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角度分析《亲爱的》
《公共艺术——音乐篇》教案

《公共艺术——音乐篇》教案课时分配表第一章情感目标:聆听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体会音乐传递出的真挚情感教学重难点通过聆听欣赏,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旋律、调式、曲式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视听法、积极评价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基本流程:【课堂导入】由音乐老师向同学们提几个问题,如:(1)你经常在哪些场合中听到音乐?(2)你喜欢听音乐吗?经常听哪些类型的音乐?(3)你觉得人们在什么情形下会听音乐?(4)生活中,哪些场合会播放音乐?如果没有音乐,世界会变成怎样的?(5)你会去剧院听音乐会吗?在简短的讨论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接下来,老师播放两首速度和力度不一的歌曲,让学生静心感受。
歌曲1 歌曲2老师提问:这两首歌曲有什么不一样?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老师引导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引出本节课题——音乐的要素。
【基础知识】音乐的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主要包括速度、力度、节奏、旋律、调式、曲式等。
这些要素之间是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
1.速度和力度速度是指音乐进行的快慢。
力度又称音强,是指音的强弱程度,对音乐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音乐的速度越快、力度越大,越让人紧张、兴奋;速度越慢、力度越小,越让人放松、沉静。
2.节奏和旋律节奏是有一定速度和音调的节拍,如有的节奏是“嘭恰,嘭恰恰”,有的是“咚咚呛”等。
旋律是由一系列不同或相同音高的音以特定的高低关系和节奏关系联系起来的音的序列。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也是构成音乐美的主要艺术手段。
3.调式和曲式调式是指乐曲中的各音在音高方面的相互关系,即各音之间的内在规律。
调式因所包含的音数量不一、各音同主音所构成的音高关系不同而有多种形式。
曲式就是乐曲的结构形式。
音乐结构单位的名称有动机、乐节、乐句、乐段等,其中动机为最小单位,至少包括一个强音和一个弱音,两个动机可构成一个乐节,两个乐节可构成一个乐句,两个乐句可构成一个乐段。
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

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活动目的1.认识学习古诗词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2.比较《氓》和《孔雀东南飞》两首叙事诗的异同。
3.学会分析古诗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4.比较《望海潮》《扬州慢》在意象选择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
5.分析阅读欣赏古诗词获得的审美体验。
活动时间适当穿插在课文教学中或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专题活动。
活动一:“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班级研讨会一、抛出问题诵读和欣赏本单元所选的诗词名作,结合已经学过的古诗词,联系当代文化生活中有关古诗词诵读的现象,想一想: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你能看到哪些古诗词的“渗透”?你感觉古诗词的学习到底对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有哪些帮助?......围绕这些问题,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为主题,举办一次班级研讨会。
结合学习古诗词的心得,提炼观点,推选代表在会上发言。
二、思路点拨关于对待学习古诗词的态度,思考角度有:①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②学习古诗词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③学习古诗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职责;等等。
关于古诗词对当今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渗透”,可结合《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好诗词》等电视栏目备受观众喜爱,古诗词在当今一些流行文化形式(如电影、电视剧、网络文学、博文、短视频等)中的体现等进行分析。
关于古诗词对语文素养的提升,思考角度有:①丰富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②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③中国古典诗词美好、高雅的文字和意趣,可以帮助我们客服焦虑,让我们的心灵更纯净、坦然;④让诗意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精神更具高贵的气质等等。
三、写作指津1.什么是发言稿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
写发言稿是上台发言前要做好的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也是发言成功的前。
2.发言稿的常见形式发言稿的写法比较灵活,结构形式要求也不像演讲稿那么严格,可以根据会议的内容、一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
浅析慢综艺节目背后的人文关怀

浅析慢综艺节目背后的人文关怀作者:方舟樊传果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13期【摘要】2017年,慢综艺红遍了大江南北,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大主题是经营客栈,比如东方卫视的《青春旅社》,湖南卫视的《亲爱的客栈》等。
本文着重对其中收视率较高的《亲爱的客栈》进行分析,从人物与情节设计、场景打造、背后所彰显的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探究其火爆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慢综艺节目;民宿;人文关怀;亲爱的客栈;青春旅社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3-0085-022017年慢综艺在全国悄然兴起,这意味着以“跑男”为代表的竞技类真人秀电视霸主地位逐渐动摇,“快餐式”真人秀节目不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期待,人们逐渐将关注点转移到以民宿为主打的慢综艺上。
其中湖南卫视出品的《亲爱的客栈》,东方卫视出品的《青春旅社》最具代表性,然而首播之初,《青春旅社》收视率仅为0.671,《亲爱的客栈》收视率却达1.089。
同样是民宿类真人秀,如此大的收视差距,与其背后的人文关怀与人性的展现不无关系,正所谓“好的节目其实是人性的搬运工”。
一、人物与情节设计,独具匠心(一)人物选择背后的玄机。
同样是经营民宿,《亲爱的客栈》与《青春旅社》有着不一样的人物选择,因此产生不同的节目效果。
若仅从人物的选择上说,《亲爱的客栈》略胜一筹。
《青春的旅社》选取了11位独自的个体,嘉宾年龄层从70后跨度到00后,职业包括演员、歌手、主持人、运动员、创业者、甜品师……乍一看嘉宾的覆盖面很广,受众很容易从其中找到与自己相类似的人物设定,从而激起受众的观看积极性。
但实际上众多的人物,占据一半的素人人设,个体与个体之间相对陌生的人物关系,非常难让观众理清庞杂的人物关系,将其个性一一展现到位,使观众产生联想或共鸣。
《亲爱的客栈》则另辟蹊径,选择了以刘涛、王珂为代表的中年夫妻档,以阚清子、纪凌尘为代表的年轻情侣档,以陈翔为代表的失恋档,虽然仅有五位嘉宾,但青年、中年年龄层次明确,恋人、夫妻、单身汉,人物定位准确。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她的诗,多借鉴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
在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作者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并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整首诗,意象丰富,寓意深刻,透过作者所描绘出的意境,可以很容易的让师生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
品读整首诗,还可以让师生深受作者情绪的感染,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心中那股热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的意象,领会作者的深层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联想等方法,体会作者情感,并感受诗歌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达出的凝重的情感。
2、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3、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二、教学难点1、结合写作背景,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2、准确把握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达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方法、用具一、教学方法采用朗读、启发、讲授、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采用承上启下的导语切入本课内容。
二、分析诗歌(第三节、第四节)1、分析第三节的意象,总结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概括第四节的主要内容,强调“我”的象征意义。
三、结束语营造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相关习题。
3、阅读舒婷的《致橡树》,比较两首诗歌的特点。
板书设计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贫困献身“我”希望觉醒二、课堂实录师:今天,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在上节课中,我们了解了作者舒婷和写作背景,以及朦胧诗的相关知识,还朗读了课文。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1000字6篇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1000字6篇【第1篇】《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1000字《前夜》,虽然是我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但是看的时候特别有代入感,不愧作为电影的开篇,会跟着电影中的人物一起激动一块儿紧张,开国大典是中国的开始,他们这些科学家、研究家要一次次的做实验、一次次计算,恐怕出身事情,时间很紧,他们在不断的努力,人们也在不断的帮忙,就是当时电影中需要稀有金属,好多群众都去送东西的时候,我妈突然说那时候家里一般不可能有这些东西,让我觉得有点跳戏,但又跟后面大学教授来送铬衔接上了。
那里还蛮感动的,人们会尽一切办法去完成重要时刻的事情,人民的团结精神是中国人最为本的精神。
《相遇》,高远历史上是有真实原型的,比电影还要感人。
两弹元勋是邓稼先,不到35岁投身核事业,消失28年,回到妻子身边时,仅剩1年寿命,而且几乎全是在病床上度过。
妻子许鹿希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和丈夫结婚33年只一起生活了5年!生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向他致敬,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无名英雄们致敬。
《夺冠》,朴实中又带着点戏剧性,这是发生在上海弄堂里的故事,街坊邻居们几乎都没有电视,那个时代太难了,所有人围着一台电视这样的画面感,特别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年纪小小的冬冬就要面临着是帮助大家看女排还是与小美好好告别的难题,冬冬一次次的帮助大家,为了看女排夺冠,街坊邻居们等待着冠军,冬冬一直等待着送给小美的离别礼物,一次次的难受,冬冬决定放弃送别小美去帮大家举电线杆,像一个飞人一样,中国女排夺冠了,小美走了,爸爸回来了,冬冬哭了,说的一句话是“咱家的电视太破了”而不是“小美走了”。
《回归》,看预告的时候真的很感动,尤其是换帽徽的那一刻,但在看电影的时候就觉得还好。
国歌让人感动,交接仪式的情景历历在目,总指挥的话语感人至深,对于国旗升起时间的执着是对国家尊严的维护。
香港回归仪式的护旗手,要保证五星红旗在7月1日0时0分0秒准时升起在香港上空,让我体会到了,香港回归必须要让每个中国人看到。
《新时期时期文学》试题(20200814130750)

新时期时期文学》试题2006-7-14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 分,共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般认为,反思文学的肇端是1979年第2期发表的()。
A .卢新华的《伤痕》B .王蒙的《布礼》C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D .高晓声的《李顺达造屋》2.先锋文学通常是指在中国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都呈现出强烈的()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
A .浪漫主义B .批判现实主义C .后现代主义D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3.80年代初,较早介绍西方现代派小说理论的小册子是()。
A .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B .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C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D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4.新现实主义小说注重塑造时代英雄,比如,孔太平是()作品中的主人公。
A .《年前年后》.《大雪无乡》C .《大厂》D .《分享艰难》5.与八十年代中前期相比,90年代作家的写作立场呈现出多元化,主要有()、民间化与知识分子三种立场。
A .革命化B .人民化C .个人化D .贵族化6.由于()的知识分子背景和叙述上沉思抒情的品质,他的小说被有的批评家称为" 知识分子叙述"。
A .莫言B.格非C .扎西达娃D.北村7.从新时期文学思潮看,()大体可以看作一种民间立场的写作。
A .女性文学思潮B.先锋文学C .寻根文学D.新写实文学8.谌容的优秀中篇小说是()A. 《永远是春天》B. 《万年青》C .《春之声》D. 《人到中年》9.与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不同的是,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小说。
A .短篇B .中篇C .中短篇D .长10.新时期现代派新潮小说代表作《你别无选择》的作者是()A. 刘索拉B. 徐星C. 莫言D.阿城11.新历史主义文学创作群体除了由一部分新写实作家" 转向"构成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先锋作家转向历史后构成,比较有代表性的先锋作家有()A.格非、苏童、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马原、北村B.格非、莫言、余华、残雪CD.北村、马原、苏童、洪峰12.与80年代强调"文学的主体性"不同,在90年代的理论话语中,谈论较多的是(),体现了写作立场与价值取向的位移。
卫慧研究综述

卫慧研究综述作者:张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3期摘 ;要:卫慧,作为“晚生代”、“新新人类”的代表作家,在对女性身体的探索和对上海繁华都市的描摹方面作出了自己新的开拓。
然而,作为在中国饱受争议的作家之一,对卫慧本人的研究还处在开掘阶段,真正全面而客观的研究成果依然不多,对卫慧本人及作品的研究角度还未形成多元化,因此,有必要也有这个需求对卫慧的研究作一个综合性地梳理。
论文整体从四大部分对卫慧研究进行归类总结:第一部分主要对卫慧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探讨,从而了解卫慧的整体研究态势;第二部分主要从研究角度方面进行探究,具体从卫慧的创作论研究、作品构成论研究和接受论研究方面分别进行论述;第三部分主要对卫慧研究进行评价;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卫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卫慧;研究现状;研究角度;研究评价;价值意义作者简介:张培(1991-),男,汉族,山西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2014级,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3-0-03一、卫慧研究现状“穿上蓝印花布旗袍,我以为就能从另类作家摇身一变成为主流美女”,作为“晚生代”的代表作家,卫慧作品数量和质量一度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她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界的一个大事件,也是中国文学走向更开放多元的一个征兆。
她写女性的欲望;写吸毒的疯狂;写同性恋的压抑等等,国内学者一直对她争论不休,读者也往往呈现出两种极端化的状态,因此,对卫慧的研究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在对卫慧的研究中,目前尚没有发现一本完整的专门研究卫慧的专著。
在知网上总体查找到不到200篇期刊论文,具体来说,知网关于卫慧的期刊论文数量历年来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如下图:图1-1从上图可以看出,最早从1997年开始就对卫慧进行关注,直到2013年。
在图表中,有三个高峰顶点,分别为刊论文的高峰数量与作者发表作品的时间是有一定关联的,比如:1999年卫慧发表了《上海宝贝》,2000年发表《水中的处女》,由折线图可以看出,从2002年、2006年和2008年,这三年发表的期刊论文数相比是最多的,可以看出期999年开始,期刊论文数量是逐年递增的,直到2002年达到高峰。
20世纪30年代大众媒介对女性摩登身体的建构——以《良友》和《玲珑》为中心的考察

20世纪30年代大众媒介对女性摩登身体的建构——以《良友》和《玲珑》为中心的考察贾海燕【摘要】20世纪30年代,“摩登女性”开始在中国都市大量涌现.以《良友》和《玲珑》为代表的通俗刊物极力宣扬“摩登女性”形象,号召都市女性进行摩登身体实践.但与此同时,左翼文学对女性摩登身体大肆口诛笔伐,国民党政府出于意识形态统治的需要也极力打压摩登风潮.面对来自精英文化的压制,大众媒介尝试建立摩登身体的合法性,以此去除女性身体的污名.大众媒介对摩登女性身体的建构和尝试为女性身体正名的努力揭橥了凝结在女性摩登身体上的复杂意涵,以及女性在中国社会现代性进程中所处的困境.【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40)003【总页数】4页(P130-133)【关键词】大众媒介;女性身体;摩登;建构【作者】贾海燕【作者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银川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68在中国社会现代性进程中,女性是知识分子启蒙的重要对象,女性身体也一直是启蒙话语的焦点,从废缠足的身体解放到对摩登风潮的批判,女性身体一度成为各种政治文化力量间交锋的场域。
学者汪晖指出现,代性可以分为精英的和通俗的两种,“精英们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不断创造现代性的伟大叙事,扮演历史中的英雄的角色,而通俗的现代性则和各种‘摩登’的时尚联系在一起,从各个方面渗入日常生活和物质文明。
”[1]1120世纪30年代都市涌现的“摩登女性”无疑是中国社会通俗现代性的一个侧面。
以《良友》和《玲珑》为代表的通俗刊物热情宣扬“摩登女性”形象,建构着性感美丽的女性身体标准,并号召大众进行摩登身体实践;但在精英文化层面,左翼文学对女性摩登身体大肆口诛笔伐,国民党政府出于意识形态统治的需要也极力打压摩登风潮。
面对来自精英文化的压制,大众媒介尝试建立摩登身体的合法性,用摩登思想来武装摩登身体,以此去除女性身体的污名。
大众媒介对女性摩登身体的建构和尝试为女性摩登身体正名的努力揭橥了女性身体的复杂意涵,集中于女性摩登身体的论争也反映出女性在社会现代性进程中所处的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亲爱的》大众文化审美角度赏析
2012072181
杨立成
文秘2班
电影《亲爱的》大众文化审美角度赏析
前言
大众文化在中国大陆是随着改革开放而苏醒,扎根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沃土上,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大众文化在中国已经成为与官方文化、精英文化、民间文化并驾齐驱的文化形态,它深深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和人民,是不可忽视的。
现实社会中,电影的发展与大众文化的发展是并驾齐驱的,电影文化也是大众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尝试以大众文化与审美的角度赏析2014年上映的电影《亲爱的》。
第一部分、电影《亲爱的》介绍
《亲爱的》是2014年上映的以“打拐”为题材的电影,由陈可辛执导,张冀编剧,赵薇、黄渤、佟大为等主演。
电影主演讲述以田文军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寻孩子以及养育被拐孩子的农村妇女李红琴如何为夺取孩子做抗争的故事。
与另一部有关“打拐“题材的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失孤》相比,《亲爱的》的看点不仅仅在于主人公田文军寻找孩子的艰辛,还包括田文军找到孩子后,孩子不与自己相认的失望;李红琴失去养子后的痛苦;李红琴寻求合法收养养女道路上的艰辛等。
《亲爱的》在让人感动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揭示社会让人无奈的一面。
电影《亲爱的》是根据央视早年的一则“打拐”新闻改编而成,戏剧成分的加入,使真实题材的更加震撼,即使观众坐在电影院观看这部影片,大家也会有像是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样,扣人心弦。
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10月28日,电影《亲爱的》在上映33天时票房已达到3.5亿人民币,《亲爱的》的成功,不仅仅是题材的深入人心、贴近生活,赵薇、黄渤、佟大为和张译等演员的精彩表演功不可没。
赵薇是从当年《还珠格
格》当中飞出来的“小燕子”,这只“小燕子”早已经把窝牢固地筑在人们的心底了,经过岁月的沉淀,赵薇已经可以沉稳地驾驭各种角色,与《还珠格格》当中的小燕子相比,她依然是那么大方,现在的赵薇更拥有了一种演技上的雍容华贵;黄渤一直以来就是一位铁地皮儿的演员,与佟大为相比,黄渤的成功不能说是靠脸换来的,但缺少了他那张百变的脸黄渤是很难成功的;佟大为这位邻家大帅哥的加入,与赵薇、黄渤一起吸引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阶层的观众。
影片《亲爱的》题材好、演员好,另一个使它成功的原因是拍摄技巧,我们说张艺谋的成功在于对影片色彩的把握,陈可辛的《亲爱的》这部影片所运用的绝大部分是质朴的镜头,小商小贩的街头、烧大锅灶的农村、繁华的都市街头……让观众感觉事情就是在自己身边发生的。
第二部分、以大众文化与审美角度对《亲爱的》进行赏析
大众文化不同于官方文化、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它在发展、完善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亲爱的》是大众文化发展时期现代电影的一部分,它具有大众文化的一切特点。
大众文化具有媒介性的特征。
电影也是大众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一种传播载体。
电影是大众文化一种常见的传播方式之一,人们通过观看电影,来了解电影创作所表达的内涵和创作意图。
电影《亲爱的》当中,除了传递出让人们憎恨“人贩子”和对寻找孩子的父母的同情之外,人们通过电影还可以体会到其他的内涵,比如情感与法律的冲突、社会上的险恶。
与建国后十七年时期和“文革”时期的政治性比较强的电影相比,改革开放后的电影更贴近大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电影在内容上对大众文化媒介性的作用。
然而与像口头宣传的形式相比,电影使用图像技术、声音技术等现代化电子技术,高科技的发展使电影在技术上的传播更凸显了其对大众文化媒介性的作
用。
大众文化具有通俗性的特征。
电影《亲爱的》当中,赵薇扮演的李红琴说的安徽芜湖方言。
我国的大部分农村人都有本地的方言,赵薇扮演的李红琴在电影中说的芜湖话,这与官方推广普通话的政策是相悖的,是与官方文化相区别的。
但这种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大众文化的通俗性更有利于普通老百姓接受和喜爱。
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的特征。
我国在“文革“时期的电影以”八个样板戏“为主,内容单一、形式枯燥,其作用是给人民灌输革命理念,维护无产阶级政权的统治,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与革命样板戏不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商业化电影以老百姓喜爱的方式传播老百姓喜爱的内容,从而得到商业利益。
像《亲爱的》一样,现代电影的制作者更关心的是电影上映后的票房。
这体现的是大众文化的商业性。
大众文化具有流行性的特征。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它所表现出来的模式、符号及其他形式的内容,在大众之间流传开来,成为一种潮流。
电影《亲爱的》上映后,就引起了人们对“贩卖儿童“事件的关注,这是大众文化流行性的体现。
大众文化具有娱乐性的特征。
电影与大众文化的一致性使得电影本身就具有娱乐性,看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方式,所以说,电影《亲爱的》的娱乐性是不容置疑的,尽管该剧具有很深的悲剧色彩。
以上是通过大众文化的特点来分析电影《亲爱的》。
大众文化还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他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我们研究大众文化必须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结合时代发展的大背景。
据相关数据,我国每年失踪儿童不完全统计有20万人左右,每一个被拐儿童背后都有一个破碎的家庭和一家伤心欲绝的亲人。
2007年,一家名为“宝贝回家寻子网”的网站建立起来了,这家网站的建立目的是为了失踪儿童家长提供免费的寻人帮助,帮助走失、被拐、被遗弃儿童寻找亲人,帮助因各种原因流浪、乞讨、卖艺儿童回归正常生活(摘自“宝贝回家寻子网简介)。
拐卖儿童事件被普通老百姓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帮助被拐儿童回家的公益活动中来。
电影《亲爱的》在题材选择方面贴近大众文化的主体——普通大众,所以,这部电影的成功是有群众基础的,继而大众文化的发展也是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
电影
《亲爱的》是根据国家媒体新闻报道过的,说明国家在打击拐卖儿童方面是持积极态度的,这是一种大背景,是大众文化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不能是孤立的,它应该与官方文化、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相互渗透,保持自身特性的同时要汲取其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营养。
大众文化应该把官方文化当做背景文化,不故意与之形成冲突,用精英文化、民间文化的精华部分填充自己,是自己愈加饱满、有内涵。
电影《亲爱的》中,李红琴出狱后想利用法律手段把养女合法收养,其中涉及法律部分的内容就是在借鉴官方文化、精英文化的过程,这种借鉴是值得肯定的。
大众文化也应该负起时代的责任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教化”与“潜移默化”当中进行选择,大众文化应该选择后者,给大众积极的引导,让大众文化有人文发面的提升。
《亲爱的》中,李红琴选择利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这也是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大众:遇到问题要学会用法律解决问题!
大众文化缺乏创新性,这是阻碍大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同样,创新也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必要途径,创新不是摒弃传统,是在传承过程中去其糟粕,在精华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发展方式和内容。
《亲爱的》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在社会洞察、小人物刻画方面的创新是成功的。
结合大众文化的内容,本文分析了电影《亲爱的》的大众文化性。
大众文化发展到现在,是经历了重重阻碍的,它的价值逐渐被人们认识,大众文化从“全盘否定”当中艰难的走过来了,它的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它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电影《亲爱的》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是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从大众文化角度来分析电影《亲爱的》,不仅仅是肯定《亲爱的》这一枝独秀的价值,更是对大众文化百花齐放的一种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