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中医医案——水肿(十四)

中医医案——水肿(十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治愈水肿四例病案一:尤某,男,43岁。

主诉及病史:5年前曾患肾炎,经治病情有所缓解。

某日忽然发烧(体温达38~40℃),腰痛,尿短赤,双足浮肿。

经服用消炎、解热、利尿等西药无效。

继而小便点滴皆无,大腹肿胀,全身浮肿较甚,干呕不能食,气短烦躁,心悸神呆,昏愦不寐。

检查:尿蛋白(++++),尿素氮149mg%。

经几个大医院均诊断为尿毒症,预后不良。

遂请余会诊。

诊查:脉沉数兼有紧象,舌苔黄腻,腹部膨隆,按之有压痕。

辨证:病因肾之脉络素郁,复因热毒之邪入侵,以致热势弥漫,脉络壅塞,气血流通受阻,水液内不得输于膀胱,外不得泄于皮肤,气化逆壅于上,遂发生凌心侮脾诸证。

治法:应以清热、通络、达郁、恢复肾之主水功能为主,以增强心力、补脾助运,平逆行水为辅。

处方:黄柏30g 知母30g 公英30g 杞果30g 党参20g 黑丑15g 丁香15g 杏仁15g 黄芪15g 干姜15g 远志15g 桂枝15g 木通10g 半夏10g 山萸肉20g 黑生地50g(切碎)嘱其连服药2剂(开方时已下午3时),下午5时服第1剂头煎;至夜间12时将第2剂头煎再服;翌晨7时将2剂之次煎合服。

患者服药后,第2日傍晚排尿约300ml,渐能入睡;一夜排尿数次,一次比一次量多,浮肿减轻。

第3日腹胀干呕好转,精神亦较好,全身微有汗意。

检查:尿素氮降至80mg%。

脉象亦略见缓和,舌苔稍退。

嘱其再服前方药,1日1剂。

服药2剂后病情日益好转,但每至夜半时分心中烦躁不安达2小时,知其心脉仍有邪热郁闭,遂用栀子、远志各10g,连服2剂而愈。

病案二:常某,男,28岁。

主诉及病史:因患重症肾炎尿毒症,在本院住院治疗无效,遂转至上级医院住院医治,病情日益发展。

诊查:邀余会诊时已神志不清,不能对答。

10余日未进饮食,气息奄奄,脉微细按之欲无。

检查:尿素氮149mg%。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

中医内科——水肿
5
(三)病因病机
1.与肺、脾、肾有关
《素问· 水热穴论》指出 :“勇而劳甚, 则肾汗 出, 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 外不得越于皮肤, 客于穴府, 行于皮里, 传为附肿” 。“故其本 在肾, 其末在肺” 《素问· 至真要大论》又指出 :“诸湿肿满, 皆 属于脾” 2.与疮毒有关 明代李梃《医学人门· 水肿》提出疮毒致水 肿的病因学说 , 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
基本病机:肺失通调, 脾失转输, 肾失开阖, 三焦气化不利。 病位:在肺、脾、 肾, 而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病性:阴水、阳水 转归:阴水、阳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水肿各 证之间亦可以相互转化。(如示意图) 预后:阳水易消, 阴水难治(如示意图)
中医内科——水肿
12
病理转变:
中医内科——水肿 15
阴水与阳水的区 别及相互转化? 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 水肿的病理性质 有阴水、阳水之分, 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阳水属实, 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 病位在肺、脾。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 多由饮食劳 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 病位在脾、肾。 阳水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正气渐衰, 脾肾阳 虚, 或因失治、误治, 损伤脾, 阳水可转为阴水。 反之, 阴水复感外邪, 或饮食不节, 使肿势加剧, 呈现阳水的证候, 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阴 水
饮食 劳倦, 先天 或后 天因 素
脾肾
发病 缓慢 ,病 程较 长,
肿多由足踝开始, 自下 而上, 继及全身, 肿处 皮肤松弛, 按之凹陷不 易恢复, 甚则按之如泥 ,
属里 、属 虚或 虚实 夹杂,
正 水 、 石 水
中医内科——水肿
19
三:相关检查

水肿的中医辨证施护及效果分析

水肿的中医辨证施护及效果分析

水肿的中医辨证施护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水肿的中医辨证施护及效果。

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水肿患者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予以中医辨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辩证施护能够有效提高水肿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水肿;中医辨证施护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的以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水肿有阴水、阳水之分,阳水易治,阴证难除。

水肿在西医学中常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如肾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功能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以及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等[1]。

选取我科收治的40例水肿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水肿的中医辨证施护及效果。

汇报如下。

1资料选取我科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水肿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6例(占65%),女性患者14例(占35%),年龄37~64岁,平均年龄(52.6±2.1)岁。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予以中医辨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

具体如下。

2.1辩证施护2.1.1水肿:与肺失通调或脾失转输或肾失开合,水液潴留有关。

(1)病情观察:①观察水肿的部位、起始部位、程度、消长规律以及小便的量、色、次数,记录24小时出入量。

并应辨别阴水和阳水:若病势急,浮肿多由上睑起,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易复则为阳水;若起病缓,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则为阴水。

②定期测血压、量体重,如有腹水,定时测腹围;并监测各项理化检查的变化,如尿常规、血清电解质、肾功能和B超、X线的结果等,及时记录以判断水肿消长情况。

中医外科-淋巴水肿

中医外科-淋巴水肿

中医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脉络受损,瘀血、湿热阻 滞。
临床上应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分清湿、热、 瘀、之轻重,早期温阳散寒,化湿通络;合并感 染以清热利湿为主,辅以活血通络;后期宜采用 理气活血,化痰通络之法。
1、寒湿阻络证 【证候】患肢肿胀,皮色不变,按之凹陷,走路时 肢体沉重,肿胀加重,休息及抬高患肢后可减轻, 伴有形寒肢冷疼痛,纳食欠佳。舌质淡,苔白腻, 脉沉濡。 【治法】温阳散寒,化湿通络。 【方药】阳和汤和萆薢渗湿汤加减。
【外治法】
1、熏洗疗法 花椒叶、香樟叶、松针、苏叶各适量,煎水熏 洗患肢、每日1次。 2、敷药疗法 商陆、山柰、食盐各等分,将商陆、山柰研末, 再加食盐共研,以酒调成糊状,涂敷患处,每日1 次。
山奈: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用于胸隔 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外治法】
3、辐射热烘疗法 利用辐射热使患肢组织软化,将患肢置于辐 射热疗箱内,通过加热,逐步上升到60℃,在根 据患者的耐受能力可上升到100℃,烘1小时,每 日1次,以20次为1个疗程,观察2-3天后,再视 病情进行下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后,可 以发现患肢组织松软,肢体逐渐缩小。
2、湿热下注证
【证候】患肢皮肤焮红灼热,边界清楚,肿胀,疼 痛。伴有寒战、发热,骨节酸痛。舌质红,苔黄 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3、痰瘀阻滞证 【证候】患肢肿胀,增粗变硬,皮肤增厚,粗糙, 随按即起,状如象皮。或伴有慢性溃疡,就不愈 合。可伴有胸胁胀痛或面色少华,乏力,舌质黯 淡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或沉涩。 【治法】健脾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和四君子汤加减。
【结语】
淋巴水肿乃由于摄生不慎,寒湿之邪入侵,寒 凝经络;日久化热,湿热阻络;或脾虚水停,痰 湿内生,阻遏气机,经络阻塞不通,气血凝滞不 行所致。 在整个病程发展过程中,水湿内阻是病机的关 键,早期以“寒湿”为主,中期可见“湿热”,后期阶 段突出“痰湿”,所以治疗时刻不忘“祛湿”之法。但 该病是一个慢性进展性疾病,其治疗无论中药还 是西药都不可急于求成。

腿肿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腿肿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一、引言腿肿,在中医学中称为“肿胀”、“水肿”等,是指下肢出现肿胀、疼痛、沉重等症状。

腿肿的原因多样,包括久坐久站、湿邪侵袭、脾胃虚弱、肝肾不足等。

中医治疗腿肿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病因、病机进行个体化治疗。

本文将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探讨腿肿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案1. 湿邪侵袭型症状:腿肿,按之凹陷,伴有沉重、酸胀、疼痛,皮肤发黄,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利湿,通络消肿。

方药:(1)五苓散加减: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猪苓、车前子、木通、甘草。

(2)三仁汤加减:杏仁、白蔻仁、薏苡仁、白豆蔻、竹叶、通草、滑石、甘草。

中成药:五苓丸、三仁丸。

2. 脾胃虚弱型症状:腿肿,按之凹陷,伴有乏力、气短、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细。

治法: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方药:(1)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茯苓、泽泻、猪苓、山药、扁豆、甘草。

(2)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大枣。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

3. 肝肾不足型症状:腿肿,按之凹陷,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滋补肝肾,利水消肿。

方药:(1)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

(2)左归丸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4. 气滞血瘀型症状:腿肿,按之不凹陷,伴有疼痛、刺痛,局部皮肤青紫,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方药:(1)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茯苓、泽泻。

(2)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牛膝、柴胡、枳壳、甘草。

中成药:桃红四物丸、血府逐瘀丸。

三、其他治疗方法1. 针灸治疗:针对腿肿的穴位进行针灸,如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血海等,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中医学基础8(辨证)

中医学基础8(辨证)
76
(2)审证要点 心气虚证:心悸及气虚证。 心阳虚证:心悸怔忡、胸闷或痛及
阳虚证。 心阳暴脱:心阳虚和亡阳的临床表
现。
77
2、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 (1)临床表现 心血虚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
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唇 色淡白、脉细弱。
78
心阴虚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心 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 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11
(1)常见的表证:风寒表证、风热 表证、风湿表证、风燥表证、暑湿 表证等。
(2)临床表现:恶风、发热、恶寒、 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喷涕、 喉痒、舌苔薄白、脉浮等。
12
2、里证:是指病邪深入脏腑、气血、 骨髓所致的一类证候。多见于外感 病的中、后期或内伤杂病。
13
(1)常见的里证:里寒证、里热证、 里实证、里虚证。
临床证候,一般都可归纳属于阴或阳 的范畴,因而阴阳辨证是基本的辨 证大法。
27
1、阳证: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 所表现的证候。
28
(1)常见的阳证:如兴奋、躁动、 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 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 上的、容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阳邪 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等。)
29
50
肝气上逆:头痛眩晕、烦躁易怒、甚 则血随气逆,而见咯血、吐血等。
肺气上逆:咳嗽、气喘等。 胃气上逆:呃逆、嗳气、呕吐等。
51
(二)血病辨证:包括血虚及相应功 能减退,血液运行失常所形成的证候。
1、血虚证:即血液不足,滋润和濡 养机体的功能减退所形成的证候。
52
(1)常见的血虚证:心血虚证、肝 血虚证。
64
主要临床表现 有形之痰饮:咳喘、咯痰、呕吐痰涎等。 无形之痰饮:眩晕、梅核气、癫、狂、

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

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
口喝,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濡 数。 治法:清热祛湿、利水消肿 方药:疏凿饮子加减 槟榔10 大腹皮15 茯苓皮20 赤小豆(炒)30 羌活10 泽泻10 生姜10 椒目9 商陆5 秦韭10
现代医学多用于:急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 腱鞘积液等。
(五)阴水--脾阳虚衰
主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
(三)阳水--水湿滞留
主证:全身浮肿,小便短少,身体困重,
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化湿健脾,通阳利水 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桂枝10白术20猪苓20茯苓30泽泻10桑白皮10
陈皮10大腹皮15茯苓皮20生姜皮10 苍术10 葶苈子10
(四)阳水--湿热壅盛 主证: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

西医对应疾病参考: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 性肾炎急性发作 等属于风水泛滥证的。
(二)阳水--湿毒浸淫
主证:眼睑头面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
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恶风发热,舌质红, 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则: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 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金银花15g,野菊花6g,蒲公英6g, 紫花地丁6g,紫背天葵6g 。 西医对应疾病: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 肤科疾病。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水痘、 玫瑰糠疹、过敏性皮炎等。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重型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术后黄疸、妊娠期黄疸等 。
茯苓10 白芍10 附子(炮、去皮、破八)10 白术20 甘草5 生姜10 现代医学多用于:肝、肾、心性水肿,耳源性眩晕 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水肿的中医辨证治疗

水肿的中医辨证治疗

仁 、桑 白皮 ;若 汗 出 恶 风 、卫 阳 已 虚 者 ,可 服 防 己 黄 芪 汤 等 (2)湿 毒 侵 淫 眼 睑 微 肿 ,延 及 全 身 ,小 便 不 利 ,身 发 疮 痍 ,甚 至 溃 烂 ,恶
风 发 热 ,舌 质 红 ,苔 薄 黄 ,脉 浮 数 或 滑 数 。 治宜 宣肺 解 毒 ,利 湿 讯
ZO 。——
中国社区医师 2002年 第 18卷 第 13塑 ! 箜
叮 f 处结 节 减 退 并 皮肤 凹 陷 。 寸须 与 下 肢 象 皮 肿 区 别 ,一 般 结 合 病 史 及 体 征 不 难 鉴

别 ,皮 肤 活 体 组 织 检 查 也 有 助 于 确 诊 。
水 为有 形 之 物 ,依 赖 气 的 推 动 ,故 水 肿 一 证 ,是 全 身 气 化 功 能 障 碍 的 一 种 表 现 ,涉 及 多 个 脏 腑 ,主 要 因 肺 脾 肾 等 脏 腑 功 能 失 调 ,导 致 水 液 代 谢 障 碍 而 产 生 水 肿 。肺 主 行 水 ,为 水 之 上 源 ,若 风 邪 外 袭 ,肺 失 宣 降 ,通 调 水 道 功 能 失 调 ,水 液 停 聚 ,泛 溢 肌 肤 ,可 发 为 水 肿 ,脾 主 运 化 ,不 但 能 运 化 水 谷 ,也 担 负 着 运 化 水 液 的 功 能 。如 久 居 湿 地 ,或 冒 雨 涉 水 ,水 湿 之 气 内 侵 ;或 饮 食 不 节 ,多食 生 冷 ,均 可 使 脾 为 湿 困 ,运 化 水 液 功 能 减 退 ,水 湿 不 运 ,泛 于 肌 肤 ,而 成 水 肿 ;肾 主 水 ,对 于 体 内津 液 的 输 布 和 排 泄 ,维 持 体 内津 液 代 谢 的 平 衡 ,起 着 极 为 重 要 的 调 节 作 用 。 若 生 育 不 节 .房 劳 过 度 ,肾 精 亏 耗 ,肾 气 亏 伐 ,不 能 化 气 行 水 , 膀 胱 开 阖 不 利 ,水 液 停 聚 ,就 可 形 成 水 肿 。 瘀 血 化 水 ,也 可 发 生 水 肿 ,是 血 病 而兼 水 也 。 另 外 湿 热 内 盛 ,脾 胃失 升 清 降 浊 功 能 ,三 焦 壅 滞 ,水 道 不 通 ,横 溢 肌 肤 ,亦 可 形 成 水 肿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 病理性质:阴水、阳水(但可相互转换 或夹杂)。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 疮毒、水湿而成,病位在肺、脾。阴水 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 不足、久病体虚所致病位有脾、肾。
? 水肿转归:一般阳水易消,阴水难治。
2020/2/22
4
四、诊查要点
? 『诊断依据』
风寒重:祛风散寒药如紫苏、桂枝、防风、羌活之类。
风热重而咽喉肿痛:连翘、板兰根、鲜芦根等清热利咽。
表虚者,可用防己黄芪汤加减。
2020/2/22
9
②湿毒浸淫证
证 主症:阳水,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 色赤。 湿毒征: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理 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法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药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2020/2/22
1
一、定义
? 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 肤,表现以头面、眼睑、 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 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2020/2/22
2
二、范围
? 水肿在西医学体系主要是一种体征,
很多系统的疾病பைடு நூலகம்可以引起水肿。因
此中医学水肿病证包含西医学中几大
系统疾病,有肾性水肿、心性水肿、
《济生方·水肿门》倡温脾暖肾之法。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 发汗、利小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阳 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 毒、理气化湿等法;阴水当以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 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
? 泻下逐水法的应用与大黄用治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性有 关,曾被誉为“大肠透析法”。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 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
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 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 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 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 体虚病史。
2020/2/22
5
? 『相关检查』 ? 针对水肿成因的西医学方面的检查:
理 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 法 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 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药
兼风邪袭肺,肺气不宣,肿甚而喘者,合麻黄汤宣肺平喘。 肺气上逆,面肿,胸满,不得卧,合三子养亲汤降气行水。
2020/2/22
11
④湿热壅盛证
证 主症:阳水,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 湿热壅滞三焦征: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 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理 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法 分利湿热
方 疏凿饮子加减 药 商陆茯苓椒目木通泽泻赤小豆大腹皮槟榔羌活秦艽
生姜皮
可有热结腑实,热壅气逆,热盛伤阴等病机变化。
腑实者合己椒苈黄丸加减;湿热壅滞中焦,肺气上逆,
可加葶苈子、桑白皮等泻肺行水;热盛伤阴者,加养阴
2020利/2/2水2 之白茅根、芦根或合甘露饮之意。
肝性水肿、营养缺乏性水肿、功能性
水肿、内分泌失调所致的水肿等。由
于其中肝性水肿大多发生在腹水出现
之后,因此多视为鼓胀日久所致,参
照鼓胀进行治疗,其余均可参照本篇
进行辨证治疗。
2020/2/22
3
三、病因病机
? 基本病理变化:肺失通调,脾失转输, 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 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
2020/2/22
13
②肾阳衰微证
证 主症:阴水,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 甚,按之凹陷不起。 肾阳虚衰征: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 怯寒神疲,面色晄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 大胀满。 舌、脉: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020/2/22
6
五、辨证论治
? 『辨证要点』
首辨阳水、阴水。阳水属实,由
风、湿、热、毒诸邪导致水气的潴 留;阴水多属本虚标实,因脾肾虚 弱,而致气不化水,久则可见瘀阻 水停。
其次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
肾之不同。
2020/2/22
7
? 『治疗原则』
《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与权衡,去菀陈坐……开鬼门, 洁净府”。------提示发汗利小便的法则。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 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热毒的轻重不同,是五味消毒饮用药量不同的依据。
湿盛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等解毒燥湿。
兼风而瘙痒者,加苦参、白藓皮、地肤子等祛风燥湿止痒。
热毒入血而见红肿者,加丹皮、赤芍等清热凉血。
2020/2/22
10
③水湿浸渍证
证 主症:水肿,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全身水肿而以下 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 湿邪困脾征;重、闷、呆、腻、濡
心脏病性水肿:右心衰、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原发性心肌病。 肾病性水肿:肾炎性水肿与肾病综合征水肿。 营养缺乏性水肿:低蛋白血症、VitB1 缺乏----尿少而尿蛋白阴性。 肝病性水肿:营养不良与肝功能不全所致的低蛋白血症。 妊娠中毒性水肿:孕24周以后,水肿、蛋白尿、血压升高与眼底 改变。 结缔组织病性水肿:SLE 、硬皮病、皮肌炎等致全身性血管病变 或血清白蛋白降低。 血清病所致的水肿(过敏性)。 内分泌失调性水肿: 药物所致的水肿: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 特发性水肿: 其他原因所致的功能性水肿(高温、旅行、间脑综合征)
? 『分证论治』
2020/2/22
8
阳水①风水相搏证
证 主症:阳水,来势迅速,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全身 皆肿。 表证: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 风寒:恶寒重,咳喘,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风热;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
理 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调,风遏水肿 法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 越婢加术汤加减 药
12
阴水①脾阳虚衰证
证 主症:阴水,身肿日久,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 脾阳虚征: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 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 舌、脉: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理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 法 健脾温阳利水 方 实脾饮加减 药
有脾气虚弱之水肿,遍体浮肿,面色萎黄,晨起头面较甚,动则下肢肿 胀,能食而疲倦乏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软弱, 治宜益气健脾,行气化湿,不宜分利伤气,参苓白术散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