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综述: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多维
解读《台阶》的四个视角-教学设计论文

解读《台阶》的四个视角-教学设计论文解读《台阶》的四个视角章林(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克强学校,225500)《台阶》是当代作家李森祥一篇反思地方文化、关注农民命运的小说,入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教材。
文中的“父亲”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羡慕别人家的高台阶;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自信执着,下定决心,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他终年辛苦,持之以恒,努力了大半辈子,终于造起了有九级高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
然而,“父亲”为此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老体衰,心情倍感失落。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视角解读“台阶”上的“父亲”形象:一、于矛盾处揣摩内心世界矛盾是文学创作中较为普遍使用的手法,运用矛盾可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展现人物命运,传达作者意图。
《台阶》一文中就有多处看似矛盾的语言,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矛盾之一:“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会相应高吗?很显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矛盾的。
但“父亲”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偏偏信奉这种说法,他的思想已经完全被这种封建残留的传统说法所束缚。
在当时社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这种错误的、矛盾的乃至有些愚昧的说法必然会导致“父亲”的悲剧命运。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两次品读这一细节:第一次并不揭开这种说法的矛盾之处,而是将它看成理解父亲渴望高台阶的直接原因;第二次是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主题时揭开这种说法的“矛盾”真相,学生自然而然地探究出“父亲”最终感到失落的根本原因。
矛盾之二:“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
”句中,“父亲”的脚步声既然“很轻”,为什么又“响进院子里去”?这一处看似矛盾的细节,恰恰是作者有意而为之。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揣摩出“父亲”的精神品质和内心世界的双重性。
“很轻”既照应了“天没亮”这一细节,虽然脚步声“很轻”,但由于“天没亮”,周围还很安静,“我”听得真切;同时,也突出了“父亲”吃苦耐劳而又关爱家人的品质。
《台阶》课文解析

《台阶》课文解析一、整体感知。
1. 故事内容。
2. 主题思想。
- 这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建造高台阶新屋的过程,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在中国传统农村文化中,台阶象征着地位,农民对尊严和地位的渴望,以及这种渴望背后所蕴含的辛酸与无奈。
二、人物形象分析。
1. 父亲形象。
- 勤劳坚韧。
- 父亲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
他终年辛苦,从早到晚都在忙碌。
在建造新屋的过程中,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
这种一点一滴积累材料的方式,体现了他的勤劳。
而且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这个目标,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没有放弃,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
- 要强自卑。
-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低人一等,这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自卑。
他渴望通过建造高台阶的新屋来提高自家的地位,赢得他人的尊重,这又体现了他要强的一面。
例如,文中描写父亲在台阶上的坐姿很不自在,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低台阶的生活,新台阶虽然象征着地位的提升,但他却难以适应,这一细节深刻地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
三、结构层次分析。
1. 开端。
- 文章开篇介绍了父亲的身份和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自家那三级台阶的老屋。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这是故事的开端,为下文父亲决心建造高台阶新屋埋下了伏笔。
2. 发展。
- 父亲开始为建造新屋做准备。
他辛苦地积攒材料,每天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
这个过程中,作者描写了父亲的许多细节,如他的劳动、他对材料的珍视等,这一阶段详细地展现了父亲建造新屋的漫长准备过程。
3. 高潮。
- 建造新屋的过程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父亲请来了许多工匠,大家齐心协力建造新屋。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非常兴奋,他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作者通过描写建造过程中的各种场景,如打地基、砌墙、上梁等,将故事推向高潮。
4. 结局。
- 新屋建成了,有九级台阶。
但父亲却老了,身体也垮了。
他坐在新台阶上反而不自在,故事在一种淡淡的忧伤中结束。
走进“父亲”精神追求的三重门——细读《台阶》

无 论 如 何 , 们 总 感 到 这 是一 个 觉 醒 的 父 亲 , 我 这 是 一 个 觉 醒 的 人 精 神 追 求 。或 许 这 是 微弱 的光 , 它 已强 烈地 闪烁 在 父 亲 的心 田上 。 但 二、 精神 的迷 茫— — 跨第 四级 台 阶 闪 了腰 父 亲终 于盖 成 了一 幢高 大 的房子 , 了 九 砌成 级 高 的 台阶 , 有 r属于 自己 的一 片 精神 家 园 , 拥 但 是他 耗 用 了“ 大半 辈子 ” 的生命 时间 以及 健 壮 的 生命 体 能 , 而 , 人认 为 台阶彻 底 损 坏 了父 故 有 亲 的健 康和 幸福 ( 一点 可 以 商榷 ) 这 。其 实 父亲 造 屋 的艰 辛 并没 有 我 们想 象 的 “ 公 移 山” 的 愚 式 艰 巨 , 时物 质 生产 力 不 可能 低 到愚 公 的 年 代 , 当 因 为早在 “ ” 我 家是 =级 台阶时 ,我 ” 三 “ 的家 乡就 已 经是“ 从二 级到十几级的都有” 。不管如何 , 父 亲 的物 质 日标 的 实 现却 带 来 了精 神 上 的 困惑 和 迷 茫 。在 造 屋 和砌 白 阶 的艰 苦 中 , 亲 一 度 自 父 信 、 观 、 拔, 乐 挺 闪耀 着人 性 的 光辉 , 们 感 受 到 我 劳 动 者 的美 和 劳动 的美 。 为什 么 成功 后 父 亲反 而像 变 了一 个人 似 的 , 为一 个胜 利者 却没 有胜 作 利 者的 姿态 和荣 耀 , 背后 到 底隐 藏着 父亲 什 么 这 样 的苦 衷呢 ? 父 亲 精神 迷 茫 原 因何 在 呢 ? 为 此 , 者 精 心 地 描 写 了 _处 细 节 , 父 作 = 三 对
走 进 “ 亲" 神 追 求 的 三 重 门 父 精
细读 《 台阶》
《台阶》综述: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多维

《台阶》综述: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多维姜毅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一经发表就获得好评,并在众多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和较为强烈的反响,先后人选人教版全国统编语文教材、苏教版语文教材和鲁教版语文教材,与中学语文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森祥本人在谈及小说《台阶》的创作缘起时说:“中国文学不乏众多栩栩如生或伟大或平凡的母亲形象,但父亲形象令人遗憾地缺位!⋯⋯即使涉及父亲形象,也往往是板着严厉的面孔,维护着中国持续数千年之久的宗法传统,他们或平面或病态,缺乏人性的温暖与光彩。
”①这种“君臣父子”道统背景下的父亲形象显然是不令人愉快的,作家渴望通过对这种僵化和呆板的父亲形象的打破来触摸亲情和人性的温柔底色。
通过这个新形象的建构,作者希望能够深入解读人物的精神背景,读出父亲形象的丰富性和情感的复杂性。
一、文本研读:还原小说人物的丰富性对小说《台阶》的研究和解读总体来看,共同指向小说人物丰富意蕴的分析与挖掘:(1) “父亲”形象解读;(2) 小说主题研究;(3) 体裁和语言研究;(4) 细节描写研究;(5) 小说结尾问题研究。
我们分别从这五方面出发,对相关研究做一梳理,以期勾勒出《台阶》文本研究的总体现状。
(1)“父亲”形象解读小说中的父亲既有传统父亲严厉威严的一面,又是作者理想亲情的某种寄托,因此在这个“父亲”的身上存在着巨大的审美张力,具有比较丰富的阐释空间和余地。
朱月君指出,小说在提及乡亲对台阶的看法时“乡亲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这里的“戏称”实际上是对台阶象征意义的否定和嘲弄,父亲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因为高台阶而得到真正的尊重,父亲“若有所失”的根本原因是台阶所代表的封建狭隘的等级观念的瓦解。
父亲“所追求的不过是形式上的提高身份而已”,这种虚妄的等级观念最终只能如同在父亲头顶飘来飘去的“一片片旱烟雾”般烟消云散。
这不仅是父亲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中国封建传统给广大劳动人民戴上的精神桎梏。
②无独有偶,徐立也分析了父亲“若有所失”的原因。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台阶》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台阶》课文原文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
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
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
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
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
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
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
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
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
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
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
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
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
父亲把屁股坐在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
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
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
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
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
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
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
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
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
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台阶》教学反思

《台阶》教学反思《台阶》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从小说的文体出发,首先提出问题:课文围绕“台阶”写了哪些事?(从小说情节展开的四要素来分析)。
严谨的文学作品,作者都非常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段与段的过度,思路异常清晰,但我们的学生却往往忽略前后有关联的词句,从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因而,我引领学生抓关键词句,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学生对文本也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
在完成了“写了什么”后,我马上引导学生进入“读懂主旨、读出自己”的教学中。
在这一环节中,我始终扣住关键词“父亲”“台阶”,始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读懂父亲,读懂台阶的含义。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确实要重视,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应在文本的解读、把握中加以体现,对农民的关注、尤其是对农民精神世界的'关注,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学生的认识还是模模糊糊的,所以我分小问题去引导,想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但是,一节课下来后,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遗憾,最大的遗憾是我没有把自己想的东西完成,也就是目标落实不好。
另外,如这么长的一篇小说,如何在一节课中,即能让学生、听者有一整体感,又要在某一点上讲深讲透;又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该如何体现学生评价。
这一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确实没有细加考虑。
但过后反思时,我还是觉得比较难操作。
课已上完,我且把它当作任务完成,但这一堂课会成为我的教学中的财富,激励我上好今后的每一堂语文课。
《台阶》教学反思2周五只有一节语文课,正好开自读课《台阶》,周四晚上我布置学生回家预习这一课,要求做到:读课文,标段序,解决生字词,掌握故事情节。
周五一上课,我先提问预习效果,在小黑板上写了这一课的生字词,要求学生会读并且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含义,提问了几个同学,效果还不错。
然后我有提问了这样三个问题进行检测:1.父亲为什么要造有高台阶的屋子?2.父亲是怎么造起有高台阶的屋子?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前两个问题学生都毫不犹豫地回答了出来,第三个问题有人回答说父亲老了,有人回答父亲不习惯了,我没有急于指正,我们还没有真正开始学习课文,一会学完了他们就知道正确的答案了。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台阶》课文解读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台阶》课文解读在李森祥《台阶》中,父亲虽然建成了九级台阶,可是依然倒在了自家的“门槛”前,依然没有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那份尊严。
那么,父亲该怎么办才能获得那份尊严感呢?迈不过这道坎本就是父亲的宿命。
原因有以下几点——从现实处境上看:首先,父亲一家的经济状况堪忧,也就是将将能够保持温饱水平,这从文本中可以找到很多证据。
父亲脚上穿的是麻筋草鞋,为了把三块青石板背回家,磨破了一双,父亲还感到太可惜。
从父亲为了一双草鞋大为可惜这一点看出父亲的家境不好。
父亲过年才洗一次脚,因为洗脚烧水要烧柴,而一担柴火可以卖一元钱,从这一点来看父亲家条件很不好。
从父亲准备建房的过程中,父亲捡砖捡瓦而不是买砖买瓦,而且还一角一角地积攒,可以看出家里很艰难。
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父亲家境艰难,仅仅能够满足温饱。
而建造新屋建造九级台阶对于父亲来说无疑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这个工程跟我们窘迫的经济条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同时也给父亲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要想造屋,就要勉为其难,举全家之力。
这本身就是在用自己一家人几十年的节衣缩食作为代价,这个代价太大了,大到建好了台阶却失落了幸福感。
其次,造屋对父亲的体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父亲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购置材料,甚至没有足够的条件请足够的工匠,父亲自己和泥,自己备材料。
父亲能够支配的只有自己的体力。
如果说抗三块青石板展示了父亲强壮如牛的体力。
但是在漫长地修建新屋修建台阶的这场马拉松中,父亲无休止地透支着身体,“挥霍”着身体。
在准备建屋的过程中,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父亲连生病的时间都没有给自己留下啊!在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
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
睡下三四个小时,他又安排第二天的活。
最终当新屋建成,台阶建成后,父亲最引以为豪的身体却被掏空了。
一项以身体为骄傲的倔强的父亲,用透支生命的方式换来了新屋的落成,换来了九级台阶。
寻找自读课文“台阶”提升小说教学品质——以《台阶》教学为例

教学探究寻找自读课文“台阶”提升小说教学品质■徐春凤摘要教师应给自读课文的教学内容做减法,抓住文本语言的特点,关注小说留白的余韵,合理运用助读资料等,提升小说教学的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自读教学品质《台阶》《台阶》是统编语文教材七(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小说,是当代小说家李森祥的文章。
按照小说的体式要求,教学重点在于对“父亲”这一形象的把握。
现在的孩子会懂得父亲、理解父辈吗?能够理解经过漫长农耕社会已融进中国人血液中的“农民”这个文化母题吗?我觉得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以今天的生活经历可能难以理解这篇时间久远、又有地域差异的文章。
初中的学生能够进行浅阅读,怎样把浅阅读和这样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文本相结合,如何实现自读有法,提升小说教学的品质,我在执教时做了如下思考和尝试。
一、给教学内容做减法小说教学并非要从字词句到小说各要素的平面铺陈与面面俱到,自读课上,教师要“教”——教学生怎么读懂一篇文章,教师要“导”——给出方向,给出问题,让学生自求答案。
“有法”就是要教学生最想知道的点,教这篇小说最该读的内容。
《台阶》的教学环节极为简略,请学生围绕“父亲”“台阶”两个关键词对小说内容进行概括。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精致细节”的赏析上,情节一带而过。
对于细节的赏析,我引导学生找到切入点,比如“青石板”“洗脚”“气力”,并提醒学生注意文章内容的前勾后连,那么文章的意味就会慢慢显露,如果能进行比较,那么可能有更大的发现。
我先做示范,让学生谈对“父亲”形象的认识,然后回忆“父亲”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或细节,再让学生独立阅读,围绕“父亲”“台阶”找出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以此引导学生探索这位“父亲”的形象,进而完成对小说多元化主题的解读。
生:我赏析第21节细节。
作者在文章中这样写道:“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以《台阶》教学为例兼职编辑崔智博E-mail:***************** 30教学探究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阶》综述: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多维姜毅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一经发表就获得好评,并在众多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和较为强烈的反响,先后人选人教版全国统编语文教材、苏教版语文教材和鲁教版语文教材,与中学语文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森祥本人在谈及小说《台阶》的创作缘起时说:“中国文学不乏众多栩栩如生或伟大或平凡的母亲形象,但父亲形象令人遗憾地缺位!……即使涉及父亲形象,也往往是板着严厉的面孔,维护着中国持续数千年之久的宗法传统,他们或平面或病态,缺乏人性的温暖与光彩。
”①这种“君臣父子”道统背景下的父亲形象显然是不令人愉快的,作家渴望通过对这种僵化和呆板的父亲形象的打破来触摸亲情和人性的温柔底色。
通过这个新形象的建构,作者希望能够深入解读人物的精神背景,读出父亲形象的丰富性和情感的复杂性。
一、文本研读:还原小说人物的丰富性对小说《台阶》的研究和解读总体来看,共同指向小说人物丰富意蕴的分析与挖掘:(1)“父亲”形象解读;(2)小说主题研究;(3)体裁和语言研究;(4)细节描写研究;(5)小说结尾问题研究。
我们分别从这五方面出发,对相关研究做一梳理,以期勾勒出《台阶》文本研究的总体现状。
(1)“父亲”形象解读小说中的父亲既有传统父亲严厉威严的一面,又是作者理想亲情的某种寄托,因此在这个“父亲”的身上存在着巨大的审美张力,具有比较丰富的阐释空间和余地。
朱月君指出,小说在提及乡亲对台阶的看法时“乡亲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这里的“戏称”实际上是对台阶象征意义的否定和嘲弄,父亲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因为高台阶而得到真正的尊重,父亲“若有所失”的根本原因是台阶所代表的封建狭隘的等级观念的瓦解。
父亲“所追求的不过是形式上的提高身份而已”,这种虚妄的等级观念最终只能如同在父亲头顶飘来飘去的“一片片旱烟雾”般烟消云散。
这不仅是父亲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中国封建传统给广大劳动人民戴上的精神桎梏。
②无独有偶,徐立也分析了父亲“若有所失”的原因。
他指出:①父亲渴望“尊重”的追求并没有真正实现,因为台阶的提高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提高”,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地位;②“台阶”的落成客观上疏远了父亲和乡亲的关系,“过去的无拘无束、坦诚融洽已经不那么自然平静,心理上似乎与乡邻们产生了些许鸿沟,有了一定的距离”;③“台阶”落成,父亲再没有为之奋斗的目标,“顿感无所适从”。
③朱月君的论文点出了“父亲”对“台阶”所象征的封建等级观念的迷恋,而茅海川却认为《台阶》中的父亲是人性开始觉醒的农民形象。
和以往鲁迅、老舍笔下的农民形象不同的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不仅要求能温饱,而且要求获得社会地位,获得人们的尊重,这是较高层次上的人性追求,这也是这篇小说的最大亮点。
④这无疑赋予了“台阶”以积极和正面的意义,引导我们不仅要“正视农民贫困这个社会现象,还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深切关注和重视这个问题,从而提出尖锐的批评和引发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⑤。
茅海川能将“父亲”这一形象放在社会和时代的大背景下加以解读,显然关注了这一形象的社会价值。
王君认为,尽管父亲身上有很多悲剧因素,但并不等于父亲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如果过分强调父亲身上的悲剧因素,可能引发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负面思考,甚至有可能使学生鄙视劳动和轻视底层劳动者;艰苦奋斗不是导致父亲悲剧的原因,也不能因为父亲最后的失落而否定父亲此前各种辛勤努力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台阶》以及这一类作品的教学价值定位”。
父亲身上体现出来的善良、勤俭、坚韧等美德不应当被他最后的失落情绪所抹杀,值得深思的问题倒是,为什么像父亲这样勤劳质朴的农民始终没有能够有效地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和社会地位。
⑥王君在这篇论文中否定了将父亲最后的痛苦归结为“房子建成了但其社会地位的提升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期待”和“提升家庭地位的虚荣心没有得到满足”等说法,也否定了对父亲“台阶意识”的嘲笑,认为“用这样的‘精英阶层’才可能有的价值观来衡量父亲根本就是荒谬的”。
有鉴于此,她认为,应当在教学中着力强调父亲艰苦创业的草根精神,即便父亲有些“可悲”,但他的伟大也远远超越了他的可悲。
顾月华用禅宗修行的所谓“三境界”来比附“父亲”的人生轨迹,赋予了父亲的人生以别样的审美意趣。
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父亲形象由原我的素朴到自我的觉醒,从混沌中生发出自我意识,挣扎着探寻自身的价值,而“高台阶”就是其自身价值的载体。
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父亲由自我的觉醒到无我的执迷,锁定了建高台阶的目标后,父亲几乎是废寝忘食,不知疲倦,毕其一生心血于高台阶上,最终建成了九级台阶的新屋。
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父亲没能由无我的执迷上升到真我的彻悟,反而迷失了自我。
他看不懂自己坎坷的人生,更找不到未来之路的方向。
⑦该文对父亲的人生进行了诗意的解读,但解读过程有生搬硬套的痕迹,有“六经注我”之嫌。
(2)小说主题研究胡培荣指出,《台阶》使用具有强烈隐喻色彩的语言揭示了人生的两重困境:①目标一旦实现,人生就容易“从充实的顶峰坠人空虚的深渊”,而这正是“许许多多人正在面临和将要面临的困惑”;②经过努力获得的目标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使人获得满足,相反却令人感到了强烈的空虚感。
这两重困境的提出,无疑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达到了哲学和形而上学的高度。
王蕊认为,父亲身上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和封建传统文化的合流铸就了这样一个复杂而有血有肉的人物,父亲的勤奋努力固然成就了“九级台阶”,但由于他将人生的成功奠定于封建传统等级观念的基础之上而最终导向了虚无和梦想的破灭,“在父亲的身上折射着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和文化”,这种与消极文化的“合谋”酝酿了父亲的悲剧性结局。
该文着力探讨了个人与封建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指出中国农民只有摆脱封建观念的束缚,“把目光投到大山外面的世界”,才能站在更高的“台阶”上实现人生的价值。
沈红芳指出《台阶》引导人们关注过程的意义,无论是父亲还是“我”在建造台阶的过程中都兴致勃勃、激情昂扬,但台阶建成后,父亲的整个生命顿时委顿了下来,目标一经实现,其全部的吸引力就消失了,“父亲在终极目标的召唤下,使自己近一生的过程充满了情趣、活力、力度……但是,当父亲将这终极目的给以实在化,他在到达目的之后,他的生命活力、意义也就消失了”,要避免这种意义的虚无就应当“用新的努力与期待”来充实意义的真空。
⑩该文从本体论的高度探究了《台阶》的主题内涵,给人以启发。
王君认为,《台阶》揭示了个体乃至群体生命的一系列尴尬和悖论:①“跨越式的追求让人生的选择成为两难”。
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更高层次需求的实现是以低级层次需求的实现为前提的,《台阶》中父亲的尴尬在于,基本温饱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就要追求更高的精神和社会性满足,其失败是必然的。
②“跨越式的精神追求不一定能够使人享受到相应的精神愉悦”,表现在三方面:父亲的精神并未在造屋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父亲没有能力用新的生活方式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台阶的造成剥夺了最为珍视的劳动力。
王君最后得出结论: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永恒的悖论。
苟翰认为要理解《台阶》的主题必须搞清三个问题:①父亲为什么切盼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因为高台阶的建成标志着父亲的人生顶峰。
②“九级台阶”给父亲带来了什么?新环境与长期自卑心理的不协调导致了父亲的心态恶化。
③年老的父亲精神状态如何?父亲无聊、空虚、迷惘、“若有所失”。
作者由此得出结论:小说呼唤人们走进农民内心世界,在提高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改善农民精神生活,尊重农民人格,鼓励农民与时代共同进步。
徐江认为,“筑造”的本质“是为人们栖居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人们往往遗忘了这一本质,让“筑造”承载起本不应该承载的东西,从而导致了“筑造”的异化,违背了“筑造”的初衷。
小说《台阶》生动地诠释了这种“筑造”的异化给人带来的伤害。
他认为应当从父亲的“筑造”经历中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在今天这个现实世界上‘栖居’,特别是要学会为自己的生命定位、定向,保证自己在相应的层级、相应的空间有满意快乐的生活”。
该文从存在主义的高度解读了《台阶》的主题内涵,为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提供了启示。
彭明凯将《台阶》的主题概括为:生命的诗意和生活的沉重。
他指出,小说可以新台阶建成时放鞭炮为标志分成前后两部分,前者以儿童的视角阐释了生命的神奇和诗意,后者则通过成人的视角来解读生活的沉重和困苦,经由这种前后的对比和反差,《台阶》“让读者认识到我们这个民族在精神上的一代代的传承与延续是如此的沉重而又富有诗意”。
(3)体裁和语言研究按照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中的分类,关于文学作品体裁和语言的研究属于内部研究,目前《台阶》的内部研究相对薄弱。
一般认为《台阶》从体裁上来看是一个典型的短篇小说,但是徐树忠的研究得出了不尽相同的观点。
他认为,《台阶》具有三个重要特点:①《台阶》明显具有情节淡化的倾向。
②《台阶》文字简洁、质朴,但不缺乏美感。
③不同于小说人物的虚构,《台阶》人物真实可信,一个真实的人,一段真实的故事,一个真实的结尾成就了父亲坚韧的、有毅力的、自强的、谦卑的、真实的人物形象。
由此,作者得出结论:《台阶》是一篇具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
夏熔亮通过丰富的文本证据,分析了《台阶》中叠词的几方面作用:①暗示自家台阶低矮;②揭示父亲生存状况;③烘托父亲复杂心理;④凸显父亲劳动艰辛;⑤表现父亲关注之情。
这些分析建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是可靠的。
(4)细节描写研究缪建琴则抓住了解读小说的两个关键细节:①“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从没觉得因为台阶的造成自己的地位有了提高”是父亲前后态度变化的分水岭,之前的辛勤努力由于受到了人们的漠视,父亲的精神状态发生了根本的转变;②“这人怎么了?”中的“这人”不仅是父亲自指,更是指“家庭之外的其他村民”,含蓄地表现出父亲对别人漠视自己劳动成果的“耿耿于怀”。
第②点对语言细节的解读是特别富有创见和具有说服力的。
吴青松通过丰富的文本证据归纳出《台阶》细节描写的五种作用:①细节描写反映时代背景;②细节描写折射父亲心理;③细节描写反映父亲性格;④细节描写勾勒人物形象;⑤细节描写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5)小说结尾问题研究小说结尾问题的研究本属父亲形象的解读和小说主题的探究之范畴,但因这几篇论文之间存在彼此争鸣的关系,故单列一项,加以综述。
2007年开始,围绕小说《台阶》结尾是否败笔这个问题,展开了一场争鸣。
杨先武首先指出,父亲刻苦努力建造台阶固然可敬,但把改变社会地位的希望寄托在加高台阶上显然是荒谬和可悲的,而小说中叙述者“我”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封建传统束缚下错误观念对父亲的伤害,而是简单地将父亲的失落归结为,“父亲老了”,显然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是一种败笔。
针对这一观点,王君认为《台阶》的这个结尾恰恰是画龙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