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治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

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一、慢性肾炎的定义慢性肾炎是一种逐渐发展并进展为肾功能不全的慢性病,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的慢性炎症和肾间质的慢性病变。
中医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生与肾经络的调节失衡、气血运行的不畅有关。
二、慢性肾炎的病因1.外感因素:感受寒湿、风邪等外邪侵袭。
2.饮食不当:长期食用辛辣、油腻食物,过度饮酒,过食盐分等。
3.情志失调:长期情绪低落、抑郁、过度思虑等。
4.其他因素: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长期暴露于有害化学物质等。
三、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一)证候分类1.阳虚型:肾阳不足,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
2.阴虚型:肾阴亏损,主要表现为午后潮热、口干咽燥、夜尿增多等。
3.湿热型:湿热壅盛,主要表现为尿黄赤、口苦咽干、腰酸腿软等。
4.血瘀型:气血凝滞,主要表现为尿液混浊、舌紫黯、舌苔白腻等。
5.痰湿型:湿浊内蕴,主要表现为尿液混浊、腹胀便溏、头晕目眩等。
(二)辨证要点1.症状分析: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如尿量增多或减少、尿频尿急、腹胀腹痛等。
2.舌诊:观察舌体的颜色、形态、苔质等,如舌质淡白、舌苔黄腻等。
3.脉诊: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判断脉象的弦细、滑数等特点。
(三)辨证分型1.肾阳虚证:证候特点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治疗以温补肾阳为主。
2.肾阴虚证:证候特点为午后潮热、口干咽燥、夜尿增多等,治疗以滋阴养肾为主。
3.湿热蕴结证:证候特点为尿黄赤、口苦咽干、腰酸腿软等,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
4.血瘀阻滞证:证候特点为尿液混浊、舌紫黯、舌苔白腻等,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
(四)辨证标准根据患者的疾病症状和辨证特点,结合舌诊、脉诊等辨证方法,进行辨证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附件:1.临床检验报告: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等检验项目。
2.影像学检查报告:如B超、CT等检查结果,以了解肾脏结构和病变情况。
法律名词及注释:1.慢性肾炎:指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慢性炎症,常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10法

疗 效 不 明显 者 , 老 多 采 用 清 热 解 毒 与 活 血 化瘀 为 主 李 的方 药 , 治疗 后 大 多 数患 者病 情 可 获好 转 。 类 患者病 此
程冗 长 , 且往 往 伴 有上 呼 吸道 慢性 炎症 病 灶存 在 , 而 因 此 清 热药 多选 用野 菊 花 、 翘 、 连 金银 花 、 青 叶 、 大 蒲公 英 等 ; 血 化瘀 药 多采 用红 花 、 仁 、 活 桃 益母 草 等 , 在方 中加
生 甘 草 、 地 黄 、 茱 萸 、 药 、 味 子 、 丹 皮 、 贞 生 山 山 五 牡 女 子、 旱莲 草 、 归等 。若 兼 有 面色 少 华 , 当 神疲 乏 力者 , 加
2 清 利 湿热 法
水 湿 之 邪 郁 久 化热 , 结 于 下 焦 , 胱 气 化 失利 , 蕴 膀
症 见 小便灼 热 涩痛 , 小腹 不 适 , 色黄 赤 , 酸 重 , 带 尿 腰 或 下黄稠 , 舌红 苔 黄 腻 , 数 , 见 于慢 性 肾炎 急性 发 作 , 脉 多 宜清 利 湿 热 , 用 药 有 生 地 黄 、 一散 、 前 子 、 叶 、 常 六 车 竹 黄连 、 芩 、 黄柏 、 栀 子 、 黄 炒 炒 泽泻 、 瞿麦 、 大 黄 等 ;尿 制
尿 频伴 小 腹 不适 , 质红 , 薄 或薄 黄 , 数 或滑 数 者 。 舌 苔 脉 是 由于热 邪 炽盛 于 下 焦 , 络受 损 , 渗 膀胱 而发 。常 脉 血
用 药 物 以 忍 冬 藤 、 韦 、 柏 、 叶 、 茅根 、 石 黄 竹 白 白花 蛇舌
草 、 石 膏 等 为主 , 邪 易伤 阴津 , 常 加 入北 沙 参 、 生 热 故 生
后咳 嗽 者 。
热 药 须注 意 药 物 的 苦 寒 程 度 与 病 邪 所 在 不 同 部 位 , 以
慢性肾炎的原因,中医辩证治慢性肾炎的方法

慢性肾炎的原因,中医辩证治慢性肾炎的方法
慢性肾炎在人们的身上很常见,大多数的人在患上慢性肾炎后,其对于发病的原因也会特别关注。
那么,慢性肾炎的原因有哪些呢?
★慢性肾炎的原因:
慢性肾炎是一组多病因的慢性肾小球病变为主的肾小球疾病,但多数患者病因不明,与链球菌感染并无明确关系,据统计仅15%~20%从急性肾小球肾炎转变而至。
此外,大部分慢性肾炎患者无急性肾炎病史,故目前较多学者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与急性肾炎之间无肯定的关联,它可能是由于各种细菌、病毒或原虫等感染通过免疫机制、炎症介质因子及非免疫机制等引起本病。
★常见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如下:
★1、肺肾气虚,水湿内聚
主要表现为:面黄浮肿,气短乏力,腰膝酸软,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益气固表,利水活血。
方选玉屏风散和防己黄芪汤加减,药如黄芪、白术、防风、茯苓、泽泻、益母草、泽
兰、蝉衣、僵蚕。
★2、脾肾气(阳)虚,水湿逗留
表现为: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纳呆便溏,浮肿,遗精、阳痿或月经失调,甚则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齿印,脉沉细或沉迟无力,以健脾补肾,利水活血为治疗原则。
方选四君子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药如党参、黄芪、白术、枸杞、菟丝子、淫羊藿、山药、茯苓、泽泻、车前子、当归、川芎。
畏寒肢冷者,加炙附子、桂枝。
★3、肝肾阴虚,湿热内蕴
表现为:头晕耳鸣,两目干涩或视物模糊,腰膝酸软,梦遗或月经失调,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宜滋补肝肾,潜阳活血。
方选杞菊地黄汤加减,药如生地、知母、女贞子、枸杞、菊花、牛膝、地龙、钩藤、丹参、益母草、当归。
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施治体会

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施治体会【摘要】慢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中医辨证施治在其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包括辨证要点和治疗思路。
然后探讨了慢性肾炎的中医病因,以及在中医理论下对其进行的辨证分类。
接着列举了中医治疗慢性肾炎常用的方药,并介绍了针灸、推拿等辅助治疗方法的应用。
结论部分分析了中医辨证施治对慢性肾炎疗效的影响,总结了中医在慢性肾炎治疗中的优势,并对中医综合辨证施治体会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将深入了解中医对慢性肾炎的辨证施治方法及其疗效,为临床医生及患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施治、病因、分类、治疗方药、针灸、推拿、辅助治疗、疗效、优势、体会、综合治疗1. 引言1.1 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施治体会慢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施治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在慢性肾炎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脉象、舌象、症状等,中医医师可以辨别出患者的病证类型,从而针对不同的证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施治体会包括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慢性肾炎的中医病因、慢性肾炎中医辨证分类、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常用方药以及中医针灸、推拿等辅助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医医师在慢性肾炎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对慢性肾炎疗效的影响,介绍中医在慢性肾炎治疗中的优势,并总结中医综合辨证施治的体会,旨在为慢性肾炎患者提供更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早日康复。
2. 正文2.1 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是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核心。
根据中医理论,每个患者的病情都有其独特的辨证特点,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具体原则和方法:1. 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是辨证求因、辨证施治。
首先要明确患者的病情特点,包括症状、脉象、舌苔等,然后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和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辨证治疗经验

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辨证治疗经验
兵发慢性肾炎尿毒症(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and nephrotic syndrome)是中
医药治疗中研究较为深入的一类病,其分型多样,表现种类繁多。
一般认为调养肾脏,调
节肾阴阳、养血活血、理气行津等方法都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以达到改善病情的目
的
从中医角度讲,慢性肾尿毒病的病因复杂,可能是外感、内证、突发、虚弱、黄色疸、血瘀、肝肾阴阳虚火上亢,因此一般治疗都是根据其具体情况把病因病机综合考虑,以实利、健脾和补肾调养为主要治疗方式。
一般认为,慢性肾炎患者在中医治疗中要强调调节机体身体及内脏功能失调,适当调
补肝肾阴阳,淡化外伤,增强体质,铲除内伤,加强抗病能力,以防止反复受伤。
(1) 应根据患者的中医诊断,对肾功能失调进行适当补血活血,比如乌发菊、乌头菊、穿心莲子等。
(2) 扶正祛邪,当表见肾郁气滞,根据中西医临床经验可选用温补脾肾之品. 如附子
理中汤、当归熟地汤、肉桂枸杞甘草汤等,可活血健筋,治痹止痛,调节脾肾功能,促进
血液循环。
(3) 加强调理肝肾脏,清热解毒,总论以苓桂术甘汤、厚朴甘草汤等品为主,可调节
肝肾阴阳,调理水湿,调养肾脏。
(4) 根据此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要注重采取健脾养血,滋阴润燥,去热止渴之物,同
时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补肾祛湿,增强体质,以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总之,慢性肾炎患者的中医治疗应综合考虑其特点,尤其是注重补血活血,清热解毒,扶正祛邪,健脾养血,滋阴润燥,去热止渴,抗炎抗病,补肾调理,增强体质,以全面改
善患者的身体和免疫功能,减轻症状,缓解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和调理

加减: 肾阳虚甚,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明显-可加肉桂、补骨脂以助温补脾肾; 水肿明显--可用实脾饮合真武汤以温阳 利水; 伴有胸水而咳逆上气,不能平卧--可加 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下气平喘; 伴腹水--可加五皮饮以利其水,甚则可 加黑白丑、甘遂以逐肠间水邪。
34
3.肝肾(气)阴虚证 主症: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头晕 耳鸣,五心烦热或手足心热,或口干咽 燥,腰脊酸痛。 次症:遗精,滑精,或月经失调, 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尿检有蛋白 及红细胞,血压常较高。
本虚标实,故多数学者都是从本证和 标证两方面进行辨治。
慢性肾炎后期(虚衰期)的辨治, 本讲座暂不讨论。
27
一.本证辨治 1.肺肾气虚证 主症:颜面浮肿或肢体肿胀,疲倦 乏力,少气懒言,易感冒,腰脊酸痛。 次症:面色萎黄,舌淡,苔白润、 有齿印,脉细弱。 治法:补益肺肾。 方剂:益气补肾汤加减。 药用:人参10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 20g山药20g山茱萸10g炙甘草6g大枣2枚
3
【病因病机】 (一)病因 肾中精气不足,则致气化、固摄等功能
失调,并产生水湿、湿热、瘀血等病理因素 的相应病证,如慢性肾炎的水肿、蛋白尿、 血尿、肾功能损害等。致病因素不外乎先天 禀赋不足及后天损伤因素。根据其起病方式 而分为内在因素致病或外在因素致病。
4
1.内在因素 (1)先天不足,房劳过度 患者禀赋薄弱,体衰多病;或父 母患有肾病,则先天精气不足,肾元 亏虚;或因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 气内伐,肾精亏耗,皆可导致气化失 司,水液代谢紊乱,水湿泛溢--水肿; 精微不摄--蛋白尿、血尿之证。
25
6.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可以出现因水肿、高血压、贫血及某些 代谢紊乱等造成的头晕、头痛、失眠、记忆 力减退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7.并发症 慢性肾炎病人抵抗力较低,容易发生呼 吸道、泌尿道及皮肤等感染;发生感染后可 无明显症状,治疗也较为困难,应予注意。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炎87例

一
[】No a i n MJ Na iT Ai mo A. -er fl w u td 1 te 1 v l n , r O, n A 5y a ol - p s y 0 h ae h a o u 1 po te c r a itt n o h le y i l n i il dJ.J O a rs t e blai f te ed r n He ik, na [ hi h i o l s F n ] rl
调和诸 药。上 药益脾 气而无补 肾之功 ,故加 菟丝 子 、怀 牛膝 滋补 肾精 ;山萸 肉、桑螵 蛸温 肾固摄涩精 。 肾气虚 明显者 ,
加用水 陆二仙丹 、 金樱 子 、芡实 等 以补 肾固精。气虚 夹瘀 者 ,
l 辨证治疗 ①脾肾气虚型。治法:益气健脾、固肾摄精。 。 2
方药 :黄芪 、人参 、白术 、当归、陈皮 、柴胡 、升麻 、甘草 、 菟丝子 、山萸肉、怀牛膝 、桑螵蛸。② 脾 肾阳虚型。治法:温 补脾 肾。方 药:济生 肾气汤。生地黄、牡丹皮、茯 苓、泽泻、
肿 、少 尿 、血尿 、高血压 为 主要表 现 。“ 肾主水”脾 主 运化 “ 水 湿 肺 为水之 上源 ,主通调 水道” ‘ ,故该 病 与肺脾 肾三脏 关 系 密切 【。据 统 计,慢性 肾脏病 的发病 率在逐 年上 升 ,发 2 】
展 为尿 毒症 的患者也 越来 越 多,但 是 ,并 不代表 慢性 肾炎 治 不好 。慢 性 肾炎的治 疗最重 要 的是 患者 的心态 ,要保持 平静
佐 ,渗湿泻 火。如肝 肾阴虚 ,肝 阳上 亢 ,加 菊花 、枸杞子 、
苓 、泽泻。④ 气阴两虚 型:治法 :益气养 阴。方药 : 参、黄 人 芪 、生地 黄 、牡丹皮、山萸 肉、茯苓 、泽泻 、生姜 、大枣。每
慢性肾炎的中医辨析及其饮食治疗

( 1 . 扬州大学 旅游烹饪学 院, 江苏 扬州 2 2 5 1 2 7 ; 2 . 东南大学 公共 卫生学 院, 江苏 南京 2 1 0 0 0 9 )
摘
要 :慢 性 肾 炎是 由 于脾 、 肺、 肾三 脏 亏 虚 及 三 脏 功 能 失调 所 至 , 其 中 医辩 证 治 疗原 则 主要 是 : 活血化瘀 、 标
《 素问 ・ 奇病论》 云: “ 有病疣然 , 如有水状 ,
切 其脉 大 紧 , 身无 痛 者 , 形 不瘦 , 不 能食 , 食少 … … 病 生在 肾 , 名为肾风。 ” _ 2 现 代 医学 中慢 性 肾炎 的
中医对慢 性 肾炎 的认 识 , 最早 集 中在 “ 水肿 ” 这一 症状 上 , 并将此病划入 “ 阴水 ” 症 的 范 畴 。 肺、 脾、 肾 三脏 虚 损是 发 病 基 础 , 肺、 脾、 肾气 虚 必
作者简介 : 兰 茜( 1 9 8 8 一) , 女,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在 读硕 士研 究生, 从 事营养与食品卫生 学研究 ;
翟成凯( 1 9 4 9一) , 男, 江 苏南京人 , 东南大学公共 卫生学院教授 , 博导 , 从 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
一
2 8—
2 01 4 No . 1
素 为外 感 风 邪 , 若 肺感 风 邪 , 则 不 能 通调 水 道 , 水 液 泛于 肌肤 , 则 发 为 水 肿 。许 多 医 家 也提 出 了 自 己的见 解 : 谌 运 甫 认 为水 肿 的发 生 不 仅 与 三脏 功 能 失 调 有关 , 也 与 肾脏 实质 的病 理 变 化 有 关 。 徐嵩 年¨ 教 授 认 为 肾病 的 病 机 与 辨 证 均 以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论治治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主要表现为长期水肿,血压较高,合并贫血,尿中有蛋白、管型等。
中医辨证论治主要分以下几型:
①水湿浸渍型:水肿明显,面色苍白,神倦,怕冷,腰酸伴胸闷、腹胀,小便不利,脉沉弦,苔薄舌胖等。
有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低。
胆固醇升高,符合慢性肾炎肾病型。
治疗应宣肺健脾行水。
采用下列药物:麻黄9克,桑白皮30克,白术15克,防风15克,防己15克,陈皮12克,云苓皮30克,大腹皮15克,水煎服。
②脾肾亏虚型:水肿较轻,尿量不少,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腰酸腰痛,进食减少,腹泻,舌淡苔薄,脉沉细,有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低下。
治疗应温肾利水,益气健脾。
可采用下方:紫苏30克,黄芪30克,苍白术各9克,防已15克,云苓皮30克,陈皮12克,赤小豆30克,熟附子9克,紫皮大蒜5枚,水煎服。
③上盛下虚型:头晕头痛,耳鸣目眩,水肿不著。
腰酸,苔薄黄或薄白,脉细弦或弦数,血压高持续为千帕。
尿蛋白不多,有少量红细跑,符合慢性肾炎高血压型。
治疗应滋阴潜阳。
采用下方:黄精30克,玄参15克,桑棍子30克,川芎9克,黄苓15克,炙龟板15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青木香12克,杜仲15克,桑寄生30克,假龙骨牡蛎各30克,水煎服。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