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

合集下载

法门寺地宫秘密

法门寺地宫秘密

1987年5月5日凌晨1点,在古老的东方历法上恰好是佛诞生的时刻,那个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在古籍中记载、在信徒心里膜拜的佛指舍利,在法门寺地宫被发现——1981年秋季的一场暴风雨,侵袭了陕西的关中平原,一座佛塔在暴雨中轰然倒塌了半边,塔内所藏佛经佛像纷纷跌落地面,埋藏千年的秘密开始被人们发现了……法门寺,在西安西面110公里的扶风县内。

塔在佛教中是瘗埋舍利的标志,法门寺塔就是一座佛教舍利塔。

史籍中记载着法门寺塔下有地宫,里面埋有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舍利和无数珍宝,但后人一直无法断定这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虚幻的传说。

1981年,法门寺塔在暴雨的冲刷下倒塌了,塔的倒塌给了考古学家一个揭示秘密的机会。

1987年春天,人们开始对法门寺塔进行考古发掘。

韩金科,当时任扶风县文化局局长,是考古发掘的负责人之一,他最先发现了佛塔下的秘密。

他回忆了当时的情景:“1987年2月27日,我们开始对塔基进行发掘。

到4月2日,洛阳铲打到石板上了。

清理了埋土以后露出一米见方的大理石盖,西北角有三块碎石,人们把碎石刨开,一个地洞显露了出来。

10点多钟太阳直射下去,底下云雾缭绕,看起来很神秘也很壮观,那里面是金碧辉煌的金银器。

”尽管当时还不清楚地洞下面究竟有什么,但人们知道,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即将诞生。

考古人员迅速掩埋好洞口,然后按科学的程序,在塔基的正南面找到了进入地宫的通道。

在挖掘出19级青石台阶后,一道石门显露出来。

考古人员巧妙地打开了石门上一把锈蚀的铁锁,这把锁已默默锁住佛塔之下1113年的光阴。

第一道石门后面是长长的甬道,甬道的地面铺了一层厚厚的钱币,总数大约有两万枚,其中13枚用玳瑁制成的纪念币,是中国钱币考古的首次发现。

甬道尽头又是一道石门,石门前立着两块刻满汉字的石碑。

一块碑上的文字,记载着从阿育王分送舍利于法门寺供奉,到中国历朝特别是唐朝皇帝供养佛指舍利的盛况;另一块碑上详细记录着为供奉佛指舍利捐献物品的名称、数量以及奉献者的姓名。

中国近代考古大发现

中国近代考古大发现

中国近代考古大发现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里,诞生了中国现代考古学。

近代有什么震惊的考古发现呢?关于中国近代考古大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考古大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近代考古大发现之殷墟:三千年前的帝都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引发了对殷墟的发掘。

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1899年的一天,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达仁堂中药铺购得治疗疟疾的中药。

在其中的龙骨上,他意外地认出了陌生的古代文字。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

龙骨成为值钱的古董之后,商贾为专擅厚利而隐瞒了其真正的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小屯。

直到1908年罗振玉探悉真相,才考定了小屯就是沉寂了3000多年的商代帝都;;殷墟。

从1928年到1937年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其规模和成就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抗战爆发后,发掘工作被迫中止。

1950年起,新中国的考古人员继续发掘,并于1959年设立了安阳殷墟考古工作站。

经过70多年的发掘,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殷墟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殷墟的重大发现中,除甲骨文之外还有大量珍贵墓葬、祭祀坑、车马坑等。

小屯东北地的殷墟中心还保存了宫殿宗庙的遗址。

这些遗址和文物一方面反映了30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状况,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文明程度和工艺水平。

着名的司母戊大鼎就是在殷墟出土的。

该鼎于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挖出,因无法搬运,又恐落入日本人之手,于是复埋入地下,直至1946年取出,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中国近代考古大发现之敦煌:叹为观止的艺术宝藏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意外发现。

这座掩没在漫漫黄沙中长达1600余年的文化艺术宝库引起了巨大反响。

八十多年来,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专门学科。

1900年5月21日,一个逃荒到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在监督雇工清理第七佛殿下第16号石窟甬道中的积沙时,忽有天炮震响,山裂一缝,奇迹出现了。

从海南省博物馆藏沉香木雕观音像看海南沉香

从海南省博物馆藏沉香木雕观音像看海南沉香

从海南省博物馆藏沉香木雕观音像看海南沉香作者:韩飞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11期摘要:沉香是瑞香科植物经自然或人为原因刺激后,经过长时间的分泌凝结而成的特殊树脂,主要产地为中南半岛、加里曼丹岛、越南和中国的两广、海南等地区。

不同产地产出的沉香品质千差万别,海南沉香为其中佳品。

海南沉香素有“琼脂天香”“冠绝天下”等美誉,出产历史悠久。

2018年,海南省博物馆在完成总体改、扩建后重新开放,“香中魁首—海南沉香陈列”作为海博“南溟奇甸”大型展陈体系展览之一被正式推出,展出了一件通高20.7厘米、通宽16厘米的明代沉香木雕漆金观音像。

关键词:海南沉香;木雕;观音像;海南博物馆一、明代沉香木雕漆金观音像“香中魁首—海南沉香陈列”位于海南省博物馆一期历史馆二楼4号展厅,展厅面积500平方米,复原大型立体生态景观一处,复原海南民居立面一处,设文创融合表演场馆一处。

其中,展出沉香标本57件(组)、文物51件(组)、复制品11件(组)、辅助展品15件(组)、图片55张,真实地再现了海南沉香生长的自然环境、与众不同的人文内涵和源远流长的香文化。

“香中魁首—海南沉香陈列”展出了一件明代沉香木雕漆金观音像(图一)。

此观音像为海南沉香木雕刻组成,通高20.7厘米,通宽16厘米,2018年从云南省征集入藏海南省博物馆,为国家三级文物。

其造型质朴,繁简相宜,雕刻者配合沉香木的原始形状,以简洁的手法塑造观音慈悲救世的形象。

观音饰金漆,坐于石台之上,低首垂目,面形长圆,饱满丰润,神情慈祥,似在俯瞰尘世众生;右腿支起,右手搁于右膝之上;左腿盘于身前,左手持物,似是经卷;头戴宝冠,隐约可见化佛;冠上有风帽,肩披长巾,胸前佩璎珞,身着薄衣。

观音周围被雕成奇石山窟状,石台下如有清清流水,展现出观音菩萨诵经济世的慈悲之心。

在自古以来的日常供奉中,观音菩萨就有多种形象。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云:“图书普门品所说三十三身为三十三观音。

其典据不明。

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用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用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用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本文将重点研究唐代时期法门寺出土的茶具,并探讨这些茶具的用途。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茶文化在此阶段达到了高峰。

而法门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寺庙,其出土的唐代茶具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唐代茶具的特点和用途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茶文化发展和人们对茶的热爱。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重要性,以及唐代茶具对现代茶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唐代茶具的历史背景、了解唐代茶具的特点和用途,并进一步认识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现代茶文化的启示。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茶文化,同时也为研究唐代茶具的学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以下这样: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来探讨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用途。

首先,将介绍茶具的历史背景,包括茶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以及茶具在唐代的地位和重要性。

其次,将详细描述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特点,包括器型、材质、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特征。

最后,将深入探讨唐代茶具的用途,包括在宫廷、寺庙、私人家庭等场景下的使用情况,并且分析茶具的功能和意义。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历史背景、特点及用途,进一步认识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传承影响。

最后,结合唐代茶具的研究成果,对现代茶文化的发展和启示进行展望,探索茶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样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脉络,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文章的论点和观点。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用途。

通过研究唐代茶具的历史背景和法门寺出土茶具的特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唐代茶文化的发展和茶具在其中的角色。

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唐代茶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唐代茶具对现代茶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唐代茶具的历史背景,包括茶文化的兴起背景以及茶具的发展演变过程。

八重宝函

八重宝函

龙源期刊网 八重宝函作者:余生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6年第02期1987年5月5日,考古学家在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地宫内发现了4套瘗(yì)藏佛骨的容器,分别安置于前、中、后室以及后室的秘龛中。

在前室中发现的是汉白玉阿育王塔、铜浮屠和鎏金伽陵频迦纹银棺;中室里是一套汉白玉双檐灵帐、顶铁函和鎏金双凤纹银棺;后室秘龛里是一套铁函、鎏金四十五尊造像顶银函、银包角檀香木函、嵌宝水晶椁和门座玉棺。

而这批文物中最珍贵的,当属出土于后室中的一套由唐懿宗供奉的八重宝函。

八重宝函是大唐天子为放置佛骨舍利而特意制作的金银盒函,而所谓的“佛骨舍利”,是佛祖释迦牟尼去世后,弟子将其尸体焚化而得的遗物。

由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4套容器,分别供奉着4枚佛骨,其中3枚为影骨,1枚为灵骨。

放置在八重宝函中的,便是3枚影骨之一。

影骨并非真正的舍利骨,而是为保护舍利骨而特意制作的,与舍利骨具有相同价值。

当时,唐懿宗为使佛教更符合中国的传统习俗,特意铸造了这4套容器,并按照中国儒家的最高礼仪埋葬于黄土之下。

据记载,为迎奉佛骨,队仪庄严、浩大,沿途顶礼膜拜者由长安(西安)延至凤翔(宝鸡),成为一时盛况。

“八重宝函”由内至外,共有八重,第一重为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第二重为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石宝函;第三重为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第四重为六臂观音纯金盝顶宝函;第五重为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第六重为素面盝顶银宝函;第七重为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第八重为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

其中第一重即藏立舍利之所,也是最小的宝函,外形为一座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高7.1厘米,月台长宽均为4.8厘米,垫板长宽各5.4厘米,重184克,塔内立有一根银柱,高度仅11毫米,用以套置佛骨舍利;而第八层宝函为顶级檀香木所造,出土时已严重腐朽,但仍可见余下的盒壁四周雕刻着“释迦尼佛说法图”、“极乐世界”、“礼佛图”等极为壮观的画面,但因损毁程度过重,无法修复,遂如今宝函只见七重。

唐玉花鸟、胡人纹饰风格来源考

唐玉花鸟、胡人纹饰风格来源考

唐玉花鸟、胡人纹饰风格来源考有心人都能感受出来,隋唐之前的玉器的题材、风格及功用与隋唐及隋唐以后的玉器题材、风格及功用截然不同。

这不得不从东晋十六国说起,西晋灭亡之后,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此时一部分汉族百姓及大部分军士和门阀士族南迁,汉文化中心第一次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并集中于江浙一带。

而北方则被五胡势力所建立的政权相继或同时占据,十六国除西凉和北燕政权为汉族所建立外,其余政权皆由匈奴、鲜卑、氐、羌等族建立,时称五胡。

其中以鲜卑对中原之影响最大,且为后来北朝的主要政权掌握者。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又一在蒙古高原崛起的游牧民族,兴于大兴安岭,起源于东胡族。

其活动范围从大兴安岭、蒙古高原到现在的新疆,甚至青藏高原北部亦有其身影,尤其是西域一带,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中西方文明的交汇地,中亚、西亚、古印度的文化、思想、生活器物、工艺美术品及其艺术风格、设计理念在此交融、碰撞、落地,并由此传入中原,鲜卑政权及西凉政权首当其冲,然西凉被北凉所灭,其国祚仅21年,对中原并无多大影响。

而鲜卑相继在中原建立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为其带入大量的中亚、西亚工艺美术品及艺术风格提供了极大的优势,由于其政权不尚玉器,故此时玉器极少,而金银器、琉璃器及瓷器较为发达。

南朝虽继承汉文化道统,但地处南方又长期与北方对峙,一方面玉材被长期阻断,一方面人力、物力更要应付内忧外患,故玉器也不发达,再加上士大夫多崇玄学,不重视儒家礼法,且尚行食玉之风,玉器更是少之又少。

这也是南北朝玉器较少且不如汉代精细的原因。

故中原器物风格之转变,于北朝就已见端倪。

给大家看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器物,即可一目了然。

北齐厍狄逥洛墓出土北齐徐显秀墓出土新疆出土非周李贤夫妇合葬墓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北齐徐显秀墓出土北齐范粹墓的“乐舞扁壶”北齐青釉胡人戏狮扁壶太原市玉门沟出土山西博物院藏山西大同市郊出土北魏石雕方砚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北魏葡萄童子纹鎏金高足铜杯山西大同市郊出土玉珩北齐厍狄逥洛墓出土玉珩组配北朝陕西西安南郊出土而且唐代常见的忍冬卷草纹、葡萄、摩羯鱼、鹦鹉及胡人形象等元素在北朝时期便已在官宦、贵族中流行了。

13-03-20 _a_考古-捻金线()

13-03-20 _a_考古-捻金线()

《考古》2013年第2期:97-104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捻金线的制作工艺杨军昌张静姜捷关键词:唐代丝绸捻金线织金锦蹙金绣Keywords: Tang silk, twining gold thread, Zhijinjin (gold-woven jin-silk), Cujinxiu (gold couching embroidery)摘要: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丝织品种类齐全、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唐代丝绸的宝库”,尤以用捻金线的织金锦和蹙金绣最为珍贵,形成了法门寺丝织品的一大特色,成为研究唐代金线装饰工艺、艺术和历史的珍贵资料。

本文选择法门寺地宫出土捻金线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和SEM的观察,反映了捻金线和芯线的形貌,揭示了捻金线和芯线的结构特征,并测量了相关尺寸等;通过EDS分析检测,对捻金线的合金成分进行了检测,为系统研究古代纺织品中的用金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7年法门寺塔基地宫的考古发掘中,出土大量丝织品,其中有一部分使用了捻金线作为装饰材料「1」,因而形成了法门寺丝绸织造技术和装饰技法的一大特色,成为研究唐代捻金线装饰工艺、艺术和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由唐代捻金线派生的织金锦和蹙金绣等工艺,对后世纺织品中的用金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唐锦、蜀锦、宋锦、云锦等,尤其是云锦,以用金线为其特色。

2007年4月出版的《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中,收录38件纺织品标本(见表1),其中大多为残块,这其中包括蹙金绣制品9件(其中之一见图1)、织金锦制品6件(其中之一见图2),还有1件“土红色地刺绣夹包袱”应用了捻银线。

2001年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德国美茵兹罗马-日尔曼中央博物馆合作开展纺织品的保护修复,建立科学的古代纺织品保护实验室,其保护修复的纺织品文物主要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织品。

2002年,中德纺织品保护小组在编号为T68的包块中,揭展开7件衣物,其中就发现有捻金线丝织品(图3)和捻金捻银线丝织品(图4)「2」。

考古秘档之7大绝世宝藏

考古秘档之7大绝世宝藏

|人文历史Human history考古秘档之大绝世宝藏7宝藏,是个充满神秘的词,对一般人来说,它意味着财富,承载着万千的希冀和追求。

而对于考古人员来说,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是古人高超技艺的见证,闪烁着华夏文明的灿烂光辉。

我们的古人曾制作出无数流传千古、魅力无穷的风华瑰宝,在时间隧道中,这些宝藏被深埋地下,无缘得见。

今天的考古,让它们中的一些重见天日,我们也因此一睹宝藏风采。

盘点7大绝世宝藏,探寻绚烂多彩的华夏文明。

第7大:明梁庄王墓2001年,在湖北省钟祥市长滩镇的一片荒野上,一个神秘的考古现场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经过近1年的勘探和发掘,考古学家严密推测,这个距离地面3 m以下的地方是一个明朝的皇家墓葬——梁庄王墓,据说里面埋藏的金银珠宝不计其数。

在这个地宫里,考古人员找到了数量和种类众多的金容器。

其中包括金壶、金盆、金盂、金漏勺、金锭、金钱以及大量金片。

考古人员累计发现了125件各种金器。

现场的人们从来没有在一个墓葬里看见过这么多的金器。

除了众多的金器之外,在梁庄王墓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数量惊人的珠宝玉石,甚至有一些还是稀世罕见。

红宝石、蓝宝石、金宝石和祖母绿,现代的5大宝石,除了钻石以外其他4个全部齐了。

在出土的众多珍宝中,还有6件造型特别的物品,令人惊叹。

它们造型奇特,都是喇叭形金座上面镶嵌宝石或者镶嵌镂空玉龙组成。

这是其中一个金镶宝石物件,在这个约7 cm高的物体上一共镶嵌了7颗宝石。

纯金的底座上镶嵌了红宝石、蓝宝石和绿松石。

在底座的上端,一颗硕大的金宝石被镶嵌在整个物品的顶部。

据专家判断,这6件价值连城的宝物,应该是元朝的皇家冒顶装饰。

最后经过统计,在梁庄王墓里,共出土包括金、银、玉等各类珍宝达到5 340件,其中的金容器、金帽顶、金法器以及白玉鹘捕鹅等珍宝在此之前从未见过。

而这些造型精美、保存完好的奇珍异宝,也为研究明代历史,以及当时的手工技艺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课题。

珍奇指数:★★技术难度:★★考古价值:★★综合评定:第七名第6大:西汉金缕玉衣1995年,江苏徐州狮子山,考古人员正在对一座已经被盗的汉代楚王墓葬进行紧张的挖掘清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 被恢复到最大规模,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 字于山门之上。
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 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
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 (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 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 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 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观。
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 筑极为壮观。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 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 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咸通十五年 (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 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 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 密曼荼罗结坛供养。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 宝塔”。
体会
《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对法门寺地宫的出土文 物尤其是唐朝作了详实披露,对塔身和地面遗存 的整体公布,将使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史有更新 的认识,不仅看到中国文化从宗教到金银器、丝 绸、饮茶等的全貌,更可以重新认识时下博物馆 的陈列展示,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政治、经济、文 化和对外交流等。 在这本报告中我们不仅为其中出土的文物之丰富 而感到震撼,也被先民们的智慧所折服。
+ 三、地宫文物陈列方式,是世界上目前发现 的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罗。
+ 四、地宫27000 多枚钱币中,13 枚玳瑁开元 通宝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绝无仅 有 的玳瑁币。
+ 五、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宫廷茶具,是目前世 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 完 整的宫廷茶具。打破日本茶文化起源说。
+ 六、地宫中出土的双轮十二环大锡杖,长 1.96 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 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 七、地宫中发现的13 件宫廷秘色瓷,是世 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并有碑文证实的 秘色瓷器。
+ 双轮十二环大锡杖
+ 八、地宫中发现的700 多件丝织品,几乎囊 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丝绸品类和丝织工艺, 堪称唐代丝绸的宝库,是唐代丝绸考古的空 前大发现。
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 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 维修。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 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 宝。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
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87年2月底重修宝塔。
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பைடு நூலகம்
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
多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
利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
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
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
其重要的价值

+ 影片
1988年,法门寺正式开放并举办了国际性 的佛指舍瞻礼法会
1994年应泰国僧王邀请,佛指舍利在泰国 瞻礼供奉。
琉璃器
琉璃即是今天的玻璃,中国的琉璃加工技 术长期受西亚地区的影响,风格多是伊斯兰 式 的。由于难得,琉璃器同金玉之类一样珍 贵。地宫中的琉璃器多是盘、碟、碗等承托 器皿。 共有20 余件。
瓷器
在法门寺地宫开启前,对秘色瓷一直有各种说 法,有认为秘色指的是一种釉色的隐秘, 也有人 认为是对一种颜色的叫法。地宫物账碑中记载, 以及十三件秘色瓷器珍品的出土揭开 了这个谜团。
佛像
明代的13 层宝塔上共有88 个佛龛,每龛一佛,到1939 年整修时只剩下68 尊。后经清 理共有98 尊佛像,许多 都装有佛经,为明代和民国的装藏 地宫《衣物帐》碑 《衣物帐》碑,全称《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 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 银宝器衣物帐》。长 115 厘米,宽69 厘米。共四十八行,满行四十二字,共 一千七百余字, 罗列着地宫里2499 件文物清单,现藏于 法门寺博物馆。该碑文详细记载了懿、僖二宗、惠 安皇 太后、昭仪、晋国夫人、诸头等皇室戚贵、内臣僧官供 奉佛指真身舍利的金银宝器、衫 袍衣裙等,是至今首次 发现的唐代衣物帐碑。碑文物主清楚,名称罗列明晰, 有标重类注, 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以及衣物宝器名称、 制作工艺、衡制、纺织服饰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 资料。
2002年应台湾星云大师等邀请,佛指舍利 到台湾瞻礼供奉。
2004年应香港佛教领袖觉光长老等邀请, 佛指舍利在香港瞻礼法会
+ 一、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一个金骨和三个影 骨),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 碑文 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 高圣物。
+ 二、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 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金银器 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金银器多达
120 多件(组),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这些金 银器多 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 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铭,为判 断物主、断 代提供了方便。其中还出土了许 多的茶具,比如茶碾、茶碗等等,与今天日 本茶道的器具几 乎完全相同,证明了日本茶 道来源于中国唐代。
撰稿人:邵莹莹、王艳红、刘念 演讲人: 方倩
+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 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 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 王寺。释迦牟尼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 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 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 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 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
丝织品
唐朝时中国的丝绸织物已发展到一个高峰,地 宫中的丝织品就成了很好的佐证。这些物 品多是 历代皇后所供奉的,其中还有武则天的“武后绣 裙”一件。
佛经
法门寺现在所指法门寺中最早的佛经是武则 天时的“千佛碑”所刻《大般涅盘经》,但 现 已无存。唐武宗时的灭佛运动焚毁了许多法门寺 的藏经,但收集、修补佛经的工作一直在 进行。 真身宝塔半壁坍塌后,藏经得到了清理,所藏经 卷有《毗卢藏》的全部资料、《普宁 藏》的全 部题记和《秘密经》的目录。
+沿革述要: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 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 次开塔瞻礼舍利 。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 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 敏二次开塔瞻礼。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 并改名“法门寺”
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 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 。
+ 九、盛装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世 界上发现的制作最精美、层数最多、等级 最 高的舍利宝函。
+ 十、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鎏金银宝函, 上面錾刻金刚界四十五尊造像曼荼罗, 是目 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罗坛场。
舍利
在1987 年5 月5 日至12 日,舍利地宫打开 期间共发现有4 枚舍利。其中两枚为白玉所 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佛指舍利。这三枚都 属于“影骨”,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 了保 护后者。“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 粒分泌物,经专家鉴定,这一枚就是真身佛 骨。法门 寺也随着真身舍利的出土而成为佛 教的胜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