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与影视传播论文
试论大众文化中的影视媒介

试论大众文化中的影视媒介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重大的社会转型,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阅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纸质文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王海鸰恰当运用影视媒介,使自己的创作俘获了千万读者和观众的心。
作家扩大读者群的需要、大众文学商业本性和娱乐性的要求,是文学创作和影视媒介合谋的原动力。
关键词:王海鸰大众文化影视媒介大众文化问题本身是当代文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早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学者就已经注意到了大众文化问题。
阿多诺、霍克海默等来自法兰克福派的理论家站在精英文化的视角,最早、最集中的对大众文化展开研究,他们对大众文化采取一种批判态度。
虽然从词源上看,大众文化这个术语在中国出现的也非常早,但是中国大众文化的真正兴起却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大众文化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土壤。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了90年代后,经济飞速发展、政治越加开明、科技日新月异,为大众文化迅速而广泛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90年代以前,我国文学传播的主要载体还是书籍,理性意识、艺术思想通过贮存于印刷技术所产生的书籍,在流通中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90年代后,报刊杂志、影视音像、电脑网络等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文化的广泛快速传播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使艺术、文化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普及——大众化。
随着我们国家重大的社会转型,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阅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纸质文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大众文化是在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依赖于三个条件:一是商品经济的相对发达,这是经济条件;二是言论出版自由的保障和社会观念的普遍开放,这是政治条件;三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大众传媒普遍形成,这是技术条件。
”[1]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这些新的传媒技术中,电视对大众文化的承载和消费所提供的支撑作用尤其引人注目。
影视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

影视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影视艺术和大众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个重要领域。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凭借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娱乐性质,成为了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文化则广泛接受和欣赏影视作品,因此,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当代社会。
本文将探讨影视艺术与大众文化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影视艺术对大众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视。
通过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形式,影视艺术扮演着向大众传达信息、故事、价值观念的角色。
影视艺术通过故事情节的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手法,影响并引导观众的思考和审美观念。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进而对其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大众文化也对影视艺术的创作产生着重要影响。
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反映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影视艺术家和制作团队对大众文化的了解和把握,既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又能够创作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作品。
大众文化的流行趋势、流行语等元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视剧的创作风格和主题选择。
具体而言,影视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受众观影体验的影响。
大众文化的流行趋势和观众需求会对影视作品的制作和题材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对快节奏、刺激的剧情和多样化的故事类型的需求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影视艺术在创作中更加注重节奏的掌控、故事情节的紧凑和创新,更好地迎合观众的口味。
其次是大众文化对影视创作主题的影响。
大众文化的主题和价值观念会渗透到影视作品中,影响观众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例如,近年来社会关注热点的转移,使得影视剧的创作主题也不断调整。
对于社会问题、情感关系、文化传承等主题的创作,反映了大众关注焦点和价值追求的变化。
此外,影视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还体现在衍生品市场的迅速发展。
影视作品在市场上的衍生品,如周边产品、影视剧集收藏等,成为大众追捧的对象。
浅谈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

97[作者简介]杨路鑫,海南师范大学,编辑,硕士,研究方向:影视艺术教学与实践。
浅谈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浅谈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杨路鑫(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 海口 571100)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被引入影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使得影视艺术的传播更加多元化,现代化;而影视艺术传播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影视艺术的大众化,使影视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影视艺术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影视艺术传播 现代化 大众化 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8—0097—02人们的生活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缓解压力,通常选择观看影视艺术节目,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互联网来观看,这促进了影视艺术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影视艺术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随着4G 网络的普及和即将到来的5G 网络,以前在电脑上观看的影视艺术节目现在都可以通过手机来观看,这大大增加了影视艺术传播的便利性,影视艺术传播逐步呈现出现代化特征,内容也越来越大众化,更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
一、影视艺术传播的现代化表现1.网络化影视艺术的创作随着3D、4D、数字技术的应用呈现出新的特征,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影视艺术的传播呈现出极强的网络化,人们的生活也逐步迈进了智能化时代。
现在,手机、电脑和其他移动设备等数码产品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而且无线局域网和4G 网络已经基本普及,只要有网络,人们就可以随意观看影视艺术节目,不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
通过网络,人们不但可以随时观看影视艺术节目,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发表自己的观后感和进行评价。
大众文化论文(共五则范文)

大众文化论文(共五则范文)第一篇:大众文化论文专题的设计论证回想我们心目中典型的中国动画形象,大家会不假思索的说出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谈”、“牧童”、“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可是很显然,这些作品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了。
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今天,所有的物质和技术条件都日益优越,但为什么在人们的记忆中留存下来的优秀动漫作品却越来越少?由此我们提出了这一专题:为何中国的动漫无法跟上时代、无法大众化。
首先,我们从一些我们心目中的经典动漫入手,列举了《葫芦娃》、《哪吒脑海》等优秀动漫作品,然后介绍了一部当前比较受欢迎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当然也只是在儿童之间受欢迎,还是无法大众化。
由此,我们联想到日本动漫,他们在大众化这方面比我国强很多,所以简单分析了日本动漫的盛行因素,并介绍了几部当前比较流行的日本动漫《海贼王》、《火影忍者》、《蜡笔小新》等。
紧接着,分析中国动漫的特点和中国动漫发展的几个障碍。
最后介绍了中国两部有所突破的动画《我为歌狂》和《秦时明月》。
《秦时明月》是一部比较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只供儿童观看,所以算是一部有所突破的动画。
创新点:(1)选材方面:选取大家小时候都看过的如《葫芦娃》、《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经典动漫,以及正在热播的日本动漫《海贼王》、《火影忍者》等,能勾起同学们的回忆和兴趣,产生共鸣。
(2)视角方面:从大家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大都是国产片而长大了基本上看日本动漫引发的思考:为什么我国的动画片只适合在儿童时期观看,为何不能使其老少皆宜?由此分析我国动画的不足之处以及日本动漫的盛行原因,然后提出我国动漫可以在哪些方面突破,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足:PPT中没有展现个人对动漫的理解、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方案使中国的动漫老少皆宜,对这个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也和我们对动漫这方面不够了解有关,难点:(1)制作PPT不是很熟练,尤其是插入视屏方面,百度试了N种方法,终于弄好了,结果换台电脑就放不了,然后又百度。
论电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论电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摘要:随着大众文化生活越发丰富多彩,电影也早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看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又反映出了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
而同时,影片中所展现的很多内容也折射出一些社会现象。
这样层层递进,渗透着大众文化。
关键字:电影文化大众文化关系“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
具体到中国,由于历史文化、现实国情的复杂性以及“一国两制”国体模式的独特性,中国电影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多元异质共存的局面。
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
它属于一种商品性的文化,具有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
是依赖大众传媒建立起来的文化,是一种传媒文化。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方式,它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同时,电影的也通过大众文化发展壮大。
他们之间是相互依托。
在今天的生活电影制作中,电影制作者把现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共同的大众生活和认知通过一些手段表现出来,这些共同的大众生活特点其实就是大众文化在某个方面的缩写和投射。
比如说现在的房价是中国现在社会的一个共同问题。
在许多反映城市生活的电影中,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
电影导演把握了大众心理,把这一共同问题表现在电影里。
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就容易通过自生的感受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再么个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呼应,一种虚拟的“相互理解”。
他们就会通过更多的同类电影来寻找这种情感的宣泄。
这样就支持了电影的发展,电影在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
电影实现了其商业目的。
同时也体现了大众文化是一种商品性的文化,具有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
是依赖大众传媒建立起来的文化,是一种传媒文化。
90年代中国电影文化体系的分化,虽然没有完全线性对应于主流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大众文化的分层结构,但“主旋律”电影与“大众性”电影的话语核心,仍然潜在暗合了“三权分立”文化语境的内在本质——“三权分立”的话语实践,将电影生产/消费/市场积累一并纳入多重主题形式的文化运动之中,一方面解构了80年代中国电影“政治/道德”象征符号系统的稳定性,在多重文化话语的权力极限处,延伸出超越纯粹“政治/道德”文化价值实践的观影经验;另一方面,又在具体“解构”中激化了电影的“形象”(“影像”)叙事能力,使中国电影在90年代文化语境中,有意识地选择了对于各种不同文化主题的不同隐喻——“隐喻的意识形态效果便既要捕捉又要扩充,即产生一种‘想象的’等同,但却是通过掺杂能指来做到这一点的。
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

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当代影视艺术在传播中所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如何在现代化的同时实现大众化。
随着科技和娱乐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影视艺术的需求和消费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影视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娱乐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在传播中使影视作品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大众化的需求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影视艺术在传播时必须符合现代化的趋势。
现代人对影视作品产生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娱乐,也更加倾向于追求高品质的作品和个性化的消费体验。
因此,影视创作者或制作方需要在作品的制作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不断提升视觉和听觉的效果,加强对人物和情节的塑造。
同时,也需要更多地满足观众的需求,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话题。
这就需要创新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看到当前的趋势和流行文化,并能够及时地将其融入到作品中。
另一方面,影视艺术在传播时也需要大众化的特点。
传统的影视作品大多都是面向特定人群或社会阶层的,观众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或知识水平才能理解和欣赏。
但是,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影视作品需要面向更广泛的观众,尤其是普通大众。
这就需要影视创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情节更加引人入胜,使观众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
此外,也需要考虑到时代背景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从多方面考虑观众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和大众化的传播趋势,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点:2. 优化内容:根据观众需求和反馈不断优化作品的内容,使之更具吸引力和可接受性,同时也需要注意内容的时代性和文化差异。
3. 营造社交圈: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交圈,推动影视作品的传播和交流,进一步提升作品的影响力和人气。
4. 引进国际化元素:通过引进国际化元素,将影视作品与国际水准接轨,进一步提高其品质和竞争力,同时增加了解和了解外部文化的机会。
总之,影视艺术的现代化和大众化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问题,需要影视创作者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洞察,不断优化作品的内容和传播方式,以适应日益多变的市场需求,并真正实现影视艺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

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高速传播,影视艺术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电视、电影院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影视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手机、电脑上观看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的制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导致影视艺术在传播过程中更加现代化与大众化。
本文将从现代化和大众化两个方面阐述影视艺术传播的趋势。
一、现代化1. 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电视、电影院等影视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影视艺术的需求。
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观看影视作品,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大大提高。
VR、AR等新技术的引入,使得影视艺术能够以更加现代、立体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提高了影视作品的欣赏性和观赏体验。
2. 制作水平的提升随着科技的发展,影视作品的制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特效、拍摄技术的进步使得影视作品更加惟妙惟肖,真实感更强,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观赏需求也更高。
导演、编剧等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使得影视作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大幅提升。
3. 宣传推广的新方式随着社交媒体、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影视作品的宣传推广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
影视剧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互动,提高影视作品的知名度和话题性。
一些影视作品还会选择在直播平台进行首播,通过直播节目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提高播放量和话题度。
二、大众化1. 观众群体的扩大随着现代电子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获取途径更加便捷化,观众群体也更加庞大。
不再受限于时间和地点,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观看影视作品,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有可能成为影视作品的观众。
这也使得影视作品越来越大众化,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观众群体。
2. 影视作品的类型多样性随着大众观众的需求不断提高,影视作品的类型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剧、电影,现在更加多元化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如网剧、短视频、纪录片等。
影视艺术大众文化论文(全文)

为向影视艺术献媚并不是文学艺术的唯一出路。例如,近年来出 现的为拍影视即兴创作的剧本或脚本,这种为影视而文学的作品, 影视化的痕迹明显,文学的味道全无。正如作家、编剧徐小斌分 析说:“为了迎合市场,不少作品都被打上了浓厚的商业化烙印, 粗制滥造、狗尾续貂之作比比皆是”[6]。这种舍本逐末的文学 创作道路,无疑是不可取的。文学应该在融合其他媒介的基础上, 丰富自身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影视汲取小说的能量以激活自身,而小说则借助影视巨大的 传播力获得扩展的机会。文学要在坚持进展自我的艺术宗旨下创 新求变以顺应文化大潮。大众影视文化充分发挥其优势,丰富人
1
们的休闲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提高人们的精神素养,充 分发挥导向作用,将整个人类社会引向更高更美的精神文化境地。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
面对影视艺术的蓬勃进展,面对权威的丧失和话语权的取代, 作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内容博大精深,底蕴宏厚悠久的文学艺 术一时手足无措。在影视艺术的冲击下,文学在话语地位﹑审美 形态﹑情感的表达及作家的生存方式﹑身份处境和价值取向等 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巨变[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视 觉狂欢时代的到来已是大势所趋,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面
其次,影视艺术要以开放谦卑的姿态面对文学艺术。影视艺 术是多元吸纳、全方位融合艺术成果的一种新的媒介艺术,诞生 进展的历史仅百余年,所以各个方面进展还不完善,在文学艺术 面前,多少显得有点稚嫩。文学在长达几千年的进展、流变中, 积存了极为丰富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沉淀了一大 批经典之作,为影视的艺术进展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素材和 营养,所以我们要看到影视艺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学艺术,如 果没有文学各种艺术形式作支撑,影视艺术很难获得飞速进展。 正如张艺谋说:“ZG 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 影提供了再制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ZG 电影的大部 分作品都不会存在。”[7]不仅仅是小说对影视贡献极大,文学 的其他三种体裁(诗歌、散文、戏剧)都极大地影响了影视的进 展,无数小说、戏剧和散文作品不断被直接改编成为电影,如古 典四大名著、莎士比亚的戏剧、海明威和莫言的小说等。影视虽 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但如果没有文学的支撑很难有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化与影视传播
什么是传媒?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传媒。
电视、报纸、网络向我们传递了很多信息,它们都属于传媒。
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大众传媒。
古代的传媒方式大概有这些种类:口语、体语、文字、书籍、烽火、鸽子、画等种种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准确度越来越高,方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多。
现代传媒的种类:报纸、电视、书籍、杂志、互联网、电影、广告、手机、电话、传真、可视电话、广播、短信等等。
传媒的确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入、无处不在。
包括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传媒在内的通讯技术革命,与交通运输革命一起消除了社会的隔离状态,导致了大众社会的形成和大众文化的出现。
贝尔认为大众传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相互间的影响和联系,同时也“造成对变化和新奇的渴望,促进了对轰动的追求,导致了文化的融合”。
大众传媒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
贝尔指出,“电影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窥探世界的窗口,又是一组白日梦、幻想、打算、逃避现实和无所不能的示范——具有巨大的感情力量。
”广告突出了商品的迷人魅力,是“新生活方式展现新价值观的预告”,在这方面,“广告所起的作用不只是单纯地刺激需要,它更为微妙的任务在于改变人们的习俗。
”
以一种特殊的大众传媒为例——电影。
电影是一种带有情感符号的有声有像文字。
为什么称电影是一种文字呢?因为电影用一种视觉来传递它所想要表达的事情,来传达当中的信息。
那么,电影是怎样来表达大众信息的呢?
以一部影片为例,以张艺谋的成名作《红高粱》为例。
用几个镜头来诠释电影的强大的作用。
第一个镜头,是影片的开始,运用红色的基调冲击屏幕,画面淡入的是奶奶年轻的脸。
除了年轻的脸,就是一整画面的红,慢慢的,慢慢的从轿内转到轿外,转眼间黄沙纷飞的画面映入镜头,鲜红的花轿由远渐近,鲜红的花轿从中心逐渐放大。
就这样几幅画面占了五分钟的时间,没有一句对白,红和黄的基调渲染的整部戏,甚至这种色调贯穿了一整部电影。
其实不难理解,黄色象征着黄土高原的气息,而红色则是一种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是一种坚强不屈。
第二个镜头是日本人到来的镜头,此时红高粱不再通红,影片的基调也暗了一个色调,在讲诉日本侵略中国时,没有鬼子扫射的片段,而是运用一个非常特殊的镜头——一大片一大片不再红的高粱被压垮,正象征着正在受欺压的中国人民,而后来出现的“两个日本眼中”的反动者,一个是土匪三炮,一个是出走几年的罗汉。
在外敌面前,无论是土匪,还是义士,在面对日本人,他们都是真正有血有肉的好男儿。
有趣的是,在影片的最后,在炸了日本人的军车后,被压垮的高粱又再次飘扬——在通红的夕阳中,在战车的残骸上,一大片,一大片,随风,飘荡……
第三个镜头是影片的结束,在血色残阳下,整片高粱地都成了血红色,那是日食所代表的悲哀,那是被鲜血映红的高粱,那是爷爷、爹痛失爱妻、母亲的伤痛,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人民最崇高的礼赞。
高粱被践踏了,但还有许多高粱在疯长着,那是华夏民族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是爷爷身上带有的狂野。
表达了作者对这片荒凉的土地上,这段不畏世俗可歌可泣的爱情的歌颂,对那种独属于这片土地无拘无束的野性的赞颂,更表达对中华儿女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品质的称颂。
全片其实就是作者对原始生命力,无可名状的崇拜。
我们可以看出,电影就是一个这么神奇的东西,用简简单单的几个镜头,就把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完美的呈现出来了,用动态的影像叙事,用色调去象征事物。
这就是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最关键的作用。
那么,电影作为最重要的大众传媒之一,它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呢?
电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优秀的电影作品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逼真地再现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场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反映社会风尚习俗,描写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以及它们的各种现实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各个不同方面。
因此它可以帮助观众认识生活,评价生活,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状况。
电影的存在也是人们学习的过程。
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其覆盖面越来越广,使得各个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迅速为全人类所共享,影视艺术起到了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传播文化,在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的作用,增进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了人的视野,提高了人的素质,增强了人的国际意识。
电影艺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和娱乐方式,可以使人足不出户点评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世界,接受远程教育,欣赏世界各地的文体节目和领略自然风光影视艺术可以影响人类的思想观念。
影视作品不仅向观众提供了一幅幅生动真实的生活图景,而且在五彩缤纷的生活图画中传播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生活方式、社会语言等潜在的文化信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情操和文化品位。
然而电影的发展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电影在人们业余生活中占的比重过大,几乎“垄断”了大众精神生活;影视艺术使许多少年儿童都过早地了解了许多本不属于他们所处年龄该了解的东西,不可避免地使童真、童趣大打折扣,内心世界也染上了许多杂质;影视思维的平面性不断消磨着人类的想象力、智力,破坏了人类的阅读思维,让人类懒于思索,甚至导致心里疾病;有些影视节目宣扬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渲染灯红酒绿、暴力、色情等内容,凸显个体享受,传播不良信息,误导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