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VR技术在食品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0 年 12Dec. 20206期Issue 6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教育信息化背景下VR 技术在食品类专业1程教学中的应用白春清,黄秉均,陈丽丽,袁美兰,江 勇,赵 利*(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期间,各高校对虚拟仿真技术(VR "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研究采用文献检索法结合调查法,对近十年来国内VR 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基于该技术教学 模式的改革状况、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为VR 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食品专业课程;虚拟仿真技术;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54X (2020)06-0116-06Application of VR Technology in Teaching of Food Professional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InformatizationBai Chunqing , Huang Hingjun , Chen Lili , Yuan Meilan , Jiang Yong , Zhao L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 Jiangxi, P.R. China )Abstract : During the Ten-Year Development Plan for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2011-2020), active explorationhas been carried out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ind the possibl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simulation (VR) technologyin teaching. In this research, literature retrieval method combined with investig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conduct an in depth investig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and reform status of V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hat 's more,existing problems were also analyzed in details. The research would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usage of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Key words : Food professional courses;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前言随着食品生产技术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食品工业仍面临严重的人才缺乏$据调查,仅食品安全方面人才的缺口就高达80万之巨,如何快速地、科学地、全面地培养实用型食品专业 人才,已经成了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介绍

(二)建设目标
1.建立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基础数据库
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
件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基本业务和日常 管理的信息化。
2.建立健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支撑体系
建成部省两级教育数据中心 建立系统应用体系 建立系统运维与服务体系 3.为教育监管、教育管理与决策、教育重大项目规划与实施、教
育公共服务提供支撑
三、建设任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育基础数据库
重点建设覆盖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
教育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三大类基础数据库,形 成从中央到省、地市、县和学校的布局合理、权责清晰、运行顺
畅、集层次化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分布式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
(一)教育基础数据库
学生数据库 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籍信息、学习经历信息、资助信息和毕业
(1)依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部门建立系统应用体系, 明确各级系统应用机构和责任人,全面负责系统应用、数据采集 与更新工作。 (2)依托各级教育信息中心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
(3)建立责任机制。
四、总体架构与技术路线
(一)总体架构
1.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体系架构
图1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图
(13) 教育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
(14)教育统计管理信息系统
(15)教育决策支持系统 5.其他业务管理类信息系统(5个)
(16)涉外管理信息系统 (17)语言文字工作管理与服务平台
(18)科技评价与专利服务系统
(19)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管理与安全保障系统 (20)纪检与监察管理系统
智慧校园详细解决方案

智慧校园建设规划方案2017年11月一、数字校园建设目标在国家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政策背景下,数字校园的建设水平体现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也反映了决策者的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高瞻远瞩的水平;更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关于“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
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要求,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开展本期数字校园建设。
实现学校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充分提升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数字校园建设的主要目标是:1.实现校园内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科研水平;2.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合理规划、合理分配、合理利用;3.提高学校管理过程和管理系统的质量、效益、效率;4.保证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科学性。
二、信息化现状和需求1.信息化现状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学校完成建立校园骨干网络建设。
已经完成部分应用系统建设,这些信息化建设内容在学校取得了许多很好的实际应用效果,也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传统的信息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存在信息孤岛,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等系统及数据各自独立,部门数据不能有效及时交互,导致财务收支存在漏洞。
➢新生数据不能及时同步到各部门,导致各部门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学籍变动、人事变动,信息缺乏互通,造成财政收支漏洞;➢学生处和后勤部门信息不统一,学生突发状况很难处理;➢……2.缺乏校园信息化集中应用与展示平台,各自独立的应用系统导致缺乏协同工作能力,也缺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能力.重管理轻服务,为师生提供的信息服务没有良好的应用体验。
➢学生入学时:对于报到注册流程不能及时获取,迎新现场无序;➢学生在校时:各类申请服务需要填写大量的重复信息,十分繁杂;➢学生离校时:不清楚离校手续审批情况,仍然需要到每个业务部门排队盖章;➢老师年底时:年终总结填写,仍要到各个系统去统计自己的工作量、科研情况,不能通过系统统一获取和生成;➢……3.单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如教务管理、图书馆管理、资产管理等),很难站在自己这个信息集上,进行整个学校的全面信息查询和决策分析,各个应用系统能够发挥的效益没有更好地利用和挖掘。
宁波地区中小学智慧校园评估标准

宁波市中小学“智慧校园”评估标准为深入推进宁波智慧教育的建设与应用,促进并引领我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根据《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宁波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2014—2016年宁波智慧教育建设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宁波市中小学“智慧校园”评估标准》,供各县(市)区和学校参考执行。
一、意义与目标“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高级阶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也是智慧教育建设的前沿阵地。
根据全市智慧教育建设推进要求,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从“数字化校园”到“智慧校园”建设的跨越,实现全市200所左右的中小学校达到“智慧校园”建设标准。
学校通过“智慧校园”的创建,使教育更加均衡化、教学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
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将信息化作为学校现代化建设、科研、培训、评价等各项工作的核心驱动力,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成为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以及后勤安保服务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让学校中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互动更加集约高效、智能便捷。
二、定义与特征“智慧校园”应该包括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便利舒适的校园生活、开放有效的教学课堂等方面。
智慧校园具有三个核心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师生教学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桥梁。
三、评估范围及建设时间本评估标准适用于宁波市中小学校,建设时间为2016年至2020年。
四、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
教育云平台高中教育云平台必须要有研究报告和项目设计

教育云平台高中教育云平台必须要有研究报告和项目设计摘要: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基于“教育云“技术的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充分整合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提升高中教育的信息服务能力,促进交流、共享资源、降低运行成本达到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最终目的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
尤其在近几年全国各地高中学校在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上进行了多项改革。
其中将数字化资源建设列为重点建设项目。
经过几年的发展诸多高中学校都建设大量的信息资源如网络公开课等。
这些举措,是现代的高中教育适应新技术、新媒体条件下的改革之路。
但是当前的信息资源建设中仍然存在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信息和资源缺乏共享等问题,制约了高中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引进云计算技术探讨基于教育云的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显得尤为紧要。
一、云计算技术的背景当前云计算技术已经成为最高效的计算资源调度方法之一。
云计算以并行计算、分布式存储和虚拟化技术为技术核心,将网络资源整合成一个庞大的信息处理和数据存储“资源池”。
通过对于资源和服务的集中调度和管理,云计算平台能够按需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包括共享的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
基于云计算模式服务供应商能够将计算能力作为资源按需地提供给所有用户。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日趋完善XXX、XXX等大型企业将云计算的应用再次推上了新的高度。
越来越多的行业和公司也在应用云计算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云计算具有超大规模、高扩展性、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廉价等优点采用云计算构建国家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能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公共服务的集约化、效益化、优质化发展形成稳定可靠、低成本的运营体系。
二、高中教育信息化中面临的挑战基于现有的高中教育行业的特点可以看到在未来信息化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大量用户的分时段访问由于中小学教育市场潜力巨大所以系统需要能够应对大量用户访问的压力,要具有较高的性能;与此同时由于教育行业的特点用户的访问可能是比较集中的、分时段的,在很多时间系统资源可能处于闲置状态。
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前景及行业发展新方向分析

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前景及行业发展新方向分析一、智慧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泛在。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
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4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22906亿元,同比增长4.1%。
2018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32222亿元,同比增长6.7%,教育支出占2018年GDP比重为3.58%。
国际上衡量教育支出的标准线为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要达到 4.07%~4.25%,才能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我国人均GDP早已跨入800~1000美元行列,但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未达到4.07%~4.25%的国际标准。
由此可见,我国教育投入总额逐年增长,但相对于我国逐年增加的教育需求来说仍然是不足的,未来我国教育行业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建立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系,提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
2012年中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已达2233亿元,2013年以来,在线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均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从而推动我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到了2017年中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增长至4542亿元,同比增长19.09%。
综合在线教育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市场规模综合测算得出,2018年中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约为5320亿元,同比增长17.13%。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随着教育理念不断深化与改革,国家教育部门对于高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者利用信息化优势能够有效创新教学推进模式,更好地实现有效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
因此,现阶段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了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为培养优秀社会人才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证。
基于此,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教学管理引言信息化背景下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学管理资源共享对高校维持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教学管理资源共享可以加速高校信息化教学,并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保障。
予以高校教学工作充足的创新改革机遇,借助高校教学管理资源共享各高校之间可以实现更加充分的交流与了解。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意义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将教育信息化充分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发展的指导作用。
2012年以来,教育部不断开展全国教育信息化推进会议。
有关部门在会议上对于教育信息化做了众多战略部署,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需要学校管理部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包含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等多元技术的教学网络环境。
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合理推进信息化教学,能够优化当前的教学管理模式,同时能够巧妙地结合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高校的实际发展,充分发挥新技术开发教学资源的优势,这对于提高高校的综合管理水平以及培养优秀的高校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信息化背景下教学管理资源共享状况(一)高校教学管理资源共享方式存在问题高校教学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作为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共享方式为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管理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之所以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资源共享让位发挥出充分作用,是因为高校自身的教学管理资源共享方式存在一定问题。
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发展白皮书

目录第一章、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应用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1)(一)、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新变化 (1)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颁布,推进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 (1)2、信息化带动教育管理科学化,促进教育公平 (4)3、信息化引领教学模式变革,提升以学习者为中心、众人参与的现代教育理念 . 54、信息化推动科研跨国交流,见证国家科技水平跨越式发展 (5)5、信息化催热校企互动,带领教育社会化发展步伐 (6)(二)、教育行业信息化技术发展大势分析 (7)1、云计算等新技术深入应用,将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7)2、基础网络建设中有线与无线的融合,无线网络与个人移动终端的融合,助力泛在教育的普及 (8)3、大数据技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新变革 (9)第二章、中国教育信息化规划及典型应用分析 (10)(一)、中国教育信息化规划 (10)1、教育部信息化规划——顶层设计 (10)2、省市级教育管理机构—基础教育信息化部署 (11)3、教育机构—高等教育信息化部署 (14)(二)、中国教育机构信息化典型架构和案例分析 (17)1、中国教育管理信息化 (17)2、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 (21)3、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 (24)4、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 (27)第三章、赛迪建议 (30)(一)、以信息化建设为桥梁,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共享 (30)(二)、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提高校园信息化承载能力 (30)(三)、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0)(四)、加强云、移动、大数据、社交等技术应用,推进教育模式创新 (31)图目录图 1 2010-2012年中国教育信息化投资规模 (1)图 2 2011-2012年教育信息化投资结构的变化 (2)图 3 国家区域教育云平台建设标准 (17)图 4 区域教育云整体解决方案 (18)图 5 华为龙岗区域教育云项目 (20)图 6 电子书包解决方案 (22)图 7 华为龙岗区域数字教育电子书包项目 (23)图 8 数字化校园网络 (24)图 9 敏捷校园网总体架构 (25)图 10 华为天津大学基础网络项目 (26)图 11 数字化教室 (28)图 12 高清互动教室解决方案 (28)表目录表1 主要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和政策比较 (2)表2 部分省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部署 (11)表3 部分区县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部署 (13)表4 部分高校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部署 (15)第一章、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应用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新变化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颁布,推进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2012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我部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制定和实施《规划》,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广泛组织开展学习,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大意义和《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目标、发展任务、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要加强统筹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有力、有序推进《规划》的组织实施。
要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信息化工作。
要落实工作责任,严格督查考核,切实把《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在落实《规划》过程中出台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应及时报告我部。
附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一二年三月十三日附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2012年3月- 2 -目录序言 (1)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2)第一章现状与挑战 (2)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2)第三章发展目标 (3)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5)第四章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5)第五章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7第六章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9第七章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11)第八章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13)第九章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14)第十章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16)第十一章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17)第三部分行动计划 (19)第十二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 (19)第十三章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动 (20)第十四章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 (21)第十五章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 (22)第十六章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 (24)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26)第十七章加强组织领导 (26)第十八章完善政策法规 (26)第十九章做好技术服务 (27)第二十章落实经费投入 (28)实施 (29)序言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
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必须充分认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全面部署、加快实施,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1第一部分总体战略第一章现状与挑战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2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发展任务。
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
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坚持以下工作方针:面向未来,育人为本。
面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要求,面向未来国力竞争和创新人才成长的需要,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
应用驱动,共建共享。
以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
统筹规划,分类推进。
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形成特色。
深度融合,引领创新。
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第三章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3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日趋丰富并得到广泛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不断完善,数字鸿沟显著缩小,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基本形成。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的作用,面向全社会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建设便捷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
充分依托公共通信资源,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有机结合,超前部署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网络,实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进一步整合和集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覆盖全国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体系,教育决策与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广泛普及。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
4第二部分发展任务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统筹规划、整体部署教育信息化发展任务。
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创新,助力破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通过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增强队伍能力、创新体制机制,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问题,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缩小数字化差距。
结合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针对基础教育实际需求,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全面提升应用能力。
促进所有学校师生享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足开好国家课标规定课程,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
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5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继续普及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创设绿色、安全、文明的应用环境。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栏一: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1.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
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各种信息化设施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教育技术运用力、专业人员支持力;☐师生、家长对信息化应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