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合集下载

第12课新浪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新浪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组织“天足会”,宣传缠足的害 处 女 康有为在广东首创《不缠足会草例》 权 运 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 动 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
有一定成效
维新派 人士
一时间 不缠足 蔚然成 风
不缠足 原因?
电影演员 阮玲玉
民主 平等 思想 影响 维新 人士 推动
鲜明政治色彩
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女 不缠足的开路先锋 学生(右一为林徽因,左 ——康有为的女儿 为她的表姐们)
①旗袍
②中山装
③京剧
A.①② √ C.①②
B.①③ D.②③

2. 老照片能生动鲜活地再现历史的真 实。以下是一张辛亥革命后街头剪辫 子的照片,由此可以获得有关辛亥革 命的信息是 ①首开“断发易服”之风气 ② 当时剪辫子被视为是革命的表现 ③革命已波及到社会生活层面 ④ 民国临时政府的各项举措得到百姓 大力支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服”,改革 这一与时代 潮流不相容 的旧习俗。 辛亥革命前 后, “断发 易服”具有 了反清革命 的色彩。民 国时期,政 府颁布法令 剪辫易服。
断发有何色彩?
新时 期的 时尚 发型
当时女人的鞋子能说明什么问题?
不缠足
(2)不缠足
结果
屡禁不止
政府
1840年前 后,外国 传教士
传统人们结婚的情形是怎样的?
清末传统婚礼
当时人们结婚的情形是怎样的?
婚礼变化原因:
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的推动
民初的新式婚礼
断发易服
中 长袍马褂 西装中山装 西 服饰 上袄下裙 旗袍 合 “等级森严”——无等级限制、多元化 璧
发型 足形
长辫
剪辫
民族压迫——政治色彩

社会生活 教案

社会生活 教案

社会生活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社会生活教案社会生活教案(精选8篇)社会生活教案篇1第七主题社会生活教案第20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结合调查纵横比较预先调查亲邻好友近20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数字、票证、图片、影象等历史资源,体会改革开放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探索理解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爱党与时俱进小康生活的来临与祖国的日益强盛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正在突飞猛进,这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成果能者发展适者生存改革就业制度,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和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改革就业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阅读109页“导入框”内容,讨论回答:新旧“四大件”分别指的是什么?(a.旧的“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西方入侵: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2)经济发展: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3)民主思想: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4)政府推动: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

(2)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

有较强的半殖民地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

第1页共1页。

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PPT课件

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PPT课件

辈 的年 房代 间的 看 到 这我 样们 的常 照常 片在 上
70
――
60年代结婚证
70年代结婚证
80年代的人终于又穿上了婚纱和西服
没 得年 说代 , 连 最现 亲在 的的 人化 也妆 认技 不术 出可 来真 90
――
.
邓小平与卓琳的结婚照
蒋经国与蒋方良的结婚照
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自建国以来,于1950年,政 府 制定《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 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现婚 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 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 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 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由 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 改为婚礼胶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 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 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50年代和60,70年代的结婚照是差不多的。在那个阶 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恐怕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 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 婚礼
清 末 民 初 的 传 统 婚 礼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 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 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 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在教 堂举行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任弼时与陈琮英结婚照 (1926年3月上海)
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 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 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 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 纱,陪着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 等拍摄合影照,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这种类型的结婚照一直延 续到50年代。

第13、14课 社会生活

第13、14课 社会生活

一时间 不缠足 蔚然成 风
通过阅读图片,你 能得出什么结论?出 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什么?
结论:除了风气较为开放的大城市和受过教育的妇女 接受了放足观念外,多数贫困落后的地区,缠足依然 相沿成习。 原因:缠足习俗已经相沿千年,其观念根深蒂固,因此 彻底根除是相当困难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 的倡导、强制下,广大妇女才彻底解放。
探究: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影响:(1)抵制了列强的侵略,鼓舞了中国人民 爱国救亡的斗志,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2)推动贸易发展和市场开辟的进程,促进了社 会和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节奏 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 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4)转变了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 (5)增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
四合院
里弄住宅
洋房
①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和设计自己喜欢的服饰。 ②洋装促使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 产物——旗袍和中山装
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1.“断发”
时间
同治、光 绪年间 戊戌维新 期间 1910年清 政府 辛亥革命 后民国政 府
概况
中国留学生受西方文化环境 影响和刺激“改装去辫”
结果
政府禁止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建议“断发易 服改元” 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法令 颁布《剪辫通令》强制剪发
小 结
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文明和中国近代政治、 经济、思想变化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娱乐、礼仪等) 也发生了变化——既冲破了原有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了弊端,又保留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日 趋科学合理,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简洁轻松,有利 于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 这种变化又进一步促使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 思想的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从女子缠足看近代社会变迁

从女子缠足看近代社会变迁

从“废除缠足”看近代社会变迁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逐渐渗透到中国百姓的社会生活之中。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期间,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下,社会习俗的变革加速;部分传统陋习也因为不适应近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而遭淘汰。

社会生活与观念变化的表现包括“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社交礼仪的变化,婚丧仪式等。

一、缠足的解放废止缠足被视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然而人们在认识到废止缠足的重要历史意义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原因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缠足起于五代终于民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寸金莲”是一个历史符号,而缠足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则能够反映出中国文化心理的隐秘一面。

女子缠足,从南唐到晚清,其风愈演愈烈,乃至于形成规模,满清那从北地吹来的带着蛮荒气息的风也未能改变这种习俗,反而与之同化。

清朝顺治、康熙两代皇帝均颁下禁止缠足的诏书,却毫无成效。

虽然在中外历史上都有盛行一时的变态美学,比如西方17、18世纪流行的束腰,但像裹脚这样长时间、大规模的群体性行为实属罕见。

这种性变态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经过近一千年的滋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价值衡量和评判标准,成为与中国古代文化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同样也微妙地折射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变形和扭曲。

封建时期士大夫对于缠足不懈歌咏,视女人如玩物,病态审美,赏玩小脚成为癖好。

男性在亵玩女性小脚时的心态,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赏玩者的态度对待价而沽的商品的态度。

缠足文化中有男权主义的深深浸透,还在于缠足的另一个作用,即是女子守贞。

《女儿经》明确教导人们之所以要缠足,“不是好看如弓曲,恐她轻走出门外”。

在这种意义下,女性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而是会走动的玩具,提供生育能力的繁衍机器,是男性玩弄于股掌之间的花瓶。

缠足危害之大,不仅损害了二亿女子,近全国一半人口的健康,也不利于子孙后代的发育成长。

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3.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3.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课题: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知识体系】【重难点解析】1.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②具体原因:西方先进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合力影响。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①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

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

②由于经济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极大差别,各地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③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巩固练习】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的是:A.“竞尚洋装” C.西餐馆的出现B.“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D.西式洋房的出现2.中国传统的华冠儒服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但从光绪三十一年起,清政府对传统的军服进行改革,陆续拟订了陆军、海军和巡警等新式服制。

这说明:①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相矛盾②民间服饰变革之风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③清政府主动顺应服饰变革的潮流④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汇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A.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④3.西式服饰传入中国的时间是:A.鸦片战争以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C.太平天国运动以后 D.辛亥革命以后4.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是:A .外国传教会的宣传 C .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B .民族危机的影响D.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5.下列关于“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政治色彩B. 二者同时被取消C.“去辫”是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产生的D. 放足受外国传教会的极力宣传6.193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A. 看到有人穿中山装B. 在西餐馆就餐C. 见一男士拖着长辫子D. 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7. 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A. 《申报》B.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中国丛报》D.《绍文新报》8. 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历史结束的是A.《渔光曲》B.《定军山》C.《风云儿女》D.《歌女红牡丹》9. 近代以来,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具体是在A. 鸦片战争时期B. 洋务运动时期C. 太平天国时期D. 五四运动时期10.读报刊与看电影说明了近代文化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报纸成为抢手货③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是《民报》④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⑤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清朝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后,仍住在紫禁城内。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岳麓版必修2

式娱乐 活动。
定军山
(2)1905年京剧短片《
》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的影片。
(3)1913年《难夫难妻》是中国第歌一女部红故牡事丹影片。
(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摄制完成。
答案
3.作用 及时传播 时事信息 了人们的视野。
,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
方法技巧
答案
三 移风易俗
②1872年创刊的《》申是报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③1884年创办的《
》,开新闻画报之(3)高涨
① 维新运动 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② 新文化运动
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电影
(1) 19世纪末期
,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
答案
3.丧葬礼仪
19世纪中期 ,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
4.认识
(1)反映着近代社会 物质文明 的进步。
(2)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

(3)有些还成为妇的女重解要放标志。
(4)发展极端不平衡,农村相对闭塞和贫穷。
答案
方法总结 1.结构图示
2.识记方法 用三大变化识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1)从“头”到“脚”的变化:“头”上的变化指的是“断发”运动, “身上的变化”指的是服饰的变化,“脚上的变化”指的是不缠足运动。 (2)从“外”到“内”的变化:“外在的变化”指的是民众阅读报刊和 看电影,“内在的变化”指的是民众通过读报和看电影,思维方式和价 值观的变化。 (3)从复杂、低俗到简易、文明的变化:它指的是旧式的礼仪、婚俗和 丧葬礼仪被新式的代替。
史料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