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鲜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合集下载

生蒲黄功效与作用

生蒲黄功效与作用

生蒲黄功效与作用生蒲黄又称生地黄,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主产于我国华北、华东、华南等地。

生蒲黄是蒲黄的鲜品,含有丰富的多糖类、黄酮类等物质,具有许多非常重要的药用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生蒲黄的功效与作用。

一、抗炎作用生蒲黄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炎作用。

研究发现,黄酮类物质可以抑制一些炎症介质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

因此,生蒲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肺炎、肝炎、关节炎等。

二、滋阴降火生蒲黄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

中医认为,生蒲黄有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的功效,可以治疗由于阴虚阳亢导致的症状,如口干、咽喉肿痛、目赤、口唇生疮等。

此外,生蒲黄还可以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内盛、痈肿等患者。

三、补肝肾生蒲黄具有补肝肾的作用,可以改善肝肾亏损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中医认为,肝主筋脉,肾主骨髓,生蒲黄可以滋养肝肾,使其功能恢复正常,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长期服用生蒲黄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

四、滋补女性生殖系统生蒲黄对女性的生殖系统具有滋补作用。

中医认为,生蒲黄具有益肾填精、养血安胎的功效,对于肾虚血少、月经不调、经血量少等问题有一定疗效。

此外,生蒲黄还可以减轻更年期综合症状,改善女性体质。

五、改善记忆力生蒲黄具有改善记忆力的作用。

研究发现,生蒲黄中的多糖类物质可以促进神经元生长,增强记忆力。

长期服用生蒲黄可以改善学习和工作能力,预防老年痴呆。

除了以上几点,生蒲黄还具有其他许多功效与作用,如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衰老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生蒲黄虽然是一种有很多药用价值的中药材,但是并不是适合所有人使用的。

对于孕妇、儿童、体质偏寒的人群以及有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慎用生蒲黄。

总之,生蒲黄作为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非常重要的药用价值。

它可以滋补肝肾、滋阴降火、改善记忆力等。

对于一些与肝肾亏损、阴虚阳亢、炎症等问题有关的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

但是在使用生蒲黄时,应该根据不同的疾病、症状和个体情况合理选用剂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

鲜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鲜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鲜地黄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
导语:近期各大电视频道推出各种养生节目,饮食节目也推出特色养生食疗方法,在方方面面都显示出养生的观念逐渐在人们的认识中加深,下面我们就来
近期各大电视频道推出各种养生节目,饮食节目也推出特色养生食疗方法,在方方面面都显示出养生的观念逐渐在人们的认识中加深,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种养生的药材鲜地黄。

【别名】生地黄(《本草经集注》),鲜生地(《本草便读》)。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根茎。

9~11月采集,春季亦可。

挖取时勿使外皮受伤,以免腐烂。

采回后,放地上,覆以干燥的泥土,随用随取,但一般贮存三个月后,不再适用。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干地黄"条。

【生境分布】产河南、浙江、江苏、河北、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

【性状】新鲜的根茎呈纺锤形或圆柱形而弯曲,长约6~18厘米,粗约0.5~1厘米。

表面黄红色,具皱纹及横长皮孔,有不规则的疤痕。

质脆易折断,断面肉质,淡黄色,呈菊花心。

【炮制】用水洗净泥土,除去杂质,切段。

【性味】甘苦,寒。

【归经】入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生津。

治温病伤阴,大热烦渴,舌绛,神昏,斑疹,吐血,衄血,虚劳骨蒸,咳血,消渴,便秘,血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4~1两;捣汁或熬膏。

外用:捣敷。

【注意】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忌服。

【附方】①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

生地的性味及功能主治

生地的性味及功能主治

生地的性味及功能主治一、性味特点生地,又称为生地黄,是中药材中的一种常见药材。

它的性味特点主要包括:1.性味:味甘,性寒。

2.颜色:呈现红褐色。

3.质地:质地较硬,具有一定的韧性。

二、功能主治生地具有多种功能主治,常用于中医药领域,其主要作用包括:1.补肾养阴:生地具有补肾养阴的功效,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症状,如虚热、盗汗、颧红、腰酸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2.清热凉血:生地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在治疗热病时,可用于清热、凉血、滋阴等方面的调理。

3.润燥生津:生地有润燥生津的功能,可以缓解口干咽燥,咳嗽痰黄等症状。

4.止血固脱:生地具有止血固脱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吐血、崩漏等症状。

5.养血安神:生地可以养血安神,对于失眠、健忘、心悸、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三、适应症根据生地的性味及功能主治,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以下症状或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1.肾阴不足引起的症状,如虚热、盗汗、颧红、腰酸等。

2.热病引起的热病症状,如高热、咳嗽、口舌生疮等。

3.口干咽燥、咳嗽痰黄等不适症状。

4.妇女月经过多、不调引起的崩漏症状。

5.失眠、健忘、心悸等神经系统疾病。

四、用法用量根据中医药的理论,生地通常使用的用法用量如下:1.鲜品:每次15-30g,煎服。

2.干品:每次9-15g,煎服。

3.研粉:每次3-6g,煎服。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用法用量应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个体因素不同会有差异。

五、药物相互作用生地作为中药材,与其他药物也有一定的相互作用。

在使用生地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生地与补益类中草药搭配使用,可增强疗效。

2.生地与寒性草药搭配使用,可减弱药效。

在使用生地时,应遵循中医药理论,并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指导,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六、不良反应生地作为常见的中草药,其不良反应较少,但在个别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1.肠胃不适,如恶心、呕吐等。

2.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

如出现不良反应,请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地黄的药用功效

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地黄的药用功效

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地黄的药用功效地黄又名生地、生地黄。

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茎。

主产河南、河北、浙江等地。

以河南产者最为著名。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地黄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有哪些。

地黄的养生功效地黄以肥大体重而乌黑油润者为佳。

为滋阴养血保健佳品,日常服之可滋阴养血、补精益髓,并能补五脏、箍气力、长肌肉、聪耳目,妇女还能调经安胎。

适于阴虚体质、阴虚内热体质、血虚体质及妇女食用。

常用保健食疗药膳如地黄粥、地黄鸡等。

地黄的药用功效传统医学认为:地黄性甘、苦,凉。

归心、肝、肾经。

主要功效是滋阴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用于阴虚发热、低热不退。

本品滋阴清热作用较好,并能凉血,多配伍应用。

(2)用于吐血、衄血、尿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等血热出血病证。

本品清热凉血以止血,可单用鲜品捣汁饮,或配伍应用。

(3)用于热病津伤口渴、消渴。

本品有养阴生津的作用,可单用鲜品捣汁饮或配伍山药等同用。

此外,还可用于阴伤便秘。

近代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传染性肝炎。

有关地黄功效作用的几个小验方(1)地黄汁:鲜地黄冷水捣汁代茶饮,用于一切肾虚、血虚之近燥涸者、近热者,跌扑损伤,痈疽,目疾及妇人崩带胎产,并宜多饮。

(2)地黄粥:生地黄30克,先用生地黄煮汤滤汁去渣,再入大米煮粥食,用于阴虚内热、妇女月经不调;义方以鲜地黄捣汁,加白蜜熬成膏收贮封好,每煮粥者,跌扑损伤,痈疽,目疾及妇人崩带胎产,并宜多饮。

(2)地黄粥:生地黄30克,先用生地黄煮汤滤汁去渣,再入大米煮粥食,用于阴虚内热、妇女月经不调;又方以鲜地黄捣汁,加白蜜熬成膏收贮封好,每煮粥粥成后,调入地黄膏、酥油少许进食,用于滋阴润肺。

(3)地黄酒:地黄捣烂浸酒饮。

用于补精血、壮筋骨。

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关于《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药材的类型比较多,在对中药材挑选上,也是需要对中药材开展非常好的掌握,那样在应用的情况下,都了解该怎样开展,那不一样中药材对疾病治疗,也是拥有不一样的,因此中药材应用的情况下,不可以随便的开展,那生地黄的作用与功效及吃法都有什么呢,这类药作用和功效也是较为普遍。

很多人对要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及吃法并并不是很清晰,因而在对它挑选的情况下,也是需要对它这些方面开展非常好了解,促使在挑选它的情况下,了解该怎样开展。

生地黄的作用与功效及吃法:作用与功效具备清热凉血作用用以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燥舌绛。

如清营汤。

治温病中后期,余热回收没有尽到,阴津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

可用以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呕血衄血,斑疹紫黑色。

如四生丸。

养阴生津作用:用以津伤口干,内火解渴。

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如增液汤。

药用价值时泡服,10~30克,生鲜使用量翻倍,或以生鲜捣汁当药。

鲜生地味苦甘性小寒,功效与干地黄类似,补阴之手略输,但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散血活血之手较强。

本品行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大便糖稀者,不适合应用。

吃法甘庶生地茶作用:清热解毒滋阴,或热症伤阴者可饮。

原材料:鲜甘庶(削皮)200g、生地3g、绿茶叶3g。

作法:将甘庶切割成一小块,自来水煎制甘庶、生地至水滚沸后,煮茶食用,可加老冰糖。

生地龙骨冬瓜汤原材料:东瓜500g,主龙骨250g,生地25G,麦冬25G,小枣二颗,盐小量。

作法:1、生地,麦冬各25G。

2、主龙骨250G清洗。

3、主龙骨焯下完鲜血。

4、生地麦冬泡十多分钟,清洗表层的残渣。

5、东瓜去瓤,连皮清洗后,和生地麦冬主龙骨小枣,一同煲一小时。

6、加小量盐此汤降火。

梨生地茶作用:养阴生津,清热解毒,外感风寒热症口渴不欲、咳嗽。

原材料:鲜梨1个(削皮)、生地5g、绿茶叶3g。

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生地黄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或怀庆地黄的块茎,别名有地髓、原生地、干生地、苄芑、牛奶子、婆婆奶、狗奶子、山烟、山白菜、酒壶花、甜酒棵、蜜罐棵等。

10~11月间采挖根茎,除去茎叶、须根,洗净泥土,即为鲜地黄。

干地黄(不用水洗)直接置焙床上缓缓烘焙,须经常翻动,至内部逐渐干燥而颜色变黑、全身柔软、外皮变硬时即可取出,也可用晒干法。

【营养成分】生地黄主要含甙类、糖类、氨基酸、微量元素、有机酸等成分。

【功效与作用】生地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地黄水提取物可抑制动物的自主活动,加强阈下催眠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并能拮抗苯甲酸钠咖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

生地黄煎剂、水提取物等对多种致炎剂(甲醛、蛋清、松节油)所引起的大鼠关节炎、肉芽肿均有抑制作用。

对组织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醋酸引起的动物腹膜炎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生地黄能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其水提取物能使外周T淋巴细胞显著增加;其醇提取物能促进溶血素抗体的形成。

生地黄水煎液对大剂量甲状腺素所造成的甲亢“阴虚”动物有明显的影响,它能使该模型动物脑、肾内β-肾上腺素受体的结合位点数降低,又能使脑内M-胆碱能受体的结合位点数增加。

生地黄还具有降压、止血、抑制皮肤癣菌的作用。

【食疗偏方】①治失眠:生地黄10克,麦冬6克,五味子7克。

3味药煎汤20-30分钟,取汁代茶饮。

每日1剂,分2-3次服。

②治血虚便秘:生地黄200克,桑葚500克,蜂蜜适量。

将生地黄、桑葚洗净,加水适量煎煮。

每30分钟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取煎液2次。

合并煎液,再以文火煎熬浓缩,至较黏稠时,加蜂蜜1倍。

至沸停火,待冷装瓶备用。

每次服5克,以沸水冲化,每日服2次。

③治盗汗:生地黄15克,浮小麦24克,龙骨15克,地骨皮9克。

四料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④治心悸、心律不齐:生地黄250克,饴糖150克、乌鸡1只。

生地黄切细,与饴糖拌匀;乌鸡去毛及内脏,洗净,把拌匀的生地黄、饴糖填人鸡腹中,蒸熟食用。

服用生地黄好处的例子

服用生地黄好处的例子

生地黄,又称生地、生地黄、生地黄根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它主要来源于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经过炮制后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生地黄味甘、性寒,具有清热凉血、滋阴养血、生津止渴等功效。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服用生地黄的好处。

首先,生地黄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火邪是导致人体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地黄能够有效地清除体内的火邪,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生地黄可以用于治疗因火邪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牙痛等症状。

此外,生地黄还可以用于治疗因火邪引起的皮肤病,如湿疹、痱子等。

其次,生地黄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阴虚是导致人体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地黄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多种氨基酸、糖类、矿物质等,能够有效地滋养人体的阴液,从而达到滋阴养血的目的。

例如,生地黄可以用于治疗因阴虚引起的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等症状。

此外,生地黄还可以用于治疗因阴虚引起的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等妇科疾病。

再次,生地黄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

生地黄能够有效地增加人体的津液,从而达到生津止渴的目的。

例如,生地黄可以用于治疗因津液不足引起的口干舌燥、咽喉干痛等症状。

此外,生地黄还可以用于治疗因津液不足引起的便秘、尿少等消化系统疾病。

此外,生地黄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研究发现,生地黄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如地黄苷、地黄酸等,具有很好的抗炎、抗氧化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同时,这些活性成分还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因此,生地黄可以用于辅助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

在实际生活中,生地黄常与其他中药材搭配使用,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生地黄与熟地黄、山药、枸杞等药材搭配使用,可以增强滋阴养血、益气健脾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因阴虚引起的各种症状;生地黄与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药材搭配使用,可以增强清热解毒、抗病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感冒、咽喉炎等病毒性疾病;生地黄与当归、川芎、白芍等药材搭配使用,可以增强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规律等妇科疾病。

鲜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鲜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鲜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关于《鲜地黄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近各种电视节目发布各种各样养生节目,饮食搭配综艺节目也发布特点食疗养生方式,在各个方面都显示信息出健康养生的意识慢慢在大家的了解中加重,下边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种健康养生的中药材鲜地黄。

注射别称湿疹生地黄(《本草经集注》),鲜生地(《本草便读》)。

注射来源于湿疹为玄参科绿色植物生地黄的新鮮地下茎。

9~11月收集,春天也可以。

挖掘时勿使表皮负伤,以防烂掉。

采回后,放地面上,覆以干躁的土壤,随时使用随用,但一般存储三个月后,已不可用。

注射原形状湿疹绿色植物形状详"干地黄"条。

注射环境要素遍布湿疹产河南省、浙江省、江苏省、河北省、陕西省、甘肃省、湖南省、湖北省、四川、山西省等地。

注射特性湿疹新鮮的地下茎呈纺锤形或圆柱型而弯折,约长6~18公分,粗约0.5~1公分。

表层黄鲜红色,具皱褶及横长皮孔,有不规律的疤痕。

质脆易断裂,横断面肉质地,浅黄色,呈菊花心。

注射中药炮制湿疹自来水清洗土壤,去除残渣,切条。

注射茯苓功效湿疹苦甘,寒。

注射归经湿疹深入人心、肝、脾经。

注射功效与作用湿疹清热解毒,散血,生津止渴。

治温病伤阴,热门渴不欲,舌绛,神昏,斑疹,呕血,衄血,虚损骨蒸,咯血,解渴,便秘,血崩。

注射使用方法使用量湿疹口服:煎汤,0.4~1两;捣汁或熬膏。

外敷:捣敷。

注射留意湿疹肠胃有湿浊及阳虚者禁服。

注射附方湿疹腰部治伤寒及温病应出汗而不汗以内畜血者,及鼻衄呕血不绝,内余淤血,面黄,大便黑,消淤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

右四味组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千金方》犀角地黄汤)注射每家阐述湿疹腰部《汤液本草》:"生地黄,钱仲阳泻小肠火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诸经之血热,与他药相伴,亦能冶疗之,溺血便血亦治之。

"注射临床医学运用湿疹医治化脓性中耳炎:将鲜生地清洗、拭干,削掉表皮之毛根及坑凹一部分,再用食盐水充足清洗,擦拭后切割成片状,放进消毒杀菌过的研钵内,倒成粘稠,以4层消毒杀菌沙布缠紧挤压榨汁过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鲜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地黄,中药名。

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炮制后用。

分为鲜地黄,干地黄和熟地黄。

PINCAI接下来将为大家介绍
的是鲜地黄的功效与作用,一起来了解了解。

鲜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一)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生津。

治温病伤阴,大热烦渴,舌绛,神昏,斑疹,吐血,衄血,虚劳骨蒸,咳血,消渴,便秘,血崩。

《别录》:"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腕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捣饮之。

"
《药性论》:"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水闭绝,亦利水道,捣薄心腹,能消瘀血。

病人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
《食疗本草》:"主齿痛,吐血,折伤。

"
《四声本草》:"黑须发。

"
《医学启源》:"凉血,(润)皮肤燥,去诸湿。

酒浸上行。

"
《药类法象》:"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

"
《本草从新》:"消小肠火,清燥金,平诸血逆,消瘀通经。

治吐衄崩中,热毒痢疾,肠胃如焚,伤寒瘟疫痘证,诸大热、大渴引饮,折跌绝筋,利大小便。

"
清热生津:鲜地黄味甘微苦,性寒,以清热止渴力胜;多用于热病烦渴,消渴大饮,热痹肿痛,地黄汁以清热止血力强,多用于大量咳血,产后血崩等证。

凉血止血:本品气薄味厚,甘苦而寒,能泄阳明以平火,凉血热而归经。

养阴生津:本品气清质润,味甘气凉,能清胃热,养胃阴,益胃气,生津液。

用于:余热未净,胃阴不足;此证多由热邪渐解,胃中津伤所致,症见:口干、舌燥、口渴等。

(二)药理作用
对血糖的影响:有人报导八味地黄汤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高血糖有降低作用。

对循环系统:地黄浸膏静脉注射于家兔和狗可使血压上升,并有利尿作用,醇浸膏在中等浓度时对离体蛙心有强心作用,高浓度时则抑制之。

抗菌:地黄在试管内初步试验结果认为,对某些致病性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保肝:地黄煎剂对小鼠实验性四氧化碳中毒性肝炎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

止血作用:地黄乙醇提取物所得的黄色针状结晶能缩短兔凝血时间,而水煎剂的作用不明显。

Ip水煎剂或醇浸剂10g/kg,以及po地黄炭均能缩短小鼠尾部出血时间。

利尿作用:麻醉犬iv地黄浸膏后,单位时间内尿量有增加,利尿作用可能与其强心及扩张肾血管等作用有关。

有报道,未能证实地黄水煎浸膏和醇浸剂对大鼠有利尿作用。

泻下作用:梓醇甙具有迟效性缓和泻下作用,小鼠泻下作用的ED50为0.34g/kg。

其它作用:po地黄水煎浸膏剂、醇浸剂或ip 10g/kg均能对戊巴比妥钠的催眠效应产生协同作用。

地黄煎剂或醇浸剂20g/kg ip,对小鼠减压缺氧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应用】
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

本品苦寒入营血分,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又其性甘寒质润,能清热生津止渴,故常用治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神昏舌绛者,多配玄参、连翘、丹参等药用,如清营汤(《温病条辨》);若治血热吐衄,常与大黄同用,如大黄散(《伤寒总病论》);若治血热便血、尿血,常与地榆同用,如两地丹(《石室秘录》);若治血热崩漏或产后下血不止、心神烦乱,可配益母草用,如地黄酒(《圣惠方》)。

阴虚内热,骨蒸劳热。

本品甘寒养阴,苦寒泄热,入肾经而滋阴降火,养阴津而泄伏热。

治阴虚内热,潮热骨蒸,可配知母、地骨皮用,如地黄膏(《古今医统》);若配青蒿、鳖甲、知母等用,可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邪伏阴分,症见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本品甘寒质润,既能清热养阴,又能生津止渴。

用治热病伤阴,烦渴多饮,常配麦冬、沙参、玉竹等药用,如益胃汤(《温病条辨》);治阴虚内热之消渴证,可配山药、黄芪、山茱萸用,如滋?饮(《医学衷中参西录》);若治温病津伤,肠燥便秘,可配玄参、麦冬用,如增液汤(《温病条辨》)
(三)鲜地黄的性味归经
【性味】甘苦,寒。

①《别录》:"大寒。

"
②《药性论》:"甘,平,无毒。

"
③《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无毒。

"
【归经】入心、肝、肾经。

①《本草通玄》:"入心、肾二经。

"
②《本草新编》:"入足少阴及足太阴。

"
③《本经逢原》:"入手足少阴、厥阴,兼行足太阴、手太阳。

"
鲜地黄附方
1. 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

右四味组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2. 治暑温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讝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连心用)。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温病条辨》清营汤) 3. 治阳乘于阴,以致吐血、衄血: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

上研,丸鸡子大。

每服一丸,水煎服。

(《妇人良方》
四生丸)
4. 治吐血经日:生地黄汁一升,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末)。

上药相和,煎至半升,分为二服,温温食后服。

(《圣惠方》)
5. 治肺损吐血不止:生地黄八两(研取汁),鹿角胶一两(炙燥,
研为末)。

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于铜器中煎,次下地黄汁及
胶末,打令匀,煎令熔,十沸后,分作三服。

(《圣济总录》地黄饮) 6. 补虚除热,去痈疖痔疾:生地黄随多少,三捣三压,取汁令尽,铜器中汤上煮,勿盖,令泄气,得减半,出之,布绞去粗碎结浊滓秽,更煎之令如饧,酒服如弹丸许,日三。

(《千金方》地黄煎)
7. 治劳瘦骨蒸,日晚寒热,咳嗽唾血:生地黄汁二合。

煮白粥,临熟入地黄汁搅令匀,空心食之。

(《食医心镜》)
8. 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烦乱:生地黄汁半小盏,益母草汁半小盏。

上药,入酒一小盏相和,煎三、五沸,分为三服,频频服之。

(《圣惠方》地黄酒)
9. 治消渴:生地黄三斤(细切),生姜半斤(细切),生麦门冬二斤(去心)。

上三味一处于石臼内捣烂,生布绞取自然汁,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贮,每服一匙,用温汤化下,不拘时。

(《圣济总录》
地黄煎)
10. 治坠马伤折手足,痛甚:生地黄一斤,生姜四两。

捣细末,入糟一斤同炒匀,乘热以布裹罨伤处,冷即易之,先能止痛,后整骨。

(《夷坚志》)
11. 治暑伤津气:鲜石斛30g,西洋参6g,麦冬12g,黄连9g,竹叶12g,荷梗12g,知母9g,甘草6g,粳米12g,西瓜翠衣18g。

水煎服,一日3次。

本方具清热涤暑,益气生律之功。

对身热心烦,口渴自汗,溺黄,肢倦神疲,苔黄少津,脉象虚数之证有效。

12. 治腑实津伤:以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加鲜石斛、鲜生地、鲜首乌。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本方具清热滋阴通下之功,适用于便秘,腹胀,神昏谵语,苔黑干燥之证。

13. 治外感风热:鲜石斛15g,连翘(去心)9g,天花粉6g,鲜生地12g,麦冬(去心)12g,参叶1g。

水煎服,一日3次。

适用于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津、温疟舌苔变黑之证。

14. 治中消:鲜石斛15g,熟石膏12g,天花粉9g,南沙参12g,麦冬6g,玉竹12g,山药9g,茯苓9g,广陈皮3g,半夏4.5g。

先以甘蔗90g煎汤代水,以甘蔗汤煎诸药,日分2次服。

中消即胃消,为消渴的一种,多由脾胃燥热所致,方用鲜石斛乃取其滋朗清热,生津养胃之功。

15. 治肺阴亏损,热伤肺络所致之咳嗽:鲜石斛15g,鲜沙参15g,麦冬12g,桔梗12g。

水煎服,一日一剂。

16. 治妇人虚赢短气,胃逆满闷,风气:鲜石斛240g。

生地黄汁240ml,桃仁240g,桂心60g,甘草120g,大黄240g,紫苑120g,
麦门冬120g,茯苓500g,淳酒240ml。

上10味为饮片者先捣碎为细末。

后共置于铜器中用炭火熬。

再加入鹿角胶500g,次加饴糖1500g,白蜜1500m1,和匀。

再于铜器中微耗,以生竹搅,勿令粘锅,于瓷罐中贮存。

每服1汤匙,一日 3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