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考试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文言文知识点汇集

文言文知识点汇集

转 折 关 系
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
• • • • • • • • • •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转而攻秦 则群聚而笑之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 弃甲曳兵而走
•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或百步而后止,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仰关而攻秦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 而制六合, 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文言文知识点汇集 一、通假字
无通毋,不要。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颁通斑。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通只,只是,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通只,只是,不过 涂通途,道路。 4、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虽有槁暴, 5、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暴通曝 资质, 6、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资质,禀赋 知通智, 智慧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8、合从缔交 从通纵 9、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
表示转折的连词
• • • • • • • 危而不持,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远人不服,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取之于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 • • • •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蹑足行伍之间, 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而君反以罪臣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文言文考试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考试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考试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文言文考试,以下对常见的文言文考试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理解文意的关键。

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考试中,需要重点掌握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不同。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则是“行走”;“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事”等;“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古代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说”通“悦”,“知”通“智”。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常见的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乃”“虽”“为”等。

1、“之”(1)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2)作助词,有结构助词“的”的用法,还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用法。

(3)作动词,意为“去、到、往”。

2、“其”(1)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也可作指示代词“那”“那些”。

(2)作副词,表推测、反问、祈使等语气。

3、“而”(1)表并列,“又”“并且”。

(2)表递进,“而且”。

(3)表承接,“就”“接着”。

(4)表转折,“却”“但是”。

(5)表修饰,“地”“着”。

(6)表假设,“如果”。

4、“以”(1)作介词,“用”“把”“凭借”“因为”等。

(2)作连词,“来”“以致”等。

5、“于”(1)作介词,表时间、地点、对象等,“在”“到”“向”“对于”等。

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四大类。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古义:热水。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一、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为博士邪“邪”通“耶”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今为“国王的长子”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今“古人”不闻机杼声今:用鼻子闻古:听到旦辞爷娘去今:从一地到另一地古:离开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古:只双兔傍地走:今:行走古:跑见往事耳:今:过去的事情古:历史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古: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现在是一种学位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今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为跑;今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今虽然,标转折连词。

日中如探汤:古热水,孰为汝多知乎:古为代词“你”,?今为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为离,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词类活用: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四、一词多义: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贤于材人远矣: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五、重要词句[童稚]幼小。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通用12篇)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1一、重点词语解释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

这里作"准备")2、吊有忧(慰问)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5、践辞曰(推辞)6、越四封之内(疆界)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8、旅进旅退(俱,共同)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孰为汝多知乎(通"智")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2《虎丘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2、栉:木梳。

3、角:较量,竞比。

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考试知识点汇总
一、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具有以下特点:
1.多音字:文言文中有很多字具有多种读音,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具
体的发音。

2.文白异同:文言文有文体和白话两种语言形式,文体较为正式,白话
较为口语化。

3.古词句:文言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古词句,需要熟悉其意义和用法。

4.四书五经:文言文中经常引用《论语》、《孟子》、《大学》、《中
庸》等经典著作,需要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包括词法、句法和修辞三个方面。

1.词法:文言文的词汇丰富,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需要
掌握常用词汇及其用法。

2.句法: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包括主谓宾、定状补等多种句式。

需要了解各种句式的构成和用法。

3.修辞:文言文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需要
熟悉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运用方式。

三、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1.了解背景:阅读文言文前,要了解文章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时代
背景,这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义和用词。

2.关注上下文:文言文中往往使用了较多的典故和引经据典,需要通过
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思。

3.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复杂,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主谓宾、
定状补等成分,以理解句子的完整意义。

4.掌握常见词汇:文言文中存在很多常见的词汇,需要掌握其意义和用
法,以便更好地阅读文言文。

四、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写作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以使文章更加准确、得体。

1.注重修辞:文言文中使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如比喻、
夸张等,需要善于运用。

2.注意句式:文言文中有很多特定的句式,如对仗句、排比句等,需要
注意使用,以使文章更加优美。

3.合理运用词汇:文言文中的词汇较为丰富,需要根据文章的需要合理
运用,以使表达更加准确。

4.突出重点:在写作文言文时,需要突出文章的重点,通过运用修辞手
法和句式等,使重点更加突出。

五、文言文的应用领域文言文虽然是古代的书面语言,但在一些领域仍有应用价值。

1.古代文献研究:文言文是古代文献的书面语言,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
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2.文学创作: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表达方式,适合用于文学创作,
如诗歌、散文等。

3.古代经典阅读:许多古代经典著作是以文言文写成的,如《红楼梦》、
《西游记》等,需要通过阅读文言文来理解其中的内容。

总结: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丰富的词汇和特定的语法结构。

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基本语法,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文章的意义和运用。

无论是在古代文献研究、文学创作还是古代经典阅读等领域,文言文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