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备课教案设计模板五篇

八年级语文备课教案设计模板五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蜡烛》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二)能力目标: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二、重点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第三课《蜡烛》。
你们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
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
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简介课文背景资料: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第1课《社戏》《社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
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
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学情分析】对鲁迅的文章,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本文所叙之事对学生来说也是感兴趣的,学习此文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对景物的描写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化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3)感悟社戏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2.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1)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2)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教法:1、导读法、问答法。
2、质疑法、精讲法。
3、赏析法和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
【教学类型】新授课、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长大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情怀,大家的童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
人教版的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详案(优秀9篇)

人教版的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详案〔优秀9篇〕八年级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调动训练学生联想想象思维,身临其境地阅读文本。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细品文本语言,感受文本含蓄委婉的情感之美。
3、深入开掘解读文本的个体生命意识及民族文化内涵,熏染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生心怀天下的历史责任担当。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情感之美。
教学难点深入开掘解读文本隐含意蕴,理解其个体生命意识和民族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昨夜伏案,掩卷静思,阿来笔下的丽唤醒了属于我的诗和远方。
如梦如幻,多么美好啊!沉醉之中,我头脑中浮现出这样的字句:“何妨去做个诗性的古城人呢?哪怕做一天,沾沾诗气也值!〞一位香格里拉的文人竟如此深知我心。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滴水经过丽》,尽情畅游在丽的诗情画意里。
二、浸润经典赏画意作者笔下的丽,我心中的日月,是陶渊明笔下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那聪明的你漫步在作者笔下的丽,捕捉到了怎样的风景呢?请你选取形象鲜明或印象深刻的景物、人物,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简洁生动地描述画面。
提示:注意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预设:1、玉龙雪山冰川剔透、白雪晶莹、雾气缭绕,巍峨挺拔矗立在苍茫云海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四方街我赤脚轻踩在铺满五花石的老街,仿佛触到千百年前丽的清凉,嗅到家家户户沁人的花香,听到院落里悠扬的古乐和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马帮行色匆匆的马帮翻山越岭,和着百灵鸟的歌唱,杜鹃和山茶的舞动,消失在落日余晖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三、字斟句酌品诗情丽风光无限,风情怡人。
让我们带着初遇丽的欢喜,细细咀嚼这座古城的悠悠诗情。
请细心的你字斟句酌地精读文本,抓住重点字词句,品析本文的语言之美。
预设:1、“又〞“想〞“被〞2、“看见了〞“来到了〞“经过〞“看到了〞“喧哗〞“一滴水〞“丽坝,丽坝〞“丽,丽〞例如:“一滴水〞一滴水的来之不易。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25.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学重难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走进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预习检测: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四、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五、阅读赏析《望岳》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

四十铺中学 年级语文教学案 使用时间: 月 日 主备人 杨斌 参与者 八年级语文老师 执教者 课 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 时 一课时
学 习 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的背诵诗歌。 2.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重 难 点 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检 测 展 示 1、给下列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并解释词语。 怒号( 三重茅( ) 向昏黑( ) 布衾( ) 挂罥( )沉塘坳( ) 庇( )护 广厦( )见 ( ) 突兀( ) 秋高: 挂罥: 俄顷: 布衾 :丧乱: 何由彻; 广厦: 大庇: 寒士: 2、作者介绍:
合 作 探 究 1、作者是哪些词语描述秋风的威力? 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3、“卷”和“吹”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4、你能想象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诗人站在茅屋面前的神态动作吗? 5.“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6. 群童为何抱茅? 7、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8..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在漫漫长夜,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精 讲 精 练 1.“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2.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3.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解。
质 疑 拓 展 1. 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 2.搜集忧国忧民的诗文名句
教 学 反 思
励志语: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案

新授课教学设计授课内容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重、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课前准备课件朗读课堂环节设置预习检测或展示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俨然()阡陌()垂髫()便要还家()刘子骥()诣()2、重点词语释义。
3.古今异义4.一词多义5.特殊句式方式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2、了解“记”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
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师生评价。
4.全班同学分角色美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师生评价。
5、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聆听笔记学生结合以前的朗读技艺再提高学生听读联想想象学生试读学生分角色美读学生齐读自渎课文疏通文意交流课堂环节设置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2、课件出示解决字词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四、讨论探究总结归纳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五、拓展延伸,再寻桃花源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
自渎课文疏通文意交流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翻译全文学生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要会造句讨论展示补充课后完成知识达成练习1、课件出示字词2、朗读课文板书设计《桃花源记》一、“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初二语文教学设计范例5篇

初二语文教学设计范例5篇教案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而应该是在学科基本的知识框架基础上,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相关学科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及研究心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初二语文教学设计1《藤野先生》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现实,关心时事。
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教学重点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
3.思考中日关系中当前面临的问题。
教学设想1.本文篇幅较长,是用早期白话写成的,又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要多读课文。
课上时间不可能通读,只能是有重点地朗读。
2.为了增加阅读量,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前要求学生多读鲁迅的作品,其中鲁迅简历、《〈呐喊〉自序》、关于藤野先生的资料、鲁迅留学时的国内国际背景等为必读内容。
这也是符合新课标语文学习要向课外延伸的要求的。
当然,教师也要多查找和本文有关的资料,并在适当的时机展示,师生共同补充资料,互相讨论,体现了师生双方民主、平等、合作的理念。
3.语文学习的延伸还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向生活的延伸。
我们今天学习《藤野先生》和十年前应该有很大的不同。
十年来中日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把“爱国青年”和藤野先生做对比时,在分析那些人的“爱国”性及其思想根源时,很自然地会涉及到日本的国民性问题,很自然地会联系到当前日本社会越来越严重的右倾化问题,通过学习本文应该引起学生对当前中日困难关系的关注和思考。
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如何正确地对待其他民族。
要学会和其他国家民族和平友好相处,提高对日本严重右倾化的警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集一初中八年级语文教学案(本学期总第1学时)
课题:《海燕》课型:新授主备人:曾清华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学习重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介绍:
高尔基简介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
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在他的关怀下,培养出整整一代的苏联作家。
2、《海燕》的创作和发表:
《海燕》写于1901年,是高尔基早期创作活动中的一篇著名散文诗。
当时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
《海燕》就是一只鸟儿在《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所唱的歌。
这种思想倾向的小说在当时是无法发表的。
《信使报》拒绝发表,《生活》杂志拒绝发表。
但小说的结尾部分《海燕》却被单独发表在1901年4月号的《生活》杂志上。
据《生活》杂志的主编回忆说:“《海燕》在审查官审查时没有看出它有什么革命性的东西。
”事实上,作品一经发表,沙皇当局很快就发现了“漏审的疏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下令查封了《生活》杂志。
《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二、整体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几个场景画面?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第一幅画面(-):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幅画面(-):写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幅画面(-):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时,海燕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
用“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的海燕。
”的句式,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海燕形象。
2、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形象和作者感情。
2、写话“海燕的宣言”(结合练习三)。
刘集一初中八年级语文教学案(本学期总第2学时)
课题:《海燕》课型:新授主备人:曾清华
学习目标:
1、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3、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象征手法:
1、定义:它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
简而言之,象征就是根据
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
通俗一点说,为了要说乙,因为甲跟乙有联系,所以只说甲不说乙,却让读者通过形象自己去领会乙,去理解抽象的乙的含义,就是所谓的“托义于物”。
2、作用: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地表现
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3、用法:它体现在整篇文章或文章的某一段中,它是着眼于全文的构思。
而
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它适用的范围是针对某一句话而言。
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
二、合作探究
1、勾画文中具有象征手法的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海燕”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暴风雨”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海”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修辞和作用)
3、读了《海燕》一文,你思想上受到哪些启发?
三、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后,当你“面临生活的暴风雨”时,你会怎么做?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模仿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用《铺路石》或《牛》为题,写一篇散文,字数不定。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