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学家的感人事迹1000字范文
科学家的感人事迹1000字范文

科学家的感人事迹1000字范文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篇1张民觉是1938年9月,通过中英庚子赔款留学考试赴英国留学的。
1941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1946年,他应邀从英国到美国,在麻省伍斯特基金会实验生物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原计划只做一年研究就要回国。
但由于研究的深入和不可中断,加上同行科学家的挽留,而未能成行。
1956年挚友张香桐离美回国,他也表示:“我也真想回去,我的根在中国。
”1972年,他参加了以任之恭为团长的“美籍中国学者参观团”来华访问,亲自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回国工作的请求。
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劝解他:”你是搞科学研究的,在美国环境、条件挺合适的嘛。
你有心帮助中国搞四化建设,渠道和方式有很多很多。
”张民觉因为自己学成后未能回国服务,一直抱有负罪感。
经常在各种场合公开自责:“几十年来,流落海外,未能回国出力,该打屁股!该打屁股!”1988年,张民觉的长女张燕林赴美国夏威夷大学解剖系做访问学者。
张民觉惟恐她滞留美国,催促她说:“时间到了你就赶快回国,报效祖国。
”就这样,张燕林按时回到国内。
可见,张民觉是把对中华的“大爱”,置于对家人的“小爱”之上的。
其实,张民觉通过其他方式报效中华,还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
例如多次回国讲学,奔走于各研究机构之间,把自己的研究经验和生殖生理学的最新发展动向介绍给国内学者;把国内的科技人员邀请到美国他的实验室工作,或介绍到其他科研机构工作;向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和山西计划生育研究所捐赠自己珍藏的期刊资料和图书。
另外,他还多次捐款给清华大学、山西大学,资助故乡岚县设立“张民觉奖学金”、创办“民觉小学”;给山西雁北地震灾区和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捐款;等等。
张民觉在美国的亲属一开始对他的捐献行为不知情也不理解。
儿子张板桥在《父亲留给我们的财富》一文中这样说:“过去,父亲对家乡予以多次热情的帮助,我们都不甚清楚。
在美国,父亲的积蓄都到哪里去了?给我们的为什么会越来越少?我们感到非常疑惑。
感动中国科学家优秀事迹5篇

感动中国科学家优秀事迹5篇感动中国科学家优秀事迹(篇1)岁月不居,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
一些时候,自觉不自觉地,会出现几分精气神不够提振、春困秋乏的现象,表现为对日常工作的“撞钟”思维,表现为写稿上的“吃老本”心态。
午休时间,学习《典故后面有故事》第九集:这位“90后”让世界1/5的人吃上饱饭,颇有晨钟暮鼓、当头棒喝之感,一时间,睡意全无,思之良久,竟汗流浃背,其神采令人“心甚向往之”。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平凡人也要用心追梦,不可甘于平庸。
伟大时代由伟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创造,这世界没有天生的英雄,有的只是平凡人坚守中的不平凡,有的只是平凡人奋斗出的不平庸。
人民院士袁隆平的成功来自于数十年间,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梦,这梦想背后,是但求百姓食无忧的父母之心,是世间再无饿殍人的凌云之志,是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赤子之心。
为此,他不断攀登科技兴农新高峰,创造了这一领域的历史高度。
2020年11月2日,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适应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不同水质的新型水稻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让中国人把自己的饭碗端得牢牢的,把心放得稳稳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袁隆平的追梦人生令人钦敬,令人击节赞叹。
不敢比就没有进步,对照先进,学然后知不足,知耻近乎勇,善莫大焉。
梦想,有着催人奋进的力量。
关于梦想,从一个90岁的大科学家口中道来,更加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
和袁隆平“放在古时可以修庙”的伟绩比起来,或许,作为普通党员的我,似萤火微光可以忽略不计。
但90岁的袁隆平依然时刻警醒自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依然醉心于提升杂交水稻产量,醉心于科技兴农大业。
这份一生一事、一以贯之、慎终如始的激情、活力,巨大的张力、韧力,宏大的决心、毅力,着实令人心折。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岂可坐井观天、故步自封?岂可因为一时的遭际就一蹶不振,岂可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止步不前?党员干部当在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一天有一天之得、一天有一天之进益——青春岂可无梦,人生岂可不追梦!多想,将来也成为“90后”的我们,依然可以心中有梦,依然可以执着追梦。
科研伟人作文

科研伟人作文《科研伟人作文》篇一:科研伟人作文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科研伟人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就像一部部精彩绝伦的大片,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看得热血沸腾。
就说牛顿吧,这家伙简直就是个天才中的天才。
据说他被苹果砸了一下脑袋,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似的,突然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我就想啊,这要是换做我,被苹果砸了,可能就只会骂骂咧咧地把苹果吃了,哪会想到什么万有引力啊。
牛顿的这个发现,那可不得了,就像给科学界投下了一颗原子弹,把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炸得粉碎,然后又重新组合起来。
还有爱因斯坦,他那一头乱发就像一个鸟巢,可就是在这个鸟巢下面,藏着一个超级智慧的大脑。
他提出的相对论,我听着就感觉像听天书一样。
什么时间会变慢,空间会弯曲,这都是些啥玩意儿?我觉得他就像是一个来自未来的人,跑到我们这个时代来搞事情,把我们的常识都颠覆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他这样的人,我们的科学才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
咱们中国也有很多了不起的科研伟人啊。
像袁隆平爷爷,他就像一个超级英雄,一辈子都在和水稻打交道。
他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就像一尊不朽的雕像。
我记得在电视上看到过他,那双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可就是这双手,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让无数人能够吃饱饭。
我有时候就在想,如果没有袁隆平爷爷,世界上会有多少人还在挨饿呢?这简直不敢想象。
这些科研伟人,他们都有着一种对未知的执着追求。
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探险家,在科学的未知领域里摸爬滚打。
有时候,他们可能会失败,可能会遭到别人的质疑,但是他们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从不放弃。
他们的这种精神,就像一把火,点燃了我们心中对科学的热爱。
我觉得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就应该向他们学习,虽然我们可能没有他们那么聪明,但是只要我们有这种执着的精神,说不定也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呢。
科学的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这些科研伟人就是我们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向那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科学殿堂。
2024年邓稼先中国核武器科学家事迹(推荐5篇).doc

2024年邓稼先中国核武器科学家事迹(推荐5篇)邓稼先中国核武器科学家事迹精选篇1“你听说过邓稼先吗?”上世纪80年代,杨振宁在中国向一名从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提问。
见对方摇头,杨振宁极为震惊,说邓稼先为国家作出那么大的贡献,中国学核物理的大学生竟然不知道他的名字。
那是因为,出于保密的需要,“邓稼先”这3个字不能和核武器有联系。
直到1986年他去世前一个月,“解密”工作才展开。
1996年7月29日,中国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后一次核试验,并宣布从次日起暂停核试验。
这一天,是邓稼先去世10周年。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这一天,是邓稼先诞辰100周年。
对他的怀念,这样深切地铭刻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无数个细节里。
邓稼先的妻侄许进,这些年来一直在宣传“邓稼先精神”。
他经常要回答的问题是:今天我们要从邓稼先身上学习什么?“我们有权利追求美好生活,邓稼先当年不顾一切奋斗,目标就是让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过得更好。
但是,一旦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我们能够服从国家利益,这就是学习邓稼先的意义。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还曾住同屋,用杨振宁的话说,“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杨振宁对邓稼先的评价是:“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的、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邓稼先中国核武器科学家事迹精选篇2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许鹿希的记忆中,自从接受研制原子弹任务后,邓稼先几乎没有休过探亲假。
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五篇范文1000字左右

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五篇范文1000字左右真正的科学2113家应当是个幻想家5261;谁不是幻想家,谁就只能把自己4102称为实践家。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科学家的感人事迹1原籍山西岚县的美籍华人张民觉博士(1908—1991),英文名Min-Chueh Chang,是世界闻名的生殖生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中,他发表了350多篇科学论文,荣获许多高级别奖项,3次荣获诺贝尔奖提名。
张民觉从不承认自己聪明过人。
他说:“假如我这一生在生殖生理学做出了一点贡献的话,那主要是我有幸在恰当的时间、地点,与最佳人选在最佳的课题上努力所致。
”但作为科学家,张民觉确有许多不同于常人的特质:他思路宽阔,思维敏锐,治学严谨,进取心极强。
他钻研的科研课题一般都是关乎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的大课题。
他坚信“科学研究没有捷径”,一旦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即心无旁骛,全力以赴。
他常常以实验室为家,争分夺秒,不分昼夜,埋头工作。
在张民觉生前,作者与他有书信来往;同时与他的国内亲属——元配夫人李民淑、长女张燕林有比较多的交往;与他的美国朋友朱迪丝·玛坎和长子张板桥也有过接触。
因此了解到张民觉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现披露如下,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意。
成果卓著却未曾申请一项专利张民觉在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直接承担、参与和指导了多项重要研究,取得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重大成果。
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张民觉通过大量而巧妙的实验证实:大多数哺乳类动物的受精过程,实际上是精子在输卵管里等候卵子,而不是人们想象的卵子等候精子;精子在雌性生殖道里是经过了一定的生理变化,才能与卵子结合受精的。
这就是“精子获能”现象。
同年澳大利亚学者澳斯汀博士,也在实验中发现相同的现象。
国际生理学界将他们俩的研究成果命名为“张氏—澳斯汀原理”。
这一现象的发现,不仅有助于解开精卵受精之谜,而且对实现精子体外获能和试管受精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奉献的科学家人物故事作文

奉献的科学家人物故事作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默默地用智慧
和努力改变着世界,他们就是科学家。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超级厉害的科
学家的故事。
这位科学家叫屠呦呦。
屠呦呦奶奶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她一直致力于对
抗疟疾的研究。
疟疾这玩意儿,可不好对付,它让好多人失去了健康甚至生命。
屠呦呦奶奶带着她的团队,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那可不是一般的辛苦啊!
他们试了无数种方法,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但屠呦呦奶奶可没放弃,就像打不
倒的小强一样,继续坚持着。
据说,为了找到有效的药物成分,屠呦呦奶奶翻遍了各种古老的医书,那
认真劲儿,比我们找自己最爱的零食还专注呢!而且,她还亲自尝试药物,这
得多勇敢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屠呦呦奶奶发现了青蒿素。
这一发现,可不得了!拯救
了无数人的生命,让那些被疟疾折磨的人重新看到了希望。
屠呦呦奶奶的奉献精神真的太让人佩服啦!她不为名,不为利,就为了能
让更多的人健康地生活。
她就是我们心中的大英雄!
所以啊,我们要向屠呦呦奶奶学习,学习她那种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说不定,未来的我们当中,也会出现像她一样厉害的科学家呢!。
感动中国科学家事迹5篇

感动中国科学家事迹5篇感动中国科学家事迹(精选篇1)坚持才是王道飞人也差点中途放弃终于开始了正规的短跑训练,苏炳添的天赋更是一下子体现出来。
有一次苏炳添家聚会,苏炳添问表哥蔡健发100米的成绩是多少,蔡健发说11秒多。
苏炳添就笑话表哥,“这么慢,我能够跑到11秒以内。
”表哥蔡健发根本不信,当即和他打赌,如果苏炳添能够跑进11秒,能够答应苏炳添要求,“要什么就奖励什么。
”结果,他们就到附近一个学校测了一把,苏炳添跑出了10秒7,这个速度把当时一旁上课的体育老师都震住了。
不过,真正的体育训练并非那么轻松。
苏炳添在2004年代表古镇参加了中山市运动会,被当时中山体校的教练发现,并将苏炳添从乡下中学带到了中山市体校。
刚到体校的时候,苏炳添对于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训练并不适合。
而且,因为刚到市体校,又没有朋友,苏炳添一个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个人3次从体校跑回家。
体校教练发现后,就动员杨永强教练再去苏炳添家里做说客,劝说苏炳添回去。
之后随着成绩越来越好,苏炳添在新学校也开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来。
20XX年,苏炳添代表中山市参加了广东省中学生比赛,暂露头角。
于是,苏炳添成为了广东省田径队的一员,真正进入了专业运动员的行列。
即便成为了专业运动员,苏炳添也一度险些放弃。
在田径队成绩中游,苏炳添一年之后遭遇成绩瓶颈,甚至还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过放弃。
后来很多人都劝他留下,协助他坚持渡过瓶颈期。
这才有了后来短跑名将袁国强发掘出苏炳添,一路成就中国速度的故事。
苏炳添励志故事学习体育两不误苏炳添不但是国家队的中国速度,还是暨南大学的研究生。
导师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样非常赞赏,“苏炳添阳光、努力且十分谦虚。
虽然因为训练的原因不常在学校,但是和同学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从不间断。
在学习上,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却十分认真。
本科论文还是‘优’!平时因为训练缺课,都会即时补上。
是体育生中很努力、很认真的人,愿意学习的一个孩子。
”正是因为谦逊的性格,在张培萌跑出10秒成绩后,苏炳添和张培萌成为了互相推动的搭档,两人携手夺得亚运会接力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
关于科学家的事迹范文【5篇】

关于科学家的事迹范文【5篇】关于科学家的事迹范文【5篇】科学记事迹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基础。
科学是一项集体努力,每个科学家都可以通过查阅他人的记事迹,了解他人的研究成果和思路,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
以下是带来的关于科学家的事迹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收看!关于科学家的事迹范文(精选篇1)此刻,自行车像潮水一样,遍及世界各地,进入家家户户。
但很少有人明白,发明自行车的是德国的一个看林人,名叫德莱斯(1785—1851)。
德莱斯原是一个看林人,每一天都要从一片林子走到另一片林子,多年走路的辛苦,激起了他想发明一种交通工具的欲望。
他想:如果人能坐在轮子上,那不就走得更快了吗!就这样,德莱斯开始设计和制造自行车。
他用两个木轮、一个鞍座、一个安在前轮上起控制作用的车把,制成了一辆轮车。
人坐在车上,用双脚蹬地驱动木轮运动。
就这样,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问世了。
1817年,德莱斯第一次骑自行车旅游,一路上受尽人闪的讥笑,……他决心用事实来回答这种讥笑。
一次比赛,他骑车4小时透过的距离,马拉车却用了15个小时。
尽管如此,仍然没有一家厂商愿意生产、出售这种自行车。
1839年,苏各兰人马克米廉发明了脚蹬,装在自行车前轮上,使自行车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
此后几十年中,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自行车,如风帆自行车、水上踏车、冰上自行车、五轮自行车,自行车逐渐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
以后随着充气轮胎、链条等的出现,自行车的结构越来越完善。
德莱斯还发明了绞肉机、打字机等,都能减轻劳动强度。
此刻铁路工人在铁轨上利用人力推进的小车,也是德莱斯发明的,所以称它为“德莱斯”。
关于科学家的事迹范文(精选篇2)现在,自行车像潮水一样,遍及世界各地,进入家家户户。
但很少有人知道,发明自行车的是德国的一个看林人,名叫德莱斯(1785—1851)。
德莱斯原是一个看林人,每天都要从一片林子走到另一片林子,多年走路的辛苦,激起了他想发明一种交通工具的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家的感人事迹1000字范文科学是到处为家的,不过,在任何不播种的地方,是决不会得到丰收的。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篇1张民觉是1938年9月,通过中英庚子赔款留学考试赴英国留学的。
1941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1946年,他应邀从英国到美国,在麻省伍斯特基金会实验生物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原计划只做一年研究就要回国。
但由于研究的深入和不可中断,加上同行科学家的挽留,而未能成行。
1956年挚友张香桐离美回国,他也表示:“我也真想回去,我的根在中国。
”1972年,他参加了以任之恭为团长的“美籍中国学者参观团”来华访问,亲自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回国工作的请求。
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劝解他:“你是搞科学研究的,在美国环境、条件挺合适的嘛。
你有心帮助中国搞四化建设,渠道和方式有很多很多。
”张民觉因为自己学成后未能回国服务,一直抱有负罪感。
经常在各种场合公开自责:“几十年来,流落海外,未能回国出力,该打屁股!该打屁股!”1988年,张民觉的长女张燕林赴美国夏威夷大学解剖系做访问学者。
张民觉惟恐她滞留美国,催促她说:“时间到了你就赶快回国,报效祖国。
”就这样,张燕林按时回到国内。
可见,张民觉是把对中华的“大爱”,置于对家人的“小爱”之上的。
其实,张民觉通过其他方式报效中华,还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
例如多次回国讲学,奔走于各研究机构之间,把自己的研究经验和生殖生理学的最新发展动向介绍给国内学者;把国内的科技人员邀请到美国他的实验室工作,或介绍到其他科研机构工作;向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和山西计划生育研究所捐赠自己珍藏的期刊资料和图书。
另外,他还多次捐款给清华大学、山西大学,资助故乡岚县设立“张民觉奖学金”、创办“民觉小学”;给山西雁北地震灾区和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捐款;等等。
张民觉在美国的亲属一开始对他的捐献行为不知情也不理解。
儿子张板桥在《父亲留给我们的财富》一文中这样说:“过去,父亲对家乡予以多次热情的帮助,我们都不甚清楚。
在美国,父亲的积蓄都到哪里去了?给我们的为什么会越来越少?我们感到非常疑惑。
当我们长大成人,了解到中国当时的政治背景,并且得知家乡的父老乡亲连吃饭都有困难,才理解了父亲寄钱给家乡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还了解到,他的部分寄款是用于资助家乡岚县教育事业和创办艾蒿沟小学时,我们才真正感悟到:父亲的举动是那样的雪中送炭,那样的难能可贵,那样的让人钦佩!父亲是想让家乡的人民和美国人民一样受到同等的教育,过上同等富裕的生活。
父亲还要我们以他为榜样,日后更多地热爱祖国,关怀亲友。
”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篇2何思明在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与创新,丰富了我国地质灾害预防的理论与实践,避免了工程项目巨额的资金损失。
这是他对国家的重大贡献,也是对哺育自己成长的大山的倾情回报。
谈到自己的工作,何思明说,在我们国家,每年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非常大的。
究其原因在于对地质灾害自身的形成演化机理还认识不清,不知道地质灾害发生的位置、时间与动力过程,导致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与减灾防灾困难。
因此,何思明确定了自己的研究三个基础方向: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动力演化过程与减灾理论,在此基础上发展潜在地质灾害的判识与预处置技术、地质灾害定量风险评估技术、地质灾害工程防治新理论与新技术,大幅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减灾能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事业有成的何思明,在辛苦的工作之余,还承担起了为国家培养地质灾害研究专业人才的重任。
几年来,他已经指导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后2名。
通过培养学生,何思明也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团队。
目前,他的团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在职职工,二是学生。
职工有6人,学生有4个博士,4个硕士。
这个团队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由不同专业人才组成的,是学科涉及比较全面的一个团队。
这是何思明根据研究与解决问题的需要特意组建的。
团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形成一个整体的优势。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何思明的努力定会在这个领域开枝散叶,结出更多的成果。
谈到未来学科的发展,何思明说,地质灾害研究要走的路还很长,未来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他把研究的方向确定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注重学科交叉,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互补。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科学研究越来越向交叉和边缘方向发展。
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用性,研究的种种局限也被极大地打破了。
地质灾害研究发展到今天,地理学与地质学的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必须与水文气象、土木工程、数学、力学等学科交叉才能更加全面认识灾害的形成机制,也才能提出更加科学的防范措施;二是研究方法的改进:要努力探索更先进的模型试验方法、高效数值试验技术以及野外探测技术;三是拓宽研究领域:开展海底滑坡泥石流灾害、冰雪崩灾害乃至外星地表灾害研究。
在研究中,何思明有着非常明确的方向,那就是紧紧抓住国家需求,向实用化、技术化方向发展。
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更多的工程项目中去,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何思明,这个大山里走出来的科学家,正在以自己的辛勤的汗水和创新的智慧,回报着养育了他的大山。
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篇3钱学森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
W·R·西尔斯教授曾经走访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明星教授,他曾经是钱学森在美国的最好学生。
他说:“钱教授的考试非常难,他可能出四五道题,你只能盼望解出一道,或者对其中一个以上的考题给出不错的开头,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得不错的话,你会得到钱教授给的A。
”有趣的是,钱学森回国后也把他在美国的这套成功教学方法带回国内。
他在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主任时,就给科大首届力学系的学生吃了一顿“杀威棒”。
他的开卷考试只出了两道题,第一道概念题,占30分;第二道题是真正的考验,题目是,“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到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解。
”这道题可把全班学生都难住了。
你若平时只会死读书不会运用,根本做不出来。
考试从上午8点半开始,直到中午还没有一个人交卷,中间还晕倒两个学生被抬出去。
钱老宣布说:“吃午饭吧,吃完接着考。
”直到傍晚也做不出来,大家只好交卷。
成绩出来,竟有95%的人不及格。
当然,钱老的考试并不是故意为难学生,在“教训”他们一顿的目的达到后,也得让大部分学生过关呀!于是他想了一个“怪招”:把每个学生的考卷成绩开方再乘以10,算是这次考试的最终成绩。
这样一来,你若得了36分,开方等于6,乘以10就是60分。
所以凡36分以上的学生都能及格;你若是一个特等优秀生,考试满分100分,100分开方等于10,再乘以10还是100分。
所以考100分的人也不吃亏。
对他这个怪招的合理性,谁也挑不出毛病,结果是80%的人都及格了,皆大欢喜。
及格归及格,但谁都承认自己的数学基础不够,于是钱老决定,力学系的毕业生延迟半年毕业,专门补习数学,所用教材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工程数学》。
在半年时间里,每个学生光数学题就做了3000多道。
由于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学生们受益匪浅,他们在后来的工作中成为同龄人中的拔尖人才,有的在“两弹一星”工作中担当重任,出了好几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篇4爱因斯坦为了让门外汉更容易了解相对论,有一段话相当著名:“一个男人与美女对坐1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1分钟,但如果让他坐在热火炉上1分钟,会觉得似乎过了不止1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某个研究意外发现,这个“美女与热火炉”的比喻其实不只是个巧妙的随想。
前一阵子,我在附近图书馆陈旧的书堆中翻翻拣拣,偶然间发现了这个比喻的原始风貌。
令人惊讶的是,关于美女和热火炉的这段话,其实是爱因斯坦一则短篇实验报告的摘要。
显然这位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真的动手(还有身体其他部分)做过实验,才构思出这段深入浅出的比喻。
以下就是这则实验报告的全文:外在感受对时间膨胀之影响爱因斯坦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实验摘要:一个男人与美女对坐1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1分钟,但如果让他坐在热火炉上1分钟,会觉得似乎过了不止1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由于观察者的参考坐标系对于观察者对时间流逝的感知有很大的影响,观察者的心理状态可能也会影响感知,因此我着手探讨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下时间流逝的状况。
实验方法:我试着取得一座火炉和一名美女。
但是很可惜,我无法取得火炉,因为帮我煮饭的女士禁止我接近厨房一步。
不过我仍然偷偷取得一部1924年制的曼宁·鲍曼松饼机。
用这部松饼机进行实验,效果应与火炉相当,因为它能够加热到相当高的温度。
找到美女的问题比较大,因为我现在住在新泽西州。
我认识卓别林,并曾到他的公司参加1931年的新片《城市之光》的首映。
于是我请他代为安排与他妻子见面,他的妻子是电影明星宝丽·戈达,有相当高的美丽度。
讨论:我坐火车到纽约与戈达小姐在大中央车站的“大蚝酒吧”见面。
她十分明艳动人,我觉得似乎过了1分钟时看了看手表,发现实际上已过了57分钟,我将之四舍五入成1小时。
回到家后,我插上松饼机的插头,让机器加热。
然后我穿着长裤和长的白衬衫,下摆没有扎到裤子里,坐在松饼机上。
我觉得似乎过了1小时的时候,站起来看了看手表,发现实际上过了不到1秒。
为保持两个叙述状况中的单位一致,我将之算成1分钟。
然后,我打电话找医生。
结论:观察者的心理状态对时间的感知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爱因斯坦的学者并不这么认为,但“美女与热火炉”实验可能还让人想到他另一段饶有意味的话:“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就不叫研究了,对吧?”的确,爱因斯坦有点絮絮叨叨,请看他对无线通讯的解释:“无线电报一点也不难理解。
一般电报就像一只很长的猫,你在纽约这头拉它的尾巴,洛杉矶那头就会喵喵叫。
无线电报也是一样,只不过没有那只猫而已。
”据说这段话让人在夜里久久无法成眠。
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篇5费曼(Feynman)简介:理查德·菲利普·费曼(1918—1988),美国著名物理学家。
1965年,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他同时也可能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偷偷打开过放着原子弹机密文件的保险柜、在巴西桑巴乐团担任鼓手的科学家。
他曾经跟爱因斯坦(Einstein)和玻尔(Bohr)等大师一起讨论物理问题,也曾在赌城跟职业赌徒研究输赢概率。
有一段时期,每到暑假我就开车试图横渡美国,开到太平洋岸边,停在赌城拉斯维加斯。
记得第一次到拉斯维加斯的时候,我很喜欢那个地方。
跟现在一样,那时候的拉斯维加斯靠赌客来赚钱,旅馆的唯一问题是怎样吸引人来赌博。
因此那里的表演和餐饮收费都很便宜,差不多是免费了。
有一天我躺在旅馆的泳池畔,有个家伙走过来跟我聊天。
忘了为什么,但他以为我是个打工讨生活的,而他认为,那样做太傻了。
“你看我多悠哉游哉,”他说,“我都在游泳池旁闲逛,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