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版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 家庭、婚姻和性
婚姻、家庭与社会1

帕森斯假说 婚姻制度本身的缺陷 责任、生育-情感、快乐 女性提出离婚的比例提高:女性独立意识 的增强
李银河的性法律批判
即在任何情况下,性都不应当以任何理由成为惩 罚的对象,但涉及到强奸和儿童时,会有些问题。 李银河主张自愿的性是无罪的,至少不属于违反 刑法。 第一点是废除自愿年龄线 聚众淫乱,引诱妇女卖淫,李银河认为是属于道 德范畴的,甚至是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应当给 予尊重。 无法证明性器官比手和脚更重要,所以对性器官 的冒犯应当和对脚和手的冒犯一样处理。
美家庭观念变化大:非婚家庭首超婚姻家 美家庭观念变化大: 庭
美国统计局日前发布了2005年 美国统计局日前发布了2005年“美国社会情况调查 报告” 报告显示,历史上第一次, 报告”,报告显示,历史上第一次,传统的婚姻模 式不再是美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家庭生活模式。 式不再是美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家庭生活模式。在 当前的美国社会中,有接近5580万个家庭不是传统 当前的美国社会中,有接近5580万个家庭不是传统 的婚姻家庭,这占到了全美家庭总数的50.2%。 的婚姻家庭,这占到了全美家庭总数的50.2%。 ( 2006年10月17日10:20 石 2006年10月17日 家庄日报)
二、家庭功能
宗教功能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 司法功能 (血亲复仇) 血亲复仇) 保护功能 (保护住房财产) 保护住房财产) 经济功能 (家庭作为生产劳动组织) 家庭作为生产劳动组织) 社会化功能 (子女教育) 子女教育) 生育功能 文化功能 (闲暇,游戏) 闲暇,游戏)
功能主义:社会化、情感和陪伴、性规范 和经济合作 冲突主义:性别不平等的主要场所
三、西方社会非主流模式的家庭形式
无子女家庭(丁克) 同性恋家庭 群婚制与社区家庭 开放式婚姻
管理学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课件

性生活中最根本的矛盾是:性行为要求“自私”,否则自 己就无法达到性高潮;但是性关系却要求“无私”,否则 无法与对方共享。这就是社会因素对于性生活的最主要影 响。
三、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
(一)性、爱情、婚姻三者的关系
在以往的社会中,基本上是婚姻主宰着爱情,也主宰着性。 现在爱情正在逐渐变成性生活和婚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
性别的、代际的和经济的独立、平等与民主的意识正在日 益渗入家庭。它们经常与传统的家庭伦理产生差异与冲突, 形成当前家内人际关系的显著特征。
二、婚姻与家庭的宏观研究
(三)家庭功能
家庭的功能在本质上是个人的基本需求的表现。随着时空 的变化而变化。
(四)影响婚姻家庭的各种社会因素
首先,家庭的变化受到计划生育国策的巨大影响。 其次,社会设置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了婚姻家庭的生活实
三、性别的社会定轨
女权主义
用来指称这样的理论或理论家:他们认为性别之间的关系 是不平等的,是一方压制另一方,一方服从另一方的。他 们认为这是一个政治权力的问题,而不是一种自然的事实; 并且认为这一问题对于政治理论及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性别的社会定轨理论:自从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大多数的 人类社会都是“以男权为中心”的,这样的社会对于男人 和女人设置了一整套文化模式、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形 成了性别的定轨。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完全可以分别作为社会学的研 究对象,但是三者实际上又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存在。 引申社会学关于初级群体的基本概念,可以把它视为人类 “初级生活圈”
男人、女人和孩子是初级生活圈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其间 的连接线表示人类最基本的供养关系。
人 类 初 级 生 活 圈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圣才出品)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1.请尝试着评论“人类初级生活圈”的概念。
答: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共同构成了“人类初级生活圈”的整体存在状态。
所有社会关系与社会运行的各种机制,其实已经从中产生出来。
应该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层面。
(1)研究对象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完全可以分别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是三者实际上又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存在。
引申社会学关于初级群体的基本概念,可以把它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如图9-2所示。
在图9-2中,男人、女人和孩子是初级生活圈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其间的连接线表示人类最基本的供养关系。
图中间的斜虚线则表示女人与孩子被生物地连接在一起。
图的顶部中央表示男人与女人主要通过性、爱情与婚姻来实现连接与互动。
图9-2 人类“初级生活圈”示意图整个图形表达的是:把男人与女人连接起来的纽带,客观上出现生殖的结果,迫使男人与女人不得不供养孩子,使之成长为新一代的男人与女人。
人类就是在这样一个初级生活圈中生生不息。
这个示意图表示的是主流模式,并不贬斥任何其他形式。
从个体的产生与成长来看,它就是最初的“社会”;从社会的构成来看,它又是最初级的“单元”;从历史发展来看,它源远流长,目前也并没有完全崩溃。
(2)研究意义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既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与见证,又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能动因素,尤其是在这一领域中,人类所关心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
社会学对“初级生活圈”的研究,不仅是本学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最佳突破口之一。
2.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生活实体,各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答:(1)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家庭代表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
作为社会设置,家庭则代表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这是因为,对于社会来说,家庭首先是人口生产的基本单位,因此对于未成年孩子和老年人口的供养是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必须强制规定具有血缘关系的个人之间的供养、赡养、财产分配和遗产继承等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
2016级家庭社会学思考题

2016级应用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思考题1.试述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社会。
社会的构成要素则有作为社会行动着的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
社会的组成要素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从整体论的角度概括的指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家庭是绝大多数人在出生之后即生活于、并且按中国的传统在有生之年会始终与之共存的初级群体。
其有多种含义与类型。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家庭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1、生育功能逐步退化在城市,新婚夫妇生育第一胎后基本上都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甚至婚后不要子女的家庭也日趋增多。
2、生产功能从丧失到恢复这种恢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形成了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归家庭所有的社会化大生产,家庭的生产职能越来越社会化了。
3、消费功能由平均到多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进入温饱阶段,并向小康生活迈进。
同时,消费层次迅速提升,由生存型向质量型转变,消费行为更趋理性,量入为出、勤俭持家是家庭消费的基调。
4、赡养功能弱化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传统共居”模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的赡养功能。
5、教育功能分化独生子女逐渐普遍化造成了家庭重心的下移,家长对子女的成长倾注了全部心血。
虽然教育更多地是在社会中完成的,但家庭辅助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充,仍将要延续相当长的时间。
生产力是改变传统家庭结构的动力因素。
社会分化和变动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一个首要前提。
从中国的情况看,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仅仅是在家庭关系趋向平等这一夫妇式家庭制度的根本特征方面出现古德所说的家庭变迁而在家庭结构方面则并未出现古德预言的变化。
在现代化的大城市中,家庭结构仍保持这多样性。
中国社会的变迁的特点,也会导致家庭的变迁也有自己的特点。
2.试述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持久性和连续性。
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担当着组织家庭成员分工合作、生产、消费、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等各项重要功能。
任何一个家庭,都有自己从建立、发展到解体和消亡的过程。
婚姻家庭社会学

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一篇:婚姻家庭社会学1、家庭的特征是什么?答案版本一: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而“感情”是维系纽带的决定性因素(家庭始于婚姻关系,男女双方的姻缘关系衍生出了血缘关系,感情是现代家庭的基础);家庭需要以责任为支撑;家庭是生活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答案版本二: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家庭是靠某种纽带紧密联系的系统;家庭成员间有长期共同生活和经济上某种程度的共享;家庭有足够的韧性和稳定性;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2、家庭的功能是什么?家庭的功能指的是家庭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家庭具有①生产的功能(重要生产单位);②消费功能(基本的消费功能);③生育功能(唯一合法的社会人口生产单位);④教育功能(儿童初级社会化);⑤抚育和赡养类社会保障功能;⑥闲暇生活和情感满足的功能;⑦社会控制的功能;⑧其他功能;家庭的负功能表现在:家庭对于社会发展以及家庭成员的成长具有的消极影响3、现代家庭的变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版本一:婚姻价值观方面,以家庭为本转向以个人为本;家庭关系平等化、民主化、主轴由纵向亲子关系变为横向夫妻关系;家庭结构小型化、多样化;婚姻家庭稳定性减弱;家庭功能弱化,部分家庭功能转由社会承担;答案版本二:家庭伦理重心的转移与代际利益冲突;结婚动机、择偶标准和结婚媒介的变化;离婚率上升与再婚人口增加;生育观念与家庭结构的变化;流动家庭大量增加;妇女家庭地位提高;性观念变化;家庭功能——由家庭走向社会4、现代家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版本一:老年人赡养问题;独生子女教养问题;性观念呈多元状态,性越轨行为容许度增加;家庭关系淡漠,家庭冲突增多并呈显性化趋势;版本二:家庭对性行为的社会控制功能在减弱,婚前和婚外性活动日渐活跃;婚姻生活质量不高;离婚率逐年上升,婚姻的平均社会寿命减短;婚姻“创新”引发家庭问题;老年人和独生子女问题5、什么是家庭社会工作?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结合我国家庭工作现实,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既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及服务。
第五讲 性、社会性别、婚姻

• B、在价值取向的层面上 • 第一种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1980-1990年 代艾滋病刚刚成为一个“问题”的时期内。 它把艾滋病视为“西方飞进来的苍蝇”、 把艾滋病感染者则视为“道德败坏者咎由 自取”、甚至有人私下宣扬“艾滋病有利 于种族净化”
•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种道德取向就是所谓 的“ABC主义”。它倾向于把艾滋病作为 整肃性道德的最后武器。这种价值取向从 1990年代后期以来在公开的大众宣传中有 所收敛,但是在许许多多人的心底或者实 际行动中却依然根深蒂固。其逻辑其实非 常简单,就是“坏人不是人”。
• 国务院更是在2004年把这项工作提到了 “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 民族兴衰”的高度 • 卫生部把这一论断诠释为:“艾滋病防治 工作作为关系民族素质和国家兴亡的大 事”,必须“作为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性 任务”,“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和人类生 存发展高度负责的具体体现。”
这是2004年预测的数据
• 艾滋病:2010年,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可 能多至1200万人,也可能最少到220万人;
递增速度达每年30%; • 发病死亡高峰已经出现; • 高危行为的人数增加; • 更可怕的是艾滋病恐慌!
小调查
1、艾滋病的儿童是否应该与其他孩子在同所 学校学习?反对的举手。 2、如果你的室友感染艾滋病,你会立即搬出 宿舍吗? 3、如果你的恋人感染艾滋病,你会马上分手 吗? 4、如果你的恋人感染艾滋病,你还会和他 (她)一起进餐吗?一起去游泳吗?
• 1.人类的性行为是经过社会化的; • 2.人类的性行为不是个人的单独行为,而是 处于交往当中的人际行为; • 3.人类的性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也对社会 发挥着作用。
性的生命周期
性 的 社 会 因 素
无性
有性
家庭与婚姻

婚姻与家庭我国婚姻从社会学角度定义,它是性与经济的联合,使婚姻双方产生的后代合法化,同时在丈夫和妻子之间,肯定一种相互的权利和义务。
德国社会学家梅勒·李耳根据研究将婚姻的动机归纳为经济、子女和感情。
笔者课堂学习并认同接受这样一个不同时期婚姻结合动机排序:社会时期第一要素第二要素第三要素原始社会经济子女爱情奴隶—封建社会子女经济爱情工业文明社会爱情子女经济这一个排序是根据大多数人的思考因素出发的,它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情况。
爱情在工业文明社会从最后考虑的因素推崇到首要因素。
这是由于工业文明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不再为物质的不足所困扰,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我内在需求,关注自我的情感需要。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近代的文化启蒙运动为“人”的解放提供了思想理论和文化塑像,这样让人更加大胆、有方向或着力点地去追求人的精神需求——爱情。
在理想状态中,婚姻与家庭的存在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婚姻的结合会因为爱情,家庭的存在要维系爱情转化而来的亲情。
又因为在当下婚姻是建立家庭的主要形式,从而爱情就成为了建立婚姻与家庭的基础。
爱情是什么?古希腊:追随和渴望原初的完整性,这就是爱情!弗洛姆:给予而非获取。
弗洛伊德:爱情不过是性本能的一种表达和升华。
夏洛蒂·勃朗特:爱情是真实的,是持久的,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甜也是最苦的东西。
但丁:爱情使人心的憧憬升华至至善之境。
三毛:爱情有如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说。
陶行知:爱情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
从诸上名家之言可知。
爱情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结合,它具有直觉性、冲动性、隐蔽性、排他性。
除此之外,爱情还具有稀缺性,否则世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苦苦追求而不得。
“爱情真的很像一扇时间的门。
当我第一次开门的时候,看见你经过。
第二次开门的时候,你已经消失不见了。
”爱情不易得且易碎,像一场梦,承载着我们所有的希翼与惊喜。
但它始终无法靠岸,所以一再游移。
女性学基础第七章 女性与爱情婚姻和家庭

相爱双方都应遵守的道德准则
①以爱情为基础 ②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自由与权利。 ③真诚相待,忠贞专一。 ④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交往 ⑤尊重对方人格,信守责任
正确的恋爱观的内容
恋爱观:是指对待配偶和爱情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是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在恋爱 问题上的反映。 第一,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 第二,正确处理爱情与事(学)业之间的关系 第三,要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 第四,恋爱要严肃认真、感情专一 第五,在恋爱过程中,应多一些理解、信任和宽容, 互相尊重,共同进步
从恩格斯的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爱情是一男一女之间的一种以发生 性关系相联系的感情。 (2)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 (3)爱情其自身的道德标准。 所谓爱情,是指一男一女在社会生活中 产生和形成的、受社会条件制约的、 以性爱为核心的相互爱慕的感情。
爱情的内涵
(1)鲁宾认为爱情有三个元素: 1)关怀(Caring); 2)依附(attachment); 3)亲密(intimacy)。 关怀、依附和亲密。“关怀”是指愿意为对方伸 出援助之手,特别是在对方需要时。“依附”是指 愿意与对方长相厮守,是一种情绪上的依赖,而 “亲密”则包含了自我袒露、了解、信任。
二、爱情形成的一般历程
史丹达尔认为爱情的产生有七个步骤: (1)感叹——即称赞、赞美对方; (2)亲近——想接近对方; (3)希望——寄予希望,认为也许自己的想象能 实践; (4)爱心——自觉到能用爱去关怀对方;(5)互 相交谈——知道彼此的感情; (6)怀疑——对方的任何举动都会引发“为什么” 的感觉; (7)信任——经得起考验的信赖。
爱情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家族分裂成较小的氏族公社,开始在氏族内部禁婚,形成外婚集 团。
对偶制家庭(pairing family)是指一对男女组成的并不稳定的家庭,有
一个主妻和主夫(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而他对于这个女 子来说是他的许多丈夫中的最主要的丈夫),若干个甚至几十个对偶制 家庭组成一个母系大家族。
在外是“各有洞天”。
婚姻目标日益浪漫化:
“婚前要死要活,婚后不死不活”
婚姻质量:对配偶、对双方共同生活状况以及与假想的“第三 者”进行比较。
离婚率:离婚表面上涉及孤独、经济损失、离开子女、名声 不好等,但最深刻的是心里挫折,进而产生严重悲剧感或再婚 障碍。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
一、性的概念 二、性的社会因素
日益增多。
家族化投入性产业的倾向 性工作的网络化 性工作者中社会性别的多样化,包括男性
性工作者、跨性别性工作者的显化
性工作者所遭遇的暴力侵害日益显露 行业价格下降,生意越来越难做 ——潘绥铭、黄盈盈《性社会学》第155页
贾樟柯电影《天注定》“东莞选妃”
由母系家族转变为父系家族,建立父系家长制家
庭公社,个体家庭由此得到巩固,专偶制家庭由 此产生。
A、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 B、是男子居于统治地位的固定配偶关系;
B、个体婚与杂婚并存,所谓专偶制仅是对妇女的要求,男子
纳妾不受追究。它是人类婚姻家族发展的第四个形态,与文明 时代相适应。
触欲、亲密感、情感表达、欢愉快乐、温柔体贴与情恋意爱——之满足,通过个人与 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而构建。性的充分发展为个人、人际和社会健康幸福所必需。性 权乃普世人权,以全人类固有之自由、尊严与平等为基础。鉴于健康乃基本人权,故 而性健康亦为基本之人权。为确保人与社会发展健康的性,所有社会必须尽其所能以 承认、促进、尊重与维护下列性权利。性健康乃为承认、尊重与实施此类性权之环境 所产生。
血缘关系:是以血缘为依据结成的一种亲属关系。 包括:父与子女、母与子女关系,以及兄弟姐妹、祖孙和外祖孙等关系。
姻亲关系:是非姻缘非血缘关系的亲属关系,是婚姻产生的姻亲关系。 包括:公婆与媳妇关系、岳父母与女婿关系等的姻亲关系。
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是反映一个家庭从产生到解体的循环过程
的范畴。美国学者P.C.格里克于1947年从人口学的角度提出了比较完整 的家庭生命周期概念,并把一个家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划分为6个阶段。
(6)家庭的解体阶段:从配偶的一方死亡到另一方死亡。
生产功能 社会化功能
情感功能
保障功能
性行为调节功能
1、家庭的发展趋势 家庭关系:注重爱和关心
家庭形式:小型化和核心化
家庭中的权力:职业女性增加
离婚与再婚 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暴力问题
家庭养老问题
2
1 2
2 2
大众传媒与传播 城市与城市化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2
家庭、婚姻和性 2
民族、战争与恐怖主义 2
第一节 家庭 第二节 婚姻
第三节 性
一、家庭的涵义 二、家庭的演化 三、现代家庭的特征 四、家庭的类型
五、家庭关系
六、家庭生命周期 七、家庭的功能 八、现代家庭的发展趋势
兄弟姊妹通婚的一种婚姻家族制度。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子女、 孙子孙女,成为各自的夫妻圈。
如果说家庭组织上的第一个进步在于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的
性关系,难么,第二个进步就在于对于姊妹和兄弟也排除了这种关 系。
(1)“普那路亚”是夏威夷人语,即伙伴之意,有的著作称此婚作为
“伙婚”。
(2)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和生产力的发展,使一些人口较多的血缘
——亨利· 摩尔根《古代社会》
这是家庭的第一个阶段。在这里,婚姻集团是按照辈分来划分
的:在家庭范围以内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 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 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1)此婚制是摩尔根对夏威夷人和洛图马人亲属制研究后发现的。
(2)这种通婚关系,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通婚,是实行同胞
不稳定。
(4)对偶制家庭主要特点有三:
第一、容易离散的对偶关系,子女仍属女方氏族。 第二、通婚范围逐渐缩小。在易洛魁人中,凡为承认的亲属都不能通婚。
第三、夫妻关系很不牢固,男女都可以主动提出离异,又另寻配偶
社会发展到野蛮时代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交替的时期从对偶制家庭中产
生;它的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
主讲:冯耀云
Email:31888517@
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
前言 1 社会学导言
越轨、犯罪和社会问题
2
2
2 2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2 社会结构、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2 社会运行:物质、系统与文化 社会互动 生命历程 2 群体与组织
政府与政治
寡居
一、概念 二、婚姻准备与结婚
婚姻,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
共同生活。
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则是指:第一,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
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当事人的“婚”);第二,双方都与对方 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当事人家庭之间的“姻”)。因此,当事 人的地位、角色、权利、义务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性关系与共同生 活则在其次。
1、性的生命周期 2、性与性别的互构系统
1、性、爱情、婚姻三者的关系 2、性在互联网上
3、“性的少数人群”的“出柜”( "come out of the closet") LGBTQ: 拉拉lesbian 同志gay 双性恋bisexuality 跨性别transgender 变性、易装transsexuality 酷儿queer
1999年8月2327日,世界性学会在中国香港召开了第14次世界性学大会(14th World
Congress of Sexology)。会上通过了《性权宣言》(Declaration of Sexual Rights)。
全文如下:
性(sexuality)是每个人人格之组成部分,其充分发展端赖于人类基本需要——诸如接
家庭生命周期
(1)家庭的形成阶段:从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 (2)家庭的扩展阶段: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
(3)家庭的稳定阶段: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到第一个孩子离开家庭;
(4)家庭的收缩阶段:从第一个孩子离开家庭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开家庭; (5)家庭的空巢阶段:从最后一个孩子离开家庭到配偶的一方死亡;
1、性、爱情与婚姻个体
社会化的准备
亲密、知心、吸引、关切
与体贴
择偶动机 标准
通婚圈半径
通婚者般配程度
择偶的家庭因素
以及择偶经历
转型期,中国婚姻的不适应问题
婚内两性地位与角色在变化:例如“气管炎”、“床头柜”、
“阴盛阳衰”
夫妻共同生活目标更难以建立:夫妻双方在家是“劳燕双飞”,
1、性自由权。性自由包括个人表达其全部性潜能之可能性;然而,它排除生活中
所有形式之性强迫、性剥削与性虐待,无论何时,亦无论出于何种情况。
2、性自治、性完整与性身体安全权。该权利包括在个人的与社会的伦理脉络中,
个人就其性生活自主决定之能力,亦包括掌握与享用我们的身体使之免于任何的酷 刑、毁损与暴力。
三、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
性社会学的基本命题:人类的所有性行为,无论多么奇特和罕
见,与人类的其他任何社会行为一样,并不是“生物本能”,而 是人所处的社会使然。
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人类的性行为是经过社会化的;第二,
人类的性行为不是个人的单独行为,而是处于交往当中的人际 行为;第三,人类的性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也对社会发挥着 作用。
(1)母系大家族之上是氏族,易洛魁人的“长屋”就是一个母系大家族
的住宅,一排长屋内隔成许多小房间,一个房间有一个火塘,住一个对 偶制家庭。
(2)对偶制家庭的婚姻,是指普那路亚婚后期向单偶婚过渡的一种家庭
形态。它是个体家庭的萌芽。
(3)由于实行大家族公有,对偶制家庭并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因而很
3、性私(事)权。个人就其亲密关系自主决定与行为之权利,只要他/她们未侵犯
其他/她人之性权。
4、性公平权。此权利指免于一切形式之歧视,不分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倾向、
年龄、种族、社会阶级、宗教,或生理上、情感上之障碍。
5、性快乐权。性快乐,(包括自体性行为),是生理、心理、理智、精神健康幸
与存在的问题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
系(包括收养关系)为纽带,以人口 生产为特征的共同生活、共同消费的 社会基本生活组织单位。
家庭:实体婚姻+子女+生活共同体
——潘绥铭
“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
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 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 反之,亲属制度却是被动的;它只是把家庭 经过一个长久时期所发生的进步记录下来, 并且只是在家庭已经根本变化了的时候,它 才发生根本的变化。”
(1)专偶制家庭的产生:
家庭财富增加了。在这种情况下,男子成为生产
资料的所有者,妇女开始转入家务劳动。
恩格斯认为母系向父系转变的表现是:“只要有一
个简单的决定,规定以后氏族男性成员的子女应 该留在本氏族内,而女性成员的子女应该离开本 氏族,转到他们父亲的氏族中去就行了。这样就 废除了按女系计算世系的办法和母系继承权,确 立了按男系计算世系的办法和父系的继承权。”
6、同性恋家庭 7、其他家庭: 中途丧偶或失偶又无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