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资料整理
第一讲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的定义
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社 会的产物,它主要是指新起于当代都市 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 化的现代媒介(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 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 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 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 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大众文化的研究对象
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失去以后才追悔莫及尘事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会对她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给这份爱加个期限的话那将是一万年大话西游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失去以后才追悔莫及尘事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会对她说一个字如果非要在此加个什么的话那将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一精英文化诠释是知识分子阶层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
达。
不同媒介对同一个故事会有不同的表达特点
口传故事 印刷媒介 电视剧 网络
口语化、生动 追求雅俗共赏 投合休闲娱乐品位 简易明快、通俗、 无所顾忌
张大民和技术员在京伦饭店大堂见面的时候,离飞机起飞的 时间不多了。技术员接过装钱的信封,十分腼腆,脸胀得通红, 一边看表一边吞吞吐吐的不知要说什么。张大民没想到对方是 这种风格,正所谓见了熊人压不住火,一张嘴,嗓子眼儿蹿出 一只狗,汪汪汪汪,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叫的是什么了。 “在美国年头儿不短了吧?学会刷盘子了么?美国人真不是东 西,老安排咱们中国人刷盘子。弄得全世界一提中国人,就想 刷盘子,一提刷盘子,就想到中国人。英文管中国叫瓷器,是 真的么?太孙子了!中文管美国叫美国,国就得了,还美!太 抬举他们了!你现在是美国人,你心里最清楚,那儿美吗?是 人呆的地方吗?他们叫咱们瓷器,咱们管美国叫盘子得了!” “对不起,我要去赶飞机了。”
论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论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作为现代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大众文化以巨大的影响力使得它的传播载体―――大众传媒能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以市场要求取代精神要求。
在这种既是意识形态的又是物化形态的商业化运作中,大众传媒以其强大的影响力传播了大众文化。
在这个大众文化凯歌高奏的时代里,民众丧失了自身的判断力和理性,不仅欣赏品位和格调下降,而且发生着价值和信仰危机。
在这个媚俗的商业化时代里,大众成为媚俗的牺牲品。
解读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解读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首先要理解大众文化及大众文化在构造人类大众精神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方面的重要影响力。
大众文化是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大众传媒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这是一种合成的加工的文化产品,其明显特征是主要为大众消费而制造出来的,有标准化和模拟个性的特色。
大众文化是包含在主流文化之内,它是一个社会内与公众舆论、价值观念、社会时尚和生活方式大致趋同、基本适应的、又是与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有直接传承关系的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有地域性、通俗性、消费性、娱乐性、商业性、产业性等种种特征。
大众文化在我国新时期的崛起始于改革开放时期,在改革开放时期逐渐获得了主体意识的民众,不仅需要新的娱乐形式,而且也需要表达这一阶层的意识形态。
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有一系列发行量巨大的通俗杂志和报纸作证,有一系列原来属于高级文化阵列的严肃文学纷纷改弦易帜为通俗文学作证。
大众文化的通行无阻表明的是大众对它的支持与认同。
关于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大众文化大众传媒传播的重要内容,大众传媒塑造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对大众传媒有重要影响。
文化影响传媒,有什么样的大众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大众传媒。
传媒受文化的浸润影响,反映文化,代表文化,成为一定文化的喉舌。
大众传媒的重要功能是传播文化的功能。
有人说一张报纸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部日记,它默记民族的文化演化与变革的轨迹,预示文化进化和传播的基本趋势。
大众文化与媒介传播

导言一、关于大众文化的“众声喧哗”1、悲观主义态度(1)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文学和社会评论家马修·阿诺德(2)F.R.利维斯:大众文明包含了大众文化,它是低劣和庸俗的代名词,被没有受过教育的大众不假思索地大量消费。
少数人文化面临空前的危机,这些文化精英占据的中心,也被低劣趣味的虚假权威取而代之。
(3)法兰克福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大众文化的欺骗性、操控性、意识形态性,对于维护现存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造成人们必须面对一个不合理的极权社会,其自主性也在无所不在的文化潮流中遭到消解,享乐主义消磨了人的斗志,使人成为丧失批判性的单向度的人。
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商品化特质促使其关心焦点集中在利润和经济效益上面,艺术本身的自主性和超越性品格逐渐丧失;而随着资本主义对文化艺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的需要,再加上现代生产技术特别是大众传播技术的支撑,创造性的个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按照文化工业提供的模式进行表达的无个性的模式与大批量的复制2、乐观主义态度1、本雅明关于大众文化的论述大众传播技术具有将艺术从博物馆转移到大众日常生活的能力,使文化的共享领域得到明显扩大,艺术也由此逐渐从垄断走向民主,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艺术的生产与消费中来。
2、迈克·费瑟斯的大众文化观二、消费文化、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的关系1、大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在大众的消费活动中生成;2、消费社会构成了大众文化与媒介运作的具体语境。
3、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是一体两面,相辅相生的。
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首先表现为它本身具有“双重结合”的特性。
另一方面,大众文化时尚的传播、流行与消费对消费社会的构建起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三、大众文化与性别1、在现代社会,形象的生产、展示和消费成为其重要特征。
2、性别传播中的两性形象成为视觉文化中的重要类型。
四、大众文化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大众文化在全球扩散和蔓延开来,它不仅带来利润的飙升和资本的增值,还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软权力的重要指标。
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大众传播概述 •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 大众传播的媒介与技术 •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与效果 • 大众传播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 案例分析: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的结合与应用
01
大众传播概述
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将大量复制的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的过程。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电影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大众文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影像和故事情 节吸引观众,并传达信息和文化价值观念。电影的制 作和宣传通常依赖于大众媒体,如电影院、电视和互 联网等,进一步推动了大众传播的发展。同时,电影 也反映了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对大众文化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
02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的 关系
大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大众文化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电影、互联网等)传播的文化形态,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接受度和普及 性。
特点
大众文化具有普及性、商业性、娱乐性和流行性等特点。它以现代科技和商业手段为基础,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 行大规模生产和传播,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大众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与价值
跨越国界的交流
大众传播促进全球各地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有助于减少文化隔阂 。
舆论引导和意识形态渗透
在全球化背景下,大众传播成为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竞争的重要 工具。
文化融合与冲突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使得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同时也可能引发 文化冲突。
大众传播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议程设置论(Agenda-Setting T…
《大众文化与传媒》全

目录第一章文化和大众文化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大众文化的辩护第二章从霸权理论到文化工业批判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工业批判阿多诺的音乐理论本雅明对文化工业理论的反思第三章制码/解码与民族志观众研究电视话语的制码和解码民族志观众研究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反省第四章公共领域与传媒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公共领域与传媒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批评第五章文化经济与抵制理论两种经济理论德塞图的抵制理论第一章文化和大众文化什么是文化?第1页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又好回答又不好回答。
说它好回答,是18世纪德国启蒙思想家赫尔德尔,在他的名著《人类历史哲学概要》中给文化定位过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文化是一种社会生活模式。
它的概念是个统一的、同质的概念,无论作为整体还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每一言每一行都成为“这一”文化无可置疑的组成部分;其二,文化总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用赫尔德尔的话说,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华;其第2页三,文化有明确的边界,文化作为一个区域的文化,它总是明显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文化。
可以说,这三个特征迄今一直被认为是关于文化理论的权威定论。
著名的例子如英国诗人T.S.艾略特,就接过赫尔德尔的文化定义,称文化是涵盖了“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
①对文化的此类理解是我们所熟悉的。
即便是80年代国内大致与西方同步的文化大讨论中,我们听到的文化定义,时常也还是使人想起赫尔德尔来。
但具体地说,什么是文化,又是一个非常难解的问题。
文化是各类艺术的总和?抑或它就是传媒:出版物、电台、电视加上电影?它是往昔的怀旧呢,还是闲暇时光的活动?它是为人共享的价值、观念、信仰,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生活方式,抑或同自然环境进行交际的一种手段?或者文化是用来分门别类的组构形式?还是统而论之,文化包括了上面这一切东西?这些问题的确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答清楚,而且显而易见,它们可以方方面面延伸开去,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第3页论如何也理不清楚的铺天盖地的一张大网。
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大众文化将更加多元化, 各种文化元素将相互交融。
创新化
大众文化将更加注重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 的文化需求。
体验化
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大众文化将更加注重提供独特的文化体 验,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展望
相互促进
大众传播和大众文化相互促进,大众传播为大众文化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 和更丰富的表现形式,而大众文化则为大众传播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广泛 的受众。
大众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化
0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将更加依赖于数字化技
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社交化
02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渠道,未来将更加注重社交
化传播,以实现更精准的目标受众定位。
视频化
03
视频内容在大众传播中越来越受欢迎,未来将有更多的传播形
式以视频为主。
大众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最大化。
流行性
大众文化是一种流行文化,它以流 行趋势为导向,追求时尚和潮流。
普及性
大众文化是一种普及文化,它以大 众为传播对象,追求广泛的传播和 接受。
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
电影
电影是大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 通过影像、声音和故事情节等手段,向观 众传递文化信息。
时尚
时尚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 通过服装、饰品等手段,向人们传递审美 观念和价值观念。
共同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大众传播和大众文化将继续共同 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电视
电视是一种视听结合的传播媒 介,具有表现力强、直观易懂 等特点。
大众传媒知识点归纳总结

大众传媒知识点归纳总结大众传媒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向广大公众传播信息和消息的媒体机构。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还能够塑造社会舆论和影响公众意识形态。
本文将对大众传媒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影响。
一、大众传媒的种类1. 广播媒体:广播媒体通过电磁波向公众传播声音信息,其中包括电台和电视台。
广播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是人们获取新闻和娱乐信息的重要途径。
2. 印刷媒体:印刷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和书籍等。
它们通过印刷技术将文字和图片等信息传递给读者,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信息深度。
3. 互联网媒体:互联网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媒体平台,如新闻网站、博客、社交媒体等。
互联网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4. 移动媒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媒体逐渐崭露头角。
移动媒体通过移动设备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和服务,如移动新闻应用、移动视频平台等。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印刷媒体时代:印刷媒体的出现标志着大众传媒的雏形,人们通过印刷媒体获取信息和知识。
印刷媒体的普及推动了现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2. 广播媒体时代:20世纪初,广播媒体开始兴起,人们可以通过收音机收听各种节目。
广播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3. 电视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问世进一步推动了大众传媒的发展。
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机观看各种节目,电视媒体成为家庭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媒体迅速崛起。
人们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的浏览器访问各种网站和平台,自由地获取信息和交流。
5. 移动互联网时代: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移动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获取新闻、观看视频等。
大众文化概况

⼤众⽂化概况第⼀章⼤众⽂化概述⼀、⼤众⽂化的定义:⼤众⽂化是以⼤众媒介为⼿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乐、电视剧、电影和⼴告等形态。
⼆、⼤众⽂化与⼤众媒介⼤众媒介与⼤众传播紧相关,实际上是指⼤众传播媒介。
⼤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使⽤⼤众媒介、在⼴泛的传播对象中⼤量、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以便施加影响的过程。
相应地,⼤众媒介是指⼤众传播得以进⾏的专业机构和技术。
⼤众媒介通常包括两类:机械印刷媒介(如报刊、书籍和杂志等)和电⼦媒介(如⼴播、电影、电视和⽹络等)。
(1)⼤众媒介的应⽤推动了⼤众⽂化的发展。
(2)⼤众媒介对于⼤众⽂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众⽂化的特征]⼤众⽂化有如下特征:第⼀,⼤众媒介性。
这是指⼤众⽂化以⼤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第⼆,商品性。
这是指⼤众⽂化具有由⽂化产业制作的供公众消费的商品的属性。
第三,流⾏性。
⼀种⼤众⽂化⽂本在开初总是善于吸收⾼雅⽂化⽂本和民间⽂化⽂本等的某些特点,创出原创性新模式,随即迅速地通过批量化⽣产⽽流⾏,在⼀定时段的⼀定公众群体中风⾏开来,形成时尚潮流。
流⾏,真是⼤众⽂化的必然特征之⼀。
第四,类型性。
第五,娱乐性。
⼤众⽂化⽂本⽆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追求⼴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
第六,⽇常性。
与欣赏⾼雅⽂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告、电视剧、流⾏⾳乐、时装、畅销书等⼤众⽂化的接受,是在⽇常⽣活的世俗环境中进⾏的。
四、⼤众⽂化中的多元互渗景观在⼤众⽂化⽂本中,常常可见出主导⽂化、⾼雅⽂化和民间⽂化的因⼦,从⽽出现⼤众⽂化的多元互渗景观。
⼤众⽂化的多元互渗有着丰富复杂的表现,简要的说有以下三种形态。
第⼀,⼤众⽂化的主导。
⼤众⽂化要真正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产⽣合法性作⽤,就需要遵循或不违反主导⽂化的规范。
第⼆,⼤众⽂化的⾼雅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潘知常、林玮著。
58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
全书除序篇外,分为二十一章,书后附有参考文献3页。
该书借鉴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文化学派、西方美学和社会学等的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和方法,叙述了大众文化的全球化、市场化问题,讨论了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包括广播电视文化、电影、MTV、报刊书籍、广告、网络文化、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摇滚乐青年亚文化、大众文化的理性和非理性等等问题。
全书的基本思路是:从大众文化所带来的新的美学模式、新的不言自明的前提入手,来理解和批评大众文化,揭示大众文化因技术而生,并为技术而生这一直接渊源;以满足为需要而需要、虚拟幻想为特征的内涵。
作者认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唇齿相依的价值尺度,大众文化凭借着技术化、市场化、全球化的力量甚至已经成为所谓的“美学意识形态”。
《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著。
34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这是一本全面概述中国现行法律中有关新闻传播条款(宏观意义的新闻传播法)的论著。
全书共分十章,根据中国宪法、普通法、专门法、司法解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110种法律法规,以及7项国际公约,讨论了中国新闻传播中各种的法律问题,以及它们法律依据。
该书涉及宪法规范的新闻传播权利、新闻传播与维护国家安全、新闻传播与法治、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和人格权、特殊的新闻和信息的发布、对新闻业的行政管理、新闻传播活动与著作权、新闻传播产业、涉外新闻传播的管理等等问题。
书后附有中国和国际法律法规和公约名目117项。
作者认为:“我国现行新闻传播法无论是维护公权还是私权使之免于新闻传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不法侵害,大都已有完备的内容。
”“现在人们要求制定的…法‟的内容,是指具体规范新闻传播活动中公民和新闻工作者的权利的法,如新闻记者和媒介的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等等,……至今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这些权利还没有从国家对保障这一权利所承担的义务这个法律关系的层面上作出明确的界定”。
(第19、23页)《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侯健著。
17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这本书从法学角度详尽地论证了舆论监督与名誉权的矛盾问题,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写的。
全书包括导论和六章,书前有作者的导师沈宗灵写的序,书后附有中英文参考文献7页,以及作者的后记。
六章的标题依次是:舆论监督(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如何理解舆论监督与名誉权的冲突、制度建构的法律理论和技术、舆论监督与政府官员名誉权、舆论监督与政府机构的“名誉权”。
沈宗灵在序言中概括了作者的观点:“舆论监督与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的…名誉利益‟之间的冲突,不仅是权利上的冲突,其实质是公民的民主权利与政府机构或官员的公共权力之间的冲突;仅仅将这种冲突视为两种权利之间的冲突,是不利于恰当的制度建设的。
”“法律限于惩罚那些对现存秩序可能造成或已经造成严重危险的故意捏造的失实言论,余者的不良影响可以通过…更多的言论‟去消除。
”《新闻写作思考与训练》,黄晓钟编著。
516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这是一本新闻写作方面的高校教材。
全书分为16章,涉及新闻报道样式、新闻写作准则、新闻报道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消息写作、通讯写作、边缘文体、专访以及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精确新闻报道的写作等内容。
该书突出了实用性,将应用示范和理论阐释紧密结合。
以充分的范例分析及正误范例比较,提出相关新闻写作类型的基本规则、变化及思维方式,使学习者对各种新闻写作样式有清晰的直感和系统的理性认识;同时,设计了一百多道系列性的思考题和训练题,系统地强化训练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正确的新闻思维方式。
该书旨在让学习者能基本把握不同样式的报道,知道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并理解为什么。
《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美]保罗.利文森著,熊澄宇等译。
243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这是一本关于传播媒介形态发展变化的历史研究方面的著作,全书分为十九章67节,书后附有参考文献17页。
该书从字母的发明开始谈起,谈到印刷术、摄影、电报、电话、广播、电影、电视、录像机、计算机、网络传播、版权、人工智能等等与信息革命相关的一系列传播媒介形态对人的观念的冲击。
作者谈到硬媒介决定论、软媒介决定论,他本人持软决定论观点。
他指出:“有些媒介学家认为信息系统对社会具有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影响,他们称这种关系为硬媒介决定论。
这种关于抽象语言和人类的关系的观点有些极端;很难找到一些事实来说明信息技术和它们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之间非常复杂的关系。
理智地讲,媒介很少产生绝对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结果。
相反,它们提供事件产生的可能性,事件的状态和影响是诸多因素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结果。
媒介学家称这种关系为软媒介决定论。
”(第3页)作者以软决定论为基本论点,广泛讨论了各种媒介的出现对人们思想的冲击,以及多种媒介并存和发展的前景。
《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美]斯特劳巴哈、拉罗斯著,熊澄宇等译。
492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这是一本关于现代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形态,以及大众媒介与社会各种关系的教材性著作,共分为十五章。
其中前两章论述了媒介环境和媒介理论,第3-11章探讨的是各种媒介形态的历史和技术特点,第12-15章讨论了媒介的各种社会联系。
作者认为,继续谈论印刷、收音机、电视、电影和计算机灯各种媒介,好象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实体已经没有意义了,计算机和电讯网络方面的进步已经使得它们的融合为一般意义的“大众媒介”了,各种传播技术在融合,产业在融合,人们在生活中使用各种媒介的方式也在融合,媒介职业人的技能也呈融合态势,甚至媒介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是共同的。
他们写道:“到有来很可能只有一种媒介,而不是各不相同的收音机、电视、电影和印刷媒介。
其形式将是精密高速的计算机网络以及与之相连的显示器和存储设备。
……以前传统媒介之间的明显区别将快速消失。
”(第3-8页)该书关于媒介与各种社会关系的论述,包括媒介与个人、媒介与社会、媒介政策法律与伦理、媒介的全球化等问题,作者给出各种不同的理论,促使读者思考,并没有答案。
《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尹鸿、李彬主编。
389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该书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甫一成立推出的“媒介研究”系列的第一个专题论文辑。
全书共收集五组20篇论文。
第一组是对全球化与大众传播、大众传媒理论的反省。
第二组是对全球化与国际传播格局的分析。
第三组探讨了全球化对新闻学、传播学研究和教育带来的影响。
第四组的主题是全球化时代下中国大众传媒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五组则是对全球化时代国际传播与意识形态、媒体政治关系的分析。
编者在前言中写道:“大众传媒与全球化的问题,不仅受到中国大陆学者的普遍关注,同时也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传媒学者的关注。
而这些关注应该说都来自于一种普遍的共识:全球化将不仅改变我们的大众传媒,而且将改变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借助于文化形成的对于我们自己和我们所遭遇的世界、对于我们的现实和我们所经历的历史的认识、理解、体验和期待。
”本文集的作者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收集的论文大都是首次发表。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著。
400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该书分为七篇二十一章。
第一篇论述了世界新闻传播的宏观历史,其他六篇分别论述了各大洲或大的区域内各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和特点,然后选取各大洲或区域的代表性国家共14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印度、日本、埃及、南非、澳大利亚),较详尽地叙述和研究其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该书以各国纵向的历史发展为主线,辅以横向区域内的比较;历史和现实的媒体是否提及和论述详略,以历史和现实中产生影响的大小作为选取标准,不再以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来划分论述对象。
该书材料截止2000年,书前有历史资料图片4幅,书后附有中英文参考文献共132项。
该书是作者在多年给新闻学硕士生讲授世界新闻史的基础上完成的。
作者在前言中写道:“新闻传播史不能简单地叙述史实,研究各个国家新闻传播的发展特点,特别是文化特点,是本书的目的之一。
本书重视各国的国家形成、历史传统、政治经济体制、内部民族和语言状况、在世界交往中的地位等因素对该国新闻传播业发展和体制形成的影响。
”(第2页)《新闻传播艺术论》,郭光华著。
241页,岳麓书社2002年5月版。
该书副标题“报纸新闻写作魅力探索”,主要从新闻如何传达新的信息的视角,以新闻写作要交代的几个W入手,论述了新闻的写作的要领。
全书分为七章21节。
书前有陈力丹写的序,书后附有参考文献3页。
该书序言指出:“本书作者强调不以…主题‟(即要求新闻报道表达某种思想)论新闻,当以…信息‟论新闻,这就撇开了研究写作时干扰理解新闻的主要障碍,便于直截了当地分析新闻写作本身的主要问题,从研究方法上找到了一个解决现在新闻写作症结的切入口。
……一旦把新闻信息作为论述的主脉,许多支持新闻写作技术处理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得以清晰地显现或被揭示,问题的深化成为可能。
这本书改变以往以新闻体裁划分论述结构的模式,而以…何事‟、…如何‟、…为何‟这些新闻作品的基本要素,作为分析写作的切入口,从而能够较清晰地论证纯粹新闻写作的要领。
”《弥漫的传播》,杜骏飞著。
33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这本书是《思想的境界》丛书之一。
全书分为“思想”、“对话”和“资料”三个主要部分。
“思想”部分主要探讨了泛传播的理论模型、“控制,还是解放”的思想母题、泛传播环境下的新闻价值系统的演进和有关弥漫时代的其他意见等问题;“对话”部分收录了两篇学者访谈实录;“资料”部分涉及近20年来国内传播学研究回顾、Internet与弥漫计算、信息政治与文化批评和新闻价值观研究等问题。
书后附资料引用书目3页。
该书前言写道: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观念和理想的理论向度,从技术及方法论层面深度影响了所有媒介的传播形态,包括过去的、现在的以及(更为重要的)未来即将延伸出来的新形态。
”这种影响是“泛化影响”:“(1)由静态的化为动态的;(2)由确定的化为不确定的;(3)由狭义的化为广义的;(4)由单向、双向的化为双向和多向的;(5)由集中的化为分散的;(6)由控制的化为自由的;(7)由稀有的化为普及的;(8)由对立的化为融合的;(9)由相对孤立的化为普遍联系的;(10)由物理的化为人为的。
”(第32页)《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张国良、黄芝晓主编。
30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这是2001年底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的论文集,共收入论文20篇,作者来自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香港各地的新闻教学和研究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