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看明清时期的女性观
红楼梦与清代女性地位探析

红楼梦与清代女性地位探析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之一。
作为一部描写清代贵族生活的小说,红楼梦所揭示的社会阶层和性别差异问题,也成为了研究清代女性地位的一个重要角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红楼梦中出现的女性形象非常丰富,她们有陪伴贾家少主快乐成长的贾母、贾珠和贾蓉;有受尽家庭压迫和嫉妒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有绝美天仙般的秦可卿和晴雯;还有诙谐机智的妙玉和黛玉的好友小红等等。
这些形象中有些是虚构的,有些则可能是作者曹雪芹所见所闻的现实中的女性。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林黛玉和薛宝钗。
林黛玉是一个具有文化素养的才女,她敏感、清高、多愁善感,又喜欢打破传统束缚;薛宝钗则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女子,她贤淑、温柔、智慧超群,又经历着婚姻和政治的种种考验。
这两个人物形象,体现了清代女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然而,她们都最终以悲剧收场。
清代女性地位的现状与变迁红楼梦所描绘的社会背景是清代朝廷由满族人掌控,经济、文化上的阐释权以及地位掌握在汉族贵族手中。
而女性则被赋予了相当低下的地位,无论是在家庭内部还是在社会上,女性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束缚。
清代以前的女性地位还相对自由一些,比如在封建时代,华尔街配资妇女还有著名的世袭权。
到了清代,女性丧失了更多自由,特别是满族人亲自掌权后,对士人家庭女性的管束更加严格。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女性权利遭受剥夺的历史时期里,也产生了一些启蒙思想家和女权主义者。
如兰台公、红娘子等人提出了许多女性权利的诉求,希望打破传统婚姻和家庭的桎梏,增强女性教育和就业机会等等。
然而,即使在启蒙思想和女权理念的启示下,女性地位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依然抵不过主流儒家思想中的重男轻女的影响和制约。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红楼梦所倡导的女性自主和自由,显得更为珍贵和高贵。
红楼梦对女性地位的启示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如林黛玉、薛宝钗,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屈不挠,表现出了一种个性美和独立精神。
而红楼梦中的“才女”,尽管她们“降尊就卑,以嫁不肖之夫”,但她们却依然有一定的经济独立性和文化自信心,不易被束缚于传统的束缚中。
明清小说中的性别意识与爱情观念

明清小说中的性别意识与爱情观念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其间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其中不乏以性别意识与爱情观念为题材的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男女主角的性别差异和情感纠葛,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于爱情、婚姻和性别角色的认同和看法。
首先,明清小说中的性别意识展现出了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别差异是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的关键元素。
贾宝玉以温柔、细腻的性格形象深受读者喜爱,而林黛玉则被塑造成了一个倔强、独立的女子形象。
这种性别意识的展现不仅体现在角色的性格特点上,还体现在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地位上。
男性角色往往被赋予更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而女性角色则被束缚在传统的家庭和婚姻观念中。
其次,这些作品也表达了明清社会对于爱情观念的理解与认同。
在《西游记》中,唐僧和白骨精之间的爱情线索呼应了婚姻与性别观念。
唐僧代表了社会上对于纯洁、正义的期待,而白骨精则代表了邪恶和迷惑。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传统社会对于婚姻的期望,即男子应该娶纯洁、善良的女子为妻,而女子则应该在婚姻中忠诚、顺从。
这种爱情观念在明清小说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和传播。
此外,在明清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对女性的描写来展示对于性别角色的思考。
在《儿女英雄传》中,女主角凤姐以其聪明机智和勇敢果断的形象闻名。
她被赋予了男性化的特质,引发了对于女性跨越社会角色的思考和讨论。
这种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重新解读与描绘,不仅为小说故事增添了趣味和张力,还探索了性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明清小说中的爱情描绘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婚姻和家庭观念的认同和看法。
在《庐山谣》中,作者通过对富家子弟婚姻中小说情节的描写,展现了传统社会对于婚姻的看重和重要性。
这种对于婚姻的强调,体现了对于传统社会价值观的承认和传达。
总的来说,明清小说中的性别意识与爱情观念的描绘,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于性别角色、婚姻和爱情的理解和看法。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清时期人们对于性别角色与爱情观念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帮助我们思考当代社会中的性别和爱情观念,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平等地对待和看待性别差异。
红楼梦女权意识

红楼梦女权意识
目录
《红楼梦》中的女权意识
红楼梦女权意识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这部作品中,曹雪芹以细腻的笔触和深 刻的社会洞察力,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其中,女权意识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刻画了许多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不仅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也具有独立的思想和行动能力。例如,贾宝 玉的贴身丫鬟晴雯,虽然是个丫鬟,但她的聪明才智和独立性格却让人印象深刻。她不畏权贵,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敢于 追求自己的幸福
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此外,《红楼梦》中的许多女性形象都表现出了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例如,林黛玉虽然是贾宝玉的表妹,但她并不满足于成为封 建社会中的一个玩物。她热爱诗歌、音乐和绘画,有着独立的精神世界和追求。薛宝钗也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行动能力的女性形 象,她善良、聪明、有才华,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
红楼梦女权意识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往往被视为 男性的附属品或工具。但《红楼 梦》中的女性形象却打破了这种 观念,她们不仅具有独立的人格 和思想,也具有自己的情感和追 求。这种女权意识在当时的社会 中是非常罕见的的,反映了曹雪 芹对女性权益的深刻关注和尊重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女权意识表现了曹雪芹对女性地位和权益 的深刻关注和尊重。他通过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 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不公和困境,同时也表达了对女性独立、自由和 尊严的追求。这种女权意识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也为后来的女性解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汇报结束
总的来说,《红楼梦》中的女权 意识体现了曹雪芹对封建社会中 女性地位和权益的深刻关注和思 考。他通过刻画一系列鲜明的女 性形象,表达了对女性独立、自 由和尊严的追求,对封建社会中 的性别歧视和不公进行了深刻的 揭示和批判。这种女权意识在当 时的社会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也为后来的女性解放和社会进步 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义分析》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义分析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作品以林黛玉、贾元春、王熙凤等众多女性角色为主要创作对象,塑造了一批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在社会中的意义。
林黛玉:敏感而脆弱的灵魂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为复杂和深刻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特征,但也常因敏感而脆弱,情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林黛玉通过自身形象展现了婉约与豪放、脆弱与坚强并存的特点,深刻地表达了封建社会中女性被束缚、命运无常的冷酷现实。
贾元春:旧时传统与新时变革贾元春是贾府第四代主母,她体现了明媒正娶、妇德高尚的旧时传统观念。
然而,贾元春也被迫在复杂的家族关系中权衡利益和道德,她以自己的智慧与善良来维护家族和谐。
通过贾元春这一形象,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对女性地位提升和社会变革的期待。
王熙凤:商业头脑下的权谋女子王熙凤是一个具有强大商业头脑和权谋手段的女性形象。
她在男权社会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取了相当大的权力,并成功推动了贾府的经济繁荣。
然而,她也因为争权夺利而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王熙凤塑造了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内心世界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权力受限但又努力寻求自主地位。
妙玉:个人特立与自由追求妙玉是《红楼梦》中个人特立、不拘束于传统观念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没有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活出了自己追求自由的生活。
妙玉直言不讳地坚持自己的理念,展现了一个对社会规范产生质疑并勇敢表达意见的女性形象。
社会意义及启示通过《红楼梦》中这些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对女性地位的限制以及女性在其中所面对的困境和挑战。
同时,这些形象也体现了作者对封建传统观念的质疑和主张推动社会变革。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个体价值,为实现性别平等而努力。
结论《红楼梦》中塑造了一批深刻且不同特点的女性形象,呈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多舛、权力受限等问题。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封建道德观念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封建道德观念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写实小说,它深入描绘了其时封建道德观念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女性的困境与束缚。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既有强势的贵族女子,也有平庸的平民女子,她们的遭遇与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种种限制和压迫。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封建道德观念,以期更好地理解小说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封建道德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家庭地位与封建礼教在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中,女性的地位是低下的。
她们处于男性的控制之下,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和自主的选择权。
而《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正是受到了这一束缚。
例如,贾府的女性成员,尽管出身贵族,却时刻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
她们被要求要顺从、谦让、勤俭持家,以维持家族的声誉。
在这种道德观念的笼罩下,贾府的女性往往被迫压抑自己的个性,成为无足轻重、唯唯诺诺的配角。
婚姻与儿女情长在封建社会的婚姻观念中,女性仅仅是整个家庭联姻的筹码与工具,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伴侣。
这一现象在《红楼梦》中也得到了再次印证。
例如,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等女性成员,无论她们是否愿意,都被迫追随父母的安排,与她们并不喜欢或欣赏的男子结婚。
当她们忍受不了婚姻的折磨,或是有所异动时,往往会受到家族的责难和社会的非议,被认为是不孝不顺的女子。
在封建社会,女性的价值几乎完全取决于她们能否生育后代。
这种价值观也在《红楼梦》中得到了体现。
贾母和贾琏为了生育贾府的后代,发动了一场类似于排卵的活动,希望有所得。
这种以产子为中心的观念,使女性在家庭中成为了生育工具,而非独立的个体。
女性的身份和地位被婚姻和出生男孩的能力所左右,这是封建道德观念对女性施加的又一种束缚。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贾府的女性成员贾府的女性成员是《红楼梦》中最突出的女性形象之一。
从贾母、王夫人到林黛玉、袭人等人物,她们各自展现了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却都受到了封建道德观念的限制。
《红楼梦》中的性别观与女性地位

社会地位:红楼梦中 的人物社会地位不同 ,性别观念也不同,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 级观念和等级制度
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
男女在婚姻和爱情中的角色和地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女性在文学和文化中的形象和价值
女性在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担着家庭管理和照顾家庭成员的责任。 女性在家庭中拥有一定地位和权力,能够参与家庭决策,对家庭事务产生影响。 女性在家庭中受到尊重和重视,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传承者和保护者。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XX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男尊女卑: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女性被视为次要的性别
女性命运: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受到限制和束缚,缺乏自主权和选择权
女性形象:女性在小说中被描绘为美丽、温柔、善良、贤惠等传统美德的化身
女性地位:女性在小说中虽然受到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但也有一些女性表现出独立、 勇敢、智慧等品质,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观
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可能有所不同。
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贾母、王夫人等, 她们在家庭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威。
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大多处于婚姻状态,她们在婚姻中扮演着妻子和 母亲的角色,她们的婚姻地位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家庭背景、个人品德等。
的自我意识
王熙凤:精明 能干,善于经 营,具有强烈
的权力欲望
薛宝钗:温婉 贤淑,端庄文 雅,遵循封建
礼教
晴雯:聪明伶俐, 性格刚烈,反抗性 强
红楼梦中的女性观殖民与明清女性文化

《红楼梦》女性观与明清女性文化【作者】薛海燕山东大学文学院97级博士生。
济南市,250100《红楼梦》首章作者自叙云:“忽念及当时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
……我之罪故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言明“我”对女性的尊重出自女性自身的杰出表现。
引文中“历历有人”一语亦确属明清女性文化的实际写照。
这说明《红楼梦》的女性观与明清女性文化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打算由此入手分析小说作者对女性文化的具体体悟,把握小说的女性观对女性文化的审思、观照意义。
如所周知,《红楼梦》的女性观集中地表现于书中人物贾宝玉对待女性的态度。
不过贾宝玉的态度之所以能够体现文本倾向,主要并不在于他是书中主要人物,而在于《红楼梦》的叙事视角机制确定了作者“我”与贾宝玉之间的“等同”关系,这与传统白话小说由叙事者“说书人”超然地讲述他人故事的叙事倾向显然大异其趣。
《红楼梦》开卷首段云:此开卷第一回也。
作者自云:因曾经历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作者自云写的是“我”的回忆性自传,叙事方式正如作者所言: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
之后,《红楼梦》像一般白话小说一样,由说书人“在下”讲述故事,说女娲补天遗一石,被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捡起,携往“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一遭,又不知过了几历几劫,空空道人经过青埂峰下,“忽见一块大石,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
”石头向空空道人表白:我师何太痴也?至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能说强似前人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解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
……作者自叙中“我”惦记的闺阁女子转化为石头言说中几个“半世亲睹亲闻”、“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的“异样女子”。
最新大学毕业论文——简论《红楼梦》的女性观精选

简论《《红楼梦》》的女性观徐炳言摘要:《红楼梦》成书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可以说,对它的研究从它诞生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有对《红楼梦》成书的考证,有对《红楼梦》究竟所隐何人家事的考证等等。
不过对于《红楼梦》中的女性观的研究,却并没有形成专著。
曹雪芹所寄托于《红楼梦》中的,有他超越于当时时代的女性观。
赞赏女性才干,关注女性命运,提倡自主婚姻,反对男尊女卑。
通过无数女性的悲惨命运,期盼女性的个性解放。
关键字:《红楼梦》;女性观SUMMARYIt is a patriarchal society in ancient China, the so-called male who is not equal to roughly patrilineal, because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if not as the father of the man also enjoy more rights than women not as a mother, which caused by a variety of social phenomenon, although at the time was seen as normal, but today it is should be worth our reflection. Which cao xueqin's "Dream of Red Chamber" as a predominantly about women of great works of literature, it is in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for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exploring nature with unique side,this paper aims to cao xueqin analyzing the typical individualcharacter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spects its character, analysis of its living environment,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and mea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Key words:female consciousness、Dream of Red Chamber、awakening引言:鲁迅先生曾说:“自从《红楼梦》出现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4
·
人文科技
从《红楼梦》看明清时期的女性观
赵继安
(郑大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新郑 451100)
摘 要:从女性观的视角品读《红楼梦》,发现这部古典文
学小说堪称是一部女性的赞歌。
小说中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每一位女性身上都散发着空前、独特、超越时代的精神,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女清男浊”的世界。
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可以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尊重女权、尊重女性的鸿篇巨制。
本文深入分析了《红楼梦》中所体现的女性观,并探讨了《红楼梦》中女性观的成因及启示,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红楼梦》;明清时期;女性观0 引言
《红楼梦》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女人戏,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女清男浊”、“女子胜男”、
“才女有德”的思想。
这部小说中的每一位女性都是一道旖旎的风光,美不胜收。
一个个独特的女性共同唱响了一首“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千古悲歌!为何《红楼梦》的女性有才、有德、有美,最后却都不得善终。
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1 《红楼梦》女性观的独具一格
《红楼梦》中的女儿们兼具“才德美”,不仅容貌美,心灵也特别美,而且由内到外都美得很有个性。
拿林黛玉来说,“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让从小在女儿群里长大的贾宝玉都看失了神。
不仅如此,林黛玉还有绝世的才情和诗人气质。
就连《红楼梦》中的丫鬟们一个个也是臻于妙境,晴雯傲气、小红乖巧、鸳鸯灵巧。
就像贾宝玉说得那样“我见了女儿就感到清爽,见了男人就感到浊臭逼人”。
《红楼梦》中的女儿们都是“水做得骨肉”,钟灵毓秀,文韬武略、诗情才气、治家才干样样不输男人。
反观《红楼梦》中的男人,一派庸碌无能的景象。
《红楼梦》中体现的最独特的女性观是女性对独立与自由的追求,对封建落后制度的坚决反抗。
林黛玉被贾母设计调包后,郁郁而终;鸳鸯宁死不给贾赦做妾;晴雯被扣上“狐狸精”的骂名,宁死不肯低头;司棋与表哥相恋,敢作敢当。
作者通过对女性形象的高度赞美,表达了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肯定,传达出一种“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的观点。
2 《红楼梦》中体现的明清时期女性观2.1 《红楼梦》进一步肯定了女性对自我本质、自我价值的追求
《红楼梦》的女性形象并非十全十美,但她们对自我本质、自我价值的追求,甚至令男人望尘莫及。
才情和诗人气质是林黛玉自我价值的体现。
林黛玉从不掩饰自己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在大观园日常作诗活动中,林黛玉总是占据翘楚位置。
元春省亲回家时,黛玉不仅大展奇才,还主动帮助宝玉作诗。
她所作的《葬花吟》就是自我本质、自我价值的真实写作。
探春不似黛玉这般“弱不禁风”,她是一位女中丈夫,有着见识非凡,时刻想着出去见一番世面。
面对贾府日益衰败的局面,她决心改革,力挽狂澜。
连王熙凤都夸赞她“更厉害一层了”。
晴雯虽是个地位卑贱的丫头,却从不认为“谁又比谁高贵些”。
抄检大观园时,晴雯是唯一一个敢于反抗的丫头。
这说明她对人格平等的大胆追求。
《红楼梦》中的每一位女性都有着明确的自我追求,为了追求自我本质、自我价值,敢于和封建制度、封建权威作斗争。
2.2 《红楼梦》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揭示封建社会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
《红楼梦》的女性虽然才情不输于男性,也勇于展示自己的才情。
但是,在才与德之间,她们的思想天平仍倾向于德。
这说明在封建社会女性“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束缚下,女性是根本不可能完全觉醒的。
一方面,她们想要追求独立、自由;另一方面,社会也没有具备让女性独立的环境,她们找不到与封建社会及制度作斗争的出路。
这就是《红楼梦》中女性所处的生存困境。
曹雪芹通过描写女性对传统道德标准的维护和社会对女性觉醒意识的扼杀揭示了《红楼梦》中女性的生存困境。
《红楼梦》中的女性虽然个性鲜明,又颇有才情,但并没有背离传统的道德标准。
这体现在她们对传统妇德的自觉维护上。
宝钗是自觉回归传统妇德的代表。
若论才情,她虽比不上黛玉,却也是佼佼者。
但她却拒绝加入诗社,认为作诗这些活动是没有必要的。
而且她还经常告诫宝玉要走仕途经济之路。
湘云性情豪爽,对女性的才情也比较宽容,却也奉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
这反映出了《红楼梦》中女性对传统道德标准的自觉维护。
黛玉从不说这些“混账话”,她对男权社会中的男女社会分工和角色定位十分不屑。
这点从她对“红拂”这位女丈夫的追捧可以看出来。
但是,对于封建妇德,黛玉一直保持游离态度,她自己从不做女工,也不反对别的女性做女工。
这是由于她从小所处的宽松的成长环境造成的。
黛玉虽然有着初步的女性觉醒意识。
但整个封建社会对黛玉的这种意识根本不认可,甚至极力扼杀。
贾府里那些姨太太、婆子也都经历过天真烂漫的时代,最终也变得和男人一样污浊不堪,因为她们的思想已经被男权社会同化和改造。
黛玉的叛逆性是《红楼梦》中女儿之最,却也会在宝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教下感到羞愧。
上至贾母,下至丫鬟、婆子也都认为宝钗比黛玉更适合做宝二奶奶。
换个角度说,黛玉最终没能和宝玉走到一起,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对女性觉醒意识扼杀的结果。
2.3 《红楼梦》对建设和谐两性文化的思考《红楼梦》中提到了“意淫观”,这实际上是曹雪芹对两性文化以及两性关系的一种美好愿望。
从《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可以看出,“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表达出一种和谐的两性观,即两性之间是基于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建立起来的一种“良友”关系,没有任何功利性的成分。
贾宝玉最后出家的结局告诉我们在传统的封建社会,这样和谐的两性文化只是曹雪芹的一个梦,终将化成泡影。
但是,曹雪芹对建设和谐两性文化的思考给后世的启示是值得肯定的。
3 《红楼梦》女性观的社会成因
《红楼梦》中的女儿们最终都以悲剧收场是时代使然、社会使然、命运使然。
曹雪芹巧妙地将《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性命运与整个大的社会背景、社会环境联系起来,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制度对自由、婚姻的破坏以及对女性觉醒意识的扼杀。
曹雪芹通过钗黛悲剧全面地揭示了爱情、婚姻与整个社会的联系。
在封建社会,爱情和婚姻不仅是男女两个人的事,而且关乎两个家庭的利益。
在这个利益关系中,女性受到压迫欺辱的不平等待遇。
无论是像黛玉一样大胆追求女性觉醒意识,还是像宝钗一样自觉压制自身的女性觉醒意识,结果都是以悲剧收场。
这说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环境是根本不允许女性觉醒意识萌芽和发展的。
4 结语
本文通过《红楼梦》中的女性命运的探索,可以窥视到整个明清时期女性所处的生存境遇。
虽然小说以女性群体的悲剧性毁灭结尾。
但笔者认为这样彻底的毁灭更能激发更多女性觉醒的意识,引导女性思考:应该如何生存?单从《红楼梦》本身而言,《红楼梦》中女儿们“清”就“清”在女性意识的觉醒上,对自我本质、自我价值的追求上。
参考文献:[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76-77,51,1101,1055.[2] 杨隽.谈《红楼梦》的女性观[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3] 薛海燕.《红楼梦》女性观与明清女性文化[J].红楼
梦学刊,2000(2).[4] 吴新雷.红楼梦与曹雪芹江南家世[J].明清小说研究,
2006(4).[5] 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