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内容与大众文化
试论大众文化中的影视媒介

试论大众文化中的影视媒介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重大的社会转型,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阅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纸质文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王海鸰恰当运用影视媒介,使自己的创作俘获了千万读者和观众的心。
作家扩大读者群的需要、大众文学商业本性和娱乐性的要求,是文学创作和影视媒介合谋的原动力。
关键词:王海鸰大众文化影视媒介大众文化问题本身是当代文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早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学者就已经注意到了大众文化问题。
阿多诺、霍克海默等来自法兰克福派的理论家站在精英文化的视角,最早、最集中的对大众文化展开研究,他们对大众文化采取一种批判态度。
虽然从词源上看,大众文化这个术语在中国出现的也非常早,但是中国大众文化的真正兴起却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大众文化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土壤。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了90年代后,经济飞速发展、政治越加开明、科技日新月异,为大众文化迅速而广泛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90年代以前,我国文学传播的主要载体还是书籍,理性意识、艺术思想通过贮存于印刷技术所产生的书籍,在流通中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90年代后,报刊杂志、影视音像、电脑网络等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文化的广泛快速传播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使艺术、文化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普及——大众化。
随着我们国家重大的社会转型,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阅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纸质文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大众文化是在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依赖于三个条件:一是商品经济的相对发达,这是经济条件;二是言论出版自由的保障和社会观念的普遍开放,这是政治条件;三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大众传媒普遍形成,这是技术条件。
”[1]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这些新的传媒技术中,电视对大众文化的承载和消费所提供的支撑作用尤其引人注目。
《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读书报告

2021/6/4
9
史蒂文森探讨了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媒介理论方面的3种研究成果:
(1)雷蒙德·威廉斯对传播制度的研究, (2)斯图尔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 (3)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对电视新闻中的阶级偏见的研究。
2021/6/4
10
第二章 哈贝马斯、大众文化和公共领 域
史蒂文森认为哈贝马斯的观点有4个不足:
• (3)媒介技术不仅可能迎来更为民主的生活方式,也使得国家能 够监视民众的行为;通俗报刊也常常使用类似于福柯所说的“惩戒 性权力”的技巧,将规范的行为准则强加给大众。
• (4)麦克卢汉认为电子传播消除了反思性的公共领域的观点是误 入歧途的。
2021/6/4
15
第五章 博德里亚的暴风雪
•
在史蒂文森看来,如果说麦克卢汉对于媒介技术的
研究的内容:
• 大众媒介及其所传达的内容与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意义 进行分析、解读、阐释与批判,认为大众媒介不仅为人 们提供信息与娱乐,而且建构着人们几乎所有的常识。
2021/6/4
5
尼克·史蒂文森在《认识媒介文化》一书中试图回答的问题:
1.媒介文化到底有何意蕴? 2.和其他研究领域相比,传播领域的重要性有多大? 3.大众媒介的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其他各个方面有何关系? 4.不同的传播媒介已怎样改变了时间的和空间的关系? 5.媒介文化是否再生产了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 6.而电子传播又培育着什么样的身份认同? 7.最后,在思考上述问题时,我们应当了解的主要理论家都有哪些?
• (4)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局限于民族国家的层面,而没有谈到 全球性的公共领域和地方性的公共领域。
• 哈贝马斯的思想仍然是批判范式的指导思想。
2021/6/4
电影媒介发展背景下本雅明与阿多诺大众文化观比较研究

电影媒介发展背景下本雅明与阿多诺大众文化观比较研究电影媒介发展背景下本雅明与阿多诺大众文化观比较研究引言随着电影媒介的快速发展和蓬勃兴起,大众文化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中,本雅明与阿多诺是两位重要的思想家。
本雅明关注技术的媒介性质,而阿多诺则强调大众文化中的商品化与同质化。
本文将通过比较研究两位思想家对电影媒介与大众文化的理解,探讨他们的共性与差异。
一、电影媒介与大众文化自20世纪初以来,电影作为新兴的媒介手段逐渐流行起来。
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
电影通过其直观的影像和音频效果,使大众对于文化的体验更加容易、直接和丰富。
二、本雅明的大众媒介与技术观本雅明是20世纪初期的德国哲学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着重关注技术的媒介性质。
他认为,技术手段如电影的出现,改变了艺术作品的观看方式。
本雅明主张电影具有独特的媒介性质,它能够通过复制、传播和再现的过程,将艺术作品变得更加大众化。
本雅明认为,电影的特点在于其可复制性和广泛传播性。
他认为这种可复制性使得电影具有了更宽广的受众群体,同时降低了文化作品的身份认同性。
本雅明认为,技术手段带来的这种可复制性和传播性是与人类社会的大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他通过将电影与大众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电影媒介的美学化”这一观点。
三、阿多诺的大众文化与商品化观阿多诺是20世纪中叶德国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大众文化的理解略有不同。
阿多诺强调了大众文化中的商品化与同质化的问题。
他认为,大众文化中的作品都趋向于同质化和大众化,迎合了大众消费的需求,而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的独特性。
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中的商品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果。
他认为,商品化的大众文化导致了人们的审美感受被标准化和浅化,使得个体的审美需求和独特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满足。
他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大众文化的现象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商业化态度。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

文化工业时代,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 信息产品的生产主体——传媒必定要按 照市场原则和经济规律进行经营,以工 业生产方式制造文化产品。 大众传播时代,文化信息产品的生产者 和传播者即传媒组织成为文化工业生产 的主体,而文化产品的受众群体成为消 费对象,传递信息的文化产品成为客体。
大众文化“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统一力量, 就是说不用公开镇压,大众文化即把广 大居民的意识和政治状况的命令连接起 来”。即使某些“工业化的文化可以像 民族文化一样,对资本主义制度发泄愤 怒”,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威胁资本主义 制度。
约翰约翰费斯克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持文化悲观主义的态度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持文化悲观主义的态度尽管意识形态在其臣民中拥有自我复制的力尽管意识形态在其臣民中拥有自我复制的力量尽管统治阶级施以霸权的压力但人民量尽管统治阶级施以霸权的压力但人民仍然能够构建自己的意义和文化在产业内仍然能够构建自己的意义和文化在产业内完成这样的构建而且其构建常常是与产业完成这样的构建而且其构建常常是与产业唱对台戏的构建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与“文化 工业”(culture industry)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 在1947年出版的《 启蒙的辩证法》一 书中最早提出“文 化工业”一词。
马克斯•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 是德 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在20世纪30年代致力于 建立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 批判理论,提出要恢复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 对现代资本主义从哲学、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 学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 研究批判。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传媒理论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传媒理论把传媒视为统治阶级的工 具,以及资本家获取更多利润、获得最大利益的手段。 当代最著名的意识形态理论家是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路易斯· 阿尔都塞。 上层建筑(即社会组织)创造了意识形态,后者又影 响到了个人对现实的认识。他认为,这种上层建筑是 由压制性的国家机器及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组成,前 者如军队和警察,后者如教育、宗教和大众传媒。当 统治阶级受到反叛行为的威胁时,它会调动压制性的 机制来把自身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大众。
大众文化定义

大众文化定义: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主要特点属性的商品化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经济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多, 文化消费成为一种普遍需要, 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而且,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为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创造了适宜的条件。
因此, 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是文化与工业联姻的结果。
作为一种消费文化, 它具有由文化产业机构生产供现代大众消费的商品属性。
高雅文化往往羞羞答答, 不承认其商品特性, 或者有意淡化它, 似乎艺术一旦与商品结缘, 就浑身沾满了铜臭, 亵渎了审美的圣洁。
大众文化一开始就以商品的形式出现, 从不隐讳自己的商品属性。
反之, 作为文化商品, 它极力开拓文化市场, 以文化、审美去获取最大的利润。
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杂志社、网站等正是这些文化商品的生产机构。
这样一来, 文化产品不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个体创造的产物, 而是一种工业化生产的结果, 从创意策划、筹措资金、生产制作到宣传发行和实际消费,文化产品都是作为一种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进入市场的。
因此, 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商品化规则, 以追求商业价值为目标。
如果文化企业盈利的目标不能实现, 那么其运行过程势必受到影响, 甚至导致文化企业的亏损、停业或破产。
因此, 大众文化的生产、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照生产经营规则, 把握文化市场脉搏, 顺应社会大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口味, 以适应市场的风云变幻, 最终达到把文化产品销售出去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 大众文化在技术世界中已经丧失了艺术品的创造性, 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 具有商品拜物教的特征。
大众文化叙事与媒介公信力之间的契约关系

会地位 和知名度 。这种社会地 位赋予功 能 , 会给大众 传媒
所支持 的事物带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种正统化 的效果 。 在叙事方式 上。经过媒 介大 规模 策划 的媒 介文化 都 极有可能成 为时 尚, 即成 为一 种象征 符号 的运作 与生 产。 商品具体 而又独立的意义 系统 , 得人 们在消 费时就 已经 使 知晓并享受符号所 承载的意义 。所 以, 以 日常生 活为主 在 要题材的大众文化叙事文 本中 , 事的细节就显 得格外重 叙
一
大 众文化叙 事 的兴起
要 。不同的细节最能显现 日常生活 的情境 , 它们会引起大 众的认同 、 慕、 拜甚 至是追 捧。表现 最为 明显 的一点 羡 崇
英 国学者汤林森 指 出: 资本 主义 的文 化重 点就是 消 “
费的行 为过 程与经验 的商 品化 ……资本 主义文化 的扩展 , 实质就是消 费主义文 化的 张扬 , 而这样 一种文 化 , 会使所
时提出了“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 理论。在他们 眼里 , 任何一 种问题 、 见乃至人物、 意 组织或社会 活动 , 只要得 到大众传
中的发型 、 妆容和衣着 , 还是家具起居 、 生活态度与方式等
等都可 以成为 美 的, 艺术 品味 的。其 实 , 在选 择一 个商 品
是就意味着选择了以这个物品为代表的生活观念和方式。
在叙事 内容上 , 大众媒介 通过 有选择 的提供信息或 突
出某些 问题 , 使受众体会 到或感受到什 么是社会上所赞 同 或认可 的价值 、 仰与行 为规范 , 信 在潜 移默 化 当中使受 众 根据公认 的规范行事 , 采取社会规 范认 可 的行 为。美 国传 播学者拉扎斯 菲尔德 和莫 顿在论及 大众传 播 的社会功 能
新媒介、大众文化构筑的体育网络文学的传播

新媒介、大众文化构筑的体育网络文学的传播摘要新媒介为体育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媒介平台,大众趣味的注入又使体育文学得以在网络时代焕发出新的文化生机。
正是在多重动因的共同推动下,体育网络文学才从世纪初至今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本文从四个不同方面论述了体育网络文化的传播之路。
关键词:新媒介市场经济大众文化体育网络文化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体育网络原创小说的繁荣标志着网上体育文学勃兴阶段的到来,而博客体育文学的快速发展则为体育网络文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大众化传播阶段提供了文本鉴证。
无论是门户网站的体育频道,还是原创文学网站、体育博客,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体育网络文学的载体也在不断演进,它赋予体育文学以顽强的网络生命力,并给每一个崇尚自由的灵魂以慰藉,体育网络文学由此走出一条大众化、普世化的传播路径。
一新媒介、大众文化构筑的体育网络文学空间1 新媒介技术逻辑为体育网络文学提供技术动因新媒介以强大的新技术力量为体育网络文学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媒介平台,而比特技术的消解特质却又试图填平文学创作的深度模式,使体育网络文学流于平浅。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正是新媒介技术逻辑在体育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体现。
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的核心特质就是其巨大的消解力量。
信息技术和移动技术的日益成熟与高度普及,为信息的加工、储存、传播带来了根本性变革。
在工业时代,信息以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原子形式存在,信息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时间和空间;而在后工业时代,比特代替原子成为信息的最小单位,它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天涯海角瞬间变得近在咫尺,同时也使媒介与媒介、国家与国家、产业与产业、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
这就是后工业时代背景下后现代媒介形态的技术逻辑,它为体育文学的大众化、平民化、自由化、多元化传播提供了媒介平台,使体育文学跨媒介、跨国、跨产业发展成为可能,加速了体育文学在网络时代的成长步伐。
浅析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浅析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作者:林玥秀赵艺孔宁来源:《教育界·下旬》2015年第08期【摘要】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传媒决定的,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
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工具,大众媒体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
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互相促进发展。
本文分别选取报纸、电视、网络这三个传统与新兴的大众媒介探讨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大众传媒 ; ;大众文化 ; ; 影响一、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定义有关大众传媒的定义,有多种定义方式。
从手段、工具的角度定义,大众传媒是指传播媒介,即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信息的手段、工具;从机构组织的角度定义,认为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文化是指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工具进行沟通,所构成的集团规则、习惯、语言、态度等。
如果没有沟通交流,就只剩下没有意义的行为动作,而这一技术和沟通的手段、工具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众媒体。
可以说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传媒决定的,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
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促进发展。
二、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特别是近代社会,大众文化不能离开大众媒体。
大众媒体影响大众文化,产生大众文化。
大众媒体的类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
大众传媒传播情报信息,大众传媒制造文化,并且大众媒体将其制造的大众文化进行扩展。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密不可分。
在经济发展、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飞快,作为手段和工具的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与新兴的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则是大众文化的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化是一个文化术语,并且是在中性意义上使 用的,主要是指一种由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都市文 化产业与各种日常消费文化形态。
(2)mass culture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认为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对社会群体具 有强大控制力的“文化工业”,“整个世界都要通 过文化工业的过滤。”大众文化工业正在把社会的 个人塑造成无个性的群体的一分子。
(三)媒介内容娱乐化
快乐崇拜——娱乐成为生命质量的组 成部分
麦克唐纳:“大众文化的花招很 简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大 伙儿高兴。
“可耻的不是娱乐,而是不让人 们娱乐”
王朔“玩”小说、周星弛“搞” 笑、胡戈恶“搞”、电影追求 “幻灯片”化。
专门的娱乐频道:电影、电视剧、 音乐、时尚频道
约翰·斯托雷(John Storey )
(1)大众文化是为许多人所广泛喜欢的文化。 (2)大众文化是在确定了高雅文化(high culture)之
后所剩余的文化。
(3)大众文化是具有商业文化色彩的、以缺乏辨别力 的消费者大众为对象的大众文化。
(4)大众文化是人民为人民的文化(culture 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追求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的一个基本宗旨。 娱乐已经几乎渗透进了了我们生活的方 方面面
50年代的美国文化“已转 向享乐主义,它注重游玩、 娱乐、炫耀和快乐……享 乐主义的世界充斥着时装、 摄影、广告、电视和旅行。 这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人 在其间过着期望的生活, 追求即将出现而非现实的 东西。而且一定是不费吹 灰之力就能得到的东西。”
(5)大众文化是社会中从属群体的抵抗力与统治群体 的整合力之间相互斗争的场所。
(6)大众文化是后现代意义上的消融了高雅文化和大 众文化(h化。
(4)界定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 介为手段,按商品规 律运作,旨在使普通 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 悦体验的文化传播, 包括通俗诗、通俗报 刊、畅销书、流行音 乐、电视节目、电影 广告、视频、博客等 形态。
宗教、爱国主义等主流价值观被强调 地方报纸避免报道银行贷款危机的新闻 极少报道教会或牧师的丑闻 法律工作者形象较完美高大 医疗和教育部门几乎没有负面新闻
议题:超级女声缘何成功?
《超级女声》,简称超女,是中国湖南卫视在
2004年至2006年间举办的针对女性的大众歌手选秀 赛,每年一届。此项赛事接受任何喜欢唱歌的女性 个人或组合的报名。其颠覆传统的一些规则,使之 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是现今中国大陆颇受欢迎 的娱乐节目之一。超级女声前身是湖南电视台娱乐 频道所主办的“超级男声”一个姊妹赛事。2004年 在湖南地区取得成功后,转由湖南卫视与其他地市 媒体联办,每年在全国的部分城市举行分唱区选拔 赛,最后在长沙举行年度总选。
“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这不 仅是因为生产方式已经被标准化。个人只有 与普遍性完全达成一致,他才能得到容忍, 才是没有问题的。虚假的个性就是流行:从 即兴演奏的标准爵士乐,到用卷发遮住眼睛, 并以此来展现自己原创力的特立独行的电影 明星等,皆是如此。个性不过是普遍性的权 力为偶然发生的细节印上的标签,只有这样, 它才能接受这种权力。”(《启蒙辩证法》中译
人际关系进入物质化时代。
(4)类型性
按照固定模式和类 型打造产品,在作 品内容、角色定位、 事件情节构思、场 景设置、语言风格、 视听效果等方面流 于套路化、公式化。
(5)娱乐性
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 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 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例如. 芒果台与冯小刚的贺岁片
本172页)
(3) popular culture
英国文化理论家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不是由民众而是由其他人来确认的,并 且它仍然包含两重旧的含义:下等作品(与不同于 通俗文学、通俗出版物的精致出版物相比较);意 在赢得青睐的作品(有别于民主杂志的那些通俗杂 志和通俗娱乐节目);也还有被很多人所喜欢的更 现代的含义,当然在许多情况下与较早含义有重叠。 大众文化的近期含义,是指民众为他们自己实际制 作的文化,这不同于所有那些含义。它经常被用来 代替过去的民间文化(folk culture),但这也是 现代强调的一种重要含义。”
(二)大众文化特征
“它是通俗的、短命的、消费性的、廉价的、大批生产 的、年轻的、诙谐的、色情的、机智而有魅力的恢弘壮 举”——理查德.汉密尔顿
(1)日常性:指公众对于大众文化的接受往往是在日 常生活环境中进行,接受过程往往与日常生活交织在一 起,以满足日常生活兴趣。
(2)商品性:与高雅文化作品淡化其商品特性不同, 大众文化毫不讳言自身的商品属性——它本身就是一种 文化商品,是当今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即由文化产业机 构制作、供公众消费、以获取商业利润为最大目的。
——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 义文化矛盾》
“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 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 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 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 的政治、宗教、新闻、体 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 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 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 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 死的物种”。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 死》
二、大众文化对大众传播媒介内容的影响
(一)媒介内容的多 元化
大众文化与官方主流 文化、学界精英文化 并驾齐驱,打破主流 文化对话语权的垄断, 更加贴近大众。
(二)媒介内容的浅显化
为最大限度的吸引受众,必然极力迎合受众 的趣味,舍弃精英类大众,针对文化层次一 般的受众。
商业性与复制性决定了它的作品是一种急功 近利的素食产品、平面、没有深度、碎片化、 难以持续。
海选:参与、审丑; 短信投票:参与权; 感情因素:情感宣泄; 商业化运作:想唱就唱 娱乐性
谢谢观赏
流行时尚与特定时代心理相关联——“人人 模仿时尚,时尚模仿时代”
1978年“知识就是力量”——影视“图书馆情结” 1981年“美学热”——影视“红衬衫”“红裙子” 80年代“毛毛雨”——对刚性文化的反抗 1986年崔健《一无所有》——“愤青时代”反思文革 服饰:80、90之交“宽大”——女权意识 近年“短得露脐、瘦得贴身”——压力下的关爱 90年代末“无厘头”——社会的无序、价值的模糊 前卫装扮——个性“张扬”“释放”“注意力” 颓废妆、病态美——认知的迷茫 “聊天”、“短信”——“快餐文化”的“一次性”,
第八章 媒介内容与大众文化
一、大众文化概述 二、大众文化对大众传播媒介内容的影响
一、大众文化概述
(一)定义
(1)人民大众的文化 vs 大众文化 前者是一个政治术语,是在肯定或赞扬的意义上来使
用的,用来指代表人口绝大多数的作为历史主体的无 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文化。 “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 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 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 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 “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 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 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 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四)媒介内容的文化版本
西方将新闻成为新闻故事,意在视一个新闻 为一个故事,主张从讲故事的角度来收集和 才写新闻。新闻故事就具模式化的特点:好 人好事、善有善报、与人为善、亲情至上;
媒介内容常无意识地反射一个社会的主流价 值观;
美国媒体对主流社会的报道偏向
作为美国社会主流阶层的象征,银行、宗教、 法律、医疗等领域被塑造为神圣不可侵犯;
商品性的表现
大众文化作品被商品化 个案:90年代“红色经典”热、闲适小品热 商品被文化包装 个案:商业环境、消费行为、过程等
所以,大众文化常常不简单指静态意义 上的作品,而是指包括作品在内的人的整个 消费行为和过程,商品与文化杂糅共存。
(3)流行性
大众文化的必然特征.流行的起点是一定文 化语境中的原创性,终点是一定文化语境中 的模式化。例如:《一封家书》开创了日常 书信体语言融入歌词的形式,随后出现《咱 老百姓》、《祝你平安》、《常回家看看》 等一批歌唱亲情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