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和丙酮的认识

酒精和丙酮的认识
酒精和丙酮的认识

酒精:又叫乙醇,分子式为C2H5OH,俗名酒精,按用途分为工业酒精和食用酒精。酒精是一种精神镇静剂,不是兴奋剂。适量稀释饮用可以刺激食欲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食物营养的吸收。但饮用过度会麻痹呼吸中枢,对神经系统有害,成为精神病的诱因。就血中浓度与中毒症状来讲,0.05%乙醇能麻痹抑制中枢,损伤判断力,0.1%会麻痹运动神经和知觉神经,0.2%会搅乱整个运动神经,0.4~0.5%会使人处于昏睡状态,0.6~0.7%会致人死亡。在工业上一般把酒精看作比较无害的溶剂(只是比较无害)。吸入酒精蒸气起麻醉作用。经常受酒精蒸气熏,会刺激粘膜、(眼、喉、头、支气管)引起头痛,打冷战、困乏、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生产现场一天八小时处于酒精蒸气迷雾下的容许浓度为1000ppm。如果达到5000ppm就会散发出强烈的气味,几个小时后就会引起因乏,知觉麻痹。如果在5000~10000ppm范围内,那么,在一个小时内就会发现上述症状。

酒精在人体内完全氧化后变成CO2和水,不会累积中毒。如果由于一时大量吸入酒精,障碍身体组织而又不进行医治,就会累积,所以要注意不要连续处于高浓度酒精气雾中。酒精反复长时间接触皮肤将为皮肤所吸收,引起中毒。

不管是食用还是工业酒精都含有甲醇,即使在饮料酒(包含各种蒸馏酒及发酵酒)都含有极微量的甲醇,白酒也不例外。而且酒精很容易通过粘膜被人体吸收。那么甲醇又是什幺呢?甲醇的分子式为CH3OH,是一种剧毒的化工原料,人饮用4~6克会致盲,饮用6克以上可致死。国家标准规定,以谷类为原料的白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过0.04g/100ml(折成酒度为60度计,下同),以薯干及代用品为原料的白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过0.12g/100ml。国家标准对工业酒精和食用酒精中的甲醇含量有严格规定,即工业酒精(合格品)中甲醇含量应≤0.2克/100毫升,食用酒精(合格品)中甲醇含量应≤0.06克/100毫升。

丙酮:CH3COCH3,又名二甲基甲酮,为最简单的饱和酮。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的辛辣气味。易溶于水和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吡啶等有机溶剂。易燃、易挥发,化学性质较活泼。工业上主要作为溶剂用于炸药、塑料、橡胶、纤维、制革、油脂、喷漆等行业中,也可作为合成烯酮、醋酐、碘仿、聚异戊二烯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氯仿、环氧树脂等物质的重要原料。

丙酮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属于轻微中枢神经抑制剂,不会在体内积蓄,大部分丙酮会由呼吸排出,小量丙酮会由氧化成二氧化碳经由呼吸及尿中排出。丙酮在有氧及无氧状态下均会迅速生物分解,但丙酮高浓度下对微生物有毒。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由于其毒性低,代谢解毒快,生产条件下中毒较为少见。急性中毒时可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口服后,口唇、咽喉烧灼感,经数小时的潜伏期后可发生口干、呕吐、昏睡、酸中度和酮症,甚至暂时性意识障碍。丙酮对人体的长期损害表现为对眼的刺激症状如流泪、畏光和角膜上皮浸润等,还可表现为眩晕、灼热感,咽喉刺激、咳嗽等。

其实人体自身也会产生丙酮,脂肪分解就会产生包含丙酮在内的酮类。通常人体可以将酮类氧化,一般情况下人体丙酮在血液中的浓度不超过0.5mg%。当糖代谢紊乱后,脂肪、蛋白质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组织来不及将其氧化,就通过肺及肾脏排出,出现尿中酮体排出增多,称为“酮尿症”;继而血酮浓度也增高,超过500mg%以上,称“酮血症”;临床上统称为“酮症”。而糖尿病人比如在很多糖尿病人呼出的气里就含有很高的丙酮。这是很多医生都知道的事。在糖尿病的检测指标就有一项是丙酮。

根据中国(TJ36-79)环境标准,车间空气中的最高浓度是400mg/m3。八小时容许浓度平均日时值为750PPM。750PPM又是什么概念呢?做个对比,一般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

350PPM。在通常通风条件下,丙酮在空气中的含量绝对不可能达到车间级的浓度。当然我们在给加盟商的建议中也会说明要保持空气流通。我自己在日常接触中跟丙酮经常亲密接触,有时候是直接把手伸进大桶(18L那种)里捞东西也没感觉到中毒。难道我现在已经是毒人了???当然,如果手上有伤口的话可别碰哦,很疼的!!!我也试过了:(

醋酸乙酯

又名乙酸乙酯,醋酸乙酯的毒性很微,大鼠经口LD50为5600mg/kg。但对粘膜有中等程度的刺激作用。人在接触高浓度时,可引起眼、鼻、咽喉和呼吸道刺激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进行性的麻醉作用,操作场所最高容许浓度为1400mg/m3。即1000PPM。

严格来说,除了水大概没有其它溶剂是没有毒的了。只是这三样都属于低毒的东西,在一般条件下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或者说可以忽略不计了。丙酮和醋酸乙酯也都是专业人士公认的安全溶剂。而且看上去醋酸乙酯更好,但之所以用丙酮而不用醋酸乙酯,是因为我们不喜欢醋酸乙酯的味道,酸酸的,虽然有人说那是水果香味。呵呵。反正我们都不喜欢闻。可能我们不喜欢吃醋的缘故吧,里面还真有酸醋的味道。山西的朋友可能就会容易接受些。其实所有挥发性的东西都是有气味的,因为挥发性的东西,它们的气体分子很容易就散布到空气中从而让你闻到。各种味道就只有看个人喜好了。如果有人过敏那就另当别论了,花粉没有毒吧?可有人还不是照样对它过敏,严重的也会驾鹤西去啊。

甲醇 丙酮 乙醇的GC定量分析教学内容

甲醇丙酮乙醇的G C 定量分析

精品资料 摘要:目的:建立法莫替丁中甲醇、丙酮和乙醇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 P-W a x;柱温:50℃保持3m i n,以20℃/m i n升温至120℃保持4m i n;载气为氮气;检测器为 F I D;外标法计算含量。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测得各溶剂线性均良好(r=0.9996~0.999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86%,98.16%和98.04%,R S D分别为1.34%, 1.21%和0.94%;甲醇、丙酮和乙醇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04%、0.002%和0.004%;3批样品中上述有机溶剂残留量均符合要求。结论:该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灵敏、准确、可靠,适用于本品中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 关键词:法莫替丁;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有机溶剂残留量 药物中的残留溶剂是指在原料药或赋型剂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有机挥发性化合物。由于残留溶剂不仅没有疗效,还可能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影响药物的稳定性,故所有的有机溶剂应尽可能除去。为了保护患者免受药物中残留有机溶剂的伤害,需对药品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残留量进行测定。法莫替丁为组胺H2受体阻滞药,对胃酸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适用于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反流性食管炎以及胃泌素瘤。由于合成本品过程中使用甲醇等有机溶剂,故有可能会残留在产品中,本文参考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法莫替丁项下方法,建立了气相色谱法,以毛细管柱代替填充柱,同时测定法莫替丁中甲醇、丙酮和乙醇残留量,结果表明本法分离度高、灵敏、准确且简便。 1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药 美国惠普公司H P5890型气相色谱仪,甲醇、丙酮、乙醇及二甲基甲酰胺(D M F)均为分析纯试剂。法莫替丁自制样品(批号200302001、200302002、200302003),法莫替丁市售品(郑州瑞泰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30203)。 1.2色谱条件 色谱柱:H P-W a x(键合聚乙二醇,30m×0.32m m×0.50μm);柱温:50℃保持3m i n,以20℃/m i n升温至120℃保持4m i n;检测室温度:200℃;进样温度:200℃;载气:氮气;柱头压:68.95k P a;F D I 检测器;顶空进样0.5m L。 1.3溶液配制 对照溶液:称取299.8m g甲醇、500.2m g丙酮、499.6m g乙醇于100m L容量瓶中,加D M F稀释至刻度,为对照贮备溶液,每1m L含2.998m g甲醇、5.002m g丙酮、4.996m g乙醇。依次取0.2、 0.4、0.6、0.8、1.0m L对照贮备溶液 分别至10m L容量瓶中,加D M F稀释至刻度,制得系列浓度的对照溶液,每1m L含甲醇60.0、120、180、240、300μg;丙酮100、200、300、400、500μg;乙醇100、200、300、400、 500μg。 供试品溶液:称取2g供试品于20m L容量瓶中,加D M F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测定:精密量取对照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0m L,分别置于25m L顶空瓶中,在80℃的恒温箱中加热30m i n,取顶空气0.5m L进样。 2结果与讨论 2.1专属性试验 取甲醇、丙酮和乙醇依次进样,记录保留时间作为定性指标。色谱图中各成分峰的保留时间分别为 2.577m i n、1.913m i m和 3.048m i n,各成分峰之间峰分离度良好。 2.2线性范围 取系列浓度的对照溶液(每1m L含甲醇60.0、120、180、240、300μg;丙酮100、200、300、400、500μg;乙醇100、200、300、400、500μg)依次进样,记录峰面积。将峰面积对浓度进行回归,得回归方程。 2.3回收率试验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1iver disease)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或肝功能衰竭。本病在欧美等国多见,近年我国的发病率也有上升。据一些地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成人的酒精性肝病患者患病率为4%左右。 【病因和发病机制】 饮酒后乙醇主要在小肠吸收,其中90%以上在肝内代谢,乙醇经过乙醇脱氢酶(ADH)、肝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统(MEOS)和过氧化氢酶氧化成乙醛。血中乙醇在低至中浓度时主要通过ADH作用脱氢转化为乙醛;血中乙醇在高浓度时,MEOs被诱导,在该系统催化下,辅酶Ⅱ(NADPH)与O2将乙醇氧化为乙醛。形成的乙醛进入微粒体内经乙醛脱氢酶(ALDH)作用脱氢转化为乙酸,后者在外周组织中降解为水和CO2。在乙醇脱氢转为乙醛、再进而脱氢转化为乙酸过程中,氧化型辅酶I(NAD)转变为还原型辅酶I(NADH)。 乙醇对肝损害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下列多种机制:①乙醇的中间代谢物乙醛是高度反应活性分子,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乙醛-蛋白加合物(acetaldehyde-protein adduets),后者不但对肝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而且可以作为新抗原诱导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受免疫反应的攻击;②乙醇代谢的耗氧过程导致小叶中央区缺氧;③乙醇在MEOS途径中产生活性氧对肝组织的损害;④乙醇代谢过程消耗NAD而使NADH增加,导致依赖NAD的生化反应减弱而依赖NADH的生化反应增高,这一肝内代谢的紊乱可能是导致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原因之一;⑤肝脏微循环障碍和低氧血症,长期大量饮酒患者血液中酒精浓度过高,肝内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血流动力学紊乱、氧供减少,以及酒精代谢氧耗增加,进一步加重低氧血症,导致肝功能恶化。 增加酒精性肝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有:①饮酒量及时间:一般而言,平均每日摄入乙醇80g达10年以上会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但短期反复大量饮酒可发生酒精性肝炎;②遗传易感因素:被认为与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具体的遗传标记尚未确定。日本人和中国人ALDH的同工酶有异于白种人,其活性较低,饮酒后血中乙醛浓度很快升高而产生各种酒后反应,对继续饮酒起到自限作用;③性别:同样乙醇摄入量女性比男性易患酒精性肝病,与女性体内ADH含量较低有关;④其他肝病(如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增加酒精性肝病发生的危险性,并可使酒精性肝损害加重。 【病理】 酒精性肝病病理学改变主要为大泡性或大泡性为主伴小泡性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依据病变肝组织是否伴有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 酒精性脂肪肝乙醇所致肝损害首先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轻者散在单个肝细胞或小片状肝细胞受累,主要分布在小叶中央区,进一步发展呈弥漫分布。根据脂肪变性范围可分为轻、中和重度。肝细胞无炎症、坏死,小叶结构完整。 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细胞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内出现酒精性透明小体(Mallory小体)为酒精性肝炎的特征,严重的出现融合性坏死和(或)桥接坏死。窦周/细胞周纤维化和中央静脉周围纤维化,可扩展到门管区,中央静脉周围硬化性玻璃样坏死,局灶性或广泛的门管区星芒状纤维化,严重的出现局灶性或广泛的桥接纤维化。 酒精性肝硬化肝小叶结构完全毁损,代之以假小叶形成和广泛纤维化,大体为小结节性肝硬化。根据纤维间隔有否界面性肝炎,分为活动性和静止性。 【临床表现】

酒精灯的使用

酒精灯的使用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酒精灯的使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化学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作用,提升化学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同学们,咱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做实验的时候必定会用到一些实验仪器,多媒体投影图片,请大家请观察并试着说说所用到的仪器,然后教师提问在该实验中用于加热的实验仪器是什么,它具体应该如何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今天一起来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二)探究新知 教师用PPT展示一个未经点燃的酒精灯,请大家观察酒精灯有那几个组成部分,讨论回答,教师补充总结,进入课程重点内容的教学。那么接下来我们重点来探究一下酒精灯在使用时该如何正确使用。在使用时,我们要先将酒精灯点燃,我们该如何点燃酒精灯呢大家请看图片,根据图片来总结一下正确点燃酒精灯的方法。

学生会如图回答出正确的点燃酒精灯的方法是用点燃的火柴点燃酒精灯。教师做总结“我们首先将酒精灯的盖子取下来,放在实验桌上,然后再用点燃的火柴点燃酒精灯,再把燃着的火柴熄灭”。 教师进一步提问:下面大家再思考一下,能不能用已经点燃的酒精灯去引燃另外一个酒精灯我看有的同学点头,有的同学摇头,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幅图片,从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会如图回答出我们不可以用点燃的酒精灯去引燃另外一个酒精灯,只能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也有的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不能呢教师可以让大家查阅资料并讨论结果,由学生回答。最终得出结论:用一只酒精灯去点另一只,想让它口对口去点的话必然要发生倾斜的,瓶口只是很柔软的灯芯塞在那里用来引导瓶内的酒精燃烧,不可能有密封作用的,不小心倾斜到一定程度话酒精就从燃烧的瓶口流出而且被点燃,引发火灾。教师总结并强调安全操作,加深学生的安全实验的意识。

丙酮是什么,两个方面告诉你

丙酮是什么,两个方面告诉你 所谓的丙酮是最简单的饱和酮,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含有特殊的辛辣气味。容易溶于水中和甲醇、乙醇等等的有机溶剂中。属于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易燃也容易挥发。 一、.化学性质 1.丙酮球棍模型丙酮是脂肪族酮类具有代表性的的化合物,具有酮类的典型反应。例如:与亚硫酸氢钠形成无色结晶的加成物。与氰化氢反应生成丙酮氰醇。在还原剂的作用下生成异丙酮与频哪醇。丙酮对氧化剂比较稳定。在室温下不会被硝酸氧化。用酸性高锰酸钾强氧化剂做氧化剂时,生成乙酸、二氧化碳和水。在碱存在下发生双分子缩合,生成双丙酮醇。2mol丙酮在各种酸性催化剂(盐酸,氯化锌或硫酸)存在下生成亚异丙基丙酮,再与1mol丙酮加成,生成佛尔酮(二亚异丙基丙酮)。3mol丙酮在浓硫酸作用下,脱3mol水生成1,3,5-三甲苯。

2.石灰。醇钠或氨基钠存在下,缩合生成异佛尔酮(3,5,5-三甲基-2-环己烯-1-酮)。在酸或碱存在下,与醛或酮发生缩合反应,生成酮醇、不饱和酮及树脂状物质。与苯酚在酸性条件下,缩合成双酚-A。丙酮的α-氢原子容易被卤素取代,生成α-卤代丙酮。与次卤酸钠或卤素的碱溶液作用生成卤仿。丙酮与Grignard试剂发生加成作用,加成产物水解得到叔醇。丙酮与氨及其衍生物如羟氨、肼、苯肼等也能发生缩合反应。此外,丙酮在500~1000℃时发生裂解,生成乙烯酮。在170~260℃通过硅-铝催化剂,生成异丁烯和乙醛;300~350℃时生成异丁烯和乙酸等。不能被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等弱氧化剂氧化,但可催化加氢生成醇。 3.丙酮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异丙醇法、异丙苯法、发酵法、乙炔水合法和丙烯直接氧化法。世界上丙酮的工业生产以异丙苯法为主。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丙酮是制备苯酚的副产品,是异丙苯氧化后的产物之一。

第二节 酒精性肝病

第二节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是由于长期大量饮洒所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或肝功能衰竭。本病在欧美等国多见,近年我国的发病率也有上升。据一些地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成人的酒精性肝病患者患病率为4%左右。 [病因和发病机制] 饮酒后乙醇主要在小肠吸收,其中90%以上在肝内代谢,乙醇经过乙醇脱氢酶(ADH)、肝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统(MEOS)和过氧化氢酶氧化成乙醛。血中乙醇在低至中浓度时主要通过ADH作用脱氢转化为乙醛;血中乙醇在高浓度时,ME0S被诱导。在该系统催化下,辅酶Ⅱ(NADPH)与O2将乙醇氧化为乙醛。形成的乙醛进入微粒体内经乙醛脱氢酶(ALDH)作用脱氢转化为乙酸,后者在外周组织中降解为水和C住。在乙醇脱氢转为乙醛、再进而脱氢转化为乙酸过程中,氧化型辅酶工(NAD)转变为还原型辅酶1(NADH)。 乙醇对肝损害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下列多种机制:①乙醇的中间代谢物乙醛是高度反应活性分子,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乙醛-蛋白加合物,后者不但对肝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而且可以作为新抗原诱导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受免疫反应的攻击;②乙醇代谢的耗氧过程导致小叶中央区缺氧;③乙醇在MEOS途径中产生活性氧对肝组织的损害;④乙醇代谢过程消耗NAD而使NADH增加,导致依赖N AD的生化反应减弱而依赖NADH的生化反应增高,这一肝

内代谢的紊乱可能是导致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原因之一;⑤肝脏微循环障碍和低氧血症,长期大量饮酒患者血液中酒精浓度过高,肝内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血流动力学紊乱、氧供减少,以及酒精代谢氧耗增加,进一步加重低氧血症,导致肝功能恶化。 增加酒精性肝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有:①饮酒量及时间:一般而言,平均每日摄入乙醇80g达10年以上会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但短期反复大量饮酒可发生酒精性肝炎;②遗传易感因素:被认为与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具体的遗传标记尚未确定。日本人和中国人ALDH的同工酶有异于白种人,其活性较低,饮酒后血中乙醛浓度很快升高而产生各种酒后反应,对继续饮酒起到自限作用;③性别:同样乙醇摄入量女性比男性易患酒精性肝病,与女性体内ADH含量较低有关;①其他肝病(如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增加酒精性肝病发生的危险性,并可使酒精性肝损害加重。 [病理] 酒精性肝病病理学改变主要为大泡性或大泡性为主伴小泡性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依据病变肝组织是否伴有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 酒精性脂肪肝乙醇所致肝损害首先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轻者散在单个肝细胞或小片状肝细胞受累,主要分布在小叶中央区,进一步发展呈弥漫分布。根据脂肪变性范围可分为轻、中和重度。肝细胞无炎症、坏死,小叶结构完整。 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细胞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小叶中央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87547526.html,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现状分析 作者:梁瀚文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3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ALD成为了不容忽视的、严重威胁大众健康的隐形杀手。据此,主要从西医和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两方面进行介绍。目前西医治疗酒精性肝病主要从戒酒、营养支持、药物治疗、联合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着手,其中戒酒是最直接、最基础的措施。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主要使用中药,单味中药及复方在治疗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存在成分复杂、作用机理不明确、未知副作用等问题。酒精性肝病虽然可以从西医和中医两方面进行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但临床上缺乏针对酒精性肝病治疗的特效药,仍需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途径。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治疗;西医;中医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987547526.html,ki.1672-3198.2019.13.041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摄入酒精导致的肝脏疾病。随着饮酒年限以及饮酒量的增加,损伤也呈现进展状态。2018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 和酒精性肝病学组指出ALD临床可分为轻症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5型。虽然未发现全国性、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但一些区域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饮酒率和患病率都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2016年5年之 间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病患者中酒精性肝病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酒精性肝病好发于40~60岁人群。西北地区(陕西、甘肃、新疆)人群总饮酒率66.2% ,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国内首个酒精性肝病研究所主任李保森指出我国酒精性肝病的发病人数以及占肝病的比例仍会继续上升。本文主要从西医、中医两个方面总结酒精性肝病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期治疗研究指明方向。 1 西医治疗酒精性肝病 1.1 一般治疗 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肝病最直接、最基础的措施。戒酒可以减轻任何阶段的酒精性肝病患者的肝组织形态及肝功能的损害,减缓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从而提高ALD各阶段的存活率,早期戒酒30%的患者均可以完全恢復健康。一般情况下,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酒精依赖。酒精依赖者在医院住院期间完成脱“瘾”后,仅是摆脱了躯体对酒的依赖,而精神或心理上的渴求则需要更加科学系统的长期治疗。大多数的患者在戒酒时都会出现戒酒综合征,如厌食、恶心、抑郁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抽搐、认知障碍等情况。当患者出现戒酒困难时,还应使用适当的外力进行干预,如心理辅导、有效的家庭支持等,增加戒酒成功率,降低复饮率。

甲醇丙酮乙醇的gc定量分析

摘要:目的:建立法莫替丁中甲醇、丙酮和乙醇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 P-W a x;柱温: 50℃保持3m i n,以20℃/m i n升温至120℃保持4m i n;载气为氮气;检测器为F I D;外标法计算含量。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测得各溶剂线性均良好(r =~;平均回收率分别为%,%和%,R S D分别为%,%和%;甲醇、丙酮和乙醇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和%;3批样品中上述有机溶剂残留量均符合要求。结论:该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灵敏、准确、可靠,适用于本品中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 关键词:法莫替丁;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有机溶剂残留量 药物中的残留溶剂是指在原料药或赋型剂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有机挥发性化合物。由于残留溶剂不仅没有疗效,还可能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影响药物的稳定性,故所有的有机溶剂应尽可能除去。为了保护患者免受药物中残留有机溶剂的伤害,需对药品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残留量进行测定。法莫替丁为组胺H2受体阻滞药,对胃酸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适用于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反流性食管炎以及胃泌素瘤。由于合成本品过程中使用甲醇等有机溶剂,故有可能会残留在产品中,本文参考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法莫替丁项下方法,建立了气相色谱法,以毛细管柱代替填充柱,同时测定法莫替丁中甲醇、丙酮和乙醇残留量,结果表明本法分离度高、灵敏、准确且简便。 1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药 美国惠普公司H P5890型气相色谱仪,甲醇、丙酮、乙醇及二甲基甲酰胺(D M F)均为分析纯试剂。法莫替丁自制样品(批号1、2、3),法莫替丁市售品(郑州瑞泰制药有限公司,批号)。 1.2色谱条件 色谱柱:H P-W a x (键合聚乙二醇,30m×0.32m m ×μm);柱温:50℃保持3m i n,以20℃/m i n 升温至120℃保持4m i n;检测室温度:200℃;进样温度:200℃;载气:氮气;柱头压:; F D I检测器;顶空进样m L。 1.3溶液配制 对照溶液:称取甲醇、丙酮、乙醇于100m L容量瓶中,加D M F稀释至刻度,为对照贮备溶液,每1m L含m g甲醇、丙酮、乙醇。依次取、、、、对照贮备溶液 分别至10 m L容量瓶中,加D M F稀释至刻度,制得系列浓度的对照溶液,每1m L含甲醇60. 0、120、180、240、300μg;丙酮100、200、300、400、500μg;乙醇100、200、300、400、500μg。 供试品溶液:称取2g供试品于20m L容量瓶中,加D M F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测定:精密量取对照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0m L,分别置于25m L顶空瓶中,在80℃的恒温箱中加热30m i n,取顶空气进样。

酒精性肝病诊疗方案

酒疸(酒精性肝病) 【定义】:酒疸,指患者长期饮酒或近期过量饮酒后出现以纳差、乏力、胁胀或痛、黄疸、右胁下肿块为主症的一种病症。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症状、蜘蛛痣、肝掌等体征。相当于西医学中的酒精性肝病(表现为三种形式: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一)中医辨病依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 2-1997)。 患者有长期饮酒或近期过量饮酒史,临床上以乏力、胁胀或痛,右胁下肿块为主要表现。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症状、蜘蛛痣、肝掌等体征。 (二)症候分型及辨证依据: 1.肝郁脾虚证: 辨证依据:胁肋胀痛,心情抑郁不舒,乏力,纳差,脘腹痞闷,便溏,舌淡红,苔薄,脉弦细或沉细。 病因病机: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胃气阻滞而发病。病位: 肝、胃。病性多为虚证,亦可虚实夹杂。 2.痰湿内阻证: 辨证依据:胁肋隐痛,脘腹痞闷,口粘纳差,困倦乏力,头晕恶心,便溏不爽,形体肥胖,舌淡红胖大,苔白腻,脉濡缓。 病因病机:饮酒后因热伤冷,冷热交结,中阳被遏制,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而发病。 病位在脾、胃。病性多实证,亦可虚实夹杂。 3、湿热内蕴证: 辨证依据:脘腹痞闷,胁肋胀痛,恶心欲吐,便秘或秽而不爽,困倦乏力,小便黄,口于,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长期饮酒,酒性燥易生湿热,湿热积于中焦,中焦气机不畅发为此病。 病位:肝、脾、胃。病性属实。 4、肝肾亏虚证 辨证依据:胁肋隐痛,胁下痞块,腰膝酸软,目涩,头晕耳鸣,失眠,午后潮热,盗汗,男子遗精或女子月经不调,舌质紫暗,脉细或细数。 病因病机:老者素来阴虚,或因长期饮酒,酒性燥热,热灼阴津,致肝肾阴亏而发病。病位:在胃。病性属虚证。 5.瘀血内结证: 辨证依据:肋胀痛,胁下积块渐大,按之较韧,饮食减少,体倦乏力,面暗无华,女子或见经闭不行,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弦滑或细涩。 病因病机:病久肝气郁滞,肝郁脾虚,脾失运化,气血运行不畅,血络不通,瘀血内生发为本病。病位:在肝脾。病性属于实证。 二、西医诊断 西医诊断:参照2010年1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1)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g/d,女性≥20 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 g/d,。但应注意性别、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的影响。乙醇量换算公式:g=饮酒量(ml)×乙醇含量(%)×0.8。 (2)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

丙酮与异丙醇性质

异丙醇的理化性质 1. 异丙醇是无色透明可燃性液体,有与乙醇、丙酮混合物相似的气味。比重0.7851 、熔点-88 ℃、沸点8 2.5 ℃。 2. 异丙醇能溶于水、醇、醚、氯仿。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 3.8 ~10.2%( 体积) 。可用於防冻剂、快干油等,更可作树脂、香精油等溶剂,在许多情况下可代替乙醇使用。也可用作涂料,松香水,混合脂等方面;无色透明;纯天然产品。 【分子式】C3-H8-O 【分子量】60.09 【比重】0.7854 (20℃) 【熔点】-88.5℃ 【沸点】80.3℃ 【蒸汽压】33毫米汞柱(20℃) 【蒸汽密度】2.07 【急性毒性】口服- 大鼠LD50: 5045 毫克/ 公斤; 口服- 小鼠LD50: 3600 毫克/ 公斤 【毒性分级】中毒 【刺激数据】眼- 兔子100 毫克/ 24小时中度 【职业标准】TLV-TWA 400 PPM (980 毫克/ 立方米) 【燃烧热值】474.8千卡/克分子 【自燃点】398.9 ℃ 【闪点】11.67 ℃ 【爆炸极限】2~12% 【爆轰气体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可爆 【可燃性危险特性】遇明火、高温、氧化剂易燃 【储运事项】库房通风低温干燥; 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 【灭火剂】干粉、干砂、二氧化碳、泡沫

丙酮-CH3COCH3㈠理化性状和用途透明、无色、易挥发辛辣气味的液体。沸点:56℃;蒸气密度:2.0;闪点:-18℃;自燃点:538℃。爆炸极限:2.5~13%。蒸气有甜味,似薄荷香味。作为一种溶剂,用于许多工业。用来制造涂料、清漆、除漆剂、橡胶、塑料、炸药、染料、人造丝和摄影用化学物质。㈡、毒性属于微毒性,对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并对黏膜有刺激作用。最高容许浓度:400mg/m3(750ppm)㈢、短期暴露的影响吸入:浓度在500ppm以下无影响,500~1000ppm之间会刺激鼻、喉,1000ppm时可致头痛并有头晕出现。2000~10000 ppm时可产生头晕、醉感、倦睡、恶心和呕吐,高浓度导致失去知觉、昏迷和死亡。眼睛接触;浓度在500ppm会产生刺激,1000ppm会有轻度、暂时性刺激。液体会产生中毒刺激。皮肤刺激:液体会有轻度刺激,通过完好的皮肤吸收造成的危险很小。口服;对喉和胃有刺激作用,服进大量会产生和吸入相同的症状。㈣、长期暴露的影响皮肤接触会导致干燥、红肿和皲裂,每天3小时吸入浓度为1000ppm的蒸气,在7~15年会刺激工人鼻腔,使之眩晕、乏力。高浓度蒸气会影响肾和肝的功能。㈤、火灾和爆炸高度易燃性。有严重火灾危险,属于甲类火灾危险物质。在室温下蒸气与空气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用干粉、抗溶泡沫灭火剂、卤素灭火剂或二氧化碳来灭火。用水来冷却暴露于火中的容器,并驱散丙酮蒸气。㈥、化学反应性与氧化剂(如过氯酸盐)以及氯化剂与碱类混合物(如氯仿与氢氧化钠)都能产生刺激反应。与二氯化硫和六氯三聚氰(酰)胺也能产生剧烈反应。对合成纤维有腐蚀作用。㈦、人身防护吸入:如蒸气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极限时,应佩带合适的呼吸器。皮肤:如果需要,应使用手套、工作服和工作鞋,合适的材料是丁基橡胶。在直接工作的场所应备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眼睛:戴化学放溅眼镜,必要时可佩带面罩。㈧、急救吸入:脱离丙酮产生源或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停止应进行人工呼吸。眼睛接触:眼睑张开,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眼约10分钟。皮肤接触: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处至少10分钟。口服:用水充分漱口,不可催吐,给患者饮水约250ml。一切患者都应请医生治疗。㈨、储藏与运输将丙酮储藏于密封的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优良好通风的地方,远离热源、火源和有禁忌的物质。所有容器都应放在地面上。包装号2(甲)、6。㈩、安全与处理提供良好的通风设备、防护服装和呼吸器。移去热源和火源。应停止或减少泄露。用黄沙或其他吸收物吸收液体。废料可在被批准的溶剂焚炉中烧掉或在被指定的地方作深埋处理,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酒精性肝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观察

酒精性肝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观察 发表时间:2019-09-20T15:51:32.140Z 来源:《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6期作者:谭唐英[导读] 酒精性肝病患者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悲观、偏执等负面心理,因此对患者使用个性化心理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焦虑、抑郁心理,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株洲市中心医院湖南株洲 412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酒精性肝病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使用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内,选择92例酒精性肝病患者,随机抽取各46例,设为研究和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理特点分析,使用个性化心理护理的为研究组,使用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比较两组SDS和SAS评分,以及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好(P<0.05),SDS 和SA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依从性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酒精性肝病患者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悲观、偏执等负面心理,因此对患者使用个性化心理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焦虑、抑郁心理,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个性化心理护理;心理特点;SDS和SAS评分;治疗依从性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nd to use the effect of personalized psychological car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92 patients with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from July 2017 to July 2019, randomly selected 46 patients, set as study and control group,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all patients, using personalized psychological care For the study group, the usual care was us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SDS and SAS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s well as treatment adherence and care satisfaction. Results: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study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DS and SAS scores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may have negative psychology such as nervousness, anxiety, depression, pessimism and paranoia. Therefore, using personalized psychological care for patients can improve patient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mprove patient compliance with treatment, and 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 with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value. Keywords: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personalized psychological car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DS and SAS scores; treatment compliance 酒精性肝病也被称为酒精肝,是由于患者长期饮酒导致的肝细胞结构出现异常,或者肝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1]。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初期主要表现为脂肪肝,随着病情发展会称为酒精肝,并会继续出现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衰竭。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患者多会存在较多的负面心理,影响治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7月,对92例酒精性肝病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使用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效果。 1、一般资料 1.1基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7月内,选择92例酒精性肝病患者,随机抽取各46例,设为研究和对照组,研究组26例男,20例女,患者30-70岁,平均(52.39±10.15)岁,对照组21例男,25例女,患者30-70岁,平均(53.15±9.88)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可比(P>0.05),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已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我院的伦理委员会也批准了本次实验,纳入标准:根据影响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等所有患者均符合酒精性肝病的标准,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其它类型肝病,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器官功能障碍,精神性疾病,无法配合本次研究[2]。 1.2研究方法 研究组为个性化心理护理[3]: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可通过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娱乐等方法,迅速建立起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用温柔的话语鼓励患者,缓解患者的紧张,并可通过音乐帮助患者放松。通过积极的故事,成功的案例等鼓励患者,提高患者的积极性。督促患者戒酒,让患者了解酒在酒精肝中的作用,以及戒酒的必要性。可带患者到郊外游玩,多接触人和社会。对心理病情严重的使用心理治疗,采用药物等方式。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酒精肝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方法等。通过温和的语言安抚患者的负面情绪,必要时心理医生进行辅导。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SDS和SAS评分(分数越高,抑郁、焦虑越严重),以及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完全遵照工作人员安排,部分依从:部分遵照工作人员安排,不依从:完全不遵照工作人员安排),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SDS和SAS评分用x±s 表示,t检验,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用n%表示,χ2检验,P<0.05为试验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治疗依从性比较 研究组的治疗依从性89.13%要比对照组65.22%要更好(P<0.05)见表1。

酒精性肝病吃什么好

1.食疗方: 1)当归郁金楂橘饮:当归、郁金各12克,山楂、橘饼各25克。将上述4 味同加水煎煮取汁。分2~3次饮服。 2)白术枣:白术、车前草、郁金各12克,大枣120克。将白术、车前草、郁金纱布包好,加水与枣共煮,尽可能使枣吸干药液,去渣食枣。 3)当归郁金楂橘饮:当归、郁金各12克,山楂、橘饼各25克。将上述4 味同加水煎煮取汁。分2~3次饮服。 4)红花山楂橘皮饮:红花10克,山楂50克,橘皮12克。将上述3味加水煎煮, 酒精性肝病吃什么好? 食疗方:(资料仅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 当归郁金楂橘饮:当归、郁金各12克,山楂、橘饼各25克。将上述4味同加水煎煮取汁。分2~3次饮服。白术枣:白术、车前草、郁金各12克,大枣120克。将白术、车前草、郁金纱布包好,加水与枣共煮,尽可能使枣吸干药液,去渣食枣。当归郁金楂橘饮:当归、郁金各12克,山楂、橘饼各25克。将上述4味同加水煎煮取汁。分2~3次饮服。红花山楂橘皮饮:红花10克,山楂50克,橘皮12克。将上述3味加水煎煮,取汁。分2~3次服。红花山楂橘皮饮:红花10克,山楂50克,橘皮12克。将上述3味加水煎煮,取汁。分2~3次服。黄芪郁金灵芝饮:黄芪30克,灵芝、茯苓各15克,郁金10克,茶叶6克。将上述4味水煎取汁,煮沸后浸泡茶叶。黄芪郁金灵芝饮:黄芪30克,灵芝、茯苓各15克,郁金10克,茶叶6克。将上述4味水煎取汁,煮沸后浸泡茶叶。饮食注意事项:1酒精肝的注意饮食、绝对禁酒。 2.选用去脂牛奶或酸奶。 3.每天吃的鸡蛋黄不超过2个。 4.忌用动物油;植物油的总量也不超过20克。 5.不吃动物内脏(即下水、下货)、鸡皮、肥肉及鱼籽、蟹黄。 6.忌食煎炸食品。 7.不吃巧克力。8、常吃少油的豆制品和面筋。9.每天食用新鲜绿色蔬菜500克。10.吃水果后要减少主食的食量,日吃一个大苹果,就应该减少主食50克。11.山药、白薯、芋头土豆等,要与主食米、面粉调换吃,总量应限制。12.每天摄入的盐量以5――6克为限。13.葱、蒜,姜、辣椒等“四辣”可吃,但不宜多食。14.经常吃鱼、虾等海产品。15、降脂的食品有:燕麦、小米等粗粮,黑芝麻、黑木耳、海带、发莱以及菜花等绿色新鲜蔬菜。16.晚饭应少吃,临睡前切忌加餐。17、每天用山楂30克、草决明子15克,加水1000毫升代茶饮。18酒精肝的注意饮食.如果肪肝引起肝功能异常,或者转氨酶升高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脂药、降酶药物和鱼油类保健品,但不宜过多服用。

丙酮(仅供参考)

丙酮常温下为无色透明的流动液体,有芳香气味,极易挥发。丙酮的相对密度为0.8,熔点为-94.6℃,沸点为56.5℃,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油类、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丙酮是易燃品,建规火险分级为甲级。其闪点为-20℃,自燃温度为465℃,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丙酮可通过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等途径危害健康。急性中毒,丙酮常温下为无色透明的流动液体,有芳香气味,极易挥发。丙酮的相对密度为0.8,熔点为-94.6℃,沸点为56.5℃,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油类、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丙酮是易燃品,建规火险分级为甲级。其闪点为-20℃,自燃温度为465℃,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丙酮可通过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等途径危害健康。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容易激动。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丙酮在包装与储运中应该注意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远离火种和热源。仓温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避免光照,保持容器密封。同时,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该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的技术措施,露天贮罐夏季应有降温措施。灌装时应注意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储运时注意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的损坏。出现丙酮中毒及泄漏时,皮肤接触者应脱去污染衣着,立即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吸入中毒者应将其移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呼吸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急救;误服者应大量饮水并催吐。同时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并切断火源 丙酮的理化性质、毒性及安全防护 丙酮 CH 3COCH 3 1、别名·英文名 二甲基甲酮、阿西通、醋酮;Acetone、Dimethyl ketone、Propanone。 2、用途 用于有机溶剂、醋酐、氯仿、染料、石腊的精炼、橡胶、润滑油的制造。 3、制法 (1)通过玉米发酵法分馏制得。 (2)石油裂解法制得。 (3)木材干馏。 (4)醋酸钙加热。 (5)异丙醉催化脱氢。 4、现化性质 分子 量:5 8.08 熔 点:

酒精和丙酮的认识

酒精:又叫乙醇,分子式为C2H5OH,俗名酒精,按用途分为工业酒精和食用酒精。酒精是一种精神镇静剂,不是兴奋剂。适量稀释饮用可以刺激食欲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食物营养的吸收。但饮用过度会麻痹呼吸中枢,对神经系统有害,成为精神病的诱因。就血中浓度与中毒症状来讲,0.05%乙醇能麻痹抑制中枢,损伤判断力,0.1%会麻痹运动神经和知觉神经,0.2%会搅乱整个运动神经,0.4~0.5%会使人处于昏睡状态,0.6~0.7%会致人死亡。在工业上一般把酒精看作比较无害的溶剂(只是比较无害)。吸入酒精蒸气起麻醉作用。经常受酒精蒸气熏,会刺激粘膜、(眼、喉、头、支气管)引起头痛,打冷战、困乏、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生产现场一天八小时处于酒精蒸气迷雾下的容许浓度为1000ppm。如果达到5000ppm就会散发出强烈的气味,几个小时后就会引起因乏,知觉麻痹。如果在5000~10000ppm范围内,那么,在一个小时内就会发现上述症状。 酒精在人体内完全氧化后变成CO2和水,不会累积中毒。如果由于一时大量吸入酒精,障碍身体组织而又不进行医治,就会累积,所以要注意不要连续处于高浓度酒精气雾中。酒精反复长时间接触皮肤将为皮肤所吸收,引起中毒。 不管是食用还是工业酒精都含有甲醇,即使在饮料酒(包含各种蒸馏酒及发酵酒)都含有极微量的甲醇,白酒也不例外。而且酒精很容易通过粘膜被人体吸收。那么甲醇又是什幺呢?甲醇的分子式为CH3OH,是一种剧毒的化工原料,人饮用4~6克会致盲,饮用6克以上可致死。国家标准规定,以谷类为原料的白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过0.04g/100ml(折成酒度为60度计,下同),以薯干及代用品为原料的白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过0.12g/100ml。国家标准对工业酒精和食用酒精中的甲醇含量有严格规定,即工业酒精(合格品)中甲醇含量应≤0.2克/100毫升,食用酒精(合格品)中甲醇含量应≤0.06克/100毫升。 丙酮:CH3COCH3,又名二甲基甲酮,为最简单的饱和酮。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的辛辣气味。易溶于水和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吡啶等有机溶剂。易燃、易挥发,化学性质较活泼。工业上主要作为溶剂用于炸药、塑料、橡胶、纤维、制革、油脂、喷漆等行业中,也可作为合成烯酮、醋酐、碘仿、聚异戊二烯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氯仿、环氧树脂等物质的重要原料。 丙酮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属于轻微中枢神经抑制剂,不会在体内积蓄,大部分丙酮会由呼吸排出,小量丙酮会由氧化成二氧化碳经由呼吸及尿中排出。丙酮在有氧及无氧状态下均会迅速生物分解,但丙酮高浓度下对微生物有毒。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由于其毒性低,代谢解毒快,生产条件下中毒较为少见。急性中毒时可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口服后,口唇、咽喉烧灼感,经数小时的潜伏期后可发生口干、呕吐、昏睡、酸中度和酮症,甚至暂时性意识障碍。丙酮对人体的长期损害表现为对眼的刺激症状如流泪、畏光和角膜上皮浸润等,还可表现为眩晕、灼热感,咽喉刺激、咳嗽等。 其实人体自身也会产生丙酮,脂肪分解就会产生包含丙酮在内的酮类。通常人体可以将酮类氧化,一般情况下人体丙酮在血液中的浓度不超过0.5mg%。当糖代谢紊乱后,脂肪、蛋白质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组织来不及将其氧化,就通过肺及肾脏排出,出现尿中酮体排出增多,称为“酮尿症”;继而血酮浓度也增高,超过500mg%以上,称“酮血症”;临床上统称为“酮症”。而糖尿病人比如在很多糖尿病人呼出的气里就含有很高的丙酮。这是很多医生都知道的事。在糖尿病的检测指标就有一项是丙酮。 根据中国(TJ36-79)环境标准,车间空气中的最高浓度是400mg/m3。八小时容许浓度平均日时值为750PPM。750PPM又是什么概念呢?做个对比,一般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

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方案

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2006 年2 月修订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或肝功能衰竭;该病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为进壹步规范酒精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于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了本《指南》。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 个级别5 个等次,见表l ,文中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 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 证据等级定义 I 随机对照试验 II-1 非随机对照试验 II-2 分组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II-3 多时间系列,明显非对照实验 III 专家、权威的意见和经验,流行病学描述 本《指南》旨于帮助医生对酒精性肝病诊治作出正确决策,且非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该病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于针对某壹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且于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仍将根据需要不断更新

和完善。 壹、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

1.有长期饮酒史,壹般超过5 年,折合酒精量男性≥ 40g/d ,女性≥ 20g/d ; 或2 周内 有大量饮酒史,折合酒精量> 80g/d 。但应注意性别、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的 影响。酒精量换算公式为:g= 饮酒量(ml) ×酒精含量(%) × 0.8 。 2.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 重减轻、黄疸等;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蜘蛛痣、肝掌等症状和体 征。 3.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 酶(GGT)、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和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等指标升高, 禁酒后这些指标可明显下降,通常4 周内基本恢复正常,AST/ALT>2 ,有 助于诊断。 4.肝脏B超或CT检查有典型表现。 5.排除嗜肝病毒的感染、药物和中毒性肝损伤等。 符合l、2 、3 和5 条或l 、2 、4 和5 条可诊断酒精性肝病;仅符 合1、2 和5 条可疑诊酒精性肝病。 符合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者,其临床分型诊断如下: 1.轻症酒精性肝病:肝脏生物化学、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基本正常或 轻微异常。 2.酒精性脂肪肝:影像学诊断符合脂肪肝标准,血清ALT、AST 可轻微 异常。 3.酒精性肝炎:血清ALT、AST或GGT升高,可有血清总胆红素增高。重 症酒精 性肝炎是指酒精性肝炎中,合且肝昏迷、肺炎、急性肾功能衰竭、上消化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