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水肿中医内科学

• 3.临床辨证以阴阳为纲,分清病因、病位,还 须注意寒热、虚实的错杂与转化。
• 4.治疗原则为发汗、利尿、泻下逐水;阳水应 以驱邪为主,发汗、利水、解毒或攻逐;阴水 当以扶正为主,温肾健脾。
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发汗阳水祛邪酌用逐水利小便配合活血化瘀健脾阴水扶正祛邪利水温肾辨证论治三证治分类水肿阳水证治水肿阴水证治证型脾阳虚衰证肾气衰微证主症身肿腰以下为甚按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特点之凹陷不易恢复甚按之凹陷不起腰部冷痛酸重尿少临脘腹胀闷纳减便或增多床兼症溏小便短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表面色萎黄神倦肢冷面灰或白光白现心悸气促舌淡苔白腻或白舌淡胖苔白苔脉滑脉沉弱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病机脾阳虚衰气不化水肾气虚衰水失蒸化治法温运脾阳以利水湿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例方实脾饮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附子
病位在肺、脾。 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
不足、久病体虚所致,病位在脾、肾。
[病因病机]
5.水肿转归: 阳水易消,阴水难治。 水湿壅盛或阴水日久,脾肾衰微→水邪凌心犯肺。 水肿后期,肾阳衰败,气化不行,浊毒内闭→关格。 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阖→膀胱气化无权
→癃闭。 阳损及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水肿兼眩晕。
• 5.一般而言,阳水易消,阴水难治。
[临证备要]
• 1.正确使用攻下逐水法:
• 适应症: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
小便不利、脉沉而有力者;
• 代表方:十枣汤---
•
以祛水为急,使水邪从大小便而去。
• 注意:逐水峻药应慎用。
应中病即止,待水肿衰其大半即应停药,以
免过用伤正,俟水退后,即行调补脾胃,以善
特发性水肿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诊断治疗

沦著 ・ 社 巾 药
特 发 性 水 肿 的中 医辨 证 分 型 及 诊 断 治 疗
刘 占国 张 江 平
动后下肢…现肿胀 , 微恶风寒 , 无汗 , 口不 渴, 尿常规正常 。舌淡 , 苔薄 白, 脉浮缓或 紧 。治 宜 : 宣 肺利 水化 湿 。方 药 : 麻 黄连 翘赤小豆汤加减 : 陈德兴采用宣肺利水化
湿的方法… , 根据 张 仲景 《 伤寒 论 》 中 的
麻 黄 连 翘 赤 小 豆 汤 化 裁 治 疗 妇 女 特 发 性 水肿 5 0例 , 痊愈 的 4 3例 , 好 转 的 5例 , 无 效 的 2例 , 总有 效 率 9 6 % 。 方 中 以 麻 黄 为君 , 发汗利水 , 开鬼 门 , 使 湿邪从 汗 出 ; 配 合 桑 白皮 、 赤 小豆宣肺利水消肿 ; 陈皮 、
《内经》 云: “ 饮入 于 胃 , 游溢 精气 ,卜
输于肺 , 通调 水道 , 下 输膀 胱 , 水津 四布 ,
效率 9 7 . 2 %, 取得 了满 意的效 果 。方 中 以焦 白术 为君 , 补脾益气 , 使脾气得实 , 则
脾 健 运 而 水 自行 , 更 以 炮 附 子 为 臣补 先 天 元 阳之 气 亏 , 补 肾 的 同 时 又 问 以 补 火 生 土, 所 以治 脾 。配 以 生 姜 入 肺 经 , 其 性 走 而不守 , 通调水 道 , 决渎 三焦 , 散 发水 气。 佐 以茯 苓 、 泽泻 、 车 前子 三药 即利 阴中之
苓淡渗利湿 健脾 , 逐水饮 出下 窍 ; 白术 燥
五经 并 行 ” 。认 为肺 为 水 之 上 源 , 主 行
水 。若 雾 露 之溉 , 灌 注 四旁。若 肺 气 郁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水肿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水肿
1、心力衰竭水肿:常选用真武汤(白术、白芍、茯苓、附片、生姜);
2、心包积液:常选用己椒苈黄丸(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
3、渗出性胸膜炎:常选用椒目瓜蒌汤(椒目、瓜蒌、桑皮、葶苈子、泽泻、猪苓、茯苓、车前子、杏仁、枳壳、桂枝、冬瓜皮);
4、肝硬化腹水:常选用己椒苈黄丸(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或下瘀血汤(大黄、桃仁、地鳖虫);
5、急性肾炎水肿:常选用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或复方地肤子汤(地肤子、荆芥、苏叶、桑皮、瞿麦、黄檗、车前子、蝉蜕);
6、慢性肾炎水肿:常选用益肾汤(当归、赤芍、川芎、红花、丹参、桃仁、益母草、银花、白茅根、板蓝根、蒲公英);
7、肾病综合征水肿:常选用桃仁四物汤(当归、地黄、赤白芍、川芎、桃仁、红花)加丹参、益母草、鸡血藤、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
或决水汤(车前子、茯苓、王不留行、肉桂、赤小豆)合滋肾通关丸(知母、黄檗、肉桂);
8、特发性水肿:常选用天仙藤散(天仙藤、香附、苏叶、乌药、陈皮、生姜、木瓜、甘草)。
或者行气利水汤(木香、厚朴、大腹皮、槟榔、枳壳、桑皮、茯苓、苡米、牛膝、冬瓜皮);
9、功能性水肿:常选用归脾汤(党参、黄芪、白术、茯神、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10、营养不良性水肿:常选用千金鲤鱼汤(鲤鱼、白术、生姜、芍药、当归、茯苓)。
或者补土利湿方(党参、苍白术、赤猪苓、苡米、山药、泽泻、防己、神曲、陈皮);
11、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水肿:常选用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萸肉、杞果、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鹿角胶)。
中医水肿病证及治疗

中医水肿病证及治疗水肿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症的病证。
病因病机1.病因(1)风邪袭表:风为六淫之首,每夹寒夹热,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博,发为水肿。
(2)疮毒内犯:肌肤患痈疡疮毒,火热内攻,损伤肺脾,致津液气化失常,发为水肿。
(3)外感水湿: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湿衣裹身时间过久,水湿内侵,困遏脾阳,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水无所制,为水肿。
(4)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辛辣,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为水肿。
2.病机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传输,三焦气化不利。
其病在肺,脾,肾,关键在肾,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淤血。
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
风邪犯肺,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为水肿。
脾主运化,有布散水精功能。
外感水湿,脾阳困阻,或饮食劳倦损及脾气,造成脾失转转输,水湿内停,成水肿。
3.诊断要点(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头痛,抽搐,神昏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以及久病体虚史。
辨证论治4.辨证论治肾阳衰微证主症: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苍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细无力。
病机概要:脾肾阳虚,水寒内聚。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剂: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常用药物:附子肉桂巴戟肉仙灵脾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等。
5.预防与调护1.避免风邪外袭,外感风邪,是水肿发生与复发的重要因素,为防止风邪外袭,病人应注意保暖,感冒流行季节,外出带口罩,避免去公共场合,室内通风,多锻炼,常服用玉屏风散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防止水湿外侵,生活环境潮湿者,宜迁居干燥处,平时应避免冒雨涉水,或湿衣久穿不脱,以免湿邪外侵,造成水肿发生。
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

现代医学多用于:急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 腱鞘积液等。
(五)阴水--脾阳虚衰
主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
(三)阳水--水湿滞留
主证:全身浮肿,小便短少,身体困重,
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化湿健脾,通阳利水 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桂枝10白术20猪苓20茯苓30泽泻10桑白皮10
陈皮10大腹皮15茯苓皮20生姜皮10 苍术10 葶苈子10
(四)阳水--湿热壅盛 主证: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
西医对应疾病参考: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 性肾炎急性发作 等属于风水泛滥证的。
(二)阳水--湿毒浸淫
主证:眼睑头面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
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恶风发热,舌质红, 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则: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 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金银花15g,野菊花6g,蒲公英6g, 紫花地丁6g,紫背天葵6g 。 西医对应疾病: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 肤科疾病。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水痘、 玫瑰糠疹、过敏性皮炎等。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重型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术后黄疸、妊娠期黄疸等 。
茯苓10 白芍10 附子(炮、去皮、破八)10 白术20 甘草5 生姜10 现代医学多用于:肝、肾、心性水肿,耳源性眩晕 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水肿的辨证论治

水肿的辨证论治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目窠、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
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慢性肾炎以及心功能不全所致的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等,均可参照本文处理。
水肿,有阳水、阴水之分。
阳水发病急骤,多从头面部先肿,皮肤鲜泽光亮,按之凹陷易恢复,肿势腰以上为剧;阴水起病缓慢,多从下肢先肿、皮肤萎黄或灰黯、按之凹陷恢复较慢,肿势腰以下为剧。
临床辨证,当以阴阳为纲。
阳水属实,有风水、水湿、湿热之别,治以祛邪,分别给予发汗、利水、攻逐等法;阴水多属本虚标实,治以扶正祛邪,用健脾、温肾、通阳利水等法。
若因脾虚气血不足,湿邪留滞者,则宜补气养血,健脾化湿,不宜过于分利。
按语:(1)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失常密动相关。
治疗时应根据脏腑病证,灵活运用利水、宣肺、益气、温化等法。
(2)在临床上还必须注意阴水与阳水的转化。
如阳水迁延不愈或屡经反复、正气渐伤,可转为阴水;阴水复感外邪导致水肿加剧,则可表现阳水标实证。
不论阴水或阳水,若水肿不退,日益增剧,水邪上凌心肺,均可出现腹大、胸闷、喘咳、心悸等严重证候。
(3)上述各个证型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二证或者二证以上同时出现。
如水湿郁久,既可伤及脾阳,又可湿郁化热,壅阻三焦。
脾阳不振,日久不仅伤及肾阳,形成肾阳衰弱证,又往往脾肾阳虚,同时存在,而且在临床上比较多见。
临证时当注意证型间的转化与兼夹,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
(4)当水肿消退后,应根据肿退后的临床表现给予培本,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巩固疗效。
(5)气血两虚证,多属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肿势一般不剧,治疗上以补养为主,切忌过于分利。
(6)水肿病均应忌盐及硷类食物,以利于消退水肿,并应注意休息,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发生,避免病情反复发作。
(7)水肿病经过一般常法治疗无效,有血瘀证候,如肌肤有血缕赤痕,舌质有紫气瘀斑,下肢肿硬色紫,或妇女月经不通者,可参合运用活血化瘀法,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泽兰、刘寄奴、凌霄花、马鞭草、路路通、益母草等。
水肿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水肿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水肿一、概述1.水肿的定义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2.水肿的源流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对水肿病的发病已认识到与肺、脾、肾有关。
对于水肿的治疗,《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在治疗上又提出了发汗、利尿两大原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首次提出了水肿必须忌盐。
3.《素问·汤液醪醴论)对水肿治则的认识《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
4.《丹溪心法》中对阴水、阳水分类的认识“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
”5.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慢性肾炎:临床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症状。
早期可体倦、乏力,腰膝疫软等,水肿时有时无,病情时轻时重,伴随病情发展可渐有夜尿增多,肾功能有不同程度减退,最后发展戒肾衰竭二、病因病机1.水肿的病因(1)风邪袭肺风为六淫之首,每夹寒夹热,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搏,发为水肿。
(2)疮毒内犯肌肤患痈疡疮毒,火热内攻,损伤肺脾,致津液气化失常,发为水肿。
(3)外感水湿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湿衣裹身时间过久,水湿内侵,困遏脾阳,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水无所制,发为水肿。
(4)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辛辣,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或因生活饥馑,营养不足,脾气失养,以致脾运不健,脾失传输,水湿壅滞,发为水肿。
(5)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先天禀赋薄弱,肾气亏虚,膀胱开合不利,气化失常,水泛肌肤,发为水肿。
或因劳倦过度,纵欲无节,生育过多,久病产后,损伤脾肾,水湿输布失常,溢于肌肤,发为水肿。
2.水肿的病机及转化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阉,三焦气化不利。
水肿的辨证论治

水肿的辨证论治水肿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阳水和阴水是水肿的两种主要类型。
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所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肿多先起于头面,按之凹陷即起,常伴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
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肿多先起于下肢,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常伴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辨证时应注意阳水和阴水之间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
二、治疗原则水肿的治疗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
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三、分证论治___1、风水泛滥症状:浮肿起于眼睑,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甚者眼睑浮肿,眼合不能开,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兼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如浮肿较甚,此型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方用麻黄、生石膏、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以宣肺散表、清热健脾、化湿消肿为主。
也可以加入浮萍、茯苓、泽泻等药物,以协助宣肺利尿消肿功效。
如果风热偏盛,可以加入连翘、桔梗、板蓝根、鲜白茅根等药物,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如果风寒偏盛,则去石膏加入苏叶、桂枝、防风等药物,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
如果出现咳喘较甚的症状,可以加入杏仁、前胡等药物,以降气定喘。
如果出现汗出恶风的情况,可能是卫气已虚,可以使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卫解表。
如果表证渐解,但身体仍然感到沉重且水肿不退,可以按照水湿浸渍型进行治疗。
对于湿毒浸淫的症状,可以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进行治疗。
前方使用麻黄、杏仁、梓白皮等药物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后方使用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等药物加强清解湿毒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肿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气化、膀胱开合不利,导致体内水湿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眼帘、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水肿既是一个有独立意义的病证,又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水肿有阴水、阳水之分,阳水易治、阴水难除,久则反复发作,不易速愈,甚至危及生命。
西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及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均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护。
【病因机制】
水肿的形成与风邪袭表、外感水湿、饮食不节、体虚劳伤有关。
风为六淫之首,每夹寒夹热,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博;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或衣着冷湿、汗出渍衣,使水湿内侵,脾为湿困,使其健运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嗜食辛辣肥甘,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或平素饥饱失宜,饮食失于调摄,脾运不健,生化无权,传输失司,水湿壅滞;体虚劳伤、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久病喘、咳痢或产后体虚,或劳倦过度、纵欲无节、生育过多等,损伤脾肾,水湿输布失常,泛溢肌肤,均可发为水肿。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
病因多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病机特点为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合,水液潴留,泛滥成肿。
病性总属本虚标实,有阴水、阳水之分,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辩阳水与阴水阳水多为实证、热证;阴水多为虚证、寒证。
凡因风、湿、热毒邪侵袭,起病急骤,病程短,水肿以上半身为甚,伴有外感症状者属阳水;有肺肾亏损所致,或羊水失治日久转化,起病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水中以下半身为甚,伴有正气亏虚表现者属阴水。
2.变病因辩外感和内伤,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内伤多由内脏亏虚、正气不足所致。
外感多实,内伤多虚。
外感日久不愈也可由实转虚;内伤正气不足,表卫虚弱,又易招致外感。
一般而言,水肿头面为主,恶风头痛者,多属风;水肿下肢为主,纳呆身重者,多属湿;水肿而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属热;因疮痍、猩红赤斑而至水肿者,多属疮毒。
3.辩脏腑水肿在肺、脾、肾、心之差异。
若水肿较甚,咳喘较急,不能平卧者,病变部位多在肺;若水肿日久,纳食不佳,四肢无力,身重,苔腻,病变部位多在脾;若水肿反复,腰膝酸软,耳鸣眼花者,病变部位多在肾;若水肿下肢明显,心悸怔忡,胸闷烦躁,甚则不能平卧,病变部位多在心。
(二)辨证分型
1阳水
(1)风水相博
证候表现: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全身皆肿,皮肤光亮,按之凹陷
易复,伴有发热、咽痛、咳嗽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护治法则;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治疗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2)湿毒侵淫
证候表现: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护治法则: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治疗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3)水湿侵渍
证候表现:全身水肿,下肢为甚,按之没指,不易恢复,伴有胸闷腹胀,身重体倦,纳少泛恶,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沉缓。
护治法则: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治疗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4)湿热壅盛
证候表现:浮肿较剧,皮肤崩急,腹大胀满,胸闷烦热,气粗口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太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护治法则:分利湿热。
(治疗代表方:疏凿引子加减)
2.阴水
(1)脾阳虚衰
证候表现:面浮足肿,反复消长,劳后或午后加重,脘胀纳少,面色不华,神倦乏力,尿少色清,大便或溏,舌苔白滑,脉沉弱。
护治法则:温阳健脾利水。
(治疗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2)肾阳衰微
证候表现:面浮身肿,腰一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面色晄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护治法则:温肾助阳,化气利水。
(治疗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