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科考

合集下载

极地考察科研管理制度

极地考察科研管理制度

极地考察科研管理制度引言:极地考察是一项重要的科学探索任务,其严苛的环境和挑战性的条件要求科研人员有良好的管理制度来确保任务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从组建科考队伍、任务管理、资源保障等方面论述极地考察科研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一、组建科考队伍的管理极地科考任务需要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参与,因此,科考队伍的组建是成功执行任务的关键。

首先,应建立科考队伍的选拔机制,确保只有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员才能参与任务。

其次,要建立评估机制,对参与过任务的科研人员进行综合评估,以保障科考人员的质量和水平。

这些管理制度的存在能够确保队伍的专业化和高效性,从而提高任务的成功率。

二、任务管理极地考察任务的执行过程需要精确的计划和协同工作,因此,科考任务的管理是确保任务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

首先,应明确任务的目标和相关指标,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

其次,要建立科考任务的信息交流机制,保障各个环节的信息沟通和共享,以提高任务执行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还应明确任务的分工和责任,确保每个科考人员都能够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

这些管理制度的存在能够提高任务的效率和组织性,确保任务的顺利进行。

三、资源保障极地考察任务对于资源的需求较大,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保障。

在人力方面,应建立合理的任务分配机制,确保每个科考人员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能力。

在物力方面,应对科考任务所需的设备和物资进行充分的准备和管理,确保任务所需的物资供应和维护。

在财力方面,应建立科考任务的资金管理制度,保障任务的经费使用合规、透明和高效。

这些管理制度的存在能够保障任务所需资源的供应和管理,确保任务的成功进行。

结语:极地考察科研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任务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组建科考队伍的管理,任务管理的规范和资源的充分保障,能够提高任务执行的效率和组织性,确保任务的成功进行。

因此,各相关部门和科考机构应加强对科研管理制度的研究和改进,以适应极地考察科研任务的需求,更好地发挥科考任务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价值。

极地科考船的船员招募与培训

极地科考船的船员招募与培训

极地科考船的船员招募与培训极地科考船的船员招募与培训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极地地区的环境极端,对船员的要求也非常高。

本篇文章将从船员招募的要求和培训的内容两个方面来探讨极地科考船的船员招募与培训。

首先,极地科考船对船员招募有着严格的要求。

首要要求是体能和健康状况。

在极地地区,船员需要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体力和耐寒能力。

因此,身体状况良好的人才能胜任这项工作。

其次,船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和经验。

船舶操作、导航、气象和海洋科学等专业知识对于船员来说是必备的。

此外,沟通能力也是船员的重要素质之一。

极地科考船通常有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船员,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有效促进科考工作的开展。

为了确保船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极地科考船通常会对船员进行系统的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培训、实践操作培训以及应急处理培训等。

首先,船员需要接受船舶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船舶结构、机械设备、导航技术等。

这些知识将使船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操作科考船上的设备和仪器。

其次,船员还需要接受实践操作培训,例如救生器材的使用、紧急救援演习等,以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此外,船员还需要学习极地科学知识,包括极地地理、气候、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以更好地参与科考工作和开展具体的研究项目。

在培训过程中,船员除了获得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科考船通常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背景的工作环境,船员之间需要相互合作、相互支持。

这就要求船员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以保证科考工作的顺利进行。

船员还需要学习国际科考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遵守科学研究的伦理和职业道德规范,确保科考工作的合法进行。

除了基础培训外,船员还需要定期进行进阶培训和持续学习。

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新的科考方法的出现需要船员不断更新知识,适应新的科考需求。

船员还需要关注新的安全技术和应急处理方法,以保证科考船的安全和船员的生命安全。

总结来说,极地科考船的船员招募与培训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极地科考机器人的智能感知与控制能力

极地科考机器人的智能感知与控制能力

极地科考机器人的智能感知与控制能力随着人类对极地地区的研究和开发的不断深入,以及对极地气候、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监测的需求,极地科考机器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能够在恶劣的极地环境中执行任务并获取可靠的数据,机器人的智能感知与控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极地科考机器人的智能感知与控制能力的发展与挑战。

首先,极地科考机器人需要具备强大的感知能力。

极地环境极具挑战性,常常出现极低的温度、冰雹、大风等极端天气条件,这对机器人的感知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机器人需要能够准确地感知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参数,以及地面的结构、地形以及冰雪的情况。

同时,机器人还需要通过摄像头等传感设备获取可视信息,例如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冰川和海洋等景象。

这些感知能力的提升对机器人科考任务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其次,极地科考机器人需要具备高度精准的自主控制能力。

由于种种原因,极地科考任务的实施往往面临着远程无人控制的困难,机器人需要具备完全自主的决策能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极地环境中规避障碍、选择最佳路径,并适应环境变化进行实时调整。

自主控制能力的关键在于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动作决策算法的优化。

通过引入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学习并优化自身的控制策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操作。

此外,极地科考机器人还需要具备远程操作和监控能力。

由于高纬度地区通信设备覆盖较少,机器人的远程操作和监控功能尤为重要。

科考人员需要能够通过远程终端实时掌控机器人的运行状态,并进行必要的操作调整。

这需要机器人具备高度可靠的通信能力和实时视频传输技术。

同时,为了确保机器人能够在通信中断或失败的情况下继续完成任务,机器人还应具备一定的自主应对能力,如返回起始位置或等待指令。

对于极地科考机器人的智能感知与控制能力的发展,目前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极地环境的恶劣条件对机器人的硬件设备提出了要求。

机器人需要能够在低温环境下正常运行,并具备一定的耐受性,以应对高强度的紫外线辐射和大风等极端条件。

深海探测和极地科考相关知识点

深海探测和极地科考相关知识点

深海探测和极地科考相关知识点《深海探测和极地科考,那可真是太酷啦!》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深海探测和极地科考这俩超酷的事儿。

咱先说说深海探测。

哎呀呀,那深海可真是个神秘得不得了的地方啊!想象一下,几千米深的水下,黑咕隆咚的,啥都看不见,可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有着无数让人惊叹的玩意儿。

那些稀奇古怪的生物,长得那叫一个奇葩,有的像外星来客,有的丑萌丑萌的,特别有意思。

深海探测的科学家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穿着厚厚的潜水服,坐着高科技的潜水器,“噗通”一声就扎进深海里去啦。

他们在那里面找啊找啊,发现了好多咱以前从来不知道的东西。

有时候找到个新物种,那兴奋劲儿,估计跟咱中了彩票差不多!然后他们还得研究这些东西,可真是太了不起了。

再来讲讲极地科考。

那极地啊,冷得要命,全是冰天雪地的。

可咱们的科考队员们可不怕,他们就往那冰天雪地里钻。

穿着厚厚的大棉袄,戴着毛茸茸的帽子,那形象,活脱脱就是一群南极企鹅和北极白熊嘛!不过他们可不是去玩的哦,他们是带着重要任务去的。

他们在极地研究气候变化啦,冰川消融啦,这些可都关系到咱地球的未来呢。

而且极地还有好多珍贵的资源,科考队员们要把这些都搞清楚,为咱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你说深海探测和极地科考的这些人是不是特别牛?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就为了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为了让我们人类对这个世界了解得更多。

我有时候就想啊,要是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去深海里看看那些奇葩生物,去极地抱抱大北极熊,那该多有意思呀!不过想想就行了,我还是没那个本事,只能在这里给他们点个大大的赞啦!总之呢,深海探测和极地科考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它们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我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一起去探索那些神秘的领域。

小伙伴们,咱一起为这些科学家们加油吧!。

极地科考安全管理制度

极地科考安全管理制度

极地科考安全管理制度1. 介绍极地科考安全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极地科考工作的安全进行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全面的安全管理框架,以确保参与极地科考的人员和装备的安全和保障,同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和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从极地科考任务背景、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执行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2. 极地科考任务背景极地科考是指在极地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行为。

由于极地区域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极地科考任务的安全风险和挑战性较高。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严谨的安全管理制度对于确保极地科考任务的顺利进行必不可少。

3. 制度的基本原则(1)安全第一原则:确保人员和装备的安全是极地科考工作的首要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牺牲安全,确保科考任务的安全可控;(2)预防为主原则:通过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来防范潜在的安全风险,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3)科学管理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确保科考任务高效有序地进行;(4)综合管理原则:从人员、装备、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全面防范科考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5)持续改进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和科考任务的需求,不断完善和改进安全管理制度,提高科考任务的安全水平。

4. 主要内容(1)安全责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科考队员和相关人员的安全责任,并建立相应的责任体系;(2)培训与教育:对参与科考任务的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3)安全检查与监督:建立健全的安全检查与监督机制,定期对科考任务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并及时纠正和改进存在的安全问题;(4)事故应急管理:建立科考事故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并进行模拟演练,以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或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响应和处置;(5)装备与设施安全:对科考所使用的装备和设施进行严格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6)安全宣传与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宣传极地科考的安全知识和经验,增强公众对极地科考任务的了解和支持。

专题09北极科考(讲义)-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例析

专题09北极科考(讲义)-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例析

专题09 北极科考【热点背景】2023年7月12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从上海出发,前往北冰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本次考察将有效提升我国在北冰洋环境保护、北极快速变化响应以及海洋污染评估等方面的能力,获取洋中脊动力学等相关研究所需的关键信息和数据;同时与俄罗斯、泰国等国科学家联合开展相关研究,有效推进北极科学考察国际合作。

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一直是北极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努力为提高北极科学研究水平贡献力量。

自1999年执行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以来,我国已开展了12次北极科学考察,在野外综合考察、科考站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北极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在国际北极事务中的影响力。

【热点解密】1、北极科学考察:北极科学考察,指世界各国科学家在北极所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

开始于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随着人类科学活动进入大科学时代,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

80年代后期,北极的科学研究活动已出现了真正国际化的趋势。

2012年8月24日,中国科学家在北极高纬地区发现新型污染物。

2023年7月24日16时34分,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穿越北极圈,进入北极海域航行。

北京时间7月26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抵达位于楚科奇海的首个作业站点,正式开始了大洋科考作业。

北京时间8月2日1时50分,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首个全部完成的作业项目产生。

北京时间2023年9月5日13时55分,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作业期间,抵达北纬90度暨北极点区域。

2、中国历次北极科考:(1)第一次北极科考:1999年7月1日至9月9日,中国完成历史上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历时71天。

抵达了北纬77°18′。

首次确认了“气候北极”的地理范围,为全面了解北极奠定了基础,同时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地区的对流层偏高,这对研究我国季节变化和气候状态有着重要意义。

极地科学考察中测绘技术的应用案例与实践经验分享

极地科学考察中测绘技术的应用案例与实践经验分享

极地科学考察中测绘技术的应用案例与实践经验分享极地科学考察是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深入研究,对于人类了解地球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而测绘技术在极地科学考察中的应用,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据支持和定量分析手段。

一、海洋测绘技术在南极考察中的应用南极洲是地球上最遥远和最恶劣的地区之一,其极端的寒冷和冰冻的条件使得常规的测绘技术无法正常运作。

因此,在南极科考中,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海洋测绘技术来获取必要的地理和地貌信息。

首先,测绘人员利用声波测深技术来获取海底地形图。

南极洲附近的海域存在大量的浮冰和冰山,这些障碍物对于船只的安全航行具有严重威胁。

通过声波测深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绘制出浮冰和冰山的分布情况,为航行路线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由于南极洲的海冰覆盖率很高,传统的卫星测绘技术在此地区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科学家们则采用了航空遥感技术,通过飞机或无人机悬停在一定高度上,利用雷达或激光仪器对地面进行扫描和测绘。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获取海冰的分布情况,还可以获取到海冰的厚度、密度等重要参数,为冰盖演化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

二、陆地测绘技术在北极考察中的应用北极洲是地球上另一个重要的极地地区,其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与南极洲存在很大差异。

在北极科考中,科学家们大量运用陆地测绘技术来获取地质地貌数据和气象信息。

对于北极洲的陆地测绘而言,卫星遥感技术是最常见的手段之一。

通过卫星对北极洲的图像进行拍摄和处理,科学家们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地形图、植被分布图等。

特别是在北极洲的冰川研究中,卫星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大范围的数据支持,了解冰川运动规律、冰川融化速度等。

另外,北极洲的磁场、地磁场等地球物理参数也是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学家们在北极洲进行地磁测量时,使用了磁力计和全站仪等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磁场强度的变化,确定地质构造和地球内部物质的性质。

这些测量数据对于了解极地地区的地质演化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极地科考船:北极海冰消融的影响与后果

极地科考船:北极海冰消融的影响与后果

极地科考船:北极海冰消融的影响与后果北极海冰的消融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严重问题,极地科学家通过进行海洋科考,特别是利用极地科考船,对北极海冰消融的影响与后果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将重点讨论北极海冰消融的影响与后果,并介绍极地科考船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北极海冰的消融对全球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多影响。

首先,海冰消融导致海洋水面的温度上升,进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北极海洋是全球重要的温室气体储存库,而海冰消融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如甲烷和二氧化碳,加速全球气候变化。

此外,海冰消融还改变了海洋环流系统,对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产生了重大影响。

极地科考船在北极海冰消融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考船可以提供研究人员前往北极地区进行实地观测和采样的机会。

通过收集和分析北极海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数据,科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海冰的消融过程以及其对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此外,科考船还可以搭载各种科学仪器和设备,进行海洋观测、大气观测和地质勘探等研究,从而更全面地揭示北极海冰消融的机制和后果。

极地科考船还可以提供研究人员建立长期观测站的能力。

在北极地区建立观测站是了解海冰消融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的重要手段。

科考船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前往北极地区建立观测站的支持,确保长期观测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通过长期观测站的数据采集和监测,科学家可以更好地判断北极海冰消融的速度和规模,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以制定更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此外,极地科考船还促进了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

北极海冰的消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全球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科考船作为科学研究的平台,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和组织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共同开展北极海冰消融的研究工作。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科学研究成果的共享和交流,加深对北极海冰消融的认识和理解,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案和策略。

总之,北极海冰的消融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和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十二勇士首次登上南极冰 盖最高点—(冰穹A)
挺进南极内陆
第一次1997年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 员历时13天,向冰穹A方向挺进了300公里。
第二次1998年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 员历时17天,向冰穹A方向推进了464公里。
第三次1999年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期间,10名考察队 员进入冰穹A地区。
美三大洲所包围
西洋、印度洋所包围
60 %以上为海洋 绝大部分为陆地
4月—11月为极昼,11月—次年4 4月—11月为极夜,11月—次年4 月为极夜,极昼时间长于极夜 月为极昼,极夜时间长于极昼
以苔原气候为主,冬季漫长而严 寒,夏季短促而温暖,降水少、 集中夏季;格陵兰岛内陆为冰原 气候。
绝大部分为冰原气候
北极地区的冬季从11月——次 年4月,为极夜时期;最冷的1月份 平均气温为-20oC~-40oC。夏季 为7、8两个月,为极昼时期。最暖 的8月份平均气温只有-8oC。
在西伯利亚观测到的历史最 低温度为-70oC。北极点的历史最 低温度为-59oC。
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 煤炭、电力、风力、地热、淡水、金属和 生物资源等。其储量之丰品质之高也是罕 见的。
中山站时间2日9时25分(北京时间2日 12时25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 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昆仑站位置为南纬80 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 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 里。
昆仑站,成为世界第六座南极内陆站。这实 现中国南极考察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南极内陆扩展 的历史性跨越。
极地地区
冰雪覆盖的地区
• 在地球南北两端,有两个十分特殊的地区: •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 位于北半球最北端的北极地区,是指北纬
66.5°(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冰洋的大 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 屿;
• 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地区,是指南纬 66.5°(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南极大陆, 以及周围的海洋.
南纬 69°22′ 东经 76°22′
南纬 80°22′ 东经 77°21′

4093米
南纬 62°13′ 西经 58°58′
相关知识链接
南极地区的地理特征
§ 是纬度位置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 全年分寒、暖两季。4月—11月是寒季、为极夜时间; 11月—次年4月是暖季、为极昼时间。
俄罗斯北极地区的油气田
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的煤田
重要的战略位置。北极地区是东西半球 间的最短航线 。
北极与南极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北极 有土著居民。主要的土著居民是属于黄色 人种的因纽特人。
驯鹿 北极熊
雪屋 地衣
由于人类社会的主体(世界人口的 83%)处在北半球,北极对人类会的影 响和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就比南极大得 多,直接得多。在全球变化研究背景中, 北极环境系统的一些特殊现象已经和正 在成为国际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相关知识链接
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广义的北极地区指 的是北纬66o34′以北地 区。其中北冰洋占总面 积的60% ,还包括了 亚、欧、北美三大洲北 冰洋沿岸地区。
北极地区大部分为冰雪覆盖, 冬季覆盖面积为73%,夏季为53%。 北冰洋上的浮冰平均厚度为3米。 永久性冰雪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内 陆地区。
首先,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是世界上 其他国家科考队从未到达过的地区,此地冰芯 的钻探与研究,有望获取反映地球100万年尺度 气候变化的宝贵资料,从而揭示全球变暖的深 层次原因及探索解决方法。
第四次2002年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 员在距中山站170公里处架设了1台自动气象站。
第五次2005年在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13名 考察队员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到达冰穹A最高点。
第六次2008年北京时间1月12日14时45分,17名中国 南极科考队员成功登上冰穹A,开展各项南极内陆冰盖考 察。
酷寒、大风、干燥为主要特 征
自 然 带 苔原带和冰原带
冰原带
矿产资源
煤铁、油气、各种金属矿等 煤铁、各种金属矿等
生物资源
主要植物主要有苔藓、地衣等; 主要动物有企鹅、鲸、磷虾等 主要动物有北极熊、驯鹿等
北极“黄河站”的建


2004年7月28日,中国首座北极

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在挪威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
中国为何要在这一地区建设科考站?
冰穹A是国际南极科学研究的热点区域,是国 际公认最合适的深冰芯钻取地点。同时,冰穹A地 区可以监测和检测到全球平均本底大气环境,得 到可用于改进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有关参数。此 外,冰穹A位于臭氧层空洞中心位置,是探测臭氧 层空洞变化的最佳区域。
冰穹A地区也是进行天文观测的最佳场所。冰 穹A具备地球上最好的大气透明度和大气视宁度 (天文望远镜显示图像的清晰度),有3至4个月 的连续观测机会和风速较低等条件,被国际天文 界公认为地球上最好的天文台址。
• 两极地区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
冰山的形成
产生极光的原因
来自大气外的高能粒 子(电子和质子)在 地球磁极周围区域撞 击高层大气中的原子 的作用。
南北极地区地理特征的比较
地区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纬度位置 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海陆位置 地表状况 昼夜状况
气候类型及特征
以北冰洋为主体,被亚、欧、北 以南极洲为主体,被太平洋、大


(78°55′N,11°56′E)建成并

正式投入使用。






俯瞰“黄河站”的全 貌
“黄河站”的主 楼
“黄河站”的建成,不仅为我国深 入 北极地区科考提供了前沿阵地,极大提 高我国极地考察能力。同时,充分体现 了中华民族走向世界,面向未来,跻身 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决心。并将在增 强我国国际北极事务中的影响力方面, 发挥积极的作用。
§ 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干燥。年均温为-25℃,极端 最低温为-89. 2℃;平均风速为17米/秒,最大风速为 75米/秒;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年均降 水量为55毫米,有“白色沙漠”之称。
§ 矿产有220多种,主要是煤、石油、铁、有色金属等; 是世界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
§ 植物种类稀少,代表性的动物有:企鹅、鲸、磷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