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医案——水肿(十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治愈水肿四例病案一:尤某,男,43岁。
主诉及病史:5年前曾患肾炎,经治病情有所缓解。
某日忽然发烧(体温达38~40℃),腰痛,尿短赤,双足浮肿。
经服用消炎、解热、利尿等西药无效。
继而小便点滴皆无,大腹肿胀,全身浮肿较甚,干呕不能食,气短烦躁,心悸神呆,昏愦不寐。
检查:尿蛋白(++++),尿素氮149mg%。
经几个大医院均诊断为尿毒症,预后不良。
遂请余会诊。
诊查:脉沉数兼有紧象,舌苔黄腻,腹部膨隆,按之有压痕。
辨证:病因肾之脉络素郁,复因热毒之邪入侵,以致热势弥漫,脉络壅塞,气血流通受阻,水液内不得输于膀胱,外不得泄于皮肤,气化逆壅于上,遂发生凌心侮脾诸证。
治法:应以清热、通络、达郁、恢复肾之主水功能为主,以增强心力、补脾助运,平逆行水为辅。
处方:黄柏30g 知母30g 公英30g 杞果30g 党参20g 黑丑15g 丁香15g 杏仁15g 黄芪15g 干姜15g 远志15g 桂枝15g 木通10g 半夏10g 山萸肉20g 黑生地50g(切碎)嘱其连服药2剂(开方时已下午3时),下午5时服第1剂头煎;至夜间12时将第2剂头煎再服;翌晨7时将2剂之次煎合服。
患者服药后,第2日傍晚排尿约300ml,渐能入睡;一夜排尿数次,一次比一次量多,浮肿减轻。
第3日腹胀干呕好转,精神亦较好,全身微有汗意。
检查:尿素氮降至80mg%。
脉象亦略见缓和,舌苔稍退。
嘱其再服前方药,1日1剂。
服药2剂后病情日益好转,但每至夜半时分心中烦躁不安达2小时,知其心脉仍有邪热郁闭,遂用栀子、远志各10g,连服2剂而愈。
病案二:常某,男,28岁。
主诉及病史:因患重症肾炎尿毒症,在本院住院治疗无效,遂转至上级医院住院医治,病情日益发展。
诊查:邀余会诊时已神志不清,不能对答。
10余日未进饮食,气息奄奄,脉微细按之欲无。
检查:尿素氮149mg%。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课件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课件
摘要:
1.水肿的定义和症状
2.水肿的中医分型
3.中医治疗水肿的方法
4.总结
正文:
水肿是指体内积液过多,导致组织间隙和体腔内液体增多的一种症状。
水肿可以出现在任何部位,常见的有眼睑、四肢和全身。
水肿的中医分型主要根据病因和症状来划分,常见的有风水泛滥、风热、风寒等类型。
风水泛滥症状: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
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肺失宣降。
治疗水肿的中医方法有很多,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膳是可以缓解水肿症状的,比如说可以喝一些青鸭赤小豆汤。
这种汤能够帮助增强身体代谢,而且还可以起到利尿的功效,有健脾益气的作用。
也可以喝冬瓜汤来治疗水肿,冬瓜汤可以用来缓解因为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症状。
把玉米须放在热水中煮沸,每天坚持喝也可治疗水肿。
另外,针灸、拔罐等中医疗法也可以用来治疗水肿。
对于体虚引起的水肿,可以服用一些健脾补肾的药物来缓解水肿。
对于肾炎引起的水肿,可以将车前草、白茅根以及积雪草放在一起水煎成药剂来治疗。
总之,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有效地缓解水肿症状。
治疗水肿的方法有很多,包括中医药膳、针灸、拔罐等。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

中医内科——水肿
5
(三)病因病机
1.与肺、脾、肾有关
《素问· 水热穴论》指出 :“勇而劳甚, 则肾汗 出, 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 外不得越于皮肤, 客于穴府, 行于皮里, 传为附肿” 。“故其本 在肾, 其末在肺” 《素问· 至真要大论》又指出 :“诸湿肿满, 皆 属于脾” 2.与疮毒有关 明代李梃《医学人门· 水肿》提出疮毒致水 肿的病因学说 , 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
基本病机:肺失通调, 脾失转输, 肾失开阖, 三焦气化不利。 病位:在肺、脾、 肾, 而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病性:阴水、阳水 转归:阴水、阳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水肿各 证之间亦可以相互转化。(如示意图) 预后:阳水易消, 阴水难治(如示意图)
中医内科——水肿
12
病理转变:
中医内科——水肿 15
阴水与阳水的区 别及相互转化? 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 水肿的病理性质 有阴水、阳水之分, 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阳水属实, 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 病位在肺、脾。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 多由饮食劳 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 病位在脾、肾。 阳水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正气渐衰, 脾肾阳 虚, 或因失治、误治, 损伤脾, 阳水可转为阴水。 反之, 阴水复感外邪, 或饮食不节, 使肿势加剧, 呈现阳水的证候, 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阴 水
饮食 劳倦, 先天 或后 天因 素
脾肾
发病 缓慢 ,病 程较 长,
肿多由足踝开始, 自下 而上, 继及全身, 肿处 皮肤松弛, 按之凹陷不 易恢复, 甚则按之如泥 ,
属里 、属 虚或 虚实 夹杂,
正 水 、 石 水
中医内科——水肿
19
三:相关检查
特发性水肿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诊断治疗

沦著 ・ 社 巾 药
特 发 性 水 肿 的中 医辨 证 分 型 及 诊 断 治 疗
刘 占国 张 江 平
动后下肢…现肿胀 , 微恶风寒 , 无汗 , 口不 渴, 尿常规正常 。舌淡 , 苔薄 白, 脉浮缓或 紧 。治 宜 : 宣 肺利 水化 湿 。方 药 : 麻 黄连 翘赤小豆汤加减 : 陈德兴采用宣肺利水化
湿的方法… , 根据 张 仲景 《 伤寒 论 》 中 的
麻 黄 连 翘 赤 小 豆 汤 化 裁 治 疗 妇 女 特 发 性 水肿 5 0例 , 痊愈 的 4 3例 , 好 转 的 5例 , 无 效 的 2例 , 总有 效 率 9 6 % 。 方 中 以 麻 黄 为君 , 发汗利水 , 开鬼 门 , 使 湿邪从 汗 出 ; 配 合 桑 白皮 、 赤 小豆宣肺利水消肿 ; 陈皮 、
《内经》 云: “ 饮入 于 胃 , 游溢 精气 ,卜
输于肺 , 通调 水道 , 下 输膀 胱 , 水津 四布 ,
效率 9 7 . 2 %, 取得 了满 意的效 果 。方 中 以焦 白术 为君 , 补脾益气 , 使脾气得实 , 则
脾 健 运 而 水 自行 , 更 以 炮 附 子 为 臣补 先 天 元 阳之 气 亏 , 补 肾 的 同 时 又 问 以 补 火 生 土, 所 以治 脾 。配 以 生 姜 入 肺 经 , 其 性 走 而不守 , 通调水 道 , 决渎 三焦 , 散 发水 气。 佐 以茯 苓 、 泽泻 、 车 前子 三药 即利 阴中之
苓淡渗利湿 健脾 , 逐水饮 出下 窍 ; 白术 燥
五经 并 行 ” 。认 为肺 为 水 之 上 源 , 主 行
水 。若 雾 露 之溉 , 灌 注 四旁。若 肺 气 郁
名老中医治疗水肿医案

名老中医治疗水肿医案名老中医治疗水肿医案水肿是指身体组织中的液体过多,导致局部或全身肿胀。
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障碍,药物不良反应等。
中医认为水肿是由气滞、湿困所致,治疗时应根据不同原因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一位名老中医治疗水肿的成功医案。
患者基本情况患者女性,65岁,退休教师。
患者主诉双下肢浮肿已有2个月之久,并且感觉到双下肢沉重、不适。
患者没有其他明显不适症状。
中医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检结果,可以初步判断该患者属于湿困型水肿。
具体表现为:双下肢浮肿、沉重不适;舌质淡胖、舌苔白厚;脉象沉迟。
治疗方案针对湿困型水肿的特点,名老中医采用了以下治疗方案:1. 清热利湿法清热利湿法是针对湿困型水肿的常用治疗方法。
名老中医开出了一副清热利湿的中药方:黄芩、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功效。
2. 推拿按摩法推拿按摩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水肿的方法,可以促进局部淋巴循环,加速液体排出。
名老中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了局部推拿按摩的方法,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3. 饮食调理法饮食调理也是治疗水肿的重要方法之一。
名老中医建议患者少吃盐和高脂肪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清淡食品,遵循“少油、少盐、少味精”的原则。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双下肢浮肿明显缓解,并且感觉到轻松愉快。
随着治疗的进行,患者的体重也逐渐减轻。
三个月后,患者的水肿已经完全消失,身体状况明显好转。
结语水肿是一种常见症状,但是治疗起来并不容易。
名老中医通过清热利湿、推拿按摩、饮食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成功地治愈了该患者的水肿。
这说明中医药在治疗水肿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医学基础8(辨证)

(2)审证要点 心气虚证:心悸及气虚证。 心阳虚证:心悸怔忡、胸闷或痛及
阳虚证。 心阳暴脱:心阳虚和亡阳的临床表
现。
77
2、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 (1)临床表现 心血虚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
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唇 色淡白、脉细弱。
78
心阴虚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心 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 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11
(1)常见的表证:风寒表证、风热 表证、风湿表证、风燥表证、暑湿 表证等。
(2)临床表现:恶风、发热、恶寒、 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喷涕、 喉痒、舌苔薄白、脉浮等。
12
2、里证:是指病邪深入脏腑、气血、 骨髓所致的一类证候。多见于外感 病的中、后期或内伤杂病。
13
(1)常见的里证:里寒证、里热证、 里实证、里虚证。
临床证候,一般都可归纳属于阴或阳 的范畴,因而阴阳辨证是基本的辨 证大法。
27
1、阳证: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 所表现的证候。
28
(1)常见的阳证:如兴奋、躁动、 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 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 上的、容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阳邪 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等。)
29
50
肝气上逆:头痛眩晕、烦躁易怒、甚 则血随气逆,而见咯血、吐血等。
肺气上逆:咳嗽、气喘等。 胃气上逆:呃逆、嗳气、呕吐等。
51
(二)血病辨证:包括血虚及相应功 能减退,血液运行失常所形成的证候。
1、血虚证:即血液不足,滋润和濡 养机体的功能减退所形成的证候。
52
(1)常见的血虚证:心血虚证、肝 血虚证。
64
主要临床表现 有形之痰饮:咳喘、咯痰、呕吐痰涎等。 无形之痰饮:眩晕、梅核气、癫、狂、
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

现代医学多用于:急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 腱鞘积液等。
(五)阴水--脾阳虚衰
主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
(三)阳水--水湿滞留
主证:全身浮肿,小便短少,身体困重,
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化湿健脾,通阳利水 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桂枝10白术20猪苓20茯苓30泽泻10桑白皮10
陈皮10大腹皮15茯苓皮20生姜皮10 苍术10 葶苈子10
(四)阳水--湿热壅盛 主证: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
西医对应疾病参考: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 性肾炎急性发作 等属于风水泛滥证的。
(二)阳水--湿毒浸淫
主证:眼睑头面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
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恶风发热,舌质红, 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则: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 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金银花15g,野菊花6g,蒲公英6g, 紫花地丁6g,紫背天葵6g 。 西医对应疾病: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 肤科疾病。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水痘、 玫瑰糠疹、过敏性皮炎等。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重型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术后黄疸、妊娠期黄疸等 。
茯苓10 白芍10 附子(炮、去皮、破八)10 白术20 甘草5 生姜10 现代医学多用于:肝、肾、心性水肿,耳源性眩晕 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水肿的中医辨证治疗

仁 、桑 白皮 ;若 汗 出 恶 风 、卫 阳 已 虚 者 ,可 服 防 己 黄 芪 汤 等 (2)湿 毒 侵 淫 眼 睑 微 肿 ,延 及 全 身 ,小 便 不 利 ,身 发 疮 痍 ,甚 至 溃 烂 ,恶
风 发 热 ,舌 质 红 ,苔 薄 黄 ,脉 浮 数 或 滑 数 。 治宜 宣肺 解 毒 ,利 湿 讯
ZO 。——
中国社区医师 2002年 第 18卷 第 13塑 ! 箜
叮 f 处结 节 减 退 并 皮肤 凹 陷 。 寸须 与 下 肢 象 皮 肿 区 别 ,一 般 结 合 病 史 及 体 征 不 难 鉴
.
别 ,皮 肤 活 体 组 织 检 查 也 有 助 于 确 诊 。
水 为有 形 之 物 ,依 赖 气 的 推 动 ,故 水 肿 一 证 ,是 全 身 气 化 功 能 障 碍 的 一 种 表 现 ,涉 及 多 个 脏 腑 ,主 要 因 肺 脾 肾 等 脏 腑 功 能 失 调 ,导 致 水 液 代 谢 障 碍 而 产 生 水 肿 。肺 主 行 水 ,为 水 之 上 源 ,若 风 邪 外 袭 ,肺 失 宣 降 ,通 调 水 道 功 能 失 调 ,水 液 停 聚 ,泛 溢 肌 肤 ,可 发 为 水 肿 ,脾 主 运 化 ,不 但 能 运 化 水 谷 ,也 担 负 着 运 化 水 液 的 功 能 。如 久 居 湿 地 ,或 冒 雨 涉 水 ,水 湿 之 气 内 侵 ;或 饮 食 不 节 ,多食 生 冷 ,均 可 使 脾 为 湿 困 ,运 化 水 液 功 能 减 退 ,水 湿 不 运 ,泛 于 肌 肤 ,而 成 水 肿 ;肾 主 水 ,对 于 体 内津 液 的 输 布 和 排 泄 ,维 持 体 内津 液 代 谢 的 平 衡 ,起 着 极 为 重 要 的 调 节 作 用 。 若 生 育 不 节 .房 劳 过 度 ,肾 精 亏 耗 ,肾 气 亏 伐 ,不 能 化 气 行 水 , 膀 胱 开 阖 不 利 ,水 液 停 聚 ,就 可 形 成 水 肿 。 瘀 血 化 水 ,也 可 发 生 水 肿 ,是 血 病 而兼 水 也 。 另 外 湿 热 内 盛 ,脾 胃失 升 清 降 浊 功 能 ,三 焦 壅 滞 ,水 道 不 通 ,横 溢 肌 肤 ,亦 可 形 成 水 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