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沈英森颤震
《内经》对颤症的认识

《内经》对颤症的认识
董洪涛
【期刊名称】《国医论坛》
【年(卷),期】1998(13)3
【摘要】颤症或称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震颤、肌强直、运动障碍。
《内经》称震颤为震掉或掉眩,把强直归属痉的范畴,随意运动障碍被称为拘挛。
认为其病变部位在于筋,其病机在于五脏失强。
治疗有从经络、从脏腑、从阴阳的不同。
【总页数】2页(P17-18)
【关键词】颤症;震颤性麻痹;内经;病机;中医药疗法
【作者】董洪涛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7.725
【相关文献】
1.浅析《内经》对消渴病及并发症的认识 [J], 姚书明;刘安信
2.浅析《内经》对骨质疏松症病机的认识 [J], 张燕;张俐
3.内经对抑郁症病因的系统认识 [J], 秦绍林;王玉来;刘子旺;滕晶;赵永烈;王爱成
4.小结《黄帝内经》有颤症的论述 [J], 孙玉芝;郑春叶;王文同;雒晓东;连新福
5.《黄帝内经》对“脉症不应”的认识 [J], 刘锋;刘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内科学沈英森颤震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34
2.髓海不足
症状:头晕目眩,耳呜,记忆力 差或善忘,头摇肢颤,溲便不利, 窹寐颠倒,重则神呆,啼笑反常, 言语失序,舌质淡红体胖大,苔 薄白,脉多沉弦无力或弦细而紧。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35
治法:填精益髓。 方药:龟鹿二仙膏。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53
【预防与调摄】
1.增强人体正气,避免和消除导 致颤震的各种致病因素,如尽量 保持安定情绪,切忌忧思郁怒等 不良的精神刺激。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54
2.环境应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受 风、受热、受潮,生活要有规律, 劳逸适度,节制房事。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4
再结合病史的分析,辅以实验室 及颅脑CT、MRI等检查,两者 不难鉴别。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5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l.辨标本 以病象而言,头摇肢
颤为标,脑髓与肝脾肾脏气受损 为本。 从病因病机看,精气血亏虚为病 之本,痰热、内风为病之标。
甘菊平肝,清头明目,止虚风
薄荷疏风解郁,清火明目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32
柴胡疏肝升清散结,调畅气机为 佐药
天麻与桑叶入肝经,通血脉,祛 风痰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33
加减:
可选滋荣养液膏,药用女贞子、 陈皮、干桑叶、熟地、白芍、黑 芝麻、早莲草、枸杞子、当归身、 鲜菊花、黑鲁豆、南竹叶、玉竹、 白茯苓、沙蒺藜、炙甘草治之。
颤 震

颤震颤震,亦称"颤振"或称"振掉",是指由内风引起的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的某些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具有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的特定临床表现。
轻者头摇肢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肢体震颤不已,不能持物;继见肢体不灵,行动迟缓,表情淡漠,呆滞,口角流涎等症。
2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3起病隐袭,渐进发展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4测血压、查眼底,必要时做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5应与瘛 相鉴别。
[辨证论治]1风阳内动症状:眩晕头胀,面红,口干舌燥,易怒,腰膝酸软,睡有鼾声,渐见头摇肢颤,不能自主,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细。
治法:滋阴潜阳。
例方:滋生青阳汤。
2髓海不足症状:头摇肢颤,头晕目眩,耳鸣,善忘,寤寐颠倒,重则神呆,啼笑反常,言语失序,舌质淡红体胖大,苔薄白,脉多沉弦或弦细。
治法:填精益髓。
例方:龟鹿二仙膏。
3气血亏虚症状:头摇肢颤,眩晕,心悸而烦,动则气短懒言,纳呆,乏力,畏寒肢冷,汗出,溲便失常,舌体胖大质淡红,苔薄白滑,脉沉濡或沉细。
治法:益气养血,平肝熄风。
例方:归脾汤或天麻钩藤饮。
4痰热动风症状:头摇,头晕目眩,肢麻震颤,手不能持物,甚至四肢不知痛痒,胸闷泛恶,甚至呕吐痰涎,咳喘,痰涎如缕如丝,吹拂不断,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苔白厚腻或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豁痰熄风。
例方:导痰汤。
[其他疗法]1中成药可酌情选用天麻胶囊、天王补心丹、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等药。
2 中药针剂2.1 生脉注射液30~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2.2 可辨证选用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
3.针灸疗法可取肩 、曲池、合谷、外关、环跳、足三里、昆仑、丰隆等穴治疗。
【病理解析】中医内科之颤症

【病理解析】中医内科之颤症颤症1.颤症的概述颤症,又称为“振掉”、“颤振”、“震颤”。
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
1.风以阴虚生风为主,病机转化如阴虚、气虚可转为阳虚,气滞、痰湿也可化热等。
颤证日久可导致气血不足,络脉淤阻,出现肢体僵硬,动作迟滞乏力现象。
也有阳亢风动或痰热化风者。
2.痰或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成,或热邪煎熬津液所致。
痰邪多与肝风或热邪兼夹为患,闭阻气机,致使肌肉筋脉失养,或化热生风致颤。
3.火有实火、虚火之分。
虚火为阴虚生热化火,实火为五志过极化火,火热耗灼阴津,扰动筋脉不宁。
4.久病多瘀,瘀血常与痰浊并病,阻滞经脉,影响气血运行,致筋脉肌肉失养而病颤。
2.震颤的症状临床以头及四肢颤动、振摇为主要特征。
常伴有肢体拘急强直,表情呆板,步态慌张,语涩流涎等症状。
本病以中、老年,素体肝肾阴亏为多见。
病位:颤证病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亏虚,其中以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瘀为患。
3.震颤的病因生理因素(30%):年老体虚,中年之后,脾胃渐损,肝肾亏虚,精气暗衰,筋脉失养;或禀赋不足,肾精虚损,脏气失调;或久病体弱,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心理因素(20%):情志过极,情志失调,郁怒忧思太过,脏腑气机失于调畅。
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畅,气滞而血瘀,筋脉失养;或肝郁化火生风,风阳暴张,窜经人络,扰动筋脉;若思虑太过,则损伤心脾,气血化源不足,筋脉失养;或因脾虚不运,津液失于输布,而聚湿生痰,痰浊流窜经络,扰动筋脉。
饮食不节(10%):滋食膏粱厚味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聚湿生痰,痰浊阻滞经络而动风;或滋生内热,痰热互结,雍阻经脉而动风;或因饥饱无常,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致使筋脉失养而发为颤证。
中医内科学颤症课件

许多临床观察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颤症方面具有一定 的疗效,如中药方剂、针灸等。这些方法可以改善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
针灸治疗颤症的研究进展
针灸理论
针灸治疗颤症的理论基础包括经络理论、腧穴理论、刺灸理论等。 这些理论指导着针灸医师选择适当的穴位和刺灸方法进行治疗。
临床实践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针灸治疗颤症具有一定的疗效。针灸可以改善 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
中医内科学颤症课件
汇报人: 2023-11-29
目录
CONTENTS
• 颤症概述 • 中医对颤症的认识 • 颤症的治疗方法 • 颤症的预防与调护 • 颤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 典型病例分享
01
颤症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颤症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 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也称为“颤振”或“振掉”。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 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05
颤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西医对颤症的研究
神经递质学说
认为颤抖是由于神经递质平衡失 调所致。多巴胺系统、5-羟色胺 系统、γ-氨基丁酸系统等与颤抖
的发生有关。
神经病理学
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导 致颤抖的常见原因之一。这些疾 病的病理学特征与神经元的变性 、死亡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激活有
肝肾阴虚是指肝肾两脏阴液不足,虚风内动,导致颤抖;髓海不足是指肾精亏虚, 脑髓失养,导致颤抖;气血亏虚是指气血不足,筋脉失养,导致颤抖。
此外,痰热动风也是颤症的常见病因之一,痰浊瘀血痹阻经络,导致筋脉失养而颤 抖。
临床治疗经验
养血熄风法主要选用当归、白芍、钩藤、鸡血藤等养 血熄风药物;补肾填精法主要选用熟地黄、山茱萸、 枸杞子等补肾填精药物;祛痰化瘀法主要选用半夏、 陈皮、茯苓、桃仁、红花等祛痰化瘀药物。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痿证、颤证

痿证、颤证细目三痿证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
“痿”是指机体痿弱不用,“躄”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
要点一概述《内经》对本病论述颇详,阐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还将痿证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以示病情的浅深轻重以及与五脏的关系。
在治疗上,《素问·痿论》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
其理论依据是:“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任、督、带脉皆络合于阳明,“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朱丹溪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疗原则,“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在具体辨证方面又有湿热、湿痰、气虚、瘀血之别,对后世影响颇深。
明清以后对痿证的辨证论治日趋完善。
《景岳全书·痿论》指出,痿证实际上并非尽是阴虚火旺,认为“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衰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
”《临证指南医案·痿》邹滋九按指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中多发性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等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痿证的病因1.感受温毒2.湿热浸淫3.饮食毒物所伤4.久病房劳5.跌仆瘀阻(二)痿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痿证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本在于五脏虚损。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五脏病变,皆能致痿。
上述各种致病因素,耗伤五脏精气,致使精血津液亏损。
而五脏受损,功能失调,生化乏源,又加重了精血津液的不足,筋脉肌肉因之失养而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肌肉软弱无力,消痩枯萎,发为痿证。
特发性震颤中医病机

特发性震颤中医病机特发性颤属于中医“颤证”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动静平衡失调,导致不能维系动与静的互相协调、互相约束的平衡关系,故发为肢体震摇不止;其疾病的发生及演变过程主要累及肝、肾、脑及筋脉。
其病因病机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气内动是本病之标《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本病以肢体摇动为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病因是内风,病位在肝肾。
成为后世“肝风致颤”立论的理论渊源,为后世对颤证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2、特发性震颤本质为虚,明代孙一奎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肝风致颤理论,其《赤水玄珠》云“木火上盛,肾阴不充。
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虚”,明确指出肝肾亏虚是本病的病机,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本病病程较长,多见于中老年人,呈进行性加重,以肢体震颤为主要表现。
内经有云:“过四十,阴气自半”无不与老年人精血衰竭,肝肾不足,阴阳失衡有关。
中年以后,肾精渐亏,若素体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伤及肾,肝与肾关系尤为密切,肾精亏耗更甚,不能滋养肝木,筋脉失濡,木燥生风,故见四肢震颤。
肝肾乙癸同源,肾虚水不涵木,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震颤乃成。
若水不涵木,肝肾交亏,肾虚髓减,脑髓不充,下虚则高摇。
若中焦脾胃受损,痰湿内生,土不栽木,亦致风木内动。
3、虚实夹杂为本病主要病理状态本病主要是脏气虚衰,肝肾阴虚为本。
肝肾亏虚则虚风内动。
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而致肝火亢盛,肝火盛则克脾,使脾虚不能主四肢,布津液。
津液不布,则聚津成痰。
因此,多夹杂有风、火、痰、瘀为患。
诸邪也相互联系,甚至也可以互相转化,如阴虚、气虚可转为阳虚,气滞、痰湿也可化热等。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颤证培训课件

13
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颤证
14
辨证要点
颤证首先要辨清标本虚实.肝肾阴虚、气血不 足为病之本,属虚;风、火、痰、瘀等病理因 素多为病之标,属实.
一般震颤较剧,肢体僵硬,烦躁不宁,胸闷体胖, 遇郁怒而发者,多为实证;颤抖无力,缠绵难愈, 腰膝酸软,体瘦眩晕,遇烦劳而加重者,多为虚 证.但病久常标本虚实夹杂,临证需仔细辨别其 主次偏重.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颤证
9
诊查要点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颤证
10
诊断依据
一.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 动不止,四肢强急.
二.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 缓慢不清,烦躁不寐,神识呆滞等症状.
三.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 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部分病人发病与情志有 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颤证
23
常用药 龟板、鳖甲、生牡蛎、钩藤、鸡子黄、阿胶育阴潜
阳,平肝熄风;枸杞子、鹿角、熟地、生地、白芍、 麦冬、麻仁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润燥;人参、山药、 茯苓健脾益气,化生气血;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以 安神.
加减 若肝风甚,肢体颤抖、眩晕较著,加天麻、全蝎、石
决明; 阴虚火旺,兼见五心烦热,躁动失眠,便秘溲赤,加黄柏、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颤证
7
孙一奎《赤水玄珠·颤振门》又提出气虚、血 虚均可引起颤证,治法为“气虚颤振,用参术 汤”,“血虚而振,用秘方定心丸”.此外又指 出:“木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 虚则肾亏.”治法宜“清上补下”.
至今上述治法仍有临床价值. 迨至清代,张璐《张氏医通·颤振》在系统总结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颤证
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鉴别诊断】
颤震应与瘈疭相鉴别: 瘈疭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
疾病急性发作,其症见手足屈伸 牵引,常伴发热、神昏、两目窜 视,头、手颤动。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3
颤震为一慢性疾患,以头部、肢 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般无发热、神昏及其他特殊神 志改变症状,手足颤抖而无抽搐 牵引。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1
并列举出13个证候和主治方药, 还以脉象判断预后。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2
【范围】
西医学所称某些锥体外系疾病所 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 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符合本 病证候特征者,可参考本节辨证 论治。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3
【证候特征】
1.本病以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甚至不 能持物为其共同证候特征。
2.临床上发病缓慢,始则头摇肢颤,不能 自持,甚至头与肢体震颤不已,不能持物, 食则令人代哺。继而肢体不灵,行动缓慢, 表情淡漠、呆滞。终则口角流涎,甚或卧 床不起。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6
2.察虚实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患。
即机体脏气虚损的见证属正虚, 痰热动风的见证属邪实。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4
再结合病史的分析,辅以实验室 及颅脑CT、MRI等检查,两者 不难鉴别。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5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l.辨标本 以病象而言,头摇肢
颤为标,脑髓与肝脾肾脏气受损 为本。 从病因病机看,精气血亏虚为病 之本,痰热、内风为病之标。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3
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尚能 坚持工作和生活自理;
重者头部震摇大动,甚则有痉挛 扭转样动作,两手及上下肢颤动 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经》无颤震之名,但有类似 记载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 眩,皆属于肝”的“掉”的表现。
气虚血少 波及于肝 肝阳独炽 阴气独盛
2020/11/14
筋脉肢体失司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8
4.痰热动风
肺虚则水津不布 脾虚不运 肾不制水
痰饮内生 聚湿为痰 痰湿丛生
痰郁化热 热极化风 痰热动风
脑神被扰
而成本病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9
二、病机
本病为脑髓与肝脾肾等脏器受损 而发生的退行性病变
神机失调
暴怒伤肝 血脉或气机不畅
阳气内郁化热 生风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6
2.髓海不足
久病
或年迈肾亏精少
或七情内变
凡应事太烦 伤神
脑髓不足
神机失养
筋脉肢体失主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7
3.气血亏虚
脾气不足 精血不生 阴亏阳亢 心气衰少
中医内科学沈英森颤震
【目的要求】
1.了解颤震是老年常见多发病,介 绍其范围和研究新进展。
2.熟悉颤震的病因病机及其转归。
3.掌握颤震的临床证候特征、诊断 依据,及其痴呆、郁病、健忘的鉴 别要点。
4.掌握颤震证治内容。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
【概念】
颤震,亦称“颤振”或称“振 掉”,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 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关键在于肾虚精亏,筋脉失荣;
脾虚生化不足,致脑髓失充;
或痰热动风,致使心神失主,筋
脉肢体失控,是为其病因病机之
根本所在。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0
【诊 断】
l.具有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的特 定临床表现。
轻者头摇肢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 肢体震颤不已,不能持物,食则令 人代哺;
继见肢体不灵,行动迟缓,表情淡 漠,呆滞,口角流涎等症。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1
2.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 性。
3.起病隐袭,渐进发展加重,不 能自行缓解。
4.测血压、查眼底,必要时做颅 脑腑CT、MRI等检查有助于明 确诊断。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还指出病因:“此症多由风相合, 亦有风寒所中者,亦有风挟湿痰 者”。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9
《张氏医通·颤振》
明确指出与骨髓有关:“骨者髓 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 将惫矣。”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0
又指出与瘈疭鉴别:“颤振与瘈 疭相类,瘈疭则手足牵引,而或 伸或屈;颤振则振动而不屈也, 也有头摇手不动者。盖木盛则生 风生火,上冲于头,故头为颤振。 若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 也。”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4
【病因病机】
一、病因 l.风阳内动 2.髓海不足 3.气血亏虚 4.痰热动风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5
l.风阳内动
年迈久病肾亏
肾气不足
劳欲太过
肾精亏耗
饮酒无度
虚阳内动
或药物所伤
肾水不足 脑髓失养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5
《素问·脉要精微论》“骨者髓之 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
《素问·五常政大论》“其病摇 动”、“掉眩巅疾”、“掉振鼓 慄”这些论述不但明确病因、主 症,而且指出病名。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6
《证治准绳·杂病》
释曰:“颤,摇也;振,动也。 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 象也。……亦有头动而手足不动 者,……手足动而头不动也。皆 木气太过而兼火之化也。”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7
《医学纲目·颤振》
释曰:“颤,摇也,振,动也。 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比之瘈疭 (zhizong),其势为缓。内经 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即 颤振之谓。”
2020/11/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8
指出与瘈疭区别,还与“诸禁鼓 慄”有别,曰:“诸禁鼓慄,如 丧神守,皆属于热。鼓慄亦动摇 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