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空间活力定量评价及影响要素分析-蒋金亮
基于网络数据的街道活力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市五角场区域为例

基于网络数据的街道活力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市五角场区域为例发布时间:2021-04-25T15:53:54.877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3期作者:许琛[导读] 街道是居民日常使用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是联系城市各种功能的纽带许琛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082摘要:街道是居民日常使用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是联系城市各种功能的纽带。
文章基于多元数据对五角场区域街道活力进行定量分析,探索影响街道活力的因素以及不同街道类型与街道活力因子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街道两侧功能混合度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最为显著,除此之外,不同类型街道活力的关键影响因子也不同,街道绿化率对生活型街道的影响较大,周围土地开发强度对商业街道的影响较大,街道功能密度对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街道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街道活力;网络数据;街道绿化率;上海五角场 1.引言街道是居民日常使用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是联系城市各种功能的纽带。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道路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居民出行条件,但在道路规划设计中,以机动车为主导的方式使得道路的交通功能越来越突出,反而忽视了人的使用。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引导下,重塑街道人本属性尤为重要,那么哪些要素会影响人群使用街道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0世纪初,简?雅各布斯认为长度短、行人多、功能混合、建筑多样是影响街道活力的4个基本条件[[]]。
扬?盖尔从功能混合、开敞空间等方面分析对街道活力的影响[[]]。
戈登卡伦认为城市街道空间的多样性将带来生机与趣味[[]]。
国内学者基于大数据对街道活力作了相关研究[[],[],[]],探索街道活力与各活力因子之间的关系,但研究尺度较为宏观,本文选择数据更为精细的人群定位数据,以及增加街道绿化率、街道可达性等量化分析指标,从中微观尺度探索影响街道活力的因子以及影响程度。
2.研究范围与数据2.1研究范围本文选择上海市五角场及周边区域为研究范围,研究范围北至殷行路、南达周家嘴路、西至逸仙路和曲阳路以及大连路、东临军工路,面积约35.08平方公里。
城市街道空间活力要素分析[权威资料]
![城市街道空间活力要素分析[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6bc5a3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87.png)
城市街道空间活力要素分析摘要:当前的城市建设带来的种种问题已使得许多街道空间变得毫无活力,如何重塑街道空间的活力,从而激发整个城市的活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以此为前提,通过实地调研、归纳总结等方法,总结出城市街道空间的几点活力要素并对其进行分析,对研究城市街道活力十分必要。
关键词:活力;街道空间;要素分析1调研情况分析本文选取天津市作为城市活力现状调研的样本城市,因其人口众多、拥有大量城市公共空间,为研究活力的状态可提供对比数据,同时较易提取城市街道空间活力影响因子,选取天津六区调研地点12处进行实证研究。
采用实地勘察、问卷调查和“质性研究”中深度访谈的方法,详细调研了所选取案例。
问卷发放采取随机发放、面对面填写的方式。
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6份有效问卷。
2街道空间活力现状与问题分析2.1对街道空间活力的认知和需求现状与问题城市居民对街道空间活力的认知存在广泛性与局限性并存的矛盾。
一方面,广大的城市居民对街道空间活力都有所了解,从问卷分析来看,72%的城市居民知道什么是街道空间活力,84%的城市居民认为提高街道空间活力非常必要。
可见,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享受精神生活,提高街道空间活力已经被广大居民普遍接受。
另一方面,居民对街道空间活力的理解又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他们大部分都将塑造街道空间活力与提高人车共存、增强公共设施便利性结合到一起,而对于其他方面的认知比较模糊。
2.2街道空间活力物质层面的现状与问题物质层面是营造街道空间活力的硬件设施和物质载体。
物质层面可以分为物质设施和物质环境两个层面。
其中,物质设施指直接承载街道空间的活动场所、设施等,物质环境指能体现街道居民风貌特色的物质环境设施。
在物质设施配套上,通过走访调查12处街道空间,归纳总结了居民对各类设施的需求程度,经调查发现,所有街道基本都考虑了设置路灯。
新街道的设施较老街道齐全,如垃圾箱、休闲座椅、公共厕所、报刊亭等。
基于空间数据的城市街道活力影响因素分析--以聊城市东昌路为例

2021年第02期现代园艺基于空间数据的城市街道活力影响因素分析———以聊城市东昌路为例袁敏(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山东聊城252000)摘要:街道是串连城市各个节点的载体,是城市中的线性景观。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街道是城市不同基质和斑块之间的廊道,提升街道景观风貌不但有利于优化城市整体视觉效果,而且有利于城市生态格局的构建。
以街道为基本单元,聚焦于评价城市空间形态质量的关键指标———活力,以聊城市东昌路为例,对其街道活力及可能受到的空间影响因素做出量化评价,分析活力对于街道和城市的具体影响,并探讨基于研究成果的规划设计建议。
关键词:城市街道;空间数据;活力;影响因素1研究背景阐述街道犹如城市的血脉,连接着各个功能区划地块,将城市中的新鲜血液输送到需要的地方,优化城市这个庞大的可循环系统,使其具有生命力。
随着交通方式、互联网等科技的革新,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出行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活力”成为人们评价一座城市及一个空间的常用语。
以往关于城市活力的研究主要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且以定性研究为主。
定性研究针对客观物质空间提出,定量研究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先进的大数据技术等,获取城市空间特性与人们感受之间的关系[1]。
2研究范围与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清华大学裴昱、龙瀛等分析北京二环内夜间街道活力及影响因素发现,街道活力受到形态和功能的显著影响[2]。
同济大学王江波运用SD 法,从人的感知情况出发,对南京市区的9条街道空间活力进行评价,表明功能多样性、环境舒适度和交通可达性是街道富有活力的重要保证[3]。
以聊城市东昌路为例,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城市街道活力的直接表现对其进行研究。
2.1研究范围本次研究的空间范围是聊城市东昌路的街道空间,包括道路红线内范围及对街道空间活力有影响的沿街建筑。
聊城市东昌路是一条位于聊城市中央的东西向道路,是城市的主要发展轴线,全长11.7km,路面宽60m。
为使研究对实际项目设计更具可行性,以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或主要街道与河道交叉点为分界点,将东昌路全长划分为7个街段,具体划定范围以道路中心线为基础,左右各扩展200m的缓冲区域。
北京街道活力:测度、影响因素与规划设计启示

北京街道活力:测度、影响因素与规划设计启示作者:郝新华,龙瀛,石淼,王鹏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6年第3期郝新华龙瀛石淼王鹏文章编号1673-8985(2016)03-0037-09 中图分类号TU981文献标识码A摘要对北京五环内街道活力展开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分别对比了3套指标体系对3种类型街道活力的解释力度,并将北京的街道活力影响要素与成都街道活力影响要素进行了对比。
3套指标体系分别是只考虑空间句法的指标体系、只考虑街道自身属性及周边环境等的指标体系和二者都考虑的指标体系。
3种类型的街道分别是A类(公共管理与服务)、B类(商业服务业设施)和R类(居住)街道。
研究表明,只考虑街道自身属性及周边环境等的指标体系对街道活力的解释力度远大于只考虑空间句法的指标体系,而二者都考虑的指标体系对街道活力的解释力度略大于只考虑街道自身属性及周边环境等的指标体系。
通过与成都街道活力的案例对比,发现北京3类街道活力均与功能密度关系最为密切等。
此外还对街道功能布局进行了识别,并且对街道功能布局与街道活力的相关关系做了初步探索,发现业态均匀分布在街道的街道活力最高。
关键词街道城市主义 | 街道活力 | 街道功能布局 | 数据增强设计 | 北京作者简介郝新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中心规划师,硕士龙瀛(通讯作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数据增强设计研究室主任石淼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中心数据分析师,硕士王鹏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硕士0 引言在步行和马车时代,街道呈现小尺度、小路宽、网络交织的形态特点,此时,街道不仅是城市交通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1]。
然而街道的这种繁荣在小汽车兴起后逐渐没落,街道被设计为优先机动车使用,而机动车引发的安全性、噪音和污染等问题使得当代城市主干道活力凋零。
城市街区活力评价及影响机制研究

城市街区活力评价及影响机制研究摘要:以成都三环内街区为研究对象,使用百度热力图分析工作日和休息日活力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32个指标对街区活力的影响机制。
结果表明:街区活力工作日大于休息日,活力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主要在一环形成活力中心。
商业服务类设施和公共管理类设施密度对街区活力产生的影响最大。
交互类型存在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在内部交互后,对街区活力的解释力会提升,多个因子相互作用能够提供街区活力。
关键词:街区活力;影响机制;地理探测器;成都0引言现有研究从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分析,对街区活力变化特征、影响机制、活力提升策略等方面进行了不同深度的研究。
龙瀛通过构建街区活力的影响因素框架,从内在和外在表征,探讨了各影响因子对街道类型的影响力大小特征[1]。
张雨洋构建了街区活力评价体系,使用多元回归分析对白天和晚上街区活力影响机制进行研究[2]。
1研究区概况本文从山水条件、历史文化条件、都市条件、资料易获取度四方面入手进行城市选取,最终选取成都三环为研究目标区域。
成都具有青城山、沱江、岷江、都江堰等丰富的山水资源,三环内包括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
且成都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道路走向、街道要素、街道名称体现着原有历史积淀。
2数据来源(1)百度热力图获取的百度热力图为PNG格式,一个包括4个通道,选取第四通道的不受纯黑白干扰的灰度值Alpha通道作为街区活力源。
将其配准后采用分区统计街区内栅格数值作为街区活力值。
(2)POI数据POI数据来自高德地图,按照张玲[3]分为9个一级、27个二级、60个三级分类,用于街区活力指标量化。
(3)街区数据通过Open Street Map获得街区道路、建筑轮廓、河流水系、建筑高度数据,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经过实地考察后对以上数据进行修改。
3街区活力特征使用百度热力图日分析工作日和休息日两天的街区活力空间分布,发现工作日整体的街区活力整体大于休息日活力。
26970554_基于多元数据的城市活力分析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多元数据的城市活力分析与影响因素研究文/王宇 晏琪坤 肖心雨 汤运凯 石杰 西藏大学摘要:本文采用微博签到数据和业态POI数据,将活动活力作为城市活力的直观体现,功能活力作为城市活力的客观体现,从两个层面对沈阳市主城区城市活力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沈阳市主城区的活动活力呈现向中心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有向多中心发展的趋势;(2)沈阳市主城区功能设施密度在空间分布上与活动活力大体一致,功能设施混合度在二环内整体水平较高,二环外侧逐层递减。
关键词:城市活力;微博签到数据;POI数据;沈阳市主城区;定量分析城市活力具有多方面的表征形式。
对于城市活力的定性研究多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开展,缺乏数据支撑,主要凭借分析者主观判断对城市活力的特点进行研究,面对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难以支撑复杂多变的城市发展。
早期的定量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德尔菲层次分析法等方式进行,可获取到的数据量较小,难以打破空间局限的壁垒,无法同时兼顾大尺度和高精度的分析要求。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兴起,GPS、位置服务社交网络(LBS)、兴趣点POI、公交卡、出租车、大众点评、夜间灯光(DMSP/OLS)等数据在城市活力的研究中掀起一股热潮。
目前对于城市活力的研究,北京、上海、成都、武汉等城市已经取得相对成熟的成果,但是对于寒地城市的活力研究仍然是空白。
寒地城市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城市活力的营造更具挑战性,因而对寒地城市的城市活力研究亟须进行。
基于此,本文将人的活动活力定义为城市活力的直观体现,功能活力定义为城市活力的客观体现,对沈阳的城市活力从两个层面进行了定量研究,希望可以弥补寒地城市活力研究的空白。
并希望为日后城市活力的营造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为城市活力的定量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研究区域本文选择沈阳市作为典型寒地城市,选取了沈阳市9个市辖区为研究对象,分别为沈阳市和平区、沈河区、皇姑区、大东区、铁西区、浑南区、于洪区、沈北新区以及苏家屯区,总计3948平方千米。
生活性街道构成要素对活力的影响——以深圳典型街道为例

生活性街道构成要素对活力的影响——以深圳典型街道为例黄丹; 戴冬晖【期刊名称】《《中国园林》》【年(卷),期】2019(035)009【总页数】6页(P89-94)【关键词】风景园林; 街道活力; 行为调查; 街道设计【作者】黄丹; 戴冬晖【作者单位】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深圳518000;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深圳5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生活性街道是城市中最常见的街道类型,也是人们感知城市活力最基本的空间载体。
然而,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在“以车为本”的规划理念影响下,生活性街道的建设往往被忽视。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们对生活空间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生活性街道作为承载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建设必将回归以人为本,如何营造更具活力的街道始终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国外相关研究聚焦于探讨影响街道活力的要素,如尤因(Ewing)等通过拍摄街景视频并让专家打分的方法,得出9个影响街道活力的要素[1];萨哈尔(Sahar)等利用相关分析法对影响布阿利(Buali)街道活力的要素进行研究,得出清洁度、绿化、可达性、安全性和使用者结构多样性等对街道活力有较大影响[2]。
也有学者探讨街道活力的计算方法,坦(Tan)等通过分析相关的OWS(Occupy Wall Street)发文,研究推特(Twitter)量和相关社会活动的关系,得出推特量与OWS短期趋势之间存在正相关[3]。
国内则侧重于对街道活力策略的研究,通过对街道空间的实地调研,得出营造有活力的街道的模式和方法,并以城市代表性街道和传统历史街道[4]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对生活性街道的研究较少。
也有少数学者研究街道活力的影响要素,如徐磊青研究商业性街道的空间与底层建筑界面特征对步行停留活动的影响,得出人行道的宽度和高差是影响各类步行停留活动的关键因素,街道底层建筑界面的透明度对于吸引商业性逗留活动具有积极影响[5]。
基于SD法的街道空间活力评价研究

基于SD法的街道空间活力评价研究一、本文概述街道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交通往来的基本功能,更是城市文化、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聚集地。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街道空间的活力与品质逐渐成为评价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因此,对街道空间活力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引入SD法(语义差异法)这一心理学研究方法,构建街道空间活力评价体系,为城市规划和街道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本文首先对街道空间活力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街道空间活力评价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引入SD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接着,结合SD法的理论框架和街道空间的特点,构建街道空间活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物质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活动和公共安全等多个方面。
在评价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本文将运用SD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和得分。
本文将注重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所构建的街道空间活力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街道空间活力的评价结果,探讨影响街道空间活力的关键因素,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城市规划和街道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城市街道空间的活力提升和品质改善。
二、文献综述街道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力评价一直是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提升,街道空间活力评价研究愈发受到关注。
本文基于SD法(Semantic Differential法)对街道空间活力评价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街道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与评价机制。
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街道空间活力评价的相关研究。
国外研究起步较早,主要从城市设计、环境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对街道空间的活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总结
基于人流活动规律的街道活力识别 - 区别于传统通过物理环境识别活力街道,结合互联网数据,根据人流活力实时识别活力街道
活力街道分类及设施活力度分析 - 采用时序聚类方法划分不同类型活力街道 - 提出设施活力匹配度指数分析活力街道特征
城市街道空间活力定量评价及影响要素分析
蒋金亮 张景源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南京大学
2019年8月 郑州
1 背景
活力城市成为城市发展趋势
活力城市日益成为城市发展和建设趋势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依据品牌商业数据、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
及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对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排名。 根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90后、95后线上消费大数据洞察》显示,90后、
雅各布斯《美国大都市的死与生》
对于街道活力的分析需要回答: 哪些街道比较有活力? 活力街道有哪几种类型? 活力街道有什么时空特征? 活力街道为什么有活力? 可以提出什么建议提升活力?
1 背景
可拓展的研究方向
内容:现有研究集中在活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测度方法)、影响要素、规划设计提升方面 方法:实地考察、问卷访谈、案例分析、统计分析
- 其中A表示不同街道空间设施活力匹配度,Pop表示街道某一时段人流 聚集总数,Area为街道范围面积,Num表示某一类型POI设施总量。
- 空间设施活力匹配度数值越高,表明范围内人流活力与设施建设匹配 度较好,空间活力较强;反之数值越低表明设施建设较为密集和完善 ,但是相应的人流反映的空间活力未能相匹配。
建筑
2 数据
- 交通数据
- 出租车数据、地铁线路和站点、公交站点等
出租车轨迹
地铁线路和站点
公交站点
2 数据
- 空间数据
- 行政边界、道路、用地、建筑物等
道路
用地图
行政边界 建筑物
4 街道活力测度
- 活力街道测度
- 获取一周内每天24小时不间断签到数据 - 根据每小时签到数量,空间连接到相应街道,进行划分 - 计算街道活力指数
- 生活型活力街道
- 主要分布在设施配套较好、发展成熟、活力较高小 区附近
- 休闲型活力街道
- 集中在商业中心、步行街等商业活力较高地区
交通型 生活型 休闲型
4 街道活力测度 街道活力匹配度
- 以街道作为研究单元,通过不同类型POI数量反映街道 内城市设施建设情况,根据地图定位数据反映人流活力 情况,借助空间设施活力匹配度对城市活力建设进行评 估。具体公式如下:
设施活力匹配度
低
高
5 活力影响要素 影响因子测度
- 根据街道划分一定缓冲距离作为街道范围 - 计算影响范围内的各类因子,包括主导业态、离公交站点、地铁站点距离(步行距离)、人口密度、用地混合度、主导
用地类型、路网密度、交叉口密度、景点数量、建筑高度、建筑密度
- 其中业态功能混合度及用地混合度通过下面公式计算
5 活力影响要素
- 采用CART决策树进行回归,使用“基尼系数”划分属性。计算不同因子与街道活力相关度 - 街道周边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建筑物楼层、路网密度、景点数量、道路宽度、距离地铁站点距离、距离公交站点距离
对街道活力都有影响。
- 从业态类因子来看
- 业态混合度与街道活力相关度不高,街道范围内商务金融类设施、商业类设施、公共服务类设施数量与街道活力相关性较 高。其中商务金融、商业类设施对街道活力有较大影响,街道活力随着这两类设施的增加而增加。
活力
低
高
4 街道活力测度
- 活力街道测度
- 不同时间轴活力特征
10点 20点
17点 23点
活力
低
高
4 街道活力测度
- 假定功能类似的活力街道具有相似的人群活力曲线形态,基于这样的假设采用时间序列聚类法对不同类型活力街 道进行研究
- 交通型活力街道
- 在工作日早晚高峰峰值明显,而在休息日活力指数明显增大
传统的数据采集方法囿于工作效率、技术手段,缺少对于大范围活力人群的统计和测度 在影响要素分析上,以多因子、线性分析为主 是否可以引入新数据素?
Y(活力)
X(要素)
2 数据
- 网络公开数据
- 人群活力、POI、建筑等
人群活力图
POI
- 从交通类因子来看
- 距离地铁站点、公交站点越近,街道活力值越高,地铁站点对街道活力的影响程度大于公交站点。
- 从人口类因子来看
- 街道周边人口密度对街道活力促进作用较大
5 活力影响要素
- 街道周边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建筑物楼层、路网密度、景点数量、道路宽度、距离地铁站点距离、距离公交站点距离 对街道活力都有影响。
- 生活型活力街道
- 存在明显的早中晚高峰,休息日相比工作日活力指数明显较大
- 休闲型活力街道
- 在休息日白天高峰明显低于工作日,且休息日晚上活力指数明显较大
交通型、休闲型、生活型活力街道时间特征
4 街道活力测度
- 活力街道分类示意 - 交通型活力街道
- 主要以交通型主干路、次干路为主,主要是环线内 交通型干道
街道范围
- E表示混合度指数;H表示多样性指数;Pk为街道范围内第k类土地/业态使用类别出现频率,即不同性质用地/业态所占面积/数量比例;m为区域内土 地使用类别/业态数量总数。混合度值在0-1之间,当其值趋于1时,表示街道各种土地功能/业态分配越均衡,混合度越高,取值越小表明街道用地分 配/业态数量比较单一,混合度比较低。
95后是现场消费主流。 城市竞争的未来在于人才的吸引,人才的吸引在于城市活力的营造
活 力
人
城
空
市
间
1 背景
活力城市从街道活力营造开始
街道是居民认识和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 对于街道活力的营造,需要对于街道活力的分布、类型、特征进行了
解,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升街道活力提出建议
“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 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显得沉闷”
- 从用地类因子来看
- 用地混合度与街道活力相关程度不高,街道周边以商业用地为主,其活力值明显高于以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 住用地为主的街道。
- 从路网类因子来看
- 街道路网密度对街道活力有促进作用,小街区的分布模式提升街道活力。路宽对街道活力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并不明显。
- 从景观类因子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