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水肿46页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五章水肿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五章水肿PPT课件

(二)病位:肺、脾、肾,而关键在肾。
《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凡水肿等证, 乃
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
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
-
23
(三)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
外感风邪
邪袭肺卫血
外感水湿 饮食不节 痈疡疮毒 火热内攻 久病入络
水湿内生
-
困遏脾阳
损伤肺脾 瘀血内生
▪ (二).临床表现: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 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 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 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 (三).相关病史: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 久病体虚病史。
-
27
二、病证鉴别
水肿
病位 肌肤 病因 外感、饮食、劳倦
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桂枝、附子、茯苓、 泽泻、车前子。
-
41
【预防调护】
▪ 1.避免风邪外袭。 ▪ 2.防止水湿外侵。 ▪ 3.注意调摄饮食。 ▪ 4.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皮肤。 ▪ 5.每日记录水液的出入量。 ▪ 6.坚持治疗,定期随访。 ▪ 7.劳逸结合,调畅情志。
-
42
【结语】
一、概念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要点 四、治疗原则 五、预后
-
43
水泛肌肤水肿成 标肺肾本制在脾 严氏分为阴阳水 利水消肿随证施 湿热壅盛疏凿饮 湿毒麻连风水婢 水湿浸渍胃苓五 实脾肾气脾肾宜
-
44
[讨论]
一、水肿病多见于肾脏疾病
急进性肾炎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急性肾炎

慢性肾炎

(临床分类)

肾病综合征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五章水肿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五章水肿

3.瘀水互结证
? 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 以下肢为主,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 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 常用药: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益母草、红
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桂枝、附子、茯苓、
泽泻、车前子。
【预防调护】
? 1.避免风邪外袭。
? 2.防止水湿外侵。 ? 3.注意调摄饮食。
? 4.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皮肤。
? 5.每日记录水液的出入量。
? 6.坚持治疗,定期随访。 ? 7.劳逸结合,调畅情志。
【结语】
一、概念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要点 四、治疗原则
五、预后
水泛肌肤水肿成
标肺肾本制在脾 严氏分为阴阳水 利水消肿随证施 湿热壅盛疏凿饮 湿毒麻连风水婢 水湿浸渍胃苓五 实脾肾气脾肾宜
? (一).发病特点: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
肢全身。
? (二).临床表现: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 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
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
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 (三).相关病史: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 久病体虚病史。
二、病证鉴别
久病入络
水湿内生
困遏脾阳
损伤肺脾 瘀血内生
(四)病证转化
风水相 搏
水湿浸渍
湿热壅盛
肝肾阴虚
脾阳不振
肾阳虚衰 阴阳两虚
风邪袭表
疮毒内归
感受水湿 饮食不节
劳倦体虚
二、病因病理
肺失通调
风水泛滥
湿毒浸淫
脾失运化 肾失蒸化

中医内科学之水肿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之水肿ppt课件
18
+ 脏腑定位
– 肺:咳嗽气喘; – 脾:脘腹满闷; – 肾:腰膝酸软; – 心:心悸怔忡。
完整版ppt课件
19
+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 小便续通。
+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则小便
难。 +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尿,阴下湿,如牛鼻上汗,
肿;
完整版ppt课件
8
+ 本病病因有风邪、疮毒、水湿之邪外袭, 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发病机 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水 液代谢障碍,潴留体内,泛滥肌肤。
完整版ppt课件
9
+ 风邪袭表 + 疮毒内犯 + 外感水湿 + 饮食不节 + 久病劳倦 + 禀赋不足
完整版ppt课件
10
+ 水液代谢
水湿浸渍 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五皮饮合胃苓汤
湿热壅盛 分利湿热
疏凿饮水
完整版ppt课件
23
脾阳虚衰 健脾温阳利水
实脾饮
肾阳衰微 温肾助阳,化气利水 济生肾气丸合真武 汤
瘀水互结 活血袪瘀,化气行水 桃红四物汤合五苓 散
完整版ppt课件
24
+ 初因面肿,邪干阳位,气壅不通,二便皆少。桂、附 不应,即与导滞。滞属有质,湿热无形,入肺为喘, 乘脾为胀,六腑开合皆废,便不通爽,溺短混浊,时 或点滴,舌绛口渴。腑病背胀,脏病腹满,更兼倚倒, 左右肿胀,随着处为甚,其湿热布散三焦,明眼难以 决胜矣。经云∶从上之下者治其上。又云∶从上之下而 甚于下者,必先治其上,而后治其下。此症逆乱纷更, 全无头绪,皆不辨有形无形之误,姑以清肃上焦为先。

最新中医内科学课件-水肿(1)ppt课件

最新中医内科学课件-水肿(1)ppt课件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造成水肿的机理?
基本病机:肺失通调, 脾失转输, 肾失开阖, 三焦气化不利。
病位:在肺、脾、 肾, 而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病性:阴水、阳水
转归:阴水、阳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水肿各 证之间亦可以相互转化。(如示意图)
预后:阳水易消, 阴水难治(如示意图)
Hale Waihona Puke 中医内科——水肿中医内科——水肿
8
急慢性肾炎综合症 肾病综合症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继发性肾病
讨论范围
肾性水肿 心性水肿 肝性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 功能性水肿 内分泌失调性水肿
表现以头 面、眼睑、
四肢、腹 背、甚至 全身浮肿。
中医内科——水肿
9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风邪袭表:挟寒、热 2.疮毒内犯:肌肤患痈疡疮毒 3.外感湿邪:久居湿地、冒雨涉水 4.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辛辣或营养不 5.禀赋不足 先天不足或劳倦、纵欲、生育
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 区 分了虚实两类不同性质的水肿 , 为其后水肿病的临 床辨证奠定了基础
中医内科——水肿
5
(三)病因病机
1.与肺、脾、肾有关
《素问·水热穴论》指出 :“勇而劳甚, 则肾汗 出, 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 外不得越于皮肤, 客于穴府, 行于皮里, 传为附肿” 。“故其本 在肾, 其末在肺”
中医内科——水肿
14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造成 水肿的机理?
• 肺主一身之气, 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 风邪犯肺, 肺气失于宣畅, 不能通调水道, 风水相搏, 发 为水肿。脾主运化, 有布散水精的功能。外感水湿, 脾阳 被困, 或饮食劳倦等损及脾气, 造成脾失转输, 水湿内停 , 乃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 阖作用。久病劳欲, 损及肾脏, 则肾失蒸化, 开阖不利, 水液泛滥肌肤, 则为水肿。诚如《景岳全书·肿胀》篇指 出:“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 至阴,盖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 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 脾虚则土不制水 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ppt课件

2
为 深 入 学 习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思 想和党 的十九 大精神 ,贯彻全 国教育 大会精 神,充分 发挥中 小学图 书室育 人功能
(二)分类及证候表现
《灵枢·水胀》 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 , 如“水 始起也,目窠上微肿, 如新卧起之状, 时咳,其颈脉动 ,阴股间寒, 足腔肿, 腹乃大, 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 其腹, 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状, 此其候也”
升清
困遏脾阳 不能
水无所制
降浊
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 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脾失转输 水湿壅滞 脾不运湿
损伤脾肾 肾失气化
水 肿
中医内科——水肿
9
为 深 入 学 习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思 想和党 的十九 大精神 ,贯彻全 国教育 大会精 神,充分 发挥中 小学图 书室育 人功能
(三)小结
10
为 深 入 学 习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思 想和党 的十九 大精神 ,贯彻全 国教育 大会精 神,充分 发挥中 小学图 书室育 人功能
病理转变: 阴阳转化:阳水 寒热转化:水湿浸渍
虚实转化:实转虚 寒湿
湿热伤阴
阴水与阳水的区 别及相互转化?
阴水
湿丛热化
湿从寒化
脾阳不振 肾阳虚衰
二文献摘要
水肿是《内经》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病名
《内经》肿称之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 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 纲 , 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 。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 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中医内科——水肿
中医内科——水肿
6

《中医内科学水肿》课件

《中医内科学水肿》课件
水肿的分类
水肿可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水肿两种类型。
水肿的病因和机制
心脏问题
心脏疾病可以导致水肿,因为心脏 无法有效泵血。
肾脏问题
肾脏疾病会导致体液潴留,引起水 肿。
淋巴系统问题
淋巴系统的问题可能导致淋巴液排 出不畅,引起局部性水肿。
水肿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1
临床表现
水肿可导致肿胀、压痛、皮肤发亮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水肿》PPT 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水肿的定义和分类、病因和机制,以及水肿的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此外,我们还会介绍中医对水肿的认识和治疗原则, 以及中医内科学中水肿的治疗方法。
最后,我们将讨论水肿的预防和康复,并给出结论和未来展望。
水肿的定义和分类
什么是水肿?
水肿是指身体组织中异常积聚过多的液体,导致肿胀和肿块的症状。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2 草药疗法
使用中药来祛湿、活血和调理气机。
3 膏方疗法
4 推拿疗法
经典的中药外用膏方可以缓解水肿和促进血液循 环。
通过按摩和手法刺激,促进淋巴液排出和气血循 环。
水肿的预防和康复
1
预防方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不动。
2
康复方法
配合中医治疗,积极参与锻炼和物理治疗。
3
持续监测
定期检查身体状况,了解水肿的发展和变化。
结论和展望
结论
中医内科学对水肿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缓解水肿症状。
展望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中医内科学在水肿治疗中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方案。
体格检查
2
医生会通过触诊和听诊等方法来确定水肿的

《中医内科学水肿》课件

《中医内科学水肿》课件
4、加减:疮痈脓毒——重用蒲公英、鱼腥草 疮毒糜烂——土茯苓、苦参 血热红肿——丹皮、赤芍 恶风发热——柴胡、黄芩
第二十六页,共46页。
• (三)水湿浸渍型 • 《素问·六元正经大论》“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
跗肿,胸腹(xiōnɡ fù)满”
• 1、辨证依据: • (1)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 • (2)身重困倦,胸闷纳呆,泛恶;十三页,共46页。
• 2、治则:温阳补肾,化气行水。

• 3、方药: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

肉桂、附子——温阳

六味地黄丸——滋补(zībǔ)肾阴

白术——健脾

白芍——调和营阴

茯苓 泽泻 车前子——利水消肿

牛膝——引药下行
第三十四页,共46页。
4、加减: 虚寒——巴戟 葫芦巴 肾不纳气气喘——五味子 党参 牡蛎 水邪凌心、心悸(xīnjì)、唇紫——桂枝 甘草 丹参 红花 细辛 浊阴上逆,神倦欲寐,泛恶——温脾汤以温阳解毒降浊 复感寒邪,恶寒无汗——麻黄附子细辛汤
《中医内科学(kēxué)水肿》课件
第一页,共46页。
• 定义
• (一)定义:
• 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
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 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 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 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别名 水胀。
• (二)范围:

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
第三十页,共46页。
• (五)脾阳虚(yánɡ xū)衰型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丹溪治法心要·水肿》:“因脾虚不能行浊气 气 聚则为水,水渍(shuǐ zì)妄行”

中医内科学课件-水肿

中医内科学课件-水肿

属里 正 、属 水 虚或 、 虚实 石 夹杂, 水
中医内科——水肿
20
第二十页,共51页。
三:相关检查
水肿病人一般可先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肝功 能 ( 包括血浆蛋白 ) 、心电图、 肝肾B超。
如怀疑心性水肿可再查心脏超声、胸片, 明确心功能 级别。
肾性水肿可再查24小时尿蛋白总量、蛋白电泳、血脂、补体 C3 、C4 及免疫球蛋白, 肾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病理类型, 鉴别原发 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
肾阳虚衰 肝肾阴虚
水肿各 证型之 间寒热 虚实的 转化?
中医内科——水肿
13
第十三页,共51页。
转归:
痊愈
阳水患者如属初发年少, 体质尚好, 脏气未损, 治疗及 时, 则病可向愈。
因生活饥馑、饮食不足所致水肿, 在饮食条件改 善后, 水肿也可望治愈。
难愈:肺脾肾累及
脾肾衰微, 水气上犯, 出现水
心 邪凌心犯肺重证。
中医内科——水肿
17
第十七页,共51页。
中医内科——水肿
18
第十八页,共51页。
二、病证鉴别
1. 水肿与鼓胀
病证 相同表现
临床表现
病机
水肿
均可见肢 体水肿, 腹部膨隆 。
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 水肿乃肺、脾、 继及全身, 面色晄白, 肾三脏气化失调, 腹壁亦无青筋暴露。 而导致水液泛滥
肌肤 o
鼓胀
第五章:肾膀胱病证
第一节:水肿
中医内科——水肿
1
第一页,共51页。
☆概述
目录:
☆病因病机
☆诊察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中医内科——水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区别脏腑 肺——发散行水,提壶揭盖 脾——补脾制水 肾——温肾利水
(5)、重视气血: 治水先治气——气行则水行:行气, 降气,益气 血不利则为水——养血利水,化瘀利水
( 6 )、慎用攻逐
高度浮肿,形体壮实,正虚邪实,急则治标,攻 邪为先,可用攻逐利水法,甘遂末0.5-1.0g,胶囊 装,饭后吞服,药后小便增多,水肿减轻,症状改 善,则以扶正为主,“中病即止”。如攻逐后泄下 不止,用冷粥饮之。
早晨面浮,午后足肿,劳则更甚为气 血两虚、病在脾。
腰以下肿甚,兼脾肾症状为阳虚水泛、 病在脾肾。

5、掌握治疗要点:
(1)、治疗大法:利水消肿,因势诱导,随证而施 (2)、上下异治:上半身肿甚——发汗(鬼门)
下半身肿甚——利小便(洁净府) 水液废料郁积于中,肿满实证——逐水(去菀陈 莝)
(3)、治分阴阳: 阳水——发汗,利小便 阴水——温补脾肾
麻黄——疏风宣肺利水 石膏——清肺泄热 白术 茯苓 泽泻 猪苓——健脾行水 4、加减: 偏风寒——去石膏 加防风 桂枝,或荆防败毒散。 偏风热——加银花、连翘或银翘散 兼疮毒——五味消毒饮 肺气不宜,咳嗽较重——杏仁 前胡 葶苈子 川朴
(二)湿毒浸淫型
1、辨证依据 (1)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 (2)恶风发热,四肢困倦 (3)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2、治则: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3、治疗
(1)、《素问·汤液醪醴篇》 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
(2)、《金匮要略》 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越婢汤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防已黄芪汤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 水,可下之——十枣汤
• (3)、宋·严用和《济生方》

温肾利水——济生肾气丸

健脾行水——实脾饮
• (4)金元《丹溪心法》“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
• (7)、近代:辨证论治 • 扶正(健脾,温肾,益气养阴) • 攻邪(清热利湿,活血利水)。
风邪袭表 疮毒内归 感受水湿 饮食不节 劳倦体虚
二、病因病理
肺失通调
风水泛滥
湿毒浸淫
脾失运化 肾失蒸化
湿热蕴结 水湿浸渍 脾阳虚衰 肾阳衰微

湿

留 泛 溢
水 肿


三、诊治纲要
(一) 诊断依据: 1、凡以头面,四肢,胸腹乃至全身浮肿者, 即可诊为水肿。
(三)源流 1、分类
(1)、《内经》:“水”、“水气”:风水、石水、 涌水
(2)、《金匮要略》:“水气病”按症状分:风水、 皮水、石水、正水、黄汗
按部位分: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
(3)、《中藏经》水肿:分青水、赤水、黄水、 白水、黑水、玄水 风水 里水 石水 气水
(4)、隋《诸病源候论》水肿:分为二十二候
症状
秘,形壮色红。 小便不赤涩,大便溏。
2、辨别外感与内伤
外感: 感受外邪,起病急,病程短,恶寒 发热、头痛、身疼、脉浮;
内伤: 脏气亏虚,病程长,迁延反复,虚中挟
实,以本虚为主,有气血阴阳不足表现;
3、辨病变脏腑
水肿从上开始,头面较剧,兼肺系症 状为风水、病在肺。
水肿从下开始,下肢较甚,兼脾湿症 状为水湿、病在脾。
(2)、隋《诸病源候论》“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 也”
(3)、明·《景岳全书》“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 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 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 脾。·······虽分而言之,而三脏各有所主,然合而 言之,则总由阴盛之害,而病本皆归于肾”。
(4)、近代:外感内伤,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陕西中医学院
• 定义
• (一)定义:
• 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
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 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 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别名 水胀。
• (二)范围:

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衰;肝
硬化;内分泌性水肿;贫血,营养不良
先有腹大,皮色苍黄, 脉络暴露,后见浮肿。
先肿,肿甚而喘
先喘,积年久喘延成 水肿
(三)证治要点:
1、区别阴水阳水
1、起病
阳水 起病急,病程短
阴水 起病缓,病程长
2、水肿 水肿由上而下,上半身 水肿自下而上,下半身肿
特点 肿甚,肤色光亮、按之 甚,肤色萎黄,按之凹陷
凹陷易复
难复
3、伴随 小便短涩黄赤,大便多 神疲气怯,劳则病加,
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脾气得实,则自健运, 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
• (5)《景岳全书》:“治宜温补脾肾,此正治法
也。·······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 然。消伐所以逐邪,邪逐而暂愈者,愈由勉强。”
• (6)、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治水之法,行
其无所事,随表里寒热上下,因其势而利导之,故 宜汗、宜下、宜渗、宜清、宜燥,宜温,六者之中, 变化莫拘”。
四、分型论治
(一)风水相搏型
《景岳全书》:“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肤,则亦 能忽然浮肿”。
1、辨证依据: (1)浮肿从眼睑开始,头面较剧,波及四肢,肤
色光亮,按之凹陷易复,小便短少。 (2)恶寒发热,咳嗽。 (3)苔白,脉浮。 (4)外感风邪病史,发病急、病程短
2、治则:疏风宣肺行水 3、方药:越婢加术汤
涩赤; 阳水:遍身肿、烦渴、大便闭、小便赤涩。
(7)、明、秦景明《症因脉治》水肿: 外感:风寒、寒湿、湿热、燥火及黄汗。 内伤:肺虚、肺热、脾虚、肝肾虚。
2、病因病机
(1)、《内经》:“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 不行则为水胀”《灵枢.五癃津液别》。
“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素问·至真要 大论》。
2、严重者身肿、腹大,不能平卧,或见尿闭, 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甚至头痛, 抽搐、神昏。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殿及久病体虚病史
4、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沉、血常规,血浆蛋白, 血脂,肾功能,心电图,肝肾B超等检查有助确诊。
(二)鉴别诊断
1、水肿 鼓胀
浮肿 腹大
2、水肿 饮证
气喘
有四肢浮肿,后见腹大。
(5)、宋·严用和《济生方》首分阴水阳水辨证
“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 便涩少而清、大腑多泄,此阴水也,则宜用温暖之 剂,如实脾饮,复元丹是也;阳水为病,脉来沉数, 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腑多闭,此阳水 也,则宜用清平之药,如疏凿饮子、鸭头丸是也。”
6)、金元《丹溪心法》水肿: 阴水: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