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众文化中的影视媒介

合集下载

影视观众理论

影视观众理论

英国文化批评的文化观与这种文化观不同。

它废除了“艺术成品”在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 而代之以意义的生产和流通。

这样 , 文化研究者就无须去比照经典作品的模式 , 把象影视、连环画、通俗文艺这样的文化工业产品界定为大众文化的“艺术成品”。

认识和理解大众文化的关键并不在于这些文化工业产品有多高的“艺术价值”,因为这些文化产品本来也不需要先转化为“艺术成品”才能担负起它们自己特殊的社会功能。

这种转化本身就是一种贬值过程 , 用与之不相符合的模式来标明它 , 只能使它成为“赝品”。

费斯克指出 , 文化工业的产品 , 并不代表大众文化本身 , 文化工业产品不过是民众进行意义生产和流通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和材料。

影视观众并不是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工业的产品及其所期许的意识形态内容。

他们在观看时可以 , 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在生产和流通各种不同的意义。

这种由民众参与的社会意义的生产和流动才是大众文化。

和法国著名的文化研究者德赛都 (M. de Certeau) 一样 , 费斯克认为文化工业产品是否具有高雅文化所赞许的艺术品质是无关紧要的。

大众不只是在消费文化商品 , 也是在利用和改换它 ; 文化商品不只是消极接受的对象 , 更是民众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材料。

费斯克发挥了德赛都《日常生存实践》一书提出的观点 , 指出:“民众虽然不能生产自己的文化商品 ,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存在有创造性的大众文化。

……大众只能利用他们所能够得到的 , 而他们所能够得到的就是文化或其它工业的产品。

大众文化的创造性不体现在商品本身的生产上 , 而是体现在大众对工业商品的创造性的运用。

大众的艺术影视文化就是有啥用啥的艺术。

对 ( 现存 ) 资源的创造性的有选择的运用 , 这就是日常生存的文化。

”(费斯克 3, 27-8) 〔注 7 〕大众文化不只包括对文化或其它工业产品的运用 , 而且也可以包括对高级艺术成品 , 即所谓经典作品的运用。

对大众文化来说 , 这两种材料之间的区别并不那么重要。

电影媒介发展背景下本雅明与阿多诺大众文化观比较研究

电影媒介发展背景下本雅明与阿多诺大众文化观比较研究

电影媒介发展背景下本雅明与阿多诺大众文化观比较研究电影媒介发展背景下本雅明与阿多诺大众文化观比较研究引言随着电影媒介的快速发展和蓬勃兴起,大众文化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中,本雅明与阿多诺是两位重要的思想家。

本雅明关注技术的媒介性质,而阿多诺则强调大众文化中的商品化与同质化。

本文将通过比较研究两位思想家对电影媒介与大众文化的理解,探讨他们的共性与差异。

一、电影媒介与大众文化自20世纪初以来,电影作为新兴的媒介手段逐渐流行起来。

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

电影通过其直观的影像和音频效果,使大众对于文化的体验更加容易、直接和丰富。

二、本雅明的大众媒介与技术观本雅明是20世纪初期的德国哲学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着重关注技术的媒介性质。

他认为,技术手段如电影的出现,改变了艺术作品的观看方式。

本雅明主张电影具有独特的媒介性质,它能够通过复制、传播和再现的过程,将艺术作品变得更加大众化。

本雅明认为,电影的特点在于其可复制性和广泛传播性。

他认为这种可复制性使得电影具有了更宽广的受众群体,同时降低了文化作品的身份认同性。

本雅明认为,技术手段带来的这种可复制性和传播性是与人类社会的大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他通过将电影与大众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电影媒介的美学化”这一观点。

三、阿多诺的大众文化与商品化观阿多诺是20世纪中叶德国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大众文化的理解略有不同。

阿多诺强调了大众文化中的商品化与同质化的问题。

他认为,大众文化中的作品都趋向于同质化和大众化,迎合了大众消费的需求,而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的独特性。

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中的商品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果。

他认为,商品化的大众文化导致了人们的审美感受被标准化和浅化,使得个体的审美需求和独特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满足。

他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大众文化的现象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商业化态度。

影视美学第三章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

影视美学第三章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

印度印度电影也极富民族特色。印度是世界上电影产量最高的国家,影片产量曾经连续20多年雄居世界之首。印度电影最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是载歌载舞,几乎达到了无片不歌、无片不舞的奇特风格。与此相应,印度电影大多采用神话、宗教、历史、爱情、家庭等老一套题材,讲究豪华的场面、艳丽的服饰、漂亮的明星、诗意的台词和感人的故事,创造一个歌舞升平与充满梦幻的世界。《两亩地》《流浪者》
2、“十七年”电影
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鲜明的现实性与强烈的时代感主题:革命的抒情正剧、史诗性电影、散文式电影、惊险样式电影代表作:《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柳堡的故事》、《林则徐》、《小兵张嘎》;《南征北战》;《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神秘的旅伴》、《羊城暗哨》
3、“新时期”中国电影(1976-1989)
二、大众文化与影视艺术
(一)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的《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在一个地区、社团或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一般人所信奉和接受的文化。是大众社会的产物。现在一般是指20世纪以后产生并逐渐兴盛的一种文化形态,具体内容包括时尚、电视、电影、流行音乐、旅游与闲暇以及日常休闲生活等,它以通俗易懂、机械复制和传播迅速为特点,具有娱乐性、商品性和平民性。
(2)其次,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而且能够实现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 a、缓解人们的日常生活压力,使人们在对理性社会秩序的规避中获取自由和快感。 ——摇滚b、让人们从“笑”的体验中生产出快乐,获得日常生活满足。 ——轻喜剧
2.商品性(1)首先,“商品性”本身就是通俗文学作家/大众文化生产者的一种自觉追求 ,它的存在,是大众文化生产者的动力根源 。
(二)影视艺术:影视既是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又是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大众艺术。同时,影视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商品。影视正是集传播、艺术、文化、商品于一身,影视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而高尚的艺术生产。“电影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最超前的是实验电影,其次是现代派电影,然后是传统艺术电影,而最保守、最具模式化的是商业电影。” ——朱辉军《电影形态学》

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文学的审美解读

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文学的审美解读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文学的审美解读温淑窈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虽然不断提升,但压力也在急剧增加,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上的放松,而具有审美效果且能有效帮助人们降低压力的一种文学——影视文学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喜爱。

本文就对影视文学的涵义与特征进行分析,并解读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文学的审美。

关键词:大众文化;影视文学;特征;审美作者简介:温淑窈(1986.1-),女,汉族,广东顺德人,硕士,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文学、影视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144-02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影视文学逐渐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致使大众对于传统、涵义深刻的词语以及讲述出来的动听的故事开始变得厌烦,甚至对于一直以来通过阅读书本来获取知识的行为表现出反感。

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以及快节奏发展的生活,人们开始倾向于通过简单、高效、快捷的方式来获取各种信息。

因此,着重于视觉设计与情感渲染的影视文学成为目前大众获取信息以及满足情感需求的主要媒介,这一现象促使社会以文字为主的信息传递方式逐渐向以图像为主的信息传递方式进行转变。

一、影视文学的涵义影视文学是一种充分结合了电影文学与电视文学的文学类型。

他通过对各种情节、场景以及人物的规律性以及结构性塑造,以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方式向大众反应现象、传达情感,从而为大众提供了一种美的享受并使大众在享受中感受审美的娱乐性,不断提高其审美的能力。

影视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因此他和其他的文学样式有着许多共同点,比如和其他文学方式一样,影视文学时刻以更多大众喜欢且愿意接受的方式向人们讲述社会时事并满足人们的各种情感需求。

同时,影视文学又运用了各种高科技的影视媒介来进行信息的传播,这使他与影视媒介又存在各种联系。

因此,影视文学是时代发展背景下产生的将文学与影视媒介完美结合的新兴产物。

影视文化分析

影视文化分析

影视文化分析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对于社会和个体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影视文化进行分析,探讨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影视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影视文化是指通过电影和电视剧等视听媒介传播的文化形式。

它以影像和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元素来传递文化信息。

影视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视听性:影视作为一种视听媒介,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来传达信息,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2. 大众化:影视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能够吸引广大观众,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3. 可塑性: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制片人可以通过剧本、导演、演员等方面的选择来创造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

4. 反映社会:影视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往往会反映社会现象和个体命运。

通过影视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影视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影视文化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传递价值观:影视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往往会传递一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通过影视作品,观众可以获取到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人们的精神追求有着积极的影响。

2. 娱乐消遣:影视作为一种娱乐形式,能够给观众带来愉悦和放松的感受。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放松心情,减轻生活压力。

3. 文化交流:影视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能够促进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通过观看外国影视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其他国家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增进了解和友谊。

4. 人才培养: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于培养人才也有一定的作用。

通过观看和参与影视制作,年轻人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影视文化的现状和问题在当今社会,影视文化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 商业化倾向:由于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的考虑,一些影视作品过于商业化,注重票房和收益,而忽视了对于文化传承和艺术追求的关注。

电影文化学概论之大众文化

电影文化学概论之大众文化

电影文化学概论之大众文化(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电影文化学概论之大众文化杨猛随着大众文化生活越发丰富多彩,电影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它也早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看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在看电影过程中又体现了一些具体文化现象。

同时电影中的内容也体现了很多大众文化,所以电影与大众文化关系非常紧密。

我下面主要是从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来分析电影和大众文化的联系。

这部电影跟老师放的《穿普拉达的恶魔》非常相似,所有分析起来也比较好分析,电影主要讲述杜拉拉在公司怎么凭借自己的实力一步一步地升职,职场中充满了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还有上司的压力等,但是她能不断克服困难,满足了看电影人的欲望,同时体现了大众文化。

其中徐静蕾所演的杜拉拉就是那个能够不断克服各种阻碍然后成功的人。

要了解电影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事大众文化。

所谓大众文化就是以工业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尤其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是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民文化。

它属于一种商品性文化,具有通俗性、流行性和娱乐性。

它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很明显的阶层性,但又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自发性。

它的文化内核是欲望和快感,大众文化通过主体对欲望和快感的追求而自我复制,并且被当代资本当作资本增值的契机而利用。

它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既有好的文化又有不好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吞噬性,对文化有冲击。

当代电影是大众文化最重要的载体,通过固定的叙事手法和镜头策略,成功地满足所有期待填充的欲望空位,这些欲望被形象和故事修饰为各种各样的征容,以推动电影的再生产。

大众文化通过肢解经典对符号进行拼贴和指涉,在文本间创造了新的关系,创造了一种五花八门的文化形态,这些“集大成”的文本完全以制造快乐和趣味性为宗旨,不追求意义和深度,呈现出一种平面化的唯快乐主义倾向,体现着对以往文化巨大破坏的力量。

电视与大众文化

电视与大众文化

电视与大众文化陆扬一、从阿多诺到威廉斯1976年,洛杉矶有一群热衷聚会泡电视的朋友,决定自命为“沙发土豆”(couch potato)。

这些沙发土豆们很快以他们独有的调侃作风,推出一批著作,由此发动了一场看电视辩护运动,说明看电视并不似想象的那样糟糕,至少它没有污染环境!“沙发土豆”后来成为电视观众的代名词,而且很遗憾它原来的锐利攻势似乎渐而被人忘却,反倒成为一个活灵活现的昏昏欲睡电视虫形象。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批判理论对于电视的一些思维定势,在网络出现之前,是电视使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

电视里有许多好节目:新闻、教育、社会问题,当然还有娱乐,但是它不是耗尽了我们的宝贵时光吗?假如关掉电视,安静一个小时,那该多好!许多久违的记忆将重新变成真实:我们可以去兜风看落日,去邻里散步,或者阅读而且讲故事,总之,我们重新回到了过去的好时光!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电视虽然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电视的文化涵义的探讨,依然还是显得相当薄弱。

适因于此,本文拟就电视和大众文化这个话题作一理论回顾,相信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大众文化理论建设,具有无庸置疑的现实意义。

1954年阿多诺写过一篇题为《电视与大众文化模式》的文章,对电视有过激烈批判。

他认为电视与他和霍克海默致力于抨击和批判的大众文化其他形式没有什么两样,审美上贫乏不足道,或者说显示的是一种审美野蛮主义,而对于观众的人格,产生了非常邪恶的影响。

他举证美国大卫·雷斯曼1950年出版的《孤独的群众》一书中的资料说,早期的美国人,特别是18世纪,都是潜移默化中心领神会父辈的价值观,特别是中产阶级的清教价值如执着、智慧以及博学等等。

现代大众文化似乎是保存甚至传布了这类价值,但是人们越来越清楚看到的是,早期中产阶级社会的这些价值,只是流于表面,而潜在的信息则是大相径庭,是趋之若鹜迎合一种愈见等级化和独裁化的社会结构。

这信息要人调整自我,不作思考无条件服从社会。

影视娱乐与文化传承

影视娱乐与文化传承

影视娱乐与文化传承:一种共生关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影视娱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以独特的方式,将文化传承融入其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

本文将探讨影视娱乐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共生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一、影视娱乐:文化的传播者影视娱乐以其独特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它不仅能够娱乐大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方式。

通过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作品,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价值观。

这些作品不仅是娱乐消遣的方式,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

这些元素通过影视的呈现,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同时,影视作品也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帮助观众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

二、文化传承:影视娱乐的基石文化传承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或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们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而影视娱乐,正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将文化传承融入其中,使人们在享受娱乐的同时,也能了解和尊重文化传统。

通过影视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传统的手艺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这些元素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同时,影视作品也能激发人们的文化自觉和自豪感,推动文化传承的进程。

三、共生关系:影视娱乐与文化传承的融合影视娱乐与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

一方面,影视娱乐通过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将文化传承融入其中,使人们在享受娱乐的同时,也能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

另一方面,文化传承为影视娱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使影视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这种共生关系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而影视娱乐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作用不容忽视。

通过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大众文化中的影视媒介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重大的社会转型,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阅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纸质文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王海鸰恰当运用影视媒介,使自己的创作俘获了千万读者和观众的心。

作家扩大读者群的需要、大众文学商业本性和娱乐性的要求,是文学创作和影视媒介合谋的原动力。

关键词:王海鸰大众文化影视媒介
大众文化问题本身是当代文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早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学者就已经注意到了大众文化问题。

阿多诺、霍克海默等来自法兰克福派的理论家站在精英文化的视角,最早、最集中的对大众文化展开研究,他们对大众文化采取一种批判态度。

虽然从词源上看,大众文化这个术语在中国出现的也非常早,但是中国大众文化的真正兴起却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大众文化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土壤。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了90年代后,经济飞速发展、政治越加开明、科技日新月异,为大众文化迅速而广泛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90年代以前,我国文学传播的主要载体还是书籍,理性意识、艺术思想通过贮存于印刷技术所产生的书籍,在流通中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90年代后,报刊杂志、影视音像、电脑网
络等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文化的广泛快速传播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使艺术、文化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普及——大众化。

随着我们国家重大的社会转型,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阅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纸质文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大众文化是在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依赖于三个条件:一是商品经济的相对发达,这是经济条件;二是言论出版自由的保障和社会观念的普遍开放,这是政治条件;三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大众传媒普遍形成,这是技术条件。


[1]
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这些新的传媒技术中,电视对大众文化的承载和消费所提供的支撑作用尤其引人注目。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早在2005年就曾对我国电视机的普及率做过说明:2004年我国城市家庭彩色电视机普及率为126.38%,农村家庭彩色电视机的普及率为60.45%。

全国有上亿人每天都要打开电视机。

电视作为大众的传媒手段,具有反映生活迅速、快捷、现实的特点,文学一经与电视联合,受众的范围便扩大了,它不要求像文本受众那样具有相关的文化知识,哪怕是识字不多,甚至是文盲都能够成为文学作品的受众,无暇读书的忙人同样可以以一种快节奏的、便利又轻松的方式成为文学作品的消费者。

影像文化以其图文并茂的直观表达、简单快捷的接受形式、摄人心魄的感官刺激,迅速占有了受众,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随意。

文学与电视的
联合已经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一种模式。

军队三栖女作家王海鸰面对视觉文化对文学的冲击,没有摆出高傲的姿态,而是积极寻求文学和影视的结合点,使自己的创作走上了大众化道路,实现了自己诸多作品与影视的完美结合,扩大了自己的影响,也扩大了文学的影响。

像刘震云、王朔、海岩等大众文学的代表作家娴熟的玩转小说、话剧、电影一样,王海鸰似一位永不疲倦的骑手,骁勇善战的驰骋在话剧、文学、影视三方艺术天地中。

她独创了先写剧本再写小说这一方式,《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均是在剧本的基础上改写的小说。

小说《牵手》当年的26万销售量、《中国式离婚》超过20万销售量的好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搭上了电视剧的顺风车。

2006年下半年,随着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在国内各大电视台热播,收视率一路飙升、居高不下,同名小说《新结婚时代》迅速占据小说类畅销书榜的冠军位置。

如果说,文本创作时运用大众化写作方法,是王海鸰不自觉的与市场暗合,那么她文本创作之外的商业运作,则对她作品的通俗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此,王海鸰丝毫不避讳电视的作用,她坦言:这都是电视剧这个大广告的功劳。

“依靠成功连续剧的播映,小说往往可以获得空前的商业成功。

如果一开始就投入小说创作,这个成绩是不能想象的。


作为大众文学的代表之一,王海鸰小说创作与影视产业的合谋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1 源于作家扩大读者群的要求
小说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表意媒介,小说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塑造形象,而影视则通过声画来表达主题和阐发思想;小说必须通过调动读者的想象力才能够体验作品含义,而影视则带给人们声情并茂的感官享受。

如此,受众很容易选择观赏轻松、休闲的影视而放弃仔细阅读文学作品,但是文学有着影视永远无法替代的一面,比如对于人物的心理刻画,所以很多观众会在欣赏影片之后重新阅读文本,影视的播出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文学原著的传播范围。

其实文学与影视的相得益彰,很多人都已经看到了其中的市场潜力,所以当电视台播《水浒传》时,百年经典著作《水浒传》又迎来了它销售的春天;所以《色戒》被搬上电影荧屏时,张爱玲的创作文本也一时炙手可热;电影《手机》放映后,刘震云的知名度更大了……既是作家,又是商人的海岩把帐算的很精明:“一部小说销30万册已经相当好了,假如每本书有五个人看,读者是一百五十万,而一部好的电视剧会有上亿观众。

”从这些图书、影视双赢的成功范例中,我们看到:虽然文学和影视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可以互相支撑、可以有所融通,文学可以借助影视扩大影响,影视也可以成为高雅文学的通俗读本。

2 出于商业本性的要求
追逐商业价值最大化是大众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一方面,作家对经济利益有着“无可厚非”的追求权力。

集体性操作的影视生产,将个体作家的劳动成果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
更具商品性的文化产品。

作家余华曾经谈到过:“北京的作家现在能够不是很窘迫地生存下来,主要的手段就是用影视来养自己的文学。

写一集一万左右的电视剧可拿到一万元左右,四五天就可写出一集,写四五集,一年的生活费就过得去了。

谁都想活得好一点。


[2]事实上在今天,编剧写一集电视剧可以拿到5万——30万不等的报酬,很显然,在今天中国的作品发表机制下,一部作品被导演看中卖掉版权是一笔远远超出在杂志上发表或者图书出版所获稿
费的收入,影视为作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对原来仅靠写作实现自身价值的作家诱惑极大。

另一方面,需要巨大投资的影视创作要求有一定的回报。

市场经济下的制片方不会不关注票房。

著名导演张艺谋曾说:“我一向认为中国电影离不开中国文学。

你仔细看中国电影这些年的发展,会发现所有的好电影几乎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

”[3]优秀的文学为优秀的影视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影片增添了可看性也就自然获得高票房、高回报。

2003年电影《手机》创下了5600万元的票房成绩,居当年票房第一。

当制片方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时,与优秀文学作品联姻何乐而不为?
众所周知,影视叙事与小说叙事有着很大的区别,并且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有很多“影视同期书”表现的媚俗、粗制滥造,大大消解了文学的艺术性,一些学者指出改编自剧本的小说会影响小说的文学性,如文学评论家雷达就评论王
海鸰的《新结婚时代》虽然是部不错的小说,但文本中仍有不少的影视剧痕迹。

由于服务的对象不同、写作定位不同,小说与剧本创作转换之间确实会有一定影响,但很多作家不愿从事自己作品的移植也间接导致了现在电视剧栏目质量不高。

这个问题要双向的看待。

3 大众媒介使大众文化更具娱乐性
相比较传统印刷媒介注重对思想、学问、精神的传播,电子媒介以其自身较强的感染力更易承担娱乐的功能。

事实正是如此,在视觉文化时代,大众文化制作的策略就是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时性的愉悦,引发人们情感的共鸣,给大众提供一幅赏心悦目、生动具体的文化图景。

电子媒介本身就具有相当的娱乐性,大众文化通过电子媒介实现自身的娱乐性,则是强强联合的必然。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日益壮大,有了大众传媒的参与,大众文化的文本和意义才能够进入大众的生活。

文学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制约着文学的表现和发展,文学则反映一定时期的文化特征。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大众文化的迅猛崛起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出现的空前大事件,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精神现象之一。

时代发展了,媒介更新了,读者也更多样了,文学如何适应这些新的因素是解决文学出路问题的一个前提,文学作品不应该只在中文系的圈子里流传。

王海鸰的创作成功起码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并不是人们不需要文
学、不爱看文学了,只不过我们应该思考让它跟得上读者、跟得上时代。

大众文化形象引人的传播渠道为整个文化市场的繁荣带来了新的活力,这些都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的。

大众文化语境中,受众的需求决定文学与影视的合谋必将长期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衡霞,《试述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征》,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6(1),12—15页。

[2]陈朝华,《是否先锋并不重要——羊城访余华》,南方周末,1994年10月28日。

[3]陈墨,《张艺谋电影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