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文学文化常识积累(一)《战国策》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
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本书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二)文化常识一)对人的称呼1.敬称:(1)陛下:古代对君主的尊称。
(2)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
(3)阁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4)麾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5)足下:对人的敬称。
(6)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
(7)卿:古代君对臣的一种尊称。
(8)公:古代对长辈或同辈的敬称。
(9)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敬或美称。
(10)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重于“子”。
(11)吾子:对对方一种亲昵的称呼。
(12)父(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敬称。
(13)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14)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2.谦称:(1)孤:古代侯王的自称,亦为谦称。
(2)寡人:君主侯王的谦称。
(3)鄙人:古代表谦卑的自称。
(4)仆: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5)不才、不佞: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6)贱息:谦称自己的子女。
(7)犬子:古代对小儿的爱称,或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二)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三)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四)既祖: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五)太子:封建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郎中:宫廷的侍卫。
二、重点文言实词释义(根据个人情况归纳)(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可以;以,介词,用来。
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这种情况。
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6.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白天在黑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1.太子迟之认为……迟。
1.略:掠夺,攻取。
进兵北略地。
2.购:重金征求(悬赏)。
秦王购之金千斤。
3.深:刻毒。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币:礼物。
持千金之币物。
5.假借:宽容,原谅。
愿大王少假借之。
6.提:掷击。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7.被:受。
被八创。
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乃欲以生劫之。
9.请:(1)请求。
乃请荆卿曰/乃复请之曰。
(2)请允许我。
丹请先遣秦武阳/请辞决矣。
10.诚:(1)如果真的。
诚能得樊将军首。
(2)的确,确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11.顾:(1)副词,只是,不过。
顾计不知所出耳。
2.动词,回头。
终于不顾荆轲的顾虑,笑着前往武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帅本明整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9、请辞决矣“决”通“诀” 诀别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11、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12、燕王诚振怖“振”通“震”惧怕二、古今异义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终已不顾【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考虑,顾及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dǐ],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拿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三、词类活用【日夜】此臣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箕】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左右既前:走上前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远】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祖】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衣冠】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白帽【朝服】(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涕】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迟】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使】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yuè)2.使工以药淬火(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3.日以尽矣(通“已”,已经)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凌辱)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6.请辞决矣(通“诀”,诀别)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8.设九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9.图穷而匕首见(通“现”)10.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捧”)12.卒起不意(通“猝”)二、文言实词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3.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4.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7.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8.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9.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10.非有诏不得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②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③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④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⑤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2.名词作动词①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②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③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⑤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二)动词的活用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3.形容词的意动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四、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关键信息项:1、故事背景2、人物形象3、情节发展4、重要语句5、历史影响11 故事背景111 战国末期的局势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六国构成严重威胁,统一之势渐显。
112 燕国的处境燕国弱小,面临被秦国吞并的危险,燕太子丹急于寻找救国之策。
12 人物形象121 荆轲勇敢无畏,有侠义心肠,为了国家和正义甘愿冒险。
具备智谋和决断力,策划刺杀行动。
122 燕太子丹忧国忧民,急于挽救燕国危亡。
性格有些急躁和冲动。
123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具有强大的统治欲望和威严。
13 情节发展131 荆轲受命燕太子丹重托荆轲,荆轲答应前往秦国行刺。
132 准备工作荆轲等待助手,准备信物,樊於期自刎献头。
133 易水送别众人送别荆轲,场面悲壮,荆轲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34 图穷匕见荆轲在秦殿上展开地图,匕首露出,刺杀秦王未遂。
14 重要语句14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体现了荆轲的决心和悲壮的心境。
142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描写秦武阳的胆怯,与荆轲形成对比。
15 历史影响151 成为中国古代刺客文化的代表荆轲的故事被后世传颂,成为刺客形象的典型。
152 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们的反抗精神展示了那个时代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人们为了国家存亡所做出的努力。
153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上述知识点梳理,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故事的内涵和价值,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勇气、智慧和忠诚。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西汉刘向编订。
2、背景知识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兼并六国的野心日益明显。
燕国太子丹为了阻止秦国的进攻,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
二、字音字形1、字音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2、字形谒(yè)濡(rú)慑(shè)瞋(chēn)箕踞(jī jù)三、重点实词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假如没有谒:拜会,前往2、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亲:亲近,接近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深:刻毒6、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不过7、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8、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9、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10、终已不顾顾:回头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12、愿举国为内臣举:全13、比诸侯之列比:并,列14、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兵:兵器15、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16、箕踞以骂曰箕踞:像簸箕一样张开两腿坐在地上,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17、乃欲以生劫之劫:威逼,胁迫四、重点虚词1、而(1)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表并列(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连词,表因果(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连词,表转折(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连词,表承接2、以(1)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2)以次进介词,按照(3)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4)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3、之(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他(2)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於期的首级(3)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4)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5)顷之未发助词,补足音节,不译五、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5、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六、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今义:故意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刻毒今义:与“浅”相对6、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七、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3、前为谢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4、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5、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6、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用法,使……听到7、太子迟之迟:意动用法,以……为迟8、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以……为怪八、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见燕使者(于)咸阳宫3、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2)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九、重点句子翻译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如果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复 命,就是小子。
小子,对人的轻蔑称呼。
通“返”,返回。
反
这句话的意思是 竖子
02
一词多义
秦王还柱而走
还
通“环”,绕着。
走
跑,这里指秦王边绕着柱子跑边 拔剑。
秦王因曰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一
副词,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 真”、“果真”。
怿
高兴,这里指秦王不高兴。
05
特殊句式
判断句
要点一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意为“今天去了而不能复命的,那是没 用的人!”。
要点二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意为“这是我日夜咬牙切齿、痛心疾首 的”。
省略句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
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寡人",意为 “现在危急中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详细描述
在《荆轲刺秦王》中,“顾计不知所出耳”的“顾”是古今异义词。古代的“顾” 表示“只是”、“不过”,而现代汉语中的“顾”则通常表示“照顾”、“回顾”。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总结词
古今异义,古意今义不同
详细描述
在《荆轲刺秦王》中,“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的“预”是古今异义词。古代的“预”表示“预先”、 “事先”,而现代汉语中的“预”则通常表示“预备”、“预想”。
反
返回,这里指回来复命。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
拿起。
提
举、持。这里指举剑直刺秦王。
引
伸直。这里指挺直身体。
绝
挣断。这里指挣断了袖子。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5)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6)被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二、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颤。
(5)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现。
(6)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三、古今异义词(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樊於期偏袒扼腕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4)复为慷慨羽声古义:声调激愤今义:不吝惜(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今义:货币(6)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7)乃其引匕首提秦王古义:掷击今义:拿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进兵北略地(向北)②函封之(用匣子)③发尽上指冠(向上)④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2.名词作动词①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前为谢曰/左右既前(走上前)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穿衣,戴帽)③士皆垂泪涕泣(哭)④乃朝服,设九宾(穿朝服)3.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远方)4、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使……听到)5.意动用法①太子迟之(以……为迟)②群臣怪之(以……为怪)五、一词多义【兵】1、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2、不及召下兵(侍卫,名词) 3、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 【穷】1、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处境困厄,动词)【陈】1、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2、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私】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2、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私下)【还】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2、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顾】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只是)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图】1、唯君图之(动词,考虑) 2、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室】1、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名词,居所)【被】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着)【请】1、乃请荆卿曰(动词,拜见) 2、请辞决矣(动词,请允许我) 【次】1、以次进(名词,次序) 2、次所旁丛祠中(动词,驻扎) 【信】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2、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3、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辞】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动词,辞别,告辞)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动词,推辞)【引】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3、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动词,引导,率领)【就】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2、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岂】1、将军岂有意乎(副词,是否,是不是)2、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见】1、见陵之耻:被(表被动)2、图穷而匕首(见通"现",显露)3、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诚】1、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以】1、以刀试人(介词,用)2、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3、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5、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6、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表修饰)7、以次进(介词,按照) 8、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为)【乃】1、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2、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4、乃今得闻教(“乃今”连用,如今)5、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之】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他,指秦王)2、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3、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结构助词,的)5、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7、太子迟之(代词,指代荆轲)8、今太子迟之(代词,指自己)【为】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表被动)2、乃为装遣荆轲(准备)3、为变徵之声(发出)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替)5、原举国为内臣(做)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2、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2)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3)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4)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5)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6)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7)见燕使者 ( 于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 )(8)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介词宾语 )(9)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10)献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词 )(11)比 ( 于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12)而 ( 按 )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13)皆陈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词 )3、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状语后置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2)常痛于骨髓(3)取之(以)百金(4)嘉为先言于秦王(5)给贡职如郡县(6)燕王拜送于庭(7)见燕使者(于)咸阳宫(8)使毕使于前(9)皆陈(于)殿下5、定语后置句(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3)群臣侍殿上者6、固定结构(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3)仆所以留者/事所以不成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
总结教师版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每天每夜
3.函封之用盒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着白冠
3.乃朝服,设九宾穿着朝服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使……知道
2.使毕使于前使……完毕
3.自引而起,绝袖使……断绝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觉得……迟缓
2.群臣怪之认为……奇怪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状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六、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故人具鸡黍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
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
不译,表修饰
七、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
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
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
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
有用来……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