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问题解决——评价单(教师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问题解决——评价单(教师版)班级组别姓名自我评价语文学科长评价

一、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用沉重的笔墨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同时也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使得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虽然时隔千年,但却让人感觉近在眼前、恍如昨日。这个故事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毫无疑问是“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荆轲。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我们一般可以从人物行为、人物语言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三个方面来分析,下面就让我们按照这个思路来分析归纳荆轲的性格特点:

1.英勇的行为

我们先来看看在作者的叙述中荆轲都有哪些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分别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临危受命侠肝义胆

激樊取信(感同深受、分条缕析、分条析理)能言善辩,机敏多智不畏强暴

舍生取义周密细致

怒斥太子耿直刚烈

易水悲歌侠骨柔情

厚遗蒙嘉(计见秦王)、顾笑武阳勇谋兼备沉着冷静

庭刺秦王英雄虎胆

倚柱笑骂视死如归,忠于使命

2.精炼传神的语言

生动传神的语言同样可以很好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请大家回顾一下前不久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正是以生动的语言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烛之武。那么,这篇课文又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描写来刻画荆轲的呢?

太子婉言责备荆轲时,荆轲曰:“微太子言……”勇谋兼备、虑事周密

激樊取信荆轲高超的游说艺术以诚感人、推心置腹

庭见秦王,顾笑武阳,谢曰:“…”处变不惊、从容自若(心有惊雷面若平湖)“事所以不成者……”(自明心迹)耿耿忠心、义勇刚烈

3.鲜明的侧面衬托

除了英勇的英雄行为和精炼传神的语言描写,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这个故事中出现了这么多人物,对比衬托自然也是刻画荆轲性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手段。作者是如何在其他人物的对比中塑造荆轲这一人物形象?

文章开端,太子丹反对以樊於期的首级作为接近秦王的工具,他希望荆轲能另觅方法。但荆轲深知这是唯一的方法,他沉着勇敢地私下会见樊将军,荆轲三问樊,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由此可见,荆轲工于心计,善于言辞另外,在出发到秦国前,【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迟

迟不动是他深谋远虑的性格。【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太子丹却怀疑荆轲反悔,并催促荆轲出发,他急躁粗疏,头脑简单与荆轲三思而行对比,再次突出荆轲的审慎。而他急于求成的性格为这次刺杀失败埋下伏线。

在刺秦王一部份中,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在敌众我寡的环境中,荆轲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秦武阳的惊恐衬托荆轲的镇定,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刺杀的过程,作者运用间接描写,衬托荆轲的形象和性格,写秦王,【恐急】,【尽失其度】,【群臣惊愕】,【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二、荆轲其人其事的评价赏析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相信同学们对荆轲的性格特点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同学们对荆轲其人其事是如何看待的呢?

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不畏强暴的精神所折服、所感动;同时也有人认为他行刺的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这种行为并不足取。

历史评价:

反:苏洵: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正:左思: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三、作业:历史人物短评——我眼中的荆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