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基本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基本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基本知识点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基本知识点1一、常用实词知识点总结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六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六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六篇12: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指子女2.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文章的义理今义:文章的意思3.去后乃至古义:离开今义:到、往4.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委屈、委托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6.与人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7.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引用8.不亦君子乎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9.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10.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1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12.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14.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精力集中今义:安静、不嘈杂15.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16.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缓慢17.少时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19.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20.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21.身亡所寄古义:依附,依托今义:寄托22.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今义:知道篇13: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词类活用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5.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6.饭疏食 (名词作动词,吃)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8.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9.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10.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11.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挖洞)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13.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14.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盖上)15.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户)16.一屠晚归 (名词作状语,傍晚)17.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篇14: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人师:温故而知新,这样的人可以为人师。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默学习,学而不厌,教而不厌:默默记住自己学过的东西,但学而不满足,不厌其烦地教别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知者不如爱者,乐者不如乐者。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8.土地平坦宽敞,房子也不过如此。

这里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

9.黄毛耷拉着,自得其乐:老人和孩子都很快乐,很自由。

10.寒暑易庆,始于一回:冬夏换季,只一回。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汗成雨:每个人都用手擦汗,汗如雨下。

最初是形容人很多,后来也是形容汗流浃背。

肩并肩:肩并肩,脚趾碰到脚跟。

形容拥挤,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牙齿交错:形容边界线曲折,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

(《寓言四则》)·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作为一名中学生,掌握好文言文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给大家讲讲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一、常见句式
1. 主谓宾结构:句子由主语、谓语和宾语三部分构成,如“吾爱汝”、“汝为谁”。

2. 状语从句:在句中充当状语的从句,如“夫妻者,同牢而已足”、“日中则移”等。

3. 状语补语:在句中充当状语的补语,如“夭桃菊之颜”、“呴颜而卒”的“卒”。

4. 宾语补语:在句中充当宾语的补语,如“赏尔”、“神明任尔以之”等。

二、字音字形
1. 普通话的读音和文言文读音的区别,如“汝”读作“rǔ”,而不是“nǐ”。

2. 文言文的字形和简化字的区别,如“愿”在文言文中是“願”。

三、常见词语
1. 古代礼仪、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词语,如“候门”、“八股”、“庶吉士”等。

2. 具有文学性质的词语,如“掩泪”、“深情款款”、“如此娇嫩”等。

四、句子篇章
1. 阅读全文时要理解文本整体意义。

2. 把握主旨和结论。

3. 理解词汇和句子中的含义。

以上就是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学好文言文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下去,掌握好这一门语言文化。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一)《论语》十二章【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七年级常见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常见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常见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一语文中,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掌握的,所以一定要做好知识点总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七年级常见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一文言文知识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仲zhòng 谒yè 称chèn前时之闻泯mǐn 然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感到诧异。

(4)邑人奇之奇:认为……是奇才。

(5)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6)或以钱币乞之乞:求取。

(7)环谒于邑人谒:拜访。

(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

(10)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3.泯然众人矣。

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

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词语解释:P37 注释1、3、4、6、7、9、10、11;P38 注释2、3、5、6、7、9、10、11、14、15、16、17、18、19◇通假字:“扳”通“攀”,牵,引◇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37-38 六至八1.仲永变化的三个阶段(根本原因:不使学)(1)五岁: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2)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2.第三段议论:通过说明“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2.公欣然日(高兴的样子)3.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4.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5.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6.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7.门外戏(玩耍)8.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9.下车引之(拉,奉拉)10.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1.学而时习之(按时)12.不亦说乎(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温(生气,恼怒)13.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1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15.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6.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17.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二、虚词18.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习过的知识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它)20.失君子之行(助词,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21.离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22.久之(助词,调整音节,不译)2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4.复投之(代词,代骨头)25.人不堪其忧(代词,这种)26.仁在其中矣(指代某人的思想的一部分)27.恐前后受其敌(指狼)28.畅主积薪其中(指麦场)29.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30.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3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户)32.屠自后断其股(指狼)33.静以修身(介词,用)34.非志无以成学(介词,来)35.投以骨(介词,把)36.以刀劈狼首(介词,用)37.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介词,来)38.盖以诱敌(介词,用来)三、通假字39.尊君在不(同“否”,读fou,相当于“吗”)40.不亦说乎(同“悦”,愉快)4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42.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四、词类活用43.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44.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45.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6.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47.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8.饭疏食(名词作动词,吃)49.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厖为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智子疑邻》课文:宋有富人,天雨(下雨)墙坏(毁坏)。

其(他的)子曰:“不筑(修补),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老人fǔ)亦云(也这样说)。

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其家甚智(认为……聪明)其子,而(表转折,却)疑邻人之父。

1.本文选自战国末期着名思想家韩非的着作《韩非子》。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3.给全文翻译: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下来。

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

4.写出文章的寓意: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告诉人们不能凭空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

)《塞翁失马》课文:近(靠近)塞上之人有善(擅长,善于)术者(的人),马无故(原因,缘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都)吊(安慰)之,其父曰:“此何遽(就)不为(是)福乎(呢)”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富有)良马,其子好(喜欢)骑,堕(摔下)而折(折断)其髀(大腿)。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拉)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此(这个人)独以(因为)跛(瘸腿)之故(原因,缘故),父子相保(保全)。

1.本文选自西汉(朝代)淮南王刘安编着的《淮南子》,此书又名《淮南鸿烈》。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有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可能是祸患呢”家里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去打仗。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

这个人唯独因为瘸腿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4.下列各句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②友人惭,下车引之③其邻人之父亦云④人皆吊之⑤故时有物外之趣⑥驱之别院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5.“近塞上之人”遭遇了哪几件事(用原文回答)答:马无故亡而入胡堕而折其髀6.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着作,出自上文的一个成语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7.写出文章的寓意:祸福得失在一定下可以转化。

8.关于福祸得失互相转换的辨证关系,中国有许多名言俗语作了精辟的概括,你能说出几句吗答: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福相倚因祸得福《虽有佳肴》一、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5)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6)《兑命》曰:学学半。

译:《兑命》上写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7)其此之谓乎译: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重点问题1、本文想阐述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

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答:人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教和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2、短文一开始谈“虽有嘉肴”“虽有至道”有何作用答:类比论证。

深入浅出地证明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生动有趣。

3、为什么短文最后要提《兑命》中的话语答:道理论证。

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观点,补充证明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论述更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世说新语》一、通假字1、尊君在不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子侄辈,家中年轻的一代今:儿子和女儿们古:诗文今:文章2、期.日中古:约定今:日期3、太丘舍去.古:离开今:与“来”相对4、下车引.之古:拉今:引用5、元方入门不顾.古:回头看今:照顾6、未若柳絮因.风起古:凭借今:因为7、相委.而去古:丢下、舍弃今:委托8、门外戏.古:玩耍今:戏剧9、撒盐空中差可拟.古:相比今:有设计、打算、模仿三、一字多义1、不:尊君在不.(通“否”)过中不.至(没有)2、日:日.中不至(太阳)寒雪日.内集(天)能张目对日.(太阳)3、而:俄而雪骤(不久)相委而.去(表承接,就、然后)4、信:则是无信.(信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5、时:元方时.年七岁(当时)学而时.习之(时常、经常)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余忆童稚时.(时候)四、词性活用1、友人惭.(感到惭愧意动用法)五、重点字词解释1、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2、讲论文义(讲解诗文)3、俄而雪骤.(不久、不一会)(快速、急速)4、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5、与友期.行(约定)(相约同行)6、差.可拟.(大致、差不多)(相比)7、太丘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离开) 8、入门不顾.(回头看)9、去.后乃至..(离开)(才)(到)10、下车引.之(拉) 11、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12、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丢下、舍弃)(离开)13、未若柳絮(比不上) 14、白雪纷纷何.所似.(什么 )( 像、类似) 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1、(兄女 )即公大兄无奕女。

2、太丘舍去,( 太丘 )去后( 友人 )乃至。

3、( 友人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家君 )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

5、(陈太丘与友)期日中,( 友 )过中不至。

6、( 君(你)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七、翻译句子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与家人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正午时您没来,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4、白雪纷纷何所似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正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丘便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客人才到。

6、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同人家相约出行,却丢下人家自己走了。

7、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家的大门,连头都不回。

八、有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下车引之,来缓解关系,可“元方入门不顾”。

你认为元方的做法妥当吗示例一:远方并非“无礼”。

元方因为客人“无信”、“无礼”进行责备,可见他识义懂礼,而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有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示例二: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谁人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河中石兽》一、填空1、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说。

2、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学者,是( ) 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山门圮.于河( ) 僧募.金重修 ( ) 棹.数小舟 ( ) 曳.铁把 ( ) 是非..木柿 ( ) 湮.于沙上 ( )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三、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地点结果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3、在寻找石兽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四、掌握古今异义词:1、干(古)岸(今)不潮湿2、阅:(古)经历(今)看3、物(古)事物的道理(今)一门学科4、是(古)这(今)判断动词5、已(古)停止(今)已经五、翻译下列句子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三、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4、一老河兵闻之.5、至石之.半6、求之.下流,固颠7、然则天下之.事……四、回答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拓展延伸】纪昀的逸事广为流传,搜集几则有关他的小故事,探究他的性格。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一找历史上其他才子故事加以比较。

《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_________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以_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

它以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四书”。

共20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__,字______,________时期人,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________”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词语或句子。

1.学而时习之时_________ 习_________2.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____3.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4.不亦君子乎君子5.传不习乎传____________.6.吾日三省吾身日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 省_________________.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____8.四十不惑惑___________9.三十而立立_________________10.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____11.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12.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13.不逾矩逾_____________ 矩14.可以为师矣_________15.人不堪其忧堪_________16.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17.曲肱而枕之肱___________18.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好__________ 乐19.于我如浮云于_________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之______ _ 者__________21.三人行,必有我焉 ___________22.择其善者而从之善____________23.子在川上曰川___________24.不舍昼夜舍_____________25.逝者如斯夫逝_________ 斯__________26.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_27.切问而近思____________________28.仁在其中矣仁_________三、通假字及古今异义词语1.不亦说乎说通_______,意思________2.吾十有五有通_____,意思______3.学而时习之(时,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