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教案(全套)
2023机械基础中职教案9篇【完整版】

2023机械基础中职教案9篇【完整版】机械基础物理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等基本概念2、了解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1)了解工程力学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简单扼要的计算2)了解机械机械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3)了解常用的机构和机械传动原理;4)了解金属零件的联接和支承5)了解液压传动的基本内容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调查法、练习法、实验法、引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
手段:常规或现代(多媒体投影、音像资料、各种教具、实物、案例素材文件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机器与机构、构件和零件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四、课时分配计划:2课时布置作业:0-1,0-2实施情况及课后教学效果分析引言当人们拓展视野、深入到创造物质世界活动中时会发现,单纯的数学、物理或化学,常常无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不同的应用领域,需要将数、理、化知识适度综合,高度概括,从而形成解决问题更为直接、更为有效的理论体系,这便产生了诸如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工程、化学工程、建筑工程等门类众多的应用工程科学。
它们是创造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物质世界的应用理论基础。
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机械工程的研究对象是机械。
什么是机械?机械是机器与机构的总称。
1.机器机器是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和信息,能减轻或替代人类劳动的工具。
图1一1所示的台钻是比较常见的典型机器。
观察其工作过程:电动机1转动,驱动带传动,带传动又将运动和动力传递给变速箱2内的齿轮系,变速箱中的主轴与钻头3直接联接,从而熔话动与动力传涕给了钻头。
最后完成对工件的切削加工。
图O-2所示为牛头刨床,它由电动机1通过带传动3和齿轮传动装置2实现减速,又通过暇动导杆机构9改变运动形式,使滑枕5带动刨刀7作往复移动来实现刨削。
由上述两例分析表明,机器通常由三大部分组成:原动装置一传动装置一执行装置。
机械最常见的原动装置是电动机。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第一章:机械概述1.1 机械的定义与分类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机械的本质和作用。
介绍机械的分类,包括传动机械、执行机械、控制机械等。
1.2 机械的组成部分讲解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主机、附件、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等。
介绍各个部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1.3 机械的性能与参数讲解机械的性能指标,包括力、速度、精度、效率等。
介绍机械参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第二章:机械传动2.1 传动机械的类型与原理讲解传动机械的类型,包括齿轮传动、皮带传动、链条传动等。
介绍各种传动方式的原理和特点。
2.2 齿轮传动讲解齿轮的基本概念,包括齿轮的形状、齿数、模数等。
介绍齿轮传动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3 皮带传动与链条传动讲解皮带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基本概念,包括皮带和链条的规格、张紧方式等。
介绍皮带传动和链条传动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第三章:机械结构3.1 机械结构的基本要素讲解机械结构的基本要素,包括梁、柱、板、壳等。
介绍各个要素的受力分析和设计方法。
3.2 机械结构的设计原则讲解机械结构设计的原则,包括强度、刚度、稳定性等。
介绍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3 机械结构的优化讲解机械结构优化的目的和方法,包括尺寸优化、形状优化等。
介绍结构优化算法和应用。
第四章:机械零件4.1 机械零件的类型与功能讲解机械零件的类型,包括轴承、齿轮、联轴器等。
介绍各种零件的功能和应用。
4.2 机械零件的材料与选择讲解机械零件的材料,包括钢、铝、塑料等。
介绍零件材料的选择方法和原则。
4.3 机械零件的加工与装配讲解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包括铸造、锻造、切削等。
介绍零件的装配方法和工艺。
第五章:机械系统5.1 机械系统的组成与分类讲解机械系统的组成,包括主机、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等。
介绍机械系统的分类,包括简单机械系统、复杂机械系统等。
5.2 机械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讲解机械系统的分析方法,包括力学分析、动力学分析等。
介绍机械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了解机械故障的分类及诊断方法。
4、掌握机械维护和保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1、机械基础概述2、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组成3、机械故障的分类和诊断方法4、机械维护和保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了解机械故障的分类及诊断方法。
2、难点:掌握机械维护和保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了解机械故障的分类及诊断方法。
2、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操作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机械维护和保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周:机械基础概述,包括机械系统的组成、功能、分类等。
2、第二周: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组成,包括机械零件、机构、传动等。
3、第三周:机械故障的分类和诊断方法,包括机械故障的类型、原因、诊断方法等。
4、第四周:机械维护和保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润滑、清洁、检查等。
5、第五周:实验课,学生实践操作,教师指导。
6、第六周:复习总结,学生自主复习,教师答疑解惑。
六、课后作业与练习1、完成教学PPT上的相关练习题。
2、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机械故障诊断方法的论文。
机械基础教案1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理解机械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3、能够正确使用简单的机械工具。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的基本概念:介绍机械、机构、零件、构件等基本概念。
2、机械工作原理:通过实例介绍各种机械的工作原理,如杠杆、滑轮、齿轮等。
3、机械工具的使用:教授如何正确使用常见的机械工具,如螺丝刀、锤子等。
4、创新思维与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机械工具,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7个)

_ 机械基础 _学科单元教学计划电子教案1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4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6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8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0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2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4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6
机械基础 _学科单元教学计划电子教案3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8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0
机械基础 _学科单元教学计划电子教案4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2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4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6。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机械基础知识,掌握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2)学会使用常用机械工具,如扳手、螺丝刀等;(3)了解机械传动原理,能够分析简单的机械传动系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机械知识的愿望;(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爱护设备设施的意识;(3)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1)机器与机械的概念;(2)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悬挂系统等;(3)各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2. 常用机械工具的使用方法(1)扳手、螺丝刀等常用工具的识别与使用;(2)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技巧;(3)工具的保养与维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2)常用机械工具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机械传动原理的理解与应用;(2)机械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作用及传动原理;2. 演示法:展示常用机械工具的使用方法;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机械设备;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机械传动系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机械设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讲解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机械的整体结构;3. 演示常用机械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观看并动手操作;4. 讲解机械传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传动系统的工作过程;5. 布置实践操作任务,让学生分组动手实践,操作机械设备;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机械传动系统,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以及对机械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
《机械基础》教案

~ 11 ~
教
3、螺纹小径(D1,d1) 4、螺距(p)
案
纸
是指相邻两牙在中径上对应两点间的轴向距离。 5、导程(Ph) 同一螺旋线上的相邻两牙在中径线上对应两点间的 轴向距离。 6、牙型角和牙型半角(α,α/2) 7、螺纹升角(φ) 三、螺纹的代号与标记 1、普通螺纹 (1)螺纹代号 由螺纹特征的字母 M、公称直径、螺距和旋向组成。 右旋不标出,左旋用 LH 表示。 M24×1.5LH 表示公称直径为 24mm,螺距为 1.5mm 的 左旋细牙普通螺纹。 (2)公差带代号 公差带代号由表示公差带大小等级的数字和表示公 差带位臵的字母所组成。
第二章 螺纹
第一节 螺纹的种类及应用
~ 10 ~
教
一、螺纹的种类及应用
案
纸
分类:三角形螺纹、矩形螺纹、梯形螺纹、锯齿形螺 纹。 三角形螺纹:分为普通螺纹、英制螺纹、管螺纹 又分为粗牙和细牙螺纹。 管螺纹的牙型角为 550 矩形、梯形、锯齿形螺纹多用于传动。梯形螺纹牙型 角为 300 螺纹可分为左旋和右旋。常用右旋,左旋在特殊情况 下应用。 单线和多线之分。沿一根螺旋线形成的螺纹称为单 线,沿两根以上的等距螺纹旋线形成的螺纹称为多线螺 纹,常用的螺纹联接要求自锁性,故多用单线螺纹,传动 螺纹要求传动效率高,故多用双线或三线螺纹,为了便于 制造,一般情况下,一般用线数 N≤4。 二、普通螺纹的基本参数 1、螺纹大径(D,d) 2、螺纹中径(D2,d2)
~1~
教
案
纸
③在学习过程中,应从基本功出发,以基本结构组成 为基础,以动作原理,运动传动链为主线。 ④对各类知识加以比较并学习。 ⑤通过课堂教学和一系列作业训练,不仅要提高对结 构,原理等的消化,理解、掌握。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章节一:机械概述教学目标: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械的主要特点和分类。
教学内容:机械的定义,机械的分类,机械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2. 分析机械的主要特点;3. 介绍机械的分类;4. 通过案例理解机械的应用。
章节二:常用机械传动教学目标:掌握常用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教学内容:齿轮传动,皮带传动,链传动,蜗轮传动。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步骤:1. 讲解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2. 演示皮带传动的过程;3. 讲解链传动的特点和应用;4. 分析蜗轮传动的工作原理。
章节三:机械零件教学目标:了解机械零件的分类,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功能和选材。
教学内容:机械零件的分类,机械零件的功能,机械零件的选材。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零件的分类;2. 分析机械零件的功能;3. 介绍机械零件的选材;4. 通过案例理解机械零件的应用。
章节四:机械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内容: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机械设计的方法,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2. 介绍机械设计的方法;3. 分析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4. 通过案例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
章节五:机械制造教学目标: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掌握机械制造的主要方法。
教学内容: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机械制造的方法,机械制造的工艺。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2. 演示机械制造的方法;3. 介绍机械制造的工艺;4. 通过案例理解机械制造的应用。
章节六:机械强度计算教学目标:学习机械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机械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轴、齿轮、联轴器等零件的强度计算。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2. 引导学生练习计算轴的强度;3. 教授齿轮强度计算的方法;4. 演示联轴器强度计算的案例。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
2. 熟悉机械的运作原理,了解各种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
3. 掌握机械的维护保养方法,提高机械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
4.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2. 机械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3. 机械的运作原理4. 各种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5. 机械的维护保养方法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参数计算、运作原理等理论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各种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
3.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机械的维护保养方法。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基础》2. 教学课件3. 实物模型或图片4. 实验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引导学生掌握机械的基本知识。
3. 讲解机械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计算机械参数。
4. 分析各种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实际应用。
5. 讲解机械的维护保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维护保养机械。
6.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程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8. 课后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机械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参数计算、运作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机械结构特点、应用范围和维护保养方法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环节中对机械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敏捷性、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机械制造企业,实地了解机械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节名称TOPIC 1平面机构运动副和运动简图授课形式讲授课时1班级教学目的掌握常用的运动副类型教学重点低副和高副教学难点辅助手段课外作业课后体会一、运动副使两物体直接接触而又能产生一定相对运动的联接,称为运动副。
根据运动副中两构接触形式不同,运动副可分为低副和高副。
1.低副:低副是指两构件之间作面接触的运动副。
按两构件的相对运动情况,可分为:(1)转动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相对转动。
由滑块与导槽组成的运动副。
(2)移动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相对移动。
由滑块与导槽组成的运动副。
3)螺旋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定关系的转动和移动的复合运动。
丝杠与螺母组成的运动副。
(a)转动副(b) 移动副(c) 螺旋副图6—12.高副:高副是两构件之间作点或线接触的运动副。
二、自由度—个作空间运动的构件具有六个独立的运动,即沿X、Y、Z轴的移动和绕 X、Y、Z轴的转动,构件的这种独立的运动称为构件的自由度。
一个作平面运动的自由构件,可以产生三个独立运动,即沿X、Y、Z轴的移动及绕A点(极点)的转动,所以具有三个自由度。
当两个作平面运动的构件组成运动副之后,由于受到约束,相应的自由度也随之减少。
沿一轴方向的移动和在平面内两个转动自由度,保留了沿另—轴方向移动的自由度。
高副则只约束了沿接触处公法线方向移动的自由度,保留了绕接触处的转动和沿接触处共切线方向移动的两个自由度。
所以在平面机构中,每个低副引入两个约束,使构件失去两个自由度。
每个高副引入一个约束,使构件失去一个自由度。
三、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目的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目的在于:撇开与机构运动无关的外部形态,把握机构运动性质的内在联系,揭示机构的运动规律和特性。
机构的相对运动只与运动副的数目、类型、相对位置及某些尺寸有关,而与构件的横截面尺寸、组成构件的零件数目、运动副的具体结构无关。
用线条表示构件,用简单符号表示运动副的类型,按一定比例确定运动副的相对位置及与运动有关的尺寸,这种简明表示机构各构件运动关系的图形称机构运动简图。
只表示机构的结构及运动情况,不严格按比例绘制的简图称为机构示意图。
章节§6-1铰链四杆机构授课讲授课时2班级(a)(b) (c)图6—2名称形式教学目的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
教学重点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掌握平面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
辅助手段课外作业课后体会一.四杆机构的组成铰链四杆机构是由转动副联结起来封闭系统。
其中被固定的杆4被称为机架不直接与机架相连的杆2称之为连杆与机架相连的杆1和杆3称之为连架凡是能作整周回转的连架杆称之为曲柄,只能在小于360°的范围内作往复摆动的连架杆称之为摇杆。
二.链四杆机构的类型铰链四杆机构根据其两个连架杆的运动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三种基本形式。
1)曲柄摇杆机构若铰链四杆机构中的两个连架杆,一个是曲柄而另一个是摇杆,则该机构称为曲柄摇杆机构。
用来调整雷达天线俯仰角度的曲柄摇杆机构。
汽车前窗的刮雨器。
当主动曲柄AB回转时,从动摇杆作往复摆动,利用摇杆的延长部分实现刮雨动作。
2 ) 双曲柄机构如果铰链四杆机构中的两个连架杆都能作360°整周回转,则这种机构称为双曲柄机构。
在双曲柄机构中,若两个曲柄的长度相等,机架与连架杆的长度相等(,这种双曲柄机构称为平行双曲柄机构。
蒸汽机车轮联动机构,是平行双曲柄机构的应用实例。
平行双曲柄机构在双曲柄和机架共线时,可能由于某些偶然因素的影响而使两个曲柄反向回转。
机车车轮联动机构采用三个曲柄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其反转。
3)双摇杆机构铰链四杆机构的两个连架杆都在小于360°的角度内作摆动,这种机构称为双摇杆机构。
三、曲柄存在的条件由上述以知,在铰链四杆机构中,能作整周回转的连架杆称为曲柄。
而曲柄是否存在。
则取决于机构中各杆的长度关系,即要使连架杆能作整周转动而成为曲柄,各杆长度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这就是所谓的曲柄存在的条件。
可将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概括为:1.连架杆与机架中必有一个是最短杆;2.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必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上述两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否则机构中无曲柄存在。
根据曲柄条件,还可作如下推论:(1)若铰链四杆机构中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必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则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a.以最短杆的相邻杆作机架时,为曲柄摇杆机构;b.以最短杆为机架时,为双曲柄机构;c.以最短杆的相对杆为机架时,为双摇杆机构。
(2)若铰链四杆机构中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大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则不论以哪一杆为机架,均为双摇杆机构。
四、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1.曲柄滑块机构在曲柄摇杆机构中,如果以一个移动副代替摇杆和机架间的转动副,则形成的机构称为曲柄滑块机构。
它能把回转运动转换为往复直线运动,或作相反的转变。
图6—142.导杆机构a 曲柄摇杆机构b 导杆机构c 摆动滑块机构d 固定滑块机构一、急回特性和行程速比系数 曲柄摇杯机构中,当曲柄A B 沿顺时针方向以等角速度 转过φ1时,摇杆CD 自左极限位置C1D 摆至右极位置C2D ,设所需时间为 t1,C 点的明朗瞪为 V1;而当曲柄AB 再继续转过φ2时,摇杆CD 自C2D 摆回至C1D ,设所需的时间为 t2,C 点的平均速度为 V2。
由于φ1>φ2,所以 t1>t2 ,V2>Vl 。
由此说明:曲柄AB 虽作等速转动,而摇杆CD 空回行程的平均速度却大于工作行程的平均速度,这种性质称为机构的急回特性。
摇杆CD 的两个极限位置间的夹角ψ称为摇秆的最大摆角,主动曲柄在摇杆处于两个极限位置时所夹的锐角θ称为极位夹角。
在某些机械中(如牛头刨床、插床或惯性筛等),常利用机械的急回特性来缩短空回行程的时间,以提高生产率。
行程速比系数K :从动件空回行程平均速度V2与从动件工作行程平均速度V1的比值。
K 值的大小反映了机构的急回特性,K 值愈大,回程速度愈快。
K =V2/V1=(C2C1/t2) / (C1C2/t1) =(180°十θ)/ (180°一θ)章节名称 §6-1(2)铰链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授课形式讲授 课时1 班级教学目的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教学重点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教学难点 急回特性、死点辅助手段课外作业课后体会由上式可知,K与θ有关,当θ=0时,K=1,说明该机构无急回特性;当θ>0时,K>l,则机构具有急回特性。
二、死点以摇杆作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
在从动曲柄与连杆共线的两个位置时,出现了机构的传动角γ=0,压力角α=90°的情况。
此时连杆对从动曲柄的作用力恰好通过其回转中心不能推动曲柄转动,机构的这种位置称为死点。
机构在死点位置时由于偶然外力的影响,也可能使曲柄转向不定。
死点对于转动机构是不利的,常利用惯性来通过死点,也可采用机构错排的方法避开死点。
但死点也有可利用的一面,当工件被夹紧后,BCD成一直线,机构处于死点位置,即使工件的反力很大,夹具也不会自动松脱。
章节名称Topic1 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授课形式讲授课时1班级1、组成凸轮机构是由凸轮、从动件和机架三个部分所组成。
2、运动规律凸轮机构可以将主动件凸轮的等速连续转动变换为从动件的往复直线运动或绕某定点的摆动,并依靠凸轮轮廓曲线准确地实现所要求的运动规律。
3、特点优点是:只要正确地设计凸轮轮廓曲线,就可以使从动件实现任意给定的运动规律,且结构简单、紧凑、工作可靠。
缺点是:凸轮与从动件之间为点或线接触,不易润滑,容易磨损。
因此,凸轮机构多用于传力不大的控制机构和调节机构二、凸轮机构的分类1、按凸轮的形状分(l)盘形凸轮也叫平板凸轮。
这种凸轮是一个径向尺寸变化的盘形构件,当凸轮l绕固定轴转动时,可使从动件在垂直于凸轮轴的平面内运动(2)移动凸轮当盘形凸轮的径向尺寸变得无穷大时,其转轴也将在无穷远处,这时凸轮将作直线移动。
通常称这种凸轮为移动凸轮。
(3)圆柱凸轮凸轮为一圆柱体,它可以看成是由移动凸轮卷曲而成的。
曲线轮廓可以开在圆柱体的端面也可以在圆柱面上开出曲线凹槽。
2、按从动件的形式分(l)尖顶从动件结构最简单,而且尖顶能与较复杂形状的凸轮轮廓相接触,从而能实现较复杂的运动,但因尖顶极易磨损,故只适用于轻载、低速的凸轮机构和仪表中。
(2)滚子从动件在从动件的一端装有一个可自由转动的滚子。
由于滚子与凸轮轮廓之间为滚动摩擦,故磨损较小,改善了工作条件。
因此,可用来传递较大的动力,应用也最广泛。
(3)平底从动件从动件一端做成平底(即平面),在凸轮轮廓与从动件底面之间易于形成油膜,故润滑条件较好、磨损小。
当不计摩擦时,凸轮对从动件的作用力始终与平底垂直,传力性能较好,传动效率较高,所以常用于高速凸轮机构中。
但由于从动件为一平底,故不适用于带有内凹轮廓的凸轮机构。
教学目的了解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教学重点常用运动规律特点和应用教学难点运动曲线的绘制辅助手段课外作业课后体会一、基本概念1、基圆:以凸轮轮廓最小半径 rb所作的圆2、推程:从动件经过轮廓AB段,从动件被推到最高位置3、推程角:角δ0,这个行程称为,δ2称为4、回程:经过轮廓CD段,从动件由最高位置回到最低位置;5、回程角:角δ26、远停程角:角δ17、近停程角:角δ3图7—8 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位移曲线二、凸轮与从动件的关系凸轮的轮廓机构取决于从动件的运动规律,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取决于工作要求。
三、从动件的运动规律1.等速运动规律当凸轮作等角速度旋转时,从动件上升或下降的速度为一常数,这种运动规律称为等速运动规律。
(1) 位移曲线(S —δ曲线)若从动件在整个升程中的总位移为 h ,凸轮上对应的升程角为δ0,那么由运动学可知,在等速运动中,从动件的位移S 与时间t 的关系为:S =v ·t凸轮转角δ与时间t 的关系为:δ=ω·t则从动件的位移S 与凸轮转角δ之间的关系为:v 和ω都是常数,所以位移和转角成正比关系。
因此,从动件作等速运动的位移曲线是一条向上的斜直线。
从动件在回程时的位移曲线则与下图相反,是一条向下的斜直线。
(2)等速运动凸轮机构的工作特点由于从动件在推程和回程中的速度不变,加速度为零,故运动平稳;但在运动开始和终止时;从动件的速度从零突然增大到v 或由v 突然减为零,此时,理论上的加速度为无穷大,从动件将产生很大的惯性力,使凸轮机构受到很大冲击,这种冲击称刚性冲击。
随着凸轮的不断转动,从动件对凸轮机构将产生连续的周期性冲击,引起强烈振动,对凸轮机构的工作十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