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水肿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水肿-试卷1_真题-无答案

中医内科学水肿-试卷1_真题-无答案

中医内科学(水肿)-试卷1(总分66,考试时间90分钟)1. A1型题1. 湿热壅盛型水肿的治疗是A.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B.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C. 运脾化湿,通阳利水D. 分利湿热E. 温补脾肾,行气利水2. 越婢加术汤是治疗水肿哪一型的代表方剂A. 风水泛滥B. 湿热壅盛C. 湿毒浸渍D. 水湿浸渍E. 以上都不是3. 关格的主要临床表现为A. 大便不通,呕吐B. 小便不通C. 小便不通,呕吐D. 大便不通E. 腹部胀大4. 肾阳衰微水肿,选用的代表方A. 实脾饮B. 五苓散C. 济生肾气丸D. 真武汤E. 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5. 与水肿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A. 肺、脾、肾B. 肺、胃、肾C. 心、脾、肾D. 肝、脾、肾E. 心、肝、肾6. 水肿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攻下逐水药最适宜A. 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已虚B. 病久体虚肿甚,日久不消C. 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D. 颜面水肿,兼有表证E. 以上都不是7. 水肿的治疗,《内经》提出“开鬼门”一法,属于八法中的A. 吐法B. 补法C. 汗法D. 消法E. 和法8. 水肿的治疗《内经》提出“洁净府”一法,属于八法中的A. 清法B. 汗法C. 消法D. 下法E. 和法9. 阳水辨证属湿热壅盛者,其治疗最佳选方是A. 己椒苈黄丸B. 木防己汤C. 舟车丸D. 疏凿饮子E. 八正散10. 石韦散可用于A. 气淋B. 血淋C. 劳淋D. 膏淋E. 以上均不可用2. A2型题1. 患者水肿8年,未系统治疗,出现心悸,咳喘,不能平卧,小便不利,下肢水肿,畏寒肢冷,舌淡,苔水滑,脉弦滑,其病机是A. 心脾两虚,血不养心B. 肺气不足,通调失司C. 脾气虚弱,健运失司D. 阳虚水泛,水气凌心E. 心阳不足,心失温养2. 患者,男,22岁,身发疮痍,甚者溃烂已1年余,久治无效。

近一周眼睑突然水肿,延及全身,伴恶风发热,小便不利,舌质红,苔薄黄,脉搏浮数,治疗宜选A. 黄连连翘赤小豆汤B. 越婢加术散C.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D. 五苓散合五味消毒饮E. 防己黄芪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3. 患者因皮肤疮痍破溃而引发水肿,肿势自颜面渐及全身,小便不利,恶风发热,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中医内科学(水肿)-试卷3

中医内科学(水肿)-试卷3

中医内科学(水肿)-试卷3(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水肿证见湿热久羁,化燥伤阴,治宜选用(分数:2.00)A.猪苓汤√B.知柏地黄丸C.五皮饮D.滋肾通关丸E.大补阴丸解析:2.“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疗原则见于(分数:2.00)A.《金匮要略》√B.《伤寒论》C.《难经》D.《千金要方》E.《内经》解析: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治疗水肿的证候是(分数:2.00)A.风水泛滥B.湿毒浸淫√C.水湿浸渍D.湿热壅盛E.脾阳虚衰解析:4.水肿日久,经一般治疗无效者,可联合下列何法(分数:2.00)A.泻肺行水B.攻下逐水C.通阳利水D.活血化瘀√E.补血益气解析:5.从病机而言,水肿是一种什么表现(分数:2.00)A.表里不和B.正虚邪实C.阴阳失调D.气血紊乱E.全身气化功能障碍√解析:解析: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表现,与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有关,导致水液潴留。

6.按照水肿的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其病理性质可分为(分数:2.00)A.皮水和涌水B.风水和石水C.阴水和阳水√D.正水和黄汗E.水气和痰饮解析:7.急性肾小球肾炎脾肾亏虚,水气泛滥证的治法是(分数:2.00)A.消热解毒,利湿消肿B.健脾渗湿,通阳利水C.散风清热,宣肺行水D.益气扶正,利水消肿√E.补肺肾,益气阴解析:8.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阳虚证的治法是(分数:2.00)A.补气健脾益肾B.补益肺肾C.温补脾肾√D.滋养肝肾E.益气养阴解析:9.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全身水肿,有胸水腹水,治疗宜选用(分数:2.00)A.茯苓汤加减B.五皮饮合五苓散加减√C.小半夏汤加减D.济生肾气丸加减E.桃红四物汤加减解析:10.《金匮要略》称水肿为“水气”,按病因、病证分五类,下列哪项不属于此五类(分数:2.00)A.风水B.皮水C.涌水√D.石水E.黄汗解析:解析:《金匮要略》称本病为“水气”,按病因、病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

中医内科学——水肿

中医内科学——水肿

中医内科学—肾系病症:水肿【定义】水肿是体内水液滞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表现的一类病证。

严重的还可能伴有胸水、腹水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均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论治。

【病因病机】水肿的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病位】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

2.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总量、抗核抗体、肝肾功能、血浆蛋白、心电图、肝肾B超等有助于水肿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鼓胀、饮证水肿主要影响肺、脾、肾而致水气通调失职,水泛肌肤,四肢皮色不变,发病时头面或下肢先肿,甚者全身浮肿,可有喘息但先肿后喘,多伴有尿量减少。

鼓胀主要影响肝、脾、肾,脾虚木贼,湿热相乘,水聚腹腔,单腹肿胀,青筋暴露;病重时或兼下肢肿,或先积聚后成鼓胀,有时小便减少。

饮证由水气射肺所致,病位在肺,水凌胸肺,久咳喘逆后面目浮肿,其形如肿,实不是肿;严重时可见身肿,先喘,久喘才成肿胀,小便初正常,后偶有不适。

【辨证论治】(一)阳水1.风水相搏临床表现: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

可兼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临床表现: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教学教材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教学教材
对于水肿的治疗, 严用和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 在 前人汗、利、攻的基础上开创了补法。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 水肿。
中医内科——水肿
6
(五)、护理: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首次提出了 水肿必须忌盐。
(六)、 预后: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水肿》指出水肿有五 不治:“一、面肿苍黑, 是肝败不治; 二、掌肿无 纹理, 是心败不治;三、腰肿无纹理 , 是肺损不 治;四、阴肿不起者, 是肾败不治; 五、脐满反 肿者, 是脾败不治。”
中医内科——水肿
7
急慢性肾炎综合症 肾病综合症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继发性肾病
讨论范围
肾性水肿 心性水肿 肝性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 功能性水肿 内分泌失调性水肿
表现以头 面、眼睑、
四肢、腹 背、甚至 全身浮肿。
中医内科——水肿
8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风邪袭表:挟寒、热 2.疮毒内犯:肌肤患痈疡疮毒 3.外感湿邪:久居湿地、冒雨涉水 4.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辛辣或营养不良 5.禀赋不足 先天不足或劳倦、纵欲、生育
中医内科——水肿
3
(二)分类及证候表现
《灵枢·水胀》 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 , 如“水 始起也,目窠上微肿, 如新卧起之状, 时咳,其颈脉动 ,阴股间寒, 足腔肿, 腹乃大, 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 其腹, 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状, 此其候也”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描述风水脉证 :“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
中医内科——水肿
1
【概述】
一概念: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 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 证。

中医内科学—水肿

中医内科学—水肿

中医内科学—水肿真题演练1、水肿风水相博证,其病位在()A、心B、肺C、肝D、脾E、肾2、下列各项,对于鉴别水肿与鼓胀无意义的是()A、有无腹壁青筋暴露B、有无目睛黄染C、水肿与腹水出现的先后D、有无胁下癥积坚硬E、有无头面浮肿3、治疗水肿肾阳衰微证,首选的方剂是()A、实脾饮B、五皮饮合胃苓汤C、疏凿饮子D、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E、麻黄连翘赤小豆汤4、治疗水肿湿热雍盛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疏凿饮子B、木防己汤C、舟车丸D、己椒厉黄丸E、八正散5、王某,男,45岁。

水肿延久不退10年,肿势轻重不一,以下肢为主,腰部刺痛,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其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B、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C、实脾饮D、疏凿饮子E、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6、水肿风水相搏证的水肿特点是()7、水肿湿热雍盛证的水肿特点是()A、麻黄、杏仁B、苏子、葶苈子C、白鲜皮、地肤子D、苦参、土茯苓E、茯苓、泽泻正确答案:BBDAB EA知识点总结:水肿定义: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一类病证。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关键在肾。

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水肿辨证首辨阴阳治疗原则:发汗、利小便、泻下逐水(治水三法)《内经》分为“风水”“石水”“涌水”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阳水——属实。

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

病位在肺、脾。

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

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

病位在脾、肾。

治疗原则:三条基本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内经》“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一)阳水1. 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加减2. 湿毒侵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3. 水湿浸渍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 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疏凿饮子(二)阴水1. 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2. 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3. 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中医内科学水肿》课件

《中医内科学水肿》课件
水肿的分类
水肿可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水肿两种类型。
水肿的病因和机制
心脏问题
心脏疾病可以导致水肿,因为心脏 无法有效泵血。
肾脏问题
肾脏疾病会导致体液潴留,引起水 肿。
淋巴系统问题
淋巴系统的问题可能导致淋巴液排 出不畅,引起局部性水肿。
水肿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1
临床表现
水肿可导致肿胀、压痛、皮肤发亮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水肿》PPT 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水肿的定义和分类、病因和机制,以及水肿的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此外,我们还会介绍中医对水肿的认识和治疗原则, 以及中医内科学中水肿的治疗方法。
最后,我们将讨论水肿的预防和康复,并给出结论和未来展望。
水肿的定义和分类
什么是水肿?
水肿是指身体组织中异常积聚过多的液体,导致肿胀和肿块的症状。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2 草药疗法
使用中药来祛湿、活血和调理气机。
3 膏方疗法
4 推拿疗法
经典的中药外用膏方可以缓解水肿和促进血液循 环。
通过按摩和手法刺激,促进淋巴液排出和气血循 环。
水肿的预防和康复
1
预防方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不动。
2
康复方法
配合中医治疗,积极参与锻炼和物理治疗。
3
持续监测
定期检查身体状况,了解水肿的发展和变化。
结论和展望
结论
中医内科学对水肿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缓解水肿症状。
展望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中医内科学在水肿治疗中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方案。
体格检查
2
医生会通过触诊和听诊等方法来确定水肿的

中医内科水肿的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水肿的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水肿的名词解释水肿,是中医内科常见的一种症状。

它指的是体内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导致局部或全身出现肿胀的情况。

水肿是由于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体内液体代谢失衡而产生的。

在中医理论中,水肿可以分为气滞水肿、湿气水肿和阳虚水肿等几种类型。

气滞水肿是指因气血运行不畅,气机郁滞而产生的水肿症状。

气滞水肿常见于胸腹部,尤其是乳房、胁肋等部位。

患者常感胀满不适,并伴有乳房胀痛或上腹部胀闷等症状。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气滞水肿是气血运行堵塞,经络受阻的结果。

治疗气滞水肿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疏通经络,调理气机,使体内气血运行顺畅,缓解水肿症状。

湿气水肿是指体内湿气过重,导致液体潴留,形成水肿。

湿气水肿多见于四肢和面部,患者常感觉浮肿沉重,并伴有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气水肿与肾阳虚弱、脾湿困的病因有关。

因此,治疗湿气水肿的关键是调理脾肾功能,去除体内湿气。

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有清热利湿、健脾温阳等方剂。

阳虚水肿是指体内阳气虚弱,无法将水液代谢出去,从而导致水肿。

阳虚水肿多发生于下肢、面部和眼睑等部位,患者常感觉浮肿、寒冷,并伴有体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认为,阳虚水肿与肾阳虚或心阳虚有关,治疗时需要温阳补肾、温补心阳。

中药方剂中常用的有大补阴阳汤等。

除了以上几种水肿类型,中医内科还有其他类型的水肿,例如血瘀水肿、寒湿水肿等。

血瘀水肿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在局部凝滞,形成水肿。

寒湿水肿则是因为体内湿气加寒邪侵袭,引起水肿症状。

针对不同类型的水肿,中医内科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活血化瘀、祛寒湿等。

在中医内科的诊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合参的方法来判断水肿的类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等。

此外,中医内科还会注意患者的日常饮食起居,避免湿热、寒湿等不良因素的侵袭。

综上所述,水肿是中医内科常见的一种症状,其类型繁多,包括气滞水肿、湿气水肿、阳虚水肿等。

中医内科学水肿(案例教学法)

中医内科学水肿(案例教学法)
●2.定义解析 《黄帝内经》称为水,《金匮要略》称为水气,是 各种水病的总称。
●3.流行病学 水肿可发生于多种疾病,不同的疾病,流行病学特 点不同。
【学术沿革】
1.病名及发病特点
● 《黄帝内经》称为“水”。《灵枢 水胀》描述其特点:“水始 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 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 之状,此其候也”;《金匮要略》称为“水气”;《诸病源候论 水 肿候》始将“水肿”作为各种水病的总称。
2.案例二 湿毒浸淫证
●(1)案例导入:苏某,女,24岁。1990年5月8日就诊。患者 左肩背上方突生疮疡,红肿疼痛已1周,伴发咽喉肿痛,随即身 热,微恶寒,继则颜面肿甚,一身悉肿,小便短赤,大便数日一 行。未能及时行正规治疗,诸症渐加重,遂求治。舌红,苔薄黄, 脉浮数。查尿常规,可见红细胞,尿蛋白。
●处方:麻黄、浮萍、桂枝各9g ,羌活、甘草、苏叶各6g ,茯苓 皮15g ,炒白术、泽泻、车前子(包)各,10g ,白茅根30g , 生姜3g ,大枣10枚。连服3剂,患者汗出,小便量渐增,水肿 大部消退。
●二诊:颜面、眼睑浮肿已消,腹壁柔软,皮肤起皱,阴囊水肿不 显,腰痛酸软,舌苔白滑,脉沉。治法:温肾利水。原方改为真 武汤加味:炙附子、炒白术、炒白芍各10g ,茯苓20g ,泽泻 12g ,椒目、生姜各5g ,白茅根30g。
●1.与鼓胀鉴别 鼓胀为单腹胀大如鼓,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 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水肿多周身皆肿;鼓胀多有肝病病 史,水肿多有心肾病史。
●2.肾病水肿与心病水肿鉴别 肾病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继 则延及四肢周身,伴腰痛等;心病水肿多从下肢足跗开始,而遍 及全身,伴见心悸,胸闷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行水亦行,血不利则为水,临床上,治疗水肿 时,灵活的结合活血化瘀法,确能增加疗效。
五. 分型治疗
重点在于通过水肿各种类型临床症状的分析,使同 学学会这样两点:一.平时自学或上课时,能正确的把 临床症状分为主症及其特点,伴随证以及舌苔脉象三部 分,而这三部分均与病机密切相关。二.考试或实习时 ,能正确的根据病机推理出临床症状或根据临床症状推 理病机,这样就能避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会寻找 规律的学习方法。
栓塞性静脉炎、 丝虫病的橡皮肿、 偏瘫的一侧肢体。 。 局部炎症、 过敏。
【病因 病 机】
一.正常生理
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肺气不降,通调 失利,可导致水液潴留,而发为小便不利,水肿。
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若脾虚失运,生 湿聚水,泛滥肌肤。
肾主水液,司开合之权,蒸腾气化,升清降 浊,肾虚则气化无权,开合失司,水无所主,泛 滥为害 。
二.病因影响
或外邪侵犯,或脏腑亏损,或它 病影响,均可导致肺不通调,脾失转 输,肾失开合,终致膀胱气化无权, 三焦水道失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 而成水肿。
单一脏器病变
多脏器病变
三.病机演变
病因病邪
1寒热风邪
部位脏腑
肺卫体表
功能失调
肺失宣降,不能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临床症候
头面先肿
2痈疡疮毒 内归肺脾 肺失通调,脾失转输
水肿
本课教学重点
掌握 1 辨证要点 2 分型论治
熟悉 1 病因病机 2 诊断过程
概述
一 、 定义
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 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 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 、腹水。
二、历史沿革
《内经》: 肾为水脏,在水肿证中起关键作用。 基本治则:去菀陈莝……开鬼门,洁
净府。
《金匮要略》 制定临床有效方剂:
阳水 ——1 风水泛滥
病机:风水袭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 主症:眼睑浮肿,迅则四肢及全身浮肿,小便不利,来
势迅速。 注意:小便短少,小便不利应为主症之一,各型水肿皆
如此。 伴随症:风寒或风热表症。 苔脉:与风寒、风热表症有关。 治法:散风清热,宣肺利水,或疏散风寒,宣肺利水。 处方:越脾加术汤。
2 湿毒浸淫
病机: 湿毒之邪,内归肺脾。(肺失宣降,不能通调 水道,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
主症: 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由四肢延及全身), 小便不利。
伴随症: 常先有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最近有类似病 史,或伴恶风发热。
苔脉: 舌红,苔薄黄或腻,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处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加减: 若脓毒内陷者,重用生黄芪托毒排脓。
水肿
3湿热内盛 脾胃三焦
脾失转输,不能升清降浊 下肢先肿 三焦气滞,水道不通
4瘀血内停 脉络瘀阻 血瘀则水行不畅
下肢水肿
病因病邪 部位脏腑 功能失调
临床症候
4 外感内伤 脾胃中焦 脾失健运,聚湿为水
水肿
水湿之邪
5 饮食劳倦 禀赋薄弱 房劳过度 它病影响
中焦脾胃 下焦肾元
脾阳不振,失于转输, 无以治水 肾阳衰微,不能化气行水 开合不利。
【 辨 证 论 治】
一.辨证要点——辨阴水阳水
临床治疗以阴阳为纲,即首先区分阴水阳水。
阳水,起病较快,病程较短,病因多为风邪、 湿毒、水气、湿热,病人一般情况可,无正气大亏 之象。
阴水,起病较慢,病程较长,病因多为饮食劳 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病人一般情 况较差,脏腑功能明显受损。
——辨寒热虚实
正虚之体,容易外感。
——辨病位病势
病位在肺:头面水肿,迅及全身。恶风发热,肢节
酸楚,或见咳喘。
病位在脾:全身水肿,腰以下甚。身体困重,脘腹
满闷食少。
病位在肾:面浮身肿,腰以下甚。腰膝酸软。 心 肝
——辨病之兼夹
水肿兼喘证, 兼心悸, 兼感冒, 兼癃闭, 兼……
鼓胀兼水肿 消渴兼水肿 中风兼水肿 ……兼水肿
阳水:多为热证实证 阴水:多为寒证虚证 往往寒热夹杂,虚实互见
实证:年轻,新感,病程短,正气无虚 虚证:年老,久病,病程长,正气已亏
——辨外感内伤
一.水肿的病因
由外感引起的水肿,初起为实证。 脏腑亏损引起的水肿,初起即为虚证。
二.病程中某一阶段兼有外感。
兼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症,多为本虚标实。
二者关系:多次外感,损伤正气,加重病情。
二.治疗要点
基本治则:发汗、利尿、攻下逐水。
几点注意:宣肺开窍,提壶揭盖。 水阻气滞,气行水行。 水瘀相兼,活血利水。 攻逐为权,稍佐气药。
阳水,祛邪为主,结合发汗、利尿、攻逐等法。 阴水,健脾温肾为主,结合利尿、降浊等法。
近年重视活血化瘀法,《血证论》讲到:“ 淤 血
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所以认 为
越脾加术汤、越脾加术汤、 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 甘草麻黄汤等。
《千金方》提出 水肿忌盐。 《丹溪心法》提出水肿以阴阳分之。 《景岳全书》提出水肿与肺脾肾三脏相关。
《景岳全书·肿胀篇》所论精彩, 指出水肿之主要病机。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 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 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 肾虚则水无所主而肾
类证鉴别诊断
臌胀
水肿
部位 先腹部胀大,再延及下肢 先下肢水肿,再出现腹水
病因 酒食不节,情志内伤
风邪,疮毒,水湿
血吸虫,它病影响
饮食,劳倦
主症 腹胀如鼓,腹部皮色苍黄 四肢浮肿,有腹水者亦无
青筋暴露
皮色苍黄,青筋暴露
脏腑 肝脾肾
肺脾肾
病机 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水湿壅盛,泛滥肌肤
临床检查
一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EKG。
心性水肿:心超、胸片、24小时心电图、24小时血压。
肾性水肿:24小时尿蛋白总量、血浆蛋白电泳、尿蛋白 电泳、各项免疫指标、肾穿刺。 女性患者需查血沉、抗核抗体、双链DNA等。
其 它:怀疑粘液性水肿可查T3、T4、FT3、FT4。 怀疑营养不良性水肿可查肝功能。 怀疑药物性水肿测药物血溶度、停药试验
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制水之脏。
三、范围 ——1 全身性水肿
心源性:右心衰、渗出性或缩窄性心包炎。 肾源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肾病型、 肾病综合症。 肝源性:肝硬化(先腹水再水肿)。 营养性: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障碍性疾病、 重度烧伤。 其它:粘液性水肿、经前期紧张综合症、药物 影响。
2 局限性水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