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岭南论语
广府学宫:岭南第一儒林沧桑

广府学宫:岭南第一儒林沧桑作者不详?为粤人“重商轻文”正名教育,是人类文明传递的圣火。
追溯广府的教育轨迹,自有其特异的光彩。
所谓粤人“重商轻文”一说,多有不实。
广府何时兴学不详,但最迟于西汉后期,广州已出现培养士人的教育机构。
三国初,东吴骑都慰虞翻谪放番禺,在虞苑(今光孝寺)设宫讲学,门徒数百人。
隋代废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
到了唐代,科举教育体制更趋完善,各州县都设置了学校。
在广州,高宗龙塑中,广帅“明婚冠于县邑,布庠塾于闾阎。
”文人学士、高官政要,如孔?、李勉、宋?、李翱、刘禹锡等,均在广府兴学敷教,而登科取第者颇不乏人。
南汉国立,便开科取士,延揽人才,教育自是有声有色。
到了宋代,随着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州学、县学相继建立。
仁宗之际,广州已有州学,至宋代,全部州学、过半县学均已创立,广州成了文人荟萃之地,李昴英说这里“文风彪然日以张,虽蕉阜桄林之墟,蛎田蟹窟之屿,皆渠渠斋庐,币良师以玉其子弟,弦歌铮管想闻。
”元代,官府在农村大力推行乡学,广东亦不例外。
清代教育沿袭名制,中央设国子监,地方设府、州、县学,乡设义学、社学。
广州设府学宫,为广东最高学府。
番禺、南海各设县学宫,统称儒学。
至于公私书院、书塾之设,更是不计其数。
泊至近代,广府教育更是领风气之先。
广府人兴学,重务实,而轻仕宦,所以,以仕途来衡量教育是否发达,从而引起“重商轻文”的结论。
这本是“官本位”观念在这上面的反映,现在应予摒弃了。
因而,重新审视广府的教育,得出正确的结论于今天更为重要,而不仅仅是个“正名”的问题。
□陈鸿均古迹的存留只在一念之间,而历史的本真或许就因为这一念令后人难以考究。
关于广府学宫的种种辉煌,今人也许只能静立于这座建在古番山遗迹上的番山亭中去畅想了。
大事记公元972年宋太祖开宝元年,番禺并入南海。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县三级,广州上属广南东路,下辖南海、番禺、增城、清远、怀集、东莞、新会、信安、香山等九县。
论语关于师生关系的句子和它的解析

论语关于师生关系的句子和它的解析论语》中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考察。
(1)诲人不倦: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孔子上课,经常表扬那些好学的学生。
颜渊就是其中最闻名的一个。
《论语·子罕》记孔子的话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等于说,课上到最后,孜孜不倦的仅仅剩下颜渊一个。
看五四时代那么多学者开课,都有学生逃课,再回过头来听孔子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就很亲切。
听话听音。
既然“语之而不惰者”是颜渊,那么,“语之而惰者”是谁呢?不知道。
孔先生似乎没去学生处查过 ___。
进而言之,“语之而惰者”到哪儿去了呢?也不知道。
恐怕有逃课的,也有上课打瞌睡的。
《论语·公冶长》有宰予昼寝的记录,属于不逃课也不听课的。
孔子也为此发过脾气,说“朽木不可雕也”。
遇到紧要关头,孔子的学生中逃课的人更多。
《论语·先进》:“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从陈蔡者,《史记·孔子世家》谓有颜渊、子贡、子路;《弟子列传》谓有子张;《吕氏春秋·慎人篇》谓有宰予,合计五人。
他皆无考。
其他的同学哪儿去了呢?不知道。
孔先生后来似乎也没给他们处分。
如果有份处理决定,不至于无考。
就是跟着走的五个人,也不是人人步步紧跟。
《论语·先进》:“子畏于匡,颜渊后”。
这就是说,就连颜渊,遇匡人之难之际,也有逃课记录。
《吕氏春秋·劝学篇》则谓颜渊“随夫子行,忽遇匡人之难”,“自必潜身远害,或从他道迂行,此其所以相失在后也”,为颜渊逃课做了一点解释。
(2)各言尔志:考试中的师生关系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学生进行考试,似乎都是进行“开卷考试”,而且是讨论式的“开卷考试”。
他的试卷从来没有偏题怪题,常见的考题是“各言尔志”、“各言其愿”,有点类似香港高校内地招生时出过的一些题目。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香港岭南大学有一题是“谈谈你的理想和兴趣”,并且要求“就一个点来谈,不要面面俱到”;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系有一题是“有何职业规划”。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第二单元5.1《论语》十二则

课后练习
2.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文言句式。 (1)克己复礼为仁 (2)有一言而可以毕生行之者乎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敏于事而慎于言 (5)止,吾止也
课后练习
2.答案:(1)判断句;(2)定语后置句;(3)状语后置句;(4) 状语后置句;(5)判断句
课后练习
3.下列有关《论语》的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 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 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 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 书五经”。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 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 第七部分(第7章):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第八部分(第8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部分(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十部分(第10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到达仁的境域的方法。 第十一部分(第11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第十二部分(第12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鲜”“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篇一:题目bfb2d42f0066f5335a81216f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 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 题和填空题第16 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 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题目67e02b79168884868762d6fc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论语101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论语101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第一篇:论语101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孔子的“尽善尽美”说《论语》有两段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这要从一个典故说起:《韶》乐是远古氏族首领舜那个时代的一种乐舞,其内容是歌颂舜能继承并发扬光大他的前辈尧的功德。
传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竟然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
孔子为《韶》乐感动,一是因为它美妙无比;二是他对古代贤君舜有无尽的向往。
说《韶》乐,美极了,也好极了,是美与善的统一。
而听到周武王时的《武》乐时,孔子就认为它“尽美也,未尽善也”,因为宣扬的是武力,所以在孔子看来,就不那么符合“善”的道德理念了。
第一段记载告诉我们,孔子从韶乐获得了很大的审美享受。
1韶乐为什么能使孔子产生这么大的美感呢?第二段文字记载回答了这个问题。
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
武乐则不完全符合道德的要求。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
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
他认为,美不同于善。
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
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尽善”并不等于“尽美”。
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
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方面,孔子就“美”与“善”的统一也进行了阐述,“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美”是形式,“善”是内容。
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也可以进一步表明这一点。
《论语〃雍也》中记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这是讲人的修养。
“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文饰。
新编大学语文精品课件11..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什么东
西而追赶不上那样急迫,学过的东西又担
心怕忘掉。”
▪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一点也不,绝对没有。“意”,臆测, “必”武断,“固”,固执拘泥,“我”,唯我 独是。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 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 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 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 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够 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就可以
做(别人的)老师了。”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诬罔,受欺。“殆”,危险。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
▪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认为学习是增加自身学问,完善自身道 德修养的途径,不是评价个人能力的尺度, 更不是追逐名利的工具。
译文:孔子说“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提 高自己的道德学问而学,现在求学的 人是为了装饰给别人看而学。”
▪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 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 之。” “多学而识之”即博闻强志。这里,孔子讲到 “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
就会罔然无知而受人欺骗;只冥思苦想而不认真 读书学习,就会有疑惑而无所得。”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新解阳货篇第十七

论语新解阳货篇第十七(一)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
吾将仕矣。
阳货欲见孔子:阳货季氏家臣,名虎。
尝囚季桓子而专鲁国之政,欲令孔子来见己,意欲孔子出仕助己也。
或疑阳货阳虎各自一人,今不从。
归孔子豚:归读如馈,以物相赠。
古礼,大夫有赐于士,士拜受,又亲拜于赐者之室。
阳货故遗孔子豚,令孔子来拜而见之。
时其亡也而往拜之:亡,同无。
时其亡,犹云伺其出。
孔子不欲见阳货,故伺阳货出门乃往拜谢。
遇诸涂:孔子伺其不在而往,不意归而遇之途中。
怀其宝而迷其邦:谓怀藏道德而不救国之迷乱。
曰:不可:此曰字或说乃孔子答,或说乃阳货自问自答,下文曰不可同。
今从后说。
好从事而亟失时:亟,数也,犹屡义。
失时,谓失去时机。
言孔子心好从事而屡失时机。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逝,去义。
岁月已去,不再与我,谓年老当急仕。
孔子曰:此下始是孔子答阳货。
阳货欲亲孔子,絮絮语不休,孔子默不出声,最后始作五字答之,谓我将出仕也。
初若不知阳货所言之用意,亦不加辨说,只言将仕。
孔子非不欲仕,特不欲仕于货。
其语直而婉,雍容不迫,而拒之已深,此见孔子一言一行无往而不具甚深之妙义。
白话试译阳货想要见孔子,孔子不见他。
阳货送与孔子一豚。
孔子打听到阳货出门,往他家拜谢,路上两人遇见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呀!我有话和你说。
阳货道:你身藏了道德宝货,而尽让一国之人迷惑失道,这好算仁吗?怕不好算仁呀!你心好做事,又屡失时机,这好算知吗?怕不好算知呀!光阴一天天过去,年岁不会等待着你呀!孔子说:嘎!我快打算出仕了。
(二)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论语》唯本章言及性字,而仅言其相近。
性善之说始发于孟子。
盖孔子就人与人言之,孟子就人与禽兽言之。
孔子没而道家兴,专倡自然,以儒家所言人道为违天而丧真,故孟子发性善之论以抗之。
北京市2020届高三一模语文分类汇编之《论语》(十三区共60张PPT)

2020东城高三一模语文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0 题。(共 5 分) 10.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 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其言之不怍也,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以上三则语录中孔子对言语的看法,并选择其中 一则,结合你的言语生活作简要分析。
《论语》链接
【原文】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②?”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③,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其斯之谓与⑤?”子曰:“赐也⑥,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⑦。”
【注释】 ①而:表转折的连词,“却”的意思。谄(chǎn):巴结奉
老师见弟子如此聪颖敏捷,欣慰非常,情不自禁亲切地呼唤出 子贡的名字“赐也”。老师对学生直呼其名,符合上对下称名不称 字的礼节。在这个语境中更重要的是表现先生对弟子的一种亲切而 赞许的口吻。接着又对子贡做了一个更高一些的肯定,“始可与言 《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两句话应注意两个地方,一个 “始”,也仅仅是“始”,一个是句末用“已矣”一语气词,这个 词也表现的是“仅仅如此而已”的语气。可见孔子对学生的表扬, 极注意语言的分寸。意思是,你子贡我可以与你讨论《诗经》的问 题,因为你具有联想能力了,告诉你以往的一件事,你可以推导出 未来的另外一件事,“闻一以知二”。这一段对话表现三重境界: 第一重、“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第二重、“贫而乐,富而好 礼”;第三重、“联想境界”。孔子在这里也展示出了他高超的教 育艺术。
词,“那”的意思,指所引的诗。斯,近指代词,“这”的意思, 指现场所讲的话。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可译为:那说的就是 这件事吧! ⑥赐:即端木赐,小孔子31岁,复姓端木,名赐,字 子贡;孔子对弟子一般是称名不称姓。 ⑦诸:“之乎”的合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