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合集下载

儒家知行观探究及当代启示

儒家知行观探究及当代启示

儒家知行观探究及当代启示摘要:知行关系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者所讨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先秦时期著名儒家学者分别从“生知”、“学知”及“敏于行”,“良知”,“知之不若行之”等方面对知行观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阐述,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学说。

这些知行学说不仅深刻了古代儒家学说的理论内容,而且在当今社会,对于我们如何看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儒家;知行观;理论;实践思维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重要范畴。

在弘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今天,我们再去研究中国古代先哲思想理论中的真知灼见,对于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根据历史的发展脉络对具有代表性的儒家学者的知行理论展开论述,从中我们可以吸取古代儒家知行关系的精华,并结合当今实际深化我们对知行观的科学认知。

1.孔子的“生知”、“学知”及“敏于行”的思想春秋时期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中较多地涉及了知行的内容。

关于“知”,孔子认为只有像尧舜这样的圣人才是天生的“生而知之者”,大多数人仍是“学而知之者”,即需要后天的学习才能掌握修身治国之道。

孔子把学习的方法分为两类:学于书、学于人,他认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只是后天勤于学习而已,“韦编三绝”这个典故就是形容他学习勤奋,读书万卷的。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强调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掌握礼乐制度。

关于“学于人”,孔子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向他人学习,要做到不耻下问。

孔子讲到的学习方法还有多种,例如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等。

孔子认为学习是为了学道、知道,正所谓“朝闻道,夕可死矣”。

孔子虽强调要学道,但更重视行,主张“讷于言,敏于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关于知行关系的论述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他还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以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19-10-21作者简介:何心(1995-),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及现实意义何心(华北电力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206)从古至今,“知行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

“知行合一”思想包含深刻的理论内涵,在当今其思想的历史影响、社会意义和方法指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论发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行论孔子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哲学上的概念,《论语》中对“知”的解释是:“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孟子对知行关系的理解包括知先行后与知行分离。

《孟子》中写道“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2]荀子认为知与行应该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不知地之厚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3]。

(二)宋明理学的知行论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学派,宋代程颐提出知行关系中有了知,便自然而然能够实现行。

朱熹继承了这一观点,主张“知先行后”,但行的作用大于知,因为“行”是“知”的努力完成的最终目标。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针对程朱理学中“知行二分”说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活动的统一,他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黄宗羲继承发展了王阳明的思想,进一步把王阳明的“致良知”改造为“行良知”,他强调“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致字即是行字,必以力行为工夫”[4]。

王夫之则提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行相资以为用”等论断,主张行优于知、行高于知[5]。

荀子由行致知知行观的现代价值探析

荀子由行致知知行观的现代价值探析
真理 的道路 。
践服 务 , 识就 失去 了它 本身 的意义 。荀 况认 为 , 认
“ 至 于 行 而 后 止 矣 ” , 知 ”的 目 的 是 为 了 学 … “ “ ”“ ” 行 , 行 才是 最重要 的。 再次 , 克思 主义哲 学认 为 , 对 于实践 具 马 认识 有能 动 的反作 用 。正确 的理论 即符 合与 行所谓 知 能够 更加 有利 于实 践 , 实 践 引 向成 功 。错 误 的 把
首先 , 马克 思 主义哲学 认识 论认 为 , 实践 是认 识 的来 源 , 实践 是 主 体 和客 体 相 互 作 用 的 中介 和 桥梁 。 即实践使 可 能 的知 变 成 现 实 的知 , 们 只 人
认识 能 够 导 致 实 践 的失 败 , 况 在 《 学 》中 指 荀 劝
出 , 君 子 博 学 而 日参 省 乎 矣 , 智 明 而 行 无 过 “ 则 矣” 。君子 只有 智 明才能 行无 过矣 ” 。
刘 广 浩
( 南京 师范 大 学公 共 管理 学院 , 苏 南京 江

204 ) 10 6
要: 以荀子为代表的 由行致知知行观 , 对现代马克思 克主 中国化和 社会建设 实践均具有 重要 的 支持
作 用。本 文重点从政 治、 科技 、 文化教 育等方面探 析 了其对现代社 会的影 响。荀子知行观 与马克思主 义的认 识论存在 高度 的一致性 , 是新 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哲 学认识论 深化 的本 土资源 、 是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 实践的 古
取 间接经 验 , 为 “ 出于 蓝 而 胜 于 蓝 ” 冰 水 为 认 青 “
之 而寒 于水 ” 间接经 验 是一 条 捷径 , 君 子行 非 “
异也 , 善假 于 物也 ” 。 其次 , 克思 主义哲 学认 为 : 践是认 识发 展 马 实 的动 力 , 认识 发展 的最 终 目的不在 于认 识本 身 , 且 而在 于指 导实践 , 实践 服务 , 为 如果 说认 识不 为实

“知行合一”的实践价值与时代要求

“知行合一”的实践价值与时代要求

“知行合一”的实践价值与时代要求“知行合一”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知识和行为之间的密切关联,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一理念在古代中国就有了很高的地位,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并且符合时代的要求。

本文将从实践价值和时代要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实践价值1. 促进个人成长“知行合一”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意味着知识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验证,实践是知识的最好验证。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如果只停留在理论上的学习,而缺乏实践的机会,那么很难真正的掌握知识和技能。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能力。

“知行合一”可以促进个人的全面成长,培养出更加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

2. 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中,“知行合一”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只有懂得理论,却不会运用的人,其实际价值是有限的。

相反,那些能够结合理论和实践,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和成果的人,会更加受到工作环境的认可和提升。

实践的价值在于检验理论的正确性,而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的方向。

二者结合,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提高工作效率,推动事业的发展。

3. 促进社会进步在社会层面,“知行合一”也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改革等等,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只有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够更好地引领社会向前发展,落实科学技术成果和社会制度方案。

“知行合一”可以带动社会的进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时代要求1. 科技创新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而科技创新离不开理论支持和实践检验。

只有理论的指导,才能够更好地引导科技创新方向;而只有实践的检验,才能够保证科技成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知行合一”在时代要求下,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尤为重要。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班级:08-2姓名:刘静学号:0871120212学院:外国语学院知行观,即认识论。

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总是被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所谓“知行观”一直贯穿于中国哲学史的始终。

在《左传》和《尚书》里就已经讨论过,“非知之艰,将在行之”(《左传·昭公十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尚书·说命中》)都是从知行的难易来分析二者的关系。

自“知”和“行”这对范畴出现以后,便为哲学家所接受,并不断赋予新的含义。

知行观在隋唐时期被突出出来,到宋代以至明清,更成为哲学家讨论的重要范畴。

先秦诸子里,孔子的思想对后世自然有着最大的影响。

不过孔子本人对“知行关系”直接讨论得并不多。

作为教育家,他主要谈“学”与“知”的关系,但有些言论也涉及到知行关系。

比如,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希望弟子要“讷于言”,“敏于行”,少说多做。

之后有孟子的“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知行观,他的知行观,一方面取消了“行”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又无限扩大了人的主观意识作用,因此,孟轲的知行观实质上是一种先验的唯理论的消行以为知的观点。

到了宋儒程颐那里,他摆出了一个接近于常识的错误。

“人既有知见,岂有不能行?”《二程遗书·十七卷》,“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而不能行者。

”,“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

” (同上,十五卷)。

这些片言只语都是一个意思:人有一个行动,必然是因为有一个心理上的原因。

知道得多做得多,知道得浅,做得少。

朱熹是唯心主义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唯心主义宇宙观,始终周敦颐和程颐的理气思想基础上,糅合儒家,道家,佛家,而提出和建立起来的。

他以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基础,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进一步明确的划分了所谓的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

后来,朱熹又着重发挥了程颐的“以知为本”,“识在所行之先”的思想,系统而全面的论证了“知先行后”的学说。

关于传统知行观中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的理解

关于传统知行观中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的理解

关于传统知行观中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的理解传统知行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了知行合一的理念,认为知识与行为应当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在传统知行观中,有一个重要理念是“知先行后知易行难”,这一理念强调了知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和行为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的理念表明了知识和行为之间的先后顺序,强调了知识对于行为的引导作用。

知识的存在和积累是行为的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地获取知识,而这些知识将成为个体行为的指导原则和依据。

在行动之前,个体首先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知识对于行为的引导是必要的。

知识可以帮助个体理清问题的本质、原因和结果,从而指导个体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

知识对于行为的指导是可行的。

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知识,个体才能在行动中避免盲目和无序,从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的理念也强调了知识和行为对于个体和社会的不断促进。

知识和行为的不断催化,推动了个体的认知和实践的不断提升。

在实践中,个体不断地获取知识,这些知识又将成为个体行为的指导原则和依据,从而推动了个体认知和实践的不断提升。

知识和行为的不断提升,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整个社会中,个体对于知识和行为的不断追求和实践,将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和便捷,但是如何将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行动,实践于生活中变得更加困难。

正是因为知识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在传统知行观中,“知易行难” 反映了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提醒我们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是需要不断的努力和积累。

知识是行为的前提,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并不意味着行为的成功。

在实践中,知识的运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道德品质、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等,这些因素都会对知识转化为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与行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与行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与行知与行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

知而后行也好,行而后知也好,探讨的都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从问题的本身来说,应该有一个在行之外的“知”的存在,也即应该有一个纯粹的“知性”的存在,这一个问题才能成为问题的。

可是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的支配之下,中国哲学的知行关系却是从功用主义的原则出发的,知必须是能够直接在行中带来效果的知才是真知,行而有效果的经验就是真知,而且是唯一的知。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知始终是一个停留在经验层次的“知”,而不可能上升为纯粹理性层次的理论性的“知”,依靠逻辑推导而得出的纯粹意义的“知识”。

这种知识也就难以形成具有超越对现象直接描摩的纯理论的知识,更不用说形成由理念构造而成的理论体系的“纯粹知识“了。

因此,在中国传统的哲学中有的是经验和直接与对象的现象合一的“知”,却无法产生出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所推崇的纯粹的知性来。

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在思维上以经验思维为基本模式,则缺乏摆脱现象制约的超越经验之上的纯粹的逻辑思维。

中西方哲学方面的理论异趣明显。

中国哲学重视体悟,重视经验与可体验的“隐喻”。

由于现象与经验、隐喻是多变的,所以中国的理论常常会引出众多的理解,难以统一。

西方哲学重视说理,重视抽象的逻辑推理过程,这种理论具有唯一性,少歧意而易把握和传授(传播)。

在中国哲学思维方式支配下,人们重视的是事物的易变而且多样的现象,是人行为中积累的直接的经验,这些往往是“人言人殊”的,也就难以发展出让所有人都能明白无误地接受的科学理论了。

西方对事物的认识,非常强调把握事物中所隐含的超越现象之上的在逻辑中才能把握的相对稳定不变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外在于人的,独立与人的情意之外的东西,所以西方也就比较自然地发展出客观性的理论体系来了。

一种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当下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开始对“客观理性”进行了反思和反动,关注起“隐喻”和个人知识、情境知识。

而中国的哲学开始追求对共性的、超越性客观理性的重视。

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哲学思想,其中包括传统知行观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这两种观点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知行观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应用。

一、中国传统知行观的概述中国传统知行观强调知识和实践的统一,提倡通过知行合一来达到人生的目标。

传统知行观起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学习知识和将知识付诸实践的重要性。

在中国文化中,知行观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体制和社会风气中。

知行观的理论基础是儒家的“格物致知”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以实际行动来证明知识的正确性,是中国传统知行观的核心要义。

这种观点强调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而不仅仅是靠书本知识。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注重实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概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并且实践是理论最终的落脚点。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强调科学的实践是对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方案。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实践行为,也包括社会实践,强调理论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实现社会进步做出具体的努力。

三、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关系中国传统知行观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许多共同之处。

首先,它们都强调实践在认识和理论发展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传统知行观还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都认为实践是获得真知的途径。

其次,它们都鼓励人们积极地投身于实践活动中。

无论是中国传统知行观还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都认为实践是人生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发展自己。

最后,它们都认为实践必须与理论相结合。

无论是中国传统知行观还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都认为知识和实践应该相辅相成,只有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1)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
在中国哲学史中,认识论的研究是以讨论知和行的关系为表现形式的。
“知”是指知识、知觉、思想、认识等,即人的认识活动。
“行”是指行为、行动、践履、实践等,即人的实践活动。

先秦道家的老子提出“不行而知”的观点,认为人们可以“不出户,知天
下”(《老子》四十七章),否定感觉和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宋代程朱学派则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朱熹发展并完善了这种知先
行后的理论,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
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

明代主观唯心主义者王守仁在认识路线上与程朱学派并没有什么区别,但
他反对把知行看作是两件事,从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主张“只说一
个知,己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己自有知在”(《传习录·上》)。

·然而,从哲学认识论上来看,无论是“不行而知”,还是“知先行后”
或“知行合一”都是一种把人的知识看作是人的头脑中所固有的,否认人的实
践活动是认识的直接来源的先验论的唯心主义观点。

先秦儒家的荀子则提出了“知之不若行之”的观点,他说:“不闻不若闻
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他
强调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官对外物的接触,强调人的实践对于获取知识具
有重要意义。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建立了“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知行相资以
为用”、“并进而有功”的比较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学说。他主张
人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对于人的认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同时他还
注意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把知和行的“同功并进”看作是一个循环往
复、无穷发展的过程。王夫之的知行观达到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最高水平。

近代孙中山提出了“知难行易”说,这是为了要破除一些人在民族主义革
命中的“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的畏难苟安心理,激发人们“无所
畏而乐于行”的积极奋斗的精神。孙中山在理论上肯定了行先知后,行是知的
基础和来源,同时又十分重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主张运用“因知以进行”的
原理来指导当时中国的革命实践活动。
毛泽东在他的哲学著作《实践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了中国革命
的实践经验,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特别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
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的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
哲学关于认识和实践统一理论采用中国哲学传统术语的一种表达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