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红楼梦中的女子“诗教”》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河北省承德高二下册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含解析

【最新】河北省承德高二下册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含解析

河北省承德八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语自先秦发轫,迄于明清,世代沿用,屡见不鲜。

作为一个具有久远生命力的词语,它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词义,又伴随历史的演进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天下”一词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其间所反映的人文情怀尤其值得注意。

先秦时期,“民”的因素已经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

如《论语》中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中论述“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的“天下”是天下之人的意思,亦即天下的百姓。

更为典型的是《孟子•梁惠王下》的记载,齐宣公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的“天下”无疑应当理解为“百姓”或“民众”,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所体现的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

这种思想发展至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一词的人文观念继续向前拓展。

《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语,读者于其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呼之欲出的“百姓”二字。

身为北宋名臣,目睹日渐加深的内忧外患,国家命运、民生艰难每每牵动范仲淹的思绪,他还在《奏上时务疏》中不厌其烦地阐述:“以德服人,天下欣载;以力服人,天下怨望。

”“勿为苛酷,示天下之慈也”“不兴土木,示天下之俭”“舍一心之私,从万人之望,示天下之公”。

可以看出,“天下”一语固有的地域概念,已经明确地向人文领域拓展,这里的“天下”更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风俗文明概念的引入,是“天下”一词向人文领域拓展的最重要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该书卷十三以整整一卷的篇幅,对历代人心风俗演变进行总结,极具探讨价值。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检测练习(附参考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检测练习(附参考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检测练习(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读《红楼》,趣辨人”活动小组设计了一道试题如下,请给出横线处补写最恰当的一项()豪迈如史湘云, ① ;稳重如薛宝钗,② ;唯有敏感如林黛玉, ③ 。

A.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②也有掩埋落花的幽情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B.①也有掩埋落花的幽情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C.①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③也有掩埋落花的幽情D.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②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③也有掩埋落花的幽情二、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多次用到“岔话”方式,在叙写某事时停住而转向其他事。

岔话不仅使人物心理微妙丰富,也自然转换了情节。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李纨等人向王熙凤申请诗社活动经费时,被王熙凤揭穿老底说她一年收入很多,以下是两人的对话。

李纨笑道:“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

这东西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他还是这么着;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得出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气的我只要给平儿打报不平儿。

忖夺了半日,好容易‘狗长尾巴尖儿’的好日子,又怕老太太心里不受用,因此没来,究竟气还未平。

你今儿又招我来了。

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

”说的众人都笑了。

凤姐儿忙笑道:“竟不是为诗为画来找我,这脸子竟是为平儿来报仇的。

竟不承望平儿有你这一位仗腰子的人。

早知道,便有鬼拉着我的手打他,我也不打了。

平姑娘,过来!我当着大奶奶姑娘们替你赔个不是,担待我酒后无德罢。

”说着,众人又都笑起来了。

2.此处岔话转移后的话题是什么?3.转移话题后达到了什么效果?4.反映了李纨怎样的性格特征?近期阅读《红楼梦》,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末世危机。

高考语文试卷海淀区

高考语文试卷海淀区

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之冠”。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风俗民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衰落。

1.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B.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风俗民情。

C. 《红楼梦》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塑造,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衰落。

D. 《红楼梦》是曹雪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

2. 下列关于《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贾宝玉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具有反叛精神。

B. 林黛玉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代表,她聪明、敏感、多愁善感。

C. 薛宝钗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代表,她端庄、稳重、贤良淑德。

D.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小说的核心情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AI)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AI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担忧。

本文将探讨AI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下列关于AI技术发展趋势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I技术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

B. AI技术将取代人类的工作岗位。

C. AI技术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D. AI技术将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2. 下列关于AI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I技术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 AI技术将引发就业问题。

C. AI技术将提高人类道德水平。

D. AI技术将加剧社会贫富差距。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者,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孔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专题七:整本书阅读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专题七:整本书阅读

专题七整本书阅读题组1. (2022北京卷,10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开头,作者自道书名说:(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除了《红楼梦》外,这里还提到了小说另外四个书名。

请从中任选三个,解释这些书名和作品内容有何关联。

(6分)答:示例以《石头记》为名,是因为全书写了石头记录的自己红尘历劫的故事。

以《情僧录》为名,是由于书中人物因情而参透世相,有助人解脱苦恼之意。

以《风月宝鉴》为名,是由于“风月宝鉴”是小说中出现的道具,小说以此命名,有规劝人去淫向善之意。

以《金陵十二钗》为名,是由于“十二钗”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凸显“为闺阁立传”之意。

(答出其中三个即可)[解析]关于为什么定名为《石头记》,书中第一回有记载:远古时期女娲娘娘炼成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补天,最后剩下一块,扔在大荒山青埂峰下。

后来有一僧一道来到青埂峰下,石头请求他们带自己入红尘享受,于是和尚将石头变成美玉放入袖中,入世历劫。

后来,有个空空道人路过青埂峰下,见到一块巨石上面刻着石头被携入红尘、投胎人世间的一番经历,就将石头上的文字抄下来,定名为《石头记》。

故《石头记》全书便写了石头记录的自己红尘历劫的故事。

至于命名为《情僧录》的原因,题中直言“(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再联系书中“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惨结局,可以理解“自色悟空”的道理,进而可以理解本书有教人参透世相、摆脱苦难的意味。

书中第十二回介绍了“风月宝鉴”:“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

部编高中必修下整本书阅读《红楼梦》阅读检测题(含答案+解析)(精校Word版)

部编高中必修下整本书阅读《红楼梦》阅读检测题(含答案+解析)(精校Word版)

部编高中必修下整本书阅读《红楼梦》阅读检测题(含答案+解析)(精校Word版)一、根据小说内容,填空:1.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被打死的小乡绅之子叫__________,凶手是诨名叫“呆霸王”的__________。

案子中被拐卖的丫头是住在葫芦庙旁的__________的女儿__________,即后来跟着林黛玉学诗的___________。

【答案】(1). 冯渊(2). 薛蟠(3). 甄士隐(4). 甄英莲(5). 香菱【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

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此题考核“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情节,注意根据原文作答。

2.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闻到的奇香叫____________,饮的仙茶叫__________,品的酒叫___________,听的歌曲名叫____________。

【答案】(1). 群芳髓(2). 千红一窟(3). 万艳同杯(4). 红楼梦【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

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此题考核“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的情节,注意根据原文作答。

3. 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所见到的对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入“孽海情天”宫门时,又见到一副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答案】(1). 假作真时真亦假,(2). 无为有处有还无(3). 厚地高天,(4). 堪叹古今情不尽【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

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后集训部编版必修下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后集训部编版必修下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9【基础测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①________,在今天也后无来者。

曹雪芹不仅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填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

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

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秋雨摧残,“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不能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②________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③________的纨绔子弟。

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

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从而寄托了他物我合一、物极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①前无古人②才思敏捷③不学无术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引用“芳心一点娇无力”等诗词,增加了文学性,富有感染力。

②三个“却”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

③引用与排比的综合使用,更加有力地论证了“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课后集训部编版必修下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课后集训部编版必修下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7单元《红楼梦》【基础测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曹雪芹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不能不说这为他日后创作《红楼梦》奠定了基础。

后来遭遇变故,生活贫困,过起了________的生活。

在历史上曹雪芹并不出名,对于像曹雪芹这样以一部作品________的人物来说,( )毕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后认识曹雪芹的。

曹雪芹为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写了不少诗和判词,其中大都预示了她们悲惨的命运,对于喜爱《红楼梦》的读者而言,有时真有点________。

可是当前《红楼梦》在社会人群中的阅读状况堪忧,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被读者近年来推举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

《红楼梦》面世以后,曾有过几次集中的被“围观”热潮,与之相伴的学术、艺术争论也不断出现。

20世纪80年代,87版电视剧《红楼梦》借助刚刚火热的电视,红遍了整个中国。

在当前某个普通事件常常也能________流行起来的年代,作为经典的《红楼梦》遭冷遇、不流行、难读,只能说“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无所有闻名于世不堪卒读莫名其妙B.家徒四壁闻名于世不忍卒读莫名其妙C.家徒四壁闻名遐迩不堪卒读神乎其神D.一无所有闻名遐迩不忍卒读神乎其神【答案】B 【解析】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多形容非常贫穷。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堵墙,形容十分贫穷。

根据“遭遇变故,生活贫困”,选用“家徒四壁”,排除A、D。

闻名于世:全世界都知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形容非常著名。

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根据“在历史上曹雪芹并不出名”,选用“闻名于世”,排除C。

不堪卒读:形容文章写得凄惨悲苦,令人心酸,不忍读完;也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悲剧:“冷月葬花魂"叶朗①《红楼梦》的悲剧性是什么,红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不在于贵族之家的衰亡,而在于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是美的毁灭的悲剧。

②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情”字,他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追求“有情之天下",追求春天。

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

在他看来,“有情之天下”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大观园就是“有情之天下"的理想世界。

③大观园是“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影。

脂砚斋和红学家们都谈到过。

“太虚幻境"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大观园也是。

这里聚集了一群明亮、活泼、聪明、灵巧、热烈、多情的少女,她们把生命和爱情结为一体,她们维护爱的尊严,维护人性的尊严。

她们追求“情"的自由,追求“情”的解放,追求“有情之天下",追求春天。

这里有□□□□:龄官在蔷薇花架下,在地上一点一画地画了十几个“蔷”字,连下大雨也没有感觉。

这里有秋爽结社:从探春提议结海棠社开始,大观园的女儿们一次又一次聚会,赋诗,咏海棠,咏菊花,咏梅花等等。

这里有黛玉葬花:黛玉用花囊把落花装在袋里,埋在一个花冢之中,并作葬花吟。

这里又有□□□□:湘云吃醉了酒,在山子后面一块青板石凳子上睡着了,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口里还作睡语,作酒令。

④但这个理想世界被周围的恶浊世界所包围,不断受到打击和推残。

大观园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凉之雾",很快呈现出秋风肃杀、百卉凋零的景象。

《红楼梦》的悲剧是“有情之天下”的毁灭,而不是贵族之家的没落,用黛玉的诗句就是“冷月葬花魂"。

⑤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从贾政、王夫人等统治阶层的人看来,她们悲惨的结局都是由她们的“不端”“过失"引起的,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是反映明清之际女性诗歌教育的绝佳典范。

从红楼女子的诗教,我们可以窥探出中国古代诗教在女性身上绽放出的零星光芒。

女性美德的培养是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

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处于矛盾之中,虽有一些开明之士从“由礼而通诗”的角度肯定女子研习诗文,但只有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认为教女子识文断字有助于“见礼明透”。

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并体现出对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反击。

红楼女子身份不同,地位悬殊,但唯有在诗词面前,她们有了乐趣,有了美好,有了平等,有了尊严。

红楼女子能接受到包括“诗教”在内的良好教育。

元春入宫前自幼系贾母教养,贾府三春也都有专门的塾师,黛玉在进贾府前也有贾雨村做过她的私塾老师,宝钗读书识字较之其兄竟高过十倍。

同时,贾府的读书环境和读书氛围为她们提供了良好的诗教环境。

此外,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也为她们接受诗歌教育提供了方便,尤其是《牡丹亭》《西厢记》等优秀戏曲中的曲词诗句,更能够感染人,形成艺术共鸣。

这些均可见当时富贵人家女子的启蒙教育情况。

在大观园中,诗教更是无处不在。

诗歌是她们的生活方式,也是有趣的学习模式。

大观园中五次结诗社;每逢节日庆祝更是要命题限韵写诗,评出魁首。

这种结社做诗、联诗赛诗活动,是宝玉和女孩子们经常拿来闲遣时光的游戏。

即使是最普通的女孩子香菱也习诗,在黛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导下,几日后便能谈出些体会。

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切磋,实际上就是诗歌创作中面向现实、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教育过程,对女子诗教成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红楼女子因足不出户,其诗词创作往往多是对景物情状的摹写与感慨,如黛玉的《桃花行》《秋窗风雨夕》和宝钗的《咏海棠》《忆菊》。

这些诗作往往表现出女子细腻的内心和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

在诗歌风格上,除宝钗的“含蓄浑厚”“温雅沉着”外,整体偏阴柔,如黛玉的《葬花吟》。

在作诗手法上常引用或化用唐人诗句,如黛玉的“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化用了白居易的“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薛宝钗在《牙牌令》其四中的“水荇牵风翠带长”引自杜甫的《曲江对雨》。

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指出:“清代学术之盛,为此前所未有,妇女也得沾余泽。

”此时期女子教育的内容涉及广泛,以诗词教育最甚。

其原因是女子比较感性,诗词的艺术魅力与女性自身的心理特性相契合。

据统计,专门收录清代妇女诗集的作品就有多部,可看出清代女子诗词创作之盛。

红楼是明清女子诗教一隅。

纵观明清之际,虽然正统礼教观念始终压抑着女子的才情与热情,但是思想进步的大家们,为女子读书而辩护,并亲自任闺塾师,使得越来越多的女子享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出现了大量以诗才彰显的女子,如有着“林下风者”之誉的黄媛介、江南才女吴藻等,她们著作存世的背后,无疑是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选自刘娜《<红楼梦>中的女子“诗教”》,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专门的塾师或专人教养是红楼女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最重要的方式。

B.红楼女子的诗教既有贾府读书环境的影响,也有在生活中学习切磋的因素。

C.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依然沿用了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D.红楼女子的诗作多是对景物情状的摹写与感慨,在诗风上都显阴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菱在黛玉的教导下几日后便能谈出些体会”,这个例子说明学习交流对女子诗教成长具有促进作用。

B.文章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内容、风格和作诗手法等角度阐述了红楼女子的诗歌创作情
况。

C.清代女性诗人频出,妇女诗集大量出现,这是这个时期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重要证据。

D.大观园中,诗教无处不在,文章以红楼女子的诗教典范为例,指向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的矛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女子主要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切磋和借鉴前人诗作的方式来提升创作水平。

B.清代女子诗词创作之盛,与女性的心理特性相关,也是女子诗教发展的必然结果。

C.红楼女子摆脱了正统礼教观念的束缚,因而彰显诗才,表现出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

D.明清之际,更多女子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得益于思想进步的大家们所做的努力。

参考答案:
1.B
2.D
3.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