都毁于一炬,而这个短篇小说(《苦恼》)留存下来的话,我也不会感到可惜。
”在我国,契诃夫小说译介和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
1907 年吴木寿把日文版的契诃夫的《黑衣修士》译成了中文。
在译文之前所附的短文中吴木寿说:“此篇作者安敦·溪岸霍夫尝喜抉人间之缺点,而描画形容之,以为人间世界,毕竟不可挽救,不可改良,故以极冷淡之目而观察社会之。
《带阁楼的房子》里的两姐妹

《带阁楼的房子》里的两姐妹作者:杨孝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5-0030-02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戏剧大师。
他在作品中描写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小人物,也有趋炎附势、变化无常的变色龙;有连自己的苦恼都无处诉说的劳苦大众,也有生活空虚游走于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在众多的优秀人物形象中,契诃夫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无法被忽视的。
契诃夫在他的小说及戏剧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形成了一个女性人物长廊。
像“罩在婚姻套子下的女性,被丈夫厌弃的妻子们,可怜但却无罪的女性,被欺凌与被损坏的女性,偶像崇拜的女性,人性蜕变与异化的女性,沉闷、觉醒与进行选择的一系列女知识分子。
”在《带阁楼的房子》里主要提到了四位女性,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作品里的两姐妹:姐姐莉达与妹妹任尼雅。
《带阁楼的房子》是契诃夫于1898年4月在梅里霍沃创作的,此时契诃夫在俄国已经是一位著名的作家。
随着生活阅历的逐渐丰富和思想体验的不断加深,作家的写作技巧正日益纯熟,其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妇女观正逐步完善,其创作风格也越来越独特。
因而,通过仔细分析《带阁楼的房子》里的两姐妹形象,进而对她们迥异的性格特点的比较,最终能够在该过程中更深入的理解契诃夫的妇女观及其对自身周围妇女的态度。
同时,在分析两姐妹形象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妹妹和画家爱情夭折的悲叹上,还要从她们的不同命运,从妹妹的爱情悲剧中,去探寻契诃夫作品之于当今女性的现实意义。
旧式庄园里的两姐妹契诃夫的一生虽然短暂,但著述甚丰。
他最擅长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来突显人物的优劣,擅长为作品人物刨造与之心情相适应的情景与氛围,从而更好的烘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在《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胖子与瘦子》、《万卡》等作品中,我们均能发现其对比艺术手法的运用。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摘抄及赏析

契诃夫短篇⼩说选摘抄及赏析契诃夫短篇⼩说选摘抄及赏析 ⼩说是以刻画⼈物形象为中⼼,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活的⽂学体裁。
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契诃夫短篇⼩说选摘抄及赏析,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变⾊龙》 变⾊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篇讽刺⼩说。
在这篇著名的⼩说⾥,他以精湛的艺术⼿法,塑造了⼀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看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狗的典型形象,把讽刺的利刃对准沙皇专制制度,有⼒地揭露了反动政权⽖⽛们的⽆耻和丑恶。
⼩说的内容富有喜剧性。
⼀只⼩狗咬了⾦银匠的⼿指,巡官便来断案。
最突出的是奥楚蔑洛夫这⼀⼈物,从他对下属、对百姓的语⾔中表现他的专横跋扈、作威作福;从他与达官贵⼈有关的⼈,甚⾄狗的语⾔中暴露他的阿谀奉承、卑劣⽆耻;从他污秽的谩骂随⼝喷出来揭开他貌若威严公正⾥⾯的粗俗⽆聊。
同时,作者故意很少写他的外貌神态,令⼈可以想象:此⼈在说出这⼀连串令⼈难以启齿的语⾔时,竟然是脸不变⾊⼼不跳的常态,由此更突出了这⼀⼈物丑恶的嘴脸、卑劣的灵魂。
奥楚蔑洛夫在短短的⼏分钟内,经历了五次变化。
善变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作品以善于适应周围物体的颜⾊,很快地改变肤⾊的“变⾊龙”作⽐喻,起了画龙点睛的作⽤。
如果狗主是普通百姓,那么他严惩⼩狗,株连狗主,中饱私囊;如果狗主是将军或将军哥哥,那么他奉承拍马,邀赏请功,威吓百姓。
他的谄媚权贵、欺压百姓的反动本性是永远不变的。
因此,当他不断的⾃我否定时,他都那么⾃然⽽迅速,不知⼈间还有羞耻事!“变⾊龙”——奥楚蔑洛夫已经成为⼀个代名词。
⼈们经常⽤“变⾊龙”这个代名词,来讽刺那些常常在相互对⽴的观点间变来变去的反动阶级代表⼈物。
对他们说来,毫⽆信义原则可⾔。
万物皆备于我,⼀切为我所⽤。
他们这⼀伙不就是现实⽣活中的变⾊龙——奥楚蔑洛夫吗? 《变⾊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篇讽刺⼩说。
它没有风花雪⽉的景物描写,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安排,作家在描述⼀个警官偶然审理⼀件⼈被狗咬的案情中,只⽤寥寥⼏笔,就极其简练、锋利地为我们勾勒出⼀个灵魂丑恶,⾯⽬可憎,看风使舵的沙皇⾛狗——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寄寓着⼀个发⼈深思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性格特点分析作者:薛冰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10期内容摘要:对于“小人物”这一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随现实主义而生的社会性题材,俄罗斯多位文学大家都曾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过深刻地解读,而在契诃夫的作品中,则更倾向于呼吁人们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
本文以沙俄统治下的平民知识分子、下层官吏和底层劳动者为载体,研究契诃夫笔下“小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关注这一群体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契诃夫小说“小人物” 性格特点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瀚如大海,灿似星空。
“黄金时代”的伟大作家们更是把俄罗斯文学推上了欧洲文坛的巅峰。
期间,“小人物”的出现,不仅使俄罗斯文学的视野更加广阔,更代表了俄罗斯主流文学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
“黄金时代”最后一位巨匠,世界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剧作家之一的契诃夫笔下的主人公,很多就都是看似性格迥异,实则有着某种共性的“小人物”[1]P193。
一.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1.“小人物”概述“小人物”是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俄罗斯文学中,随现实主义应运而生的一类人物形象。
该群体主要由平民知识分子,下层官吏,普通劳动者,无所事事的游民等构成。
与其他文学形象不同,“小人物”在经历了普希金,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诸位大家的相继发掘、探索之后,却始终无法得到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2]P83。
虽然都是从人文主义角度出发,但因每位作家看待“小人物”的视角不同,对这个群体的理解以及将“小人物”在各自作品中的展现也自是大相径庭。
2.“小人物”性格特点的演变最早的“小人物”形象源自普希金的中篇小说《驿站长》。
老驿站长维林与女儿杜尼娅相依为命,路过的年轻军官明斯基却因爱而拐跑了杜尼娅——这个老维林在世间苟活下去的唯一慰藉与理由。
他去找寻女儿不果,无奈退回驿站,终日借酒浇愁,最终黯然辞世。
作品中普希金以旁观者的身份三次到访驿站:第一次路过驿站,见到了虽然生活清苦但因有聪明可爱的女儿陪伴而和蔼、快乐的维林;第二次路过驿站,看到的是因为失去女儿而变得衰老、酗酒的维林;第三次路过驿站,却只能站在一座凄凉孤坟旁独自神伤。
最后,借给他带路的小男孩儿之口,说出杜尼娅的生活其实非常美满[3]P137-150。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普希金对维林这个“小人物”浓浓的同情和怜悯,包括最后杜尼娅的结局,也表达了作者对“小人物”最终能够过上幸福生活的期盼。
显然,维林对女儿的担心是多余的,他的悲剧似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自己的臆想,而他思想的局限性又是由他在社会阶梯中所处的位置而决定[1]P73。
继普希金的《驿站长》之后,果戈里在他的《外套》里延续了“小人物”的主题。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巴施马奇金是彼得堡某办公厅里专事公文抄写的九等文官。
他贫穷、平庸,却又怡然自得,满足于抄写的工作,陶醉于自己的世界。
从在街上走过时人们往他身上扔垃圾可以看出,不论谁都无视他的存在,而这种并非刻意的无视,更加体现了他的无关紧要。
这样的人自然是会受到欺辱的,然而对待人格的侮辱他却也能泰然处之,只有当人们的欺负影响到他热爱的“事业”——公文抄写时,他才会抱怨人们对他的打扰,而抱怨的方式,也仅仅是无奈地嘟囔而已。
这里作者借一个新来的原本也打算加入到欺负他的行列中的(也就是融入集体,因为所有人都在欺负他)年轻同事的顿悟,表达了“小人物”阶层除了值得同情、可怜之外,还隐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麻木与野蛮。
当巴施马奇金有了目标——做一件新外套之后,他死水般的生活竟然一度变得鲜活起来,并且最终通过努力得到了新外套。
这是他一生中最光鲜的一天,生活仿佛也因为新外套而改变,巴施马奇金甚至参加了领导的晚宴,然而,回家途中外套被抢,投诉无门反遭呵斥,九等文官又最终因外套而丧命。
死后怨念不息,幽魂在广场四处抢夺外套,直到终于抢了训斥他的大人物的外套之后,才算停息。
毫无意外的,果戈里在同情巴施马奇金的同时,对他的麻木与无能,同僚们的庸俗与刻薄,官员们的粗鲁与野蛮都进行了无情地嘲讽,而作为“小人物”这一主题刻画的先驱,果戈里和普希金同样肩负着这样一个使命,即呼吁那些早已习惯赞叹浪漫主义式英雄的读者们也来关注、同情身边这些处在社会底层,既没有杰出的才能,也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然而同时又很善良的可怜人[2]P133。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书信体小说《穷人》里,从另一个侧面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同样性格懦弱,以抄写公文为生的小公务员杰武什金和巴施马奇金有着天壤之别:他自己本已生活艰难,受尽欺凌,却仍然热心、善良,解救了可怜的孤女瓦尔瓦拉,全身心地爱她,竭尽所能地帮她,然而最终却仍然无法逃脱现实的泥沼,在最后两人不得不分别的时候,对着可憎的社会发出绝望的悲鸣。
不同于普希金和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把描写重点转向了对那些饱受尊严被践踏之苦的“小人物”的内心剖析,赞扬了他们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善良而懦弱的杰武什金的悲哀,表达了“小人物”在这个黑暗社会中的无奈[2]P302。
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同,契诃夫在《小公务员之死》里塑造的“小人物”形象,丝毫没有善良、可爱之处。
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因在剧院打喷嚏不小心把吐沫溅到了前排另一个部门的文职将军头上而害怕,前后六次去向将军道歉,导致将军从本来毫不在意到最终大发雷霆,呵斥了庶务官,而庶务官回到家后连制服都没来得及脱就倒在沙发上,死了。
切尔维亚科夫在被呵斥之后,感到有什么东西离开了他的身体,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到底是什么离开了他的身体呢?希望?还是勇气?不重要了,因为在那个时候,那个他所熟知的,扭曲的世界已经轰然倒地。
契诃夫对没有脱掉制服就死了的细节描写,象征了把这个对主人公而言焦虑常态化的畸形的官僚体制带进坟墓。
这部作品里我们同样看到了一出因为自己的臆想而引发的悲剧,但和普希金不同的是,契诃夫在这里强调了“小人物”的尊严和社会环境的关系[4]P185-188。
二.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性格分析在契诃夫的作品中,“小人物”们的性格被刻画到了极致。
他们或麻木、或懦弱、或谄媚、或卑鄙...... 而当权势践踏尊严的时候,他们又大都选择了沉默。
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是悲哀的,他们的悲惨命运在那个年代无法更改。
1.麻木与庸俗——知识分子之殇地方医师约内奇(《约内奇》)、希腊语教师别里科夫(《套中人》)、新晋地主尼古拉﹒伊万内奇《醋栗》等都是契诃夫笔下平民知识分子的鲜明代表。
他们性格迥异,经历不同,但正如在《荀子.劝学》中所云:“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最后,注定无法逃离被同化的命运,变得麻木、庸俗,堕落为这个黑暗世界的一份子。
在中篇小说《约内奇》中,主人公约内奇本是一个积极、阳光的地方自治局青年医师,在结识了当地最有文化的图尔金一家后,不仅爱上了当地的生活,更是深深迷恋上了图尔金家的女儿——卡佳。
然而年轻的卡佳因为对音乐的梦想去莫斯科深造,求婚失败的约内奇从此陷入了庸俗生活的旋涡,金钱成了他生活的唯一动力。
四年过去了,虽然生活方式丝毫未变,约内奇却早已判若两人,变成了一个庸俗、贪婪、麻木的大胖子,面对卡佳回归后对他的示爱,早已无动于衷。
文章中约内奇第一次去图尔金家作客,当听完维拉·约瑟夫芙娜朗诵自己写的小说后,他建议维拉·约瑟夫芙娜把作品送到杂志上发表;听完卡佳的钢琴弹奏,发出“好极了”的赞叹;看完小听差巴瓦的表演,觉得“真有意思”;就连回家,“走完九俄里路,上了床,他却一丁点儿倦意都没有,刚好相反,他觉得自己仿佛能够高高兴兴地再走二十俄里似的”[5]P241,最后,甚至笑着入睡。
而当他最后一次去图尔金家,听完维拉·约瑟夫芙娜朗诵小说后,却认为她不会写小说,而且觉得她还不算蠢的原因是没有把小说拿去发表;听完卡佳弹琴,暗叹幸好没有娶她;就连看完巴瓦的表演,都让他感到不痛快。
在坐着马车回去的时候心想:“这些全城顶有才能的人尚且这样浅薄无聊,那么这座城还会有什么道理呢?”[5]P255这里我们看到,图尔金一家不论人的性格还是生活方式都从未发生丝毫变化,而四年前后约内奇对相同事物截然不同的心态,把一个知识分子的麻木与堕落表现得淋漓尽致[5]P236-257。
2.卑贱与谄媚——小官僚之哀底层官吏一直都是契诃夫刻画、讽刺的主要群体。
《胖子和瘦子》里的瘦子波尔菲里,《变色龙》里的警官奥楚美洛夫,《在钉子上》里的丈夫斯特鲁奇科夫等,都是这一群体的代表形象。
在沙俄数百年的封建统治下,长期的人性压制,使得奴性在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封建农奴制官场这样一个价值观扭曲、制度腐朽、道德败坏,却又早已坚不可摧的体系里,有着它自己的法则:权利至上。
在权势和利益面前,情谊和道德如同浮云。
小公务员作为这个体制内的大多数,要么因不适应游戏规则而被踢出,要么随波逐流,甚至沦为爪牙。
短篇小说《胖子和瘦子》讲述了胖子米沙和瘦子波尔菲里这对多年未见的儿时好友在车站偶遇,从两个人的拥抱、亲吻和眼里泛出的泪花可以看出他们曾经的关系非同一般。
亲切地问候过后,瘦子首先介绍了随行的妻儿,之后不仅调侃了胖子,还洋洋自得地介绍了自己已经做了两年八等文官,并在最近升任了主任。
瘦子的言语已经显示这是一个浅薄的人,但并不影响整幅洋溢着“他乡遇故知”的那种热烈而亲切的画面的和谐与美感。
可随着得知胖子已经是拥有两颗星章的三等文官,瘦子立马像换了一个人,表情变了,眼神变了,站姿变了,就连带着的物件儿都仿佛挺拔了...... 接下来的对白也是画风突变,儿时的好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毕恭毕敬的下属在迎合着领导,脸上写满了恭敬与谄媚[6]。
寥寥数笔,一张自轻自贱,厚颜无耻,阿谀奉承,前倨后恭的“小人物”肖像跃然纸上。
最后,胖子终于还是受不了童年好友大煞风景的丑态,转身离去,空留瘦子一家三口,一躬到地……[4]P235-2373.怯懦与善良——底层劳动者之痛那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同样也是“小人物”懦弱、善良等性格的主要载体。
不似对那些奴性十足的小官僚般投以辛辣的讽刺,契诃夫对他们的态度更加温和,借鲁迅先生的话说,便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代表人物像《苦恼》中的马车夫约纳,《皮靴》里的钢琴调音师穆尔金,《乞丐》里的厨娘等。
《苦恼》的一开头给读者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黄昏的彼得堡街头,一人,一马,静静地在雪中矗立良久,仿佛想着各自的心事。
事实上,年迈的马车夫约纳的确沉浸在悲哀当中,既不敢细想又难以自拔:他的儿子前几天死了。
困扰老约纳的除了悲伤,还有贫穷:他住在大车店里,甚至连给马儿买燕麦的钱都没有,只好忍着悲痛,出来拉活儿维持生计。
一路上他拉了两拨客人,但当他鼓起勇气想要对他们讲述自己的悲哀时,却根本无人愿听,之后他又转向了自己的“阶级兄弟”:打扫院落的仆人和同住大车店的青年,然而被再次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