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与责任》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第一站《角色与责任》说课稿

姚献丽(湖北襄阳市襄城区教研室)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思想品德课程每一分册均按照成长—交往—规则—理想的逻辑顺序,层层深入地安排教材内容。七年级上册围绕“愉快生活、健康成长、奉献社会”的教育目标,在第一单元成长主题“走进中学生活”的基础上,第二单元的交往主题安排的是“个人、集体与社会”,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自己、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角色与责任是第二单元第三课正确认识自己的第一站。正确认识自己,既包括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和角色相联系的社会责任,也包括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确认识自己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认识自己的途径。正确认识自己,其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才能恰当处理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所以第三课是第二单元的起点,是学习本单元其他两课的基础。特别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角色和责任的认同,更是个人能为集体、为社会服务的先决条件。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生有了更复杂的角色和更大的责任,但是刚刚开始初中生活的学生们是不可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的。他们主要存在以下学情:理性思维迅速发展,但看问题依然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深入思考。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迅速,自我意识和抽象思维也迅速发展,开始学会理性思考。但七年级毕竟是刚跨入少年期,他们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品质等方依然保留了浓厚的“孩子气”。这使得他们一方面能够逐步意识到自己所担当的学生、子女、朋友、公民等角色,另一方面对于社会对这些角色有哪些要求却不甚明了。

独立性逐渐增强,但仍具有极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承担能力。七年级学生身体发育迅速,体力增强,精力充沛,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独立生活能力;随着内心世界的逐渐丰富,自我独立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也逐渐形成,他们往往希望自己能像成人一样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但七年级学生的坚持性、独立性以及是非判断的正确性还很不够,也缺乏独自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这就使得他们虽然认同自己的多种角色和责任,但却缺乏践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稍遇到挫折便容易沮丧泄气,甚至会产生自卑和逃避心理。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将从学生的外形变化谈起,在引导学生悦纳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增强自信心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在初中阶段角色的变化,认可自己的种种新角色,认同自己的新责任。并致力于将学生对人生新阶段的角色和责任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自我要求,在实践上逐步付诸实施。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懂得每个社会角色都负有相应的责任,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社会责任;认识自己当下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2、能力目标:通过对自我成长过程的了解,学会认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增强,人的社会责任会不断变化并不断增多。掌握一般归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自我成长过程的了解,在悦纳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学习主动承担责任。

4、教学重和难点:每个人都有很多种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要为这些角色所承担的责任负责。

四、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本框包括两部分内容:步入初中,我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正确认识我们的责任。鉴于角色和责任密不可分,本节课把这两点内容合而为一,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拓展,按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搭建本课教学框架。先通过创建具体的教学情景把本课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如社会角色、责任等还原为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和经验;再引导学生从这些生活现象和经验中,感知到自己的变化和成长,体味自己成长的喜悦,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深化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自己承担角色和责任的信心;反思自己的成长经验,提高践行能力。

在课堂结构上在力图通过层层深入的两个话题“话说责任”和“承担责任”来提升认识内化德行:首先从娱乐节目《爸爸去哪了》谈起,以“爸爸”这一角色为话题,引导学生理解角色、责任,并在对这两个概念的分析中,引导学生领会两者之间的关系。再从学生自己的成长谈起,以自己角色的变化为话题,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当前的责任,树立起对自己负责,学会承担责任的责任意识。

在教学方法上,按照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要求,精选材料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深入到教学情景中进行体验探究,即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体验探究法进行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话题一:爸爸去哪——话说责任

从当前热播的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入手,直接导入新课,通过不断深入的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厘清角色、责任概念及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爸爸去哪儿》是当前唯一一档无差评的亲子节目,自去年10月播出之后,收视率一路飘红,被誉为“80后育子教科书”。这档节目之所以走红,首先是它的内容很接地气,它以现场直播的方式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的两种重要角色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中的萌和囧。多媒体播放当前正在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视频中爸爸们的囧态片断:郭涛看见小石头用勺子挖老乡家的山墙,吼声如雷;田亮抱着一哭就是几小时的女儿一筹莫展……。

设问:1、这档节目中最主要的两种角色是什么?结合视频理解,什么是角色和社会角色?请你另外再列举五个身边的社会角色?

通过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抽象概念联结起来,理解社会角色的含义为: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社会角色的含义很丰富,也很抽象,七年级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在这里应采取“相机而教”的原则,学生只要能大致理解即可。

2、这档节目的内涵也常常引人深思,它的很多细节被放大成全民参与的教育话题,现在我们也来参与其中。刚才播放的视频中,“爸爸”的行为尽到责任了吗?

在学生发表见解后,把学生的评价和网友的评价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责任的含义为:人们应该做的或不应该做的某些事。

3、这档节目还引起了这两种社会角色对自身责任的反思。节目中的五位爸爸不约而同地表示“当爸爸不仅仅是赚钱养家那么简单。”不少“爸爸”观众在对囧爸爸和熊孩子原生态的亲子互动笑翻天之后会想:“我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否也错了?”提问:“爸爸”这一角色只有教育子女这一责任吗?这些爸爸们在社会上只承担了爸爸这一个角色吗?你从中体会到责任和角色的关系如何?

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探究,有助于他们对自身的角色和责任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把握。但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让他们理解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间的关系是有难度的。虽然这是本站的重点,仍可降低要求,只要求学生能初步感知:责任和角色紧密相联,一个人往往会有多种角色,每一个角色都同时负有多种责任即可。

设计意图:爸爸是学生最熟悉的人,但爸爸在七年级学生眼里,往往只是一个感性的自己家的家庭成员,学生还不会把他上升到社会角色和责任的高度去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认识。我选取《爸爸去哪》这一节目作为材料,一是学生对这一话题有极高的参与兴趣;二是引导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对“爸爸”这一社会角色进行理性分析,有意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培养他们逐步学会从感性现象中进行理性思考归纳的能力。是在学生感性经验和抽象概念之间架起一了座沟通的桥梁,起到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难为易的作用。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既理解了角色、责任这些概念,突破了重难点,也培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