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中医辨证论治-下肢肿中医辨证之令狐文艳创作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下肢肿中医辨证之令狐文艳创作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下肢肿中医辨证之令狐文艳创作

水肿

令狐文艳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气化、膀胱开合不利,导致体内水湿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眼帘、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水肿既是一个有独立意义的病证,又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水肿有阴水、阳水之分,阳水易治、阴水难除,久则反复发作,不易速愈,甚至危及生命。

西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及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均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护。

【病因机制】

水肿的形成与风邪袭表、外感水湿、饮食不节、体虚劳伤有关。风为六淫之首,每夹寒夹热,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博;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或衣着冷湿、汗出渍衣,使水湿内侵,脾为湿困,使其健运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嗜食辛辣肥甘,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或平素饥饱失宜,饮食失于调摄,脾运不健,生化无权,传输失司,水湿壅滞;体虚劳伤、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久病喘、咳痢或产后体虚,或劳倦过度、纵欲无节、生育过多等,损伤脾肾,水湿输布失常,泛溢肌肤,均可发为水肿。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因多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病机特点为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合,水

液潴留,泛滥成肿。病性总属本虚标实,有阴水、阳水之分,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辩阳水与阴水阳水多为实证、热证;阴水多为虚证、寒证。凡因风、湿、热毒邪侵袭,起病急骤,病程短,水肿以上半身为甚,伴有外感症状者属阳水;有肺肾亏损所致,或羊水失治日久转化,起病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水中以下半身为甚,伴有正气亏虚表现者属阴水。

2.变病因辩外感和内伤,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内伤多由内脏亏虚、正气不足所致。外感多实,内伤多虚。外感日久不愈也可由实转虚;内伤正气不足,表卫虚弱,又易招致外感。一般而言,水肿头面为主,恶风头痛者,多属风;水肿下肢为主,纳呆身重者,多属湿;水肿而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属热;因疮痍、猩红赤斑而至水肿者,多属疮毒。

3.辩脏腑水肿在肺、脾、肾、心之差异。若水肿较甚,咳喘较急,不能平卧者,病变部位多在肺;若水肿日久,纳食不佳,四肢无力,身重,苔腻,病变部位多在脾;若水肿反复,腰膝酸软,耳鸣眼花者,病变部位多在肾;若水肿下肢明显,心悸怔忡,胸闷烦躁,甚则不能平卧,病变部位多在心。(二)辨证分型

1阳水

(1)风水相博

证候表现: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全身皆肿,皮肤光亮,按之凹陷易复,伴有发热、咽痛、咳嗽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护治法则;疏风清热,宣肺行水。(治疗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

(2)湿毒侵淫

证候表现: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护治法则:宣肺解毒,利湿消肿。(治疗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3)水湿侵渍

证候表现:全身水肿,下肢为甚,按之没指,不易恢复,伴有胸闷腹胀,身重体倦,纳少泛恶,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沉缓。

护治法则: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治疗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4)湿热壅盛

证候表现:浮肿较剧,皮肤崩急,腹大胀满,胸闷烦热,气粗口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太黄腻,脉沉数或濡数。护治法则:分利湿热。(治疗代表方:疏凿引子加减)

2.阴水

(1)脾阳虚衰

证候表现:面浮足肿,反复消长,劳后或午后加重,脘胀纳

少,面色不华,神倦乏力,尿少色清,大便或溏,舌苔白滑,脉沉弱。

护治法则:温阳健脾利水。(治疗代表方:实脾饮加减)(2)肾阳衰微

证候表现:面浮身肿,腰一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面色晄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护治法则:温肾助阳,化气利水。(治疗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