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启林2015头颈部梭形细胞肿瘤
头皮巨大鳞状上皮细胞癌1例

头皮巨大鳞状上皮细胞癌1例雍利军;钟冬胜;贾元光;龚洪福【期刊名称】《西部医学》【年(卷),期】2009(21)8【摘要】病例女性,38岁,已婚,农民。
因头部新生物6+月于2007年3月30日入住我科。
入院前6+月,患者感左侧颞枕顶头皮瘙痒,故而抓挠,致头皮破损、感染。
患者在打工劳作时,长期接触化工原料后,头皮破损处出现新生物,且渐长大,并有脓性分泌物。
入院前患者感左侧颞枕顶头皮疼痛。
查体:体温正常,枕顶及双侧颞后份可见头皮瘢痕(幼时烧伤所致),无毛发生长。
左枕顶及颞部可见一约18.0cm×14.0cm大小新生物,菜花状,中心已溃烂,边缘显著高起,溃疡底部呈肉红色,高低不平,有乳白色颗粒样坏死组织,触之易出血,可见痂壳,其下有脓性分泌物,并有异常臭味,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头CT扫描,颅骨及颅内未见明显异常,提示左颞枕顶头皮肿块。
入院后取病理组织检查提示为“高分化鳞状上皮细胞癌”。
【总页数】1页(P1426)【作者】雍利军;钟冬胜;贾元光;龚洪福【作者单位】广元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四川,广元,628000;广元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四川,广元,628000;广元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四川,广元,628000;广元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四川,广元,6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5【相关文献】1.头皮巨大鳞状细胞癌1例 [J], 姜亚楠;张娇;李海燕;朱定衡;林尔艺;潘慧清;陈永锋2.头皮巨大鳞状细胞癌1例 [J], 和华元;张玉龙;李秀明3.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联合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对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的诊断意义 [J], 杨飞翔;江俊青;罗克锴;赵铮4.用头皮扩张器修复头皮巨大缺损 [J], 刘新;鲁守龙;应奇;许建平5.巨大角膜鳞状上皮细胞癌1例 [J], 姜荣涛;王昕;洪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GNA13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现状

GNA13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现状柯晓康;敖启林【摘要】Gα13是G蛋白G12亚家族中的一员,由G蛋白α亚基13 (GNA13)基因编码,该基因位于人类17号染色体上,功能包括调控细胞的形态、收缩、迁移和分化成熟等.GNA13与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并介导细胞增殖、分化和肿瘤性转化;其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能调控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且在不同的恶性肿瘤中,GNA13的表达及其意义不尽相同,确切的机制尚需进一步分析.该文着重对GNA13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8(034)010【总页数】4页(P1119-1122)【关键词】GNA13;Gα13;信号通路;恶性肿瘤;文献综述【作者】柯晓康;敖启林【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武汉43006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研究所/同济医学院病理学系,武汉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1 G蛋白的结构及功能G蛋白属于细胞内蛋白家族的一员,在多种细胞类型中作为增殖、分化和凋亡的介质,由Gα、Gβ和Gγ三种亚基组成,而Gα亚基又由Gq(包括Gα14、Gα11、Gαq)、Gi(包括Gαi1、Gαi2、Gαi3、GαoA、GαoB、Gαt1、Gαt2、Gαz)、Gs(包括Gαs、Gαolf)和G12(包括Gα12和Gα13,分别由GNA12和GNA13基因编码)四个亚家族组成。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 GPCRs)被称为7次跨膜受体,能接收细胞外信号(如:神经递质、激素、磷脂和生长因子等)并传导给G蛋白,且GPCRs可通过与特异的激动剂或配体结合,导致G蛋白快速活化(结合GTP)和细胞内第二信使的调节(如cAMP和细胞内Ca2+水平),故在不同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1]。
G蛋白活化周期持续受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regulators of G protein signaling, RGS)蛋白调控,且在细胞反应迅速激活(Gα与GTP结合,与Gβγ分离)和失活(Gα与GDP结合,且与Gβγ结合成三聚体)中起重要作用[2]。
普瑞巴林用于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相关神经性疼痛的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26 12 7 9 11 69(67,71) 48.72±5.44 48(73.85) 24(36.92) 6.34±1.37
23
23
11
10
11
15
5
6
14
11
· · 论著 803
t/χ2/Z
0.028 0.852 0.161 0.221 1.203 0.058
P
0.867 0.395 0.688 0.825 0.422 0.809
愤怒 / 敌意 4.52±2.13 2.21±0.67 4.43±2.09 3.08±0.74*
活力
9.12±2.47 11.87±4.35 9.23±2.59 11.09±3.88
疲惫 / 习惯 3.91±1.78 2.24±0.83 4.05±1.63 3.12±0.93*
混乱 / 困惑 4.04±1.22 2.23±0.55 4.09±1.33 2.49±0.38*
总分
16.13±5.77 9.12±2.77 16.57±5.98 13.34±3.13*
WHOQOL-BREF 评分
生理 心理 社会关系
49.87±15.84 65.72±15.23 58.03±19.38 70.76±18.04 59.95±15.84 72.38±16.72
50.13±18.55 58.44±14.72* 57.69±18.82 65.73±17.54* 61.33±17.49 64.23±8.17*
工作
4.23±2.54 2.21±1.03 4.19±2.43 2.79±1.01*
社交关系
2.81±0.96 1.34±0.47 2.89±0.98 1.42±0.68
睡眠
头颈部鳞癌的研究趋势及新进展

头颈部鳞癌的研究趋势及新进展张洪瑞,苏本香,庞艳,孙月茹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口腔教研室,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摘要]头颈部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为发生于口腔、咽、喉黏膜上皮的鳞癌,吸烟、酗酒与促进口腔及喉部鳞癌形成存在相关性,咽部鳞癌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有关。
头颈部鳞癌有多种治疗方式,特别是以分子靶向治疗为代表的药物治疗快速发展。
本文具体探讨与分析了头颈部鳞癌的流行病学状况,阐述了头颈部鳞癌的形成机制,综述了头颈部鳞癌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西妥昔单抗、免疫检查点分子抑制剂、贝伐珠单抗。
[关键词]头颈部鳞癌;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分子抑制剂;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中图分类号]R73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4)01(b)-0194-05 Research Trends and New Advances in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ZHANG Hongrui, SU Benxiang, PANG Yan, SUN YueruStomatology Department, Hulunbuir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Hulunbuir,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021000 China[Abstract]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 is a squamous carcinoma that occurs in the mucosal epithelium of the oral cavity, pharynx and larynx. Smoking and alcohol abuse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oral cavity and larynx,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pharynx is associated with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There are various treatment modalities for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pe‐ciall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rug therapy represented by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This article specifically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epidemiological status of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describ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for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etuximab, immune checkpoint molecular inhibitors, and bevacizumab. [Key words]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Immune checkpoint molecular inhibitors; Bevacizumab; Cetuximab头颈部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是一组起源于口腔、咽、喉的鳞状上皮细胞的异质性肿瘤,当前其发病率逐年增加,且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1]。
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3例并文献复习

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3例并文献复习Imagingmanifestationsofsolitaryplasmacytomaofskull:reportofthreecaseswithliteraturereview王晓冬1ꎬ陈殿森1ꎬ程敬亮2ꎬ孙继锋11.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㊀河南㊀洛阳㊀471003ꎻ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㊀河南㊀郑州㊀450052㊀㊀ʌ摘㊀要ɔ㊀目的㊀探讨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㊁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ꎬ提高对该病诊断水平ꎮ方法㊀回顾性分析3例病理证实的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影像学表现与临床资料ꎬ复习相关文献ꎬ分析其影像学特点ꎮ结果㊀3例病灶位于顶骨1例ꎬ额骨1例ꎬ斜坡1例ꎬMRI中T1WI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ꎬT2WI为等或混杂稍高信号ꎬ边界清晰ꎬ2例伴软组织肿块ꎬCT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ꎬ边缘无骨质硬化ꎬ邻近脑实质未见明显水肿ꎮ增强明显强化ꎮ结论㊀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ꎬ但需同脑膜瘤㊁嗜酸性肉芽肿㊁淋巴瘤㊁脊索瘤等鉴别ꎬ确诊需病理㊁影像学及临床相结合ꎮʌ关键词ɔ㊀颅骨ꎻ浆细胞瘤ꎻ诊断ꎻ鉴别诊断ꎻ体层摄影术ꎬX线计算机ꎻ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738.1ꎻR445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19)09 ̄1598 ̄04㊀㊀浆细胞瘤(Plasmacytoma)是一类起源于骨髓造血组织㊁以分泌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异常增殖为特点的恶性肿瘤[1]ꎮ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plas ̄macytomaofboneꎬSPB)占全部浆细胞瘤的5%[2]ꎬ较少见ꎬ发病部位局限ꎬ好发于椎体ꎮ发生在颅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罕见[3]ꎮ本文回顾性分析3例颅骨SPB的临床和影像表现特征ꎬ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ꎬ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8月~2018年8月期间经手术/活检病理证实的颅骨SPB3例ꎬ其中男性1例ꎬ女性2例ꎬ年龄64~77岁ꎬ平均年龄70.6岁ꎮ病程10天~1年ꎮ1.2㊀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㊁MRI平扫及增强扫描ꎮ使用Siemems3.0TrioTimI ̄classMR磁共振扫描仪ꎮ平扫选用FSE序列的轴位T1WI(TR700msꎬTE12ms)ꎬT2WI(TR2900msꎬTE120ms)㊁FLAIRT2WI(TR8000msꎬTE93ms)㊁DWI(TR700msꎬTE12ms)㊁矢状T1WIꎬ层厚5mmꎬ间隔1mmꎮ注射对比剂钆喷酸葡胺注射液(Gd ̄DTPA)0.2mmol/kgꎬ注射速率为2.0ml/sꎮ延迟扫描横轴位㊁矢状位㊁冠状位ꎬ扫描参数同平扫T1WIꎮCT平扫使用GE64排作者简介:王晓冬(1986 ̄)ꎬ男ꎬ河南洛阳人ꎬ毕业于郑州大学ꎬ硕士研究生ꎬ住院医师ꎬ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工作通信作者:陈殿森㊀教授ꎬ主任医师ꎬ硕士研究生导师㊀E ̄mail:ctdoctor69777@126.com螺旋扫描仪ꎬ扫描参数:电压为120kVꎬ电流280mAꎬ层厚5mmꎬ层间距0mmꎬ经原始图像基础上重建冠㊁矢状位ꎮ对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ꎬ重点观察病灶的位置㊁大小㊁边界㊁信号/密度特点㊁占位效应明显与否㊁有无水肿㊁强化特点以及病灶毗邻关系ꎮ2㊀结果㊀㊀3例颅骨SPB中ꎬ1例位于顶骨ꎬ骨质破坏穿透颅板ꎬ边缘可见残存骨质(图1)ꎬT1WI等信号ꎬT2WI混杂高信号(图2)ꎬDWI为稍高信号(图3)ꎬ边界清晰ꎬ邻近脑实质受压(图4)ꎬ增强较均匀ꎬ明显强化(图5)ꎮ1例位于额骨ꎬT1WI等信号ꎬT2WI等信号ꎬDWI为稍高信号ꎬ增强均匀明显强化ꎮ1例位于斜坡ꎬT1WI等㊁低信号(图6)ꎬT2WI等信号(图7)ꎬDWI为稍高信号(图8)ꎬ增强不均匀ꎬ明显强化ꎮ3例邻近脑实质未见明显水肿ꎬ见表1ꎮ3㊀讨论㊀㊀浆细胞瘤分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 ̄maꎬMM)㊁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plasmacyto ̄maꎬSPB)㊁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plasmacyto ̄maꎬEMP)ꎬ以MM常见ꎮMM指发生在骨髓的多灶性浆细胞恶性肿瘤ꎬ最常涉及骨髓造血最活跃的部位ꎬ依好发部位分别为脊椎㊁肋骨㊁颅骨㊁骨盆㊁股骨㊁锁骨和肩胛骨ꎮEMP多发于上呼吸道ꎬ含口咽㊁鼻咽㊁鼻窦等ꎬ也可发生在胃肠道㊁中枢神经㊁膀胱㊁乳腺㊁甲状腺㊁腮腺㊁睾丸㊁淋巴结和皮肤ꎮ㊀㊀SPB是指单发生于骨的浆细胞瘤ꎬ最常侵犯红8951表1㊀3例颅骨SPB的临床及影像表现序号性别年龄部位临床症状CT表现MRI表现增强术前诊断1女71左顶骨1年前无意发现头部肿块ꎬ渐进性增大骨质破坏穿透颅板ꎬ边缘及内部可见残存骨质㊁稍高密度双凸状等T1混杂长T2较均匀明显强化脑膜瘤2男64右额骨右额部肿块3月ꎬ渐大1周骨质破坏略轻ꎬ稍高密度等T1等T2均匀明显强化脑膜瘤/转移瘤3女77斜坡视物重影伴头疼10天骨质破坏㊁稍高密度等㊁稍长T1㊁等T2不均匀明显强化脊索瘤图1~5㊀女ꎬ71岁ꎮ左顶骨SPBꎮ图1CT轴位(软组织窗)ꎬ内部及边缘可见残存骨质ꎮ图2MRI平扫轴位T2WI左顶部团块状混杂稍高信号ꎬ横跨颅板内外ꎮ图3DWI(b=1000)部分受限为稍高信号ꎮ图4矢状T1WI边界清ꎬ呈双凸形改变ꎬ脑组织受压ꎮ图5增强轴位T1WI较均匀明显强化㊀图6~8㊀女ꎬ77岁ꎮ斜坡SPBꎮ图6MRI平扫ꎬ轴位T1WI呈低㊁等信号ꎮ图7矢状位T2WI呈等信号ꎮ图8DWI(b=1000)受限为稍高信号骨髓丰富的中轴骨和扁骨ꎬ如脊椎㊁肋骨㊁骨盆及颅骨等[4]ꎮ与女性相比ꎬ男性更常见ꎬ中位年龄为55岁ꎮ颅骨SPB罕见ꎬ可发生于颅顶ꎬ颅底和眼眶ꎮ颅顶好发于顶骨ꎬ其次额骨[5]ꎮ颅底病变多位于斜坡㊁蝶鞍㊁颞骨岩部㊁枕骨鳞部㊁外侧部等ꎮ关于SPB是否真正独立目前仍存在争议ꎮ一些学者认为SPB是MM的早期阶段ꎬ据文献[6]报道如果随访足够长的时间ꎬ高达85%的患者的SPB终将演变为MMꎮ但是由SPB发展为MM与初诊为MM患者临床病程㊁症状及预后有明显差异ꎬ同时随诊时间暂无统一标准ꎬ因此多倾向于SPB与MM是明显不同的两种临床类型[7]ꎮ不同于MMꎬSPB病变较局限ꎬ并无明显全身症状ꎬ临床表现无特异性[8]ꎮ大多数症状仅仅是由肿瘤对脑实质及脑神经的压迫所致ꎬ因此ꎬ主要的症状取决于病变的位置ꎬ例如发在在前额部的肿瘤常引起情感困扰㊁抑郁㊁乏力㊁悲伤等精神症状ꎮ发生于蝶鞍斜坡区者直接或间接压迫颅神经ꎬ最常涉及第六脑神经ꎬ多表现为外展及动眼神经的麻痹ꎬ可出现视力缺陷㊁复视㊁头痛等症状[9]ꎮSPB包括颅骨SPB的诊断标准[10]为:1)病理证实为单克隆浆细胞导致的单发骨质破坏ꎻ2)除病变外的其他骨骼X线检查无异常ꎻ3)局部病变以外的骨髓行细胞形态学检查及活检无异常ꎬ浆细胞比例<5%ꎻ4)无系统性浆细胞疾病引起的贫血㊁高血钙或肾功能损害ꎻ5)血清或尿液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缺乏或水平低下(<2g/dL)ꎮ本组3例均符合上述标准ꎮ典型浆细胞瘤由分化程度不一㊁弥漫性圆或椭圆的肿瘤性浆细胞构成ꎬ间质成分较少ꎮ分化好的肿瘤细胞ꎬ形态与正常浆细胞类似ꎮ分化较差的瘤细胞异型性比较大ꎬ可见双核瘤细胞ꎬ核质比大[11]ꎮ关于免疫表型ꎬ文献报道[12]多数浆细胞性肿瘤不表9951达CD19㊁CD20ꎬ但多数表达CD38㊁CD138㊁Lambda㊁单克隆表达轻链球蛋白ꎮ尽可能手术切除加辅助放射治疗是多数颅骨SPB的有效治疗策略[13]ꎮ因浆细胞肿瘤具有极好的放射敏感性ꎬ还有报道称单纯活检和放射治疗后完全治愈ꎮ有研究发现颅底SPB常进展为全身性病变ꎬ而颅顶骨SPB患者长期预后相对较好[5]ꎮ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做出正确诊断ꎮ骨SPB典型影像学特征为松质骨内穿凿样的溶骨性㊁膨胀性骨质破坏ꎬ骨皮质变薄㊁不完整ꎬ骨破坏区边缘可见环形壳状残存骨质结构ꎬ无明显骨膜反应ꎬCT可以较好的反映ꎮ瘤体穿破骨皮质后形成软组织肿块ꎬMRI检查一般为等T1等T2信号ꎬ强化均匀明显[14]ꎮ也有报道T2呈混杂稍高信号ꎮ锐利的边界ꎬ缺乏骨硬化和骨膜反应轻是孤立性浆细胞瘤的特征ꎮ颅骨SPB也符合上述特征ꎮ本组2例术前误诊脑膜瘤ꎬ回顾性分析颅骨内外板均有压迹ꎬ并不支持脑膜起源病变ꎮ1例误诊脊索瘤ꎬ脊索瘤易囊变㊁出血㊁坏死ꎬ多钙化ꎬ常呈混杂信号ꎮ除此之外ꎬ有研究认为利用99mTc ̄TF进行脑SPECTꎬ也对SPB的诊断有帮助ꎮ99mTc ̄TF是一种常用于心肌灌注成像的亲脂性阳离子二膦ꎬ其整体摄取机制有赖于局部血流量和细胞膜完整性ꎮZigourisA等[13]发现肿瘤细胞对99mTc ̄TF明显摄取ꎬ这可以通过肿瘤的高血管分布和代谢活动来解释ꎬ也可以通过病灶没有血脑屏障来解释ꎬ其允许99mTc ̄TF从细胞中泄漏ꎮ但是ꎬ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99mTc ̄TF显像在诊断该肿瘤中的有效性与特异性ꎮ颅骨SPB常需鉴别的肿瘤有:1)脑膜瘤:脑膜瘤通常引起邻近骨质增生㊁硬化ꎬ主体在内板下ꎬ而颅骨SPB通常表现为以板障为中心并穿透颅板的双凸状肿块ꎮ脑膜瘤广基底附着于硬脑膜ꎬ脑膜尾征较常见ꎬ很少引起溶骨性骨质改变ꎬ当脑膜瘤引起颅骨破坏时ꎬ往往体积较大ꎬ会引起邻近脑实质不同程度水肿ꎬ而颅骨SPB多无脑水肿ꎮ脑膜瘤多由颈外动脉等供血ꎬ而颅骨SPB血供通常来自头皮动脉ꎻ2)嗜酸性肉芽肿ꎬ是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一种ꎬ多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人ꎬ常单发ꎬ一般病灶较小ꎬ破坏内外板程度不同ꎬ边缘常呈 斜坡状 或 双边状 ꎬ其内可 纽扣状 的死骨[15]ꎻ3)淋巴瘤:多呈穿透性生长模式ꎬ软组织肿块较大而皮质破坏轻微ꎬ骨皮质轮廓基本可见ꎻ4)脊索瘤:好发于斜坡ꎬ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ꎬ内部常见多发点状或片状钙化ꎬ易囊变㊁出血㊁坏死ꎬ影像表现混杂密度/信号ꎬ增强不均匀强化ꎮ发生于斜坡SPB常为等信号ꎬ增强均匀强化ꎻ5)骨肉瘤:长骨好发ꎬ少数累及颅骨ꎬ溶骨型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ꎬ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ꎬ轮廓模糊ꎮ骨破坏主要发生在颅骨外板ꎬ并且常伴大的颅外软组织肿块ꎬ其内肿瘤骨常见ꎻ6)转移瘤:转移瘤常有原发肿瘤病史ꎬ病程短ꎬ肿瘤生长快ꎬ可多发或单发ꎬ以溶骨型最常见ꎬ瘤周水肿明显ꎮ多发易鉴别ꎬ表现大小不等的溶骨性骨质破坏ꎬ边界不清ꎬ邻近可伴有较小软组织肿块ꎮ少数单发ꎬ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体积均较大ꎬ类似原发恶性骨肿瘤ꎬ但是颅骨SPB内部往往可见残留碎骨影ꎮ综上所述ꎬ颅骨SPB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ꎬ结合溶骨性骨质破坏伴周围软组织肿块ꎬ无骨质硬化边缘ꎬ边界锐利ꎬ内部残存骨质结构ꎬ明显强化ꎬMRI信号较均匀等特点有助于明确诊断ꎬ同时反映肿瘤解剖毗邻关系㊁浸润范围等ꎮ但需同脑膜瘤㊁嗜酸性肉芽肿㊁淋巴瘤㊁脊索瘤㊁骨肉瘤㊁转移瘤等鉴别ꎮ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㊁影像及临床三者结合ꎮ参考文献:[1]白洁ꎬ程敬亮ꎬ高安康ꎬ等.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解读[J].中华放射学杂志ꎬ2016ꎬ50(12):1000 ̄1005. [2]KumarRꎬKumarNꎬMohindroSꎬetal.Solitaryplasmacytomaoftemporalbone:ararecasereport[J].AsianJNeurosurgꎬ2017ꎬ12(1):95 ̄97.[3]RaghavendraHꎬKumarMDꎬPanigraghiMꎬetal.Solitarygiantextraduralplasmacytoma[J].AsianJNeurosurgꎬ2017ꎬ12(4):721 ̄723.[4]李志军.额骨浆细胞瘤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1ꎬ21(4):499.[5]焦风ꎬ刘波ꎬ梁冶矢.颅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一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全科医学ꎬ2014ꎬ17(24):2895 ̄2896ꎬ2900. [6]GangadharKꎬSanthoshD.Radi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prima ̄rymalignantskulltumors:areview[J].ClinNeurolNeurosurgꎬ2012ꎬ114(7):833 ̄839.[7]王亚玲ꎬ靳激扬ꎬ陈苓珊ꎬ等.孤立性浆细胞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ꎬ2013ꎬ32(2):196 ̄201.[8]杨宁ꎬ成志勇ꎬ李田阳ꎬ等.青少年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1例报道[J].肿瘤防治研究ꎬ2017ꎬ44(1):79 ̄80. [9]GagliardiFꎬLosaMꎬBoariNꎬetal.Solitaryclivalplasmocyto ̄mas:misleadingclinicalandradiologicalfeaturesofararepathol ̄ogywithaspecificbiologicalbehaviour[J].ActaNeurochirꎬ2013ꎬ155(10):1849 ̄1856.[10]何亮ꎬ张恒柱ꎬ董伦ꎬ等.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一例报道[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ꎬ2012ꎬ11(3):307 ̄308.[11]陈荣ꎬ肖香佐ꎬ鄢心灵.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ꎬ2016ꎬ35(7):1070 ̄1073.[12]NolonKDꎬMoneMCꎬNelsonEWꎬetal.Plasmacellneo ̄0061plasmas.reviewofdiseaseprogressionandreportanewvariant[J].SurgOncolꎬ2005ꎬ14(2):85 ̄99.[13]ZigourisAꎬDrososDꎬAlexiouGAꎬetal.Primaryplasmacytomaofthecranialvault:acasereport[J].CasesJournalꎬ2009ꎬ2(1):9154 ̄9154.[14]侯欣怡ꎬ高京生ꎬ高培毅.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J].放射学实践ꎬ2015ꎬ30(11):1099 ̄1101.[15]傅剑雄.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附6例报告)[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3ꎬ23(11):1848 ̄1850.[16]岳松虹ꎬ魏晋艳ꎬ曹向荣ꎬ等.外周T细胞淋巴瘤颅骨表现一例[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4ꎬ22(8):576ꎬ580.(收稿日期:2018 ̄11 ̄05)急性肺栓塞胸部继发性改变的CT肺动脉成像临床分析ClinicalanalysisofCTpulmonaryangiographyofsecondarychagesinpatientswithacutepulmonaryembolism时倩倩ꎬ袁玉山ꎬ张㊀蕊ꎬ张娜娜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㊀安徽㊀阜阳㊀236000㊀㊀ʌ摘㊀要ɔ㊀目的㊀探讨急性肺栓塞胸部继发性改变的CT肺动脉成像(CTPA)特征ꎮ方法㊀分析我院145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资料ꎬ根据栓塞部位不同划分为中央型组和周围型组ꎬ记录和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和继发的影像学表现ꎮ结果中央型和周围型组在危险分层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ꎬ两组在年龄㊁性别㊁BMI㊁吸烟史㊁各临床症状㊁创伤或手术史㊁肿瘤㊁慢性肺病㊁肺部感染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ꎮ中央型组急性肺栓塞患者在肺动脉干增粗㊁右心增大㊁肺梗死㊁马赛克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周围型组ꎬ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ꎬ两组在其他胸部继发性改变上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ꎮ结论㊀急性肺栓塞临床表现复杂ꎬ中央型比周围型的急性肺栓塞的病情更严重ꎬ出现肺动脉干增粗㊁右心增大㊁肺梗死㊁马赛克征这些继发改变的的概率更高ꎬ应尽早明确栓塞类型以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ꎮʌ关键词ɔ㊀急性肺栓塞ꎻ栓塞部位ꎻ体层摄影术ꎬ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561ꎻR814.4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19)09 ̄1601 ̄04㊀㊀肺动脉栓塞是常见心血管疾病ꎬ具有潜在致死性ꎬ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ꎬ漏诊率㊁误诊率较高ꎬ未经治疗的病死亡率高达20%~30%ꎬ为此早期正确诊断并及时采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 ̄2]ꎮCT肺动脉成像(computedtomographicpulmonaryangiographyꎬCTPA)的应用ꎬ提高了对肺动脉栓塞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ꎬ被国内外学者所认可[3 ̄4]ꎮ现收集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ꎬ探讨不同栓塞类型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胸部继发性改变的CT肺动脉成像特征ꎬ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临床资料收集2017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145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资料ꎬ均经CTPA诊断证实为急性肺栓塞ꎮ所有患者入院24h内行CTPA检查ꎬ符合«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5]相关诊断标准ꎮ患者男性70例ꎬ女性75例ꎬ年龄20~82作者简介:时倩倩(1984 ̄)ꎬ女ꎬ安微阜阳人ꎬ毕业于蚌埠医学院ꎬ本科学历ꎬ主治医师ꎬ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岁ꎬ平均(52.32ʃ3.51)岁ꎮ临床主要表现气短及呼吸困难ꎬ咳嗽咳痰ꎬ心慌不适ꎮ本文经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ꎬ且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ꎮ1.2㊀检查方法采用飞利浦公司256层螺旋CT机ꎬ经肘前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ꎬ含碘350mg/ml)总量45mlꎬ注射流率5ml/s并以同样的速度予以生理盐水40mlꎮ扫描延迟时间采用团注追踪技术ꎬ触发感兴趣区(ROI)设置在上腔静脉ꎬ当阈值达到100HU时ꎬ延迟5~6s自动触发扫描ꎮ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到双侧肋膈角平面ꎮ1.3㊀图像分析由2位高年资主治以上医师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ꎬ根据栓塞部位不同划分为中央型组(n=60)和周围型组(n=85)ꎮ记录两组的临床特征和继发的影像表现ꎬ对患者的危险分层按照欧洲心脏病协会于2008年出台的急性肺栓塞诊治指南[6]ꎻ胸部继发改变的观察项目主要有:肺动脉高压㊁右心增大㊁心包积液㊁肺梗死㊁马赛克征㊁肺纹理稀疏㊁胸腔积液㊁肺不张等ꎮ1061。
金龙胶囊用于中晚期恶性肿瘤放疗患者的疗效分析

金龙胶囊用于中晚期恶性肿瘤放疗患者的疗效分析
刘琳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0(029)002
【摘要】目的:观察中晚期恶性肿瘤使用金龙胶囊与放疗结合应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对两组不同治疗组进行对比分析.把68例中晚期恶性肿瘤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的剂量和放疗方法相同.结果:放疗结束3个月后,治疗组前后时比T淋巴细胞亚群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两组进行对比临床分析,把金龙胶囊与放疗结合应用于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能增强患者的疗效和免疫能力.同时能减少患者放疗反应的发生率.
【总页数】1页(P21-21)
【作者】刘琳
【作者单位】贵州铜仁地区医院肿瘤科,554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5
【相关文献】
1.紫杉醇联合顺铂用于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分析与护理体会
2.累及野适形调强放疗用于肺癌患者局限性脑转移瘤的疗效分析
3.累及野适形调强放疗用于肺癌患者局限性脑转移瘤的疗效分析
4.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应用于脑胶质瘤患者的疗效分析
5.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应用于脑胶质瘤患者的疗效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16(INK4α)及Ki67在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P16(INK4α)及Ki67在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意义陈瑛; 黄磊; 袁静萍; 张庆华; 敖启林【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年(卷),期】2009(000)004【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P16INK4α、Ki67的表达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10例正常宫颈、20例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各30例中P16INK4α和Ki67的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P16INK4α在CIN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与正常宫颈和宫颈慢性炎症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ki67在CINⅠ、CINⅡ、CINⅢ的表达三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P16INK4α在判断是否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时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合Ki67标记可以准确判断CIN级别。
联合检测P16INK4α和Ki67可以作为判断慢性宫颈炎与CIN的客观指标。
【总页数】5页(P426-430)【作者】陈瑛; 黄磊; 袁静萍; 张庆华; 敖启林【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妇产科武汉430014; 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武汉430014;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研究所同济医学院病理学系武汉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1【相关文献】1.P16、P63和Ki67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张明伟;孙际燕;孙式荣2.年轻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Ⅰ~Ⅱ级组织中p16InK4a和Ki67的表达及意义 [J], 李思琦;董颖;毕蕙;张晓明;陈锐3.P16、Ki67和MCM5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J], 韩扬;王军臣;符雪莲;丁继莲;史阳;陶昱4.P16INK4α及Ki67在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意义[J], 陈瑛; 黄磊; 袁静萍; 张庆华; 敖启林5.HMGA2、IMP3、p16、Ki67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J], 李琪雁;马丽雅;张云凤;王轶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US-FNAC结合CT、CgA和T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甲状腺髓样癌诊断中的应用

US-FNAC结合CT、CgA和T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甲状腺髓样癌诊断中的应用雷清华;王新方;王雄威;洪练青【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年(卷),期】2024(33)1【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US-FNAC)联合降钙素(calcitonin,CT)、嗜铬素A(chromogranin A,Cg A)、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诊断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ncer,MTC)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7例US-FNAC诊断且术后组织病理学确诊的MTC临床资料和超声特点、细胞病理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细针穿刺标本采用常规涂片1~2张自然风干后刘氏染色液快速染色,现场进行细胞病理学评判,确保取得满意的细胞量,同时将剩余标本注入液基细胞保存液中保存,采用液基薄层制片,HE染色及CT、CgA和T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7例MTC 细胞均中等量到大量,均有散在突出的大细胞、双核细胞、浆样细胞或核偏位不规则细胞;6例伴梭形细胞,细胞病理学表现与MTC细胞学诊断标准基本相符,CT、CgA胞质均弥漫强阳性表达,Tg阴性,细胞病理学诊断为MTC。
结论US-FNAC技术可提高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标本满意度,结合液基薄层制片与CT、Cg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提高MTC术前诊断准确性,对MTC治疗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总页数】6页(P50-55)【作者】雷清华;王新方;王雄威;洪练青【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解剖学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超声影像科;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6.1【相关文献】1.联合检测 CT、CEA 对术中诊断甲状腺髓样癌的意义2.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在甲状腺髓样癌诊断应用中的体会3.99 Tcm-奥曲肽显像联合血清Ct、CEA检测在甲状腺髓样癌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4.CEA与CT在甲状腺髓样癌筛查及诊断中的作用5.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在甲状腺髓样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颈部梭形细胞肿瘤的
病理诊断思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研究所 敖启林
2015.11.昆明
头颈部梭形细胞为主的肿瘤几乎是全身梭形细胞肿瘤的缩影!!!
病种繁多……
分类复杂……
诊断困难……
如何诊断?
一、明确病变性质 良性?
中间型?
恶性?
二、明确组织学类型暨分化方向 上皮肿瘤?
软组织肿瘤?
黑色素细胞肿瘤?
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其它如骨原发肿瘤、副节瘤等?
(一)上皮
1、鳞状上皮:梭形细胞癌
2、肌上皮:瘤或癌
3、腺上皮:涎腺和甲状腺
4、神经内分泌:髓样癌等
梭形细胞/肉
瘤样鳞状细
胞癌
要点:
1、发生于上呼吸消化道黏膜的梭形细胞恶性肿瘤首先考虑梭形细胞癌;
2、异型梭形细胞为主的病变伴有黏膜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甚至浸润癌时支持梭形细胞(肉瘤样)鳞状细胞癌;
3、免疫组化证实:未出现异型鳞状上皮时。
肌上皮瘤肌上皮癌
多形性低级别腺癌涎腺导管癌肉瘤样变型
要点:
涎腺的梭形细胞肿瘤首先考虑肌上皮肿瘤和软组织梭形细胞肿瘤(良性多见,肉瘤罕见),其次为梭形细胞变型的腺癌。
甲状腺未分化癌
伴有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SETTLE)
甲状腺髓样癌
甲状腺滤泡性腺瘤伴梭形细胞化生
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有梭形细胞化生
Am J Clin Pathol. 2002 ,117(2):
要点:
1、甲状腺上皮性肿瘤可出现梭形细胞为主的变型:如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性腺瘤/癌(罕见)、髓样癌、未分化癌、SETTLE、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等;
2、甲状腺原发的恶性梭形细胞肿瘤首先考虑未分化癌,肉瘤罕见;
3、免疫组化证实:尤其未分化癌的诊断。
(二)软组织
1、纤维/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2、外周神经肿瘤
3、脂肪细胞肿瘤
4、横纹肌肿瘤
5、血管周细胞肿瘤
6、所谓的纤维组织细胞瘤
7、血管肿瘤
8、分化未定的肿瘤
要点:
1、头颈部软组织梭形细胞肿瘤几乎包括了全身所有软组织肿瘤类型;
2、诊断黏膜和腺体的软组织梭形细胞肿瘤首先要排除上皮性梭形细胞肿瘤(梭形细胞癌、肌上皮癌/瘤)和梭形细胞黑色素瘤;
3、多数病例确诊需要免疫组化证实,少数病例甚至需要分子遗传学检测。
(三)恶性黑色素瘤
1、头颈部恶黑占全身恶黑的1/4-1/6,其中部分发生于上呼吸消化道黏膜;
2、诊断黏膜恶性梭形细胞黑色素瘤首先排除上皮性梭形细胞肿瘤(梭形细胞癌和肌上皮癌),其次是梭形细胞肉瘤;
3、免疫组化证实:缺乏色素或上皮典型病变。
口腔
鼻腔梭形细胞恶黑
(四)淋巴及组织树突细胞肿瘤
1、头颈部是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常见部位,尤其是颈部淋巴结和扁桃体;
2、梭形细胞淋巴瘤十分罕见,主要是大细胞淋巴瘤,尤其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3、其它梭形组织树突细胞肉瘤十分罕见;
4、必须用免疫组化证实。
CD20 DLBCL-梭形细胞变型
三、诊断依据
(一)临床依据:由于生长空间有限,不同性质的肿瘤会对周围组织形成压迫或侵蚀,症状明显而怀疑恶性可能。
1、年龄:
2、部位:
3、病史及症状:
4、影像学:
5、术中所见:
(二)组织学依据:确诊的主要依据,常因取材有限而确诊困难。
1、细胞异型性:核的异型是关键
2、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1)浸润破坏:某些低度恶性肿瘤因取材有限判断困难,如肌上皮癌等。
(2)病变移行:如黏膜上皮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paget样浸润等。
3、辅助检测:免疫组化非常重要,甚至分子遗传学检测。
(1)上皮:PCK/EMA/CK8/18/P63/CK5/6/P40;(2)软组织:SMA/h-caldesmon/Des/Myogenin /MyOD1/S-100/CD34/CD31/TLE1/ALK1/β-catenin
(3)黑色素瘤:S-100/HMB45/MelanA
(4)其它:vimentin/CD99/Syn/CgA/CD56/LCA/ CD21/CD23/CD35
四、头颈部梭形细胞肿瘤举例
病例一,男,57岁。
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异物感,3个月前出现声音嘶哑,无疼痛、咳痰、咳血、发热等症状,消炎治疗无好转。
无肿瘤等特殊病史。
当地医院电子喉镜检查右半喉不光滑新生物运动欠佳,基底部宽厚、质较硬,声门部分遮蔽。
双侧颈部彩超示多个淋巴结肿大。
送检灰白较碎组织伴血凝块
1cm×0.8cm×0.5cm。
您的诊断意见:
(1)梭形细胞(肉瘤样)癌?
(2)梭形细胞肉瘤?
(3)肌纤维母/成纤维细胞非肿瘤增生? (4)中间性/良性软组织梭形细胞肿瘤? (5)梭形细胞黑色素瘤?
尚需进一步做哪些检查?
PCK CK5/6
P63/P40 CK8/18/EMA
Ki67
其它:
vimentin+
SMA、desmin、S-100、HMB45、CD34、β-catenin均-
诊断:
(喉)梭形细胞癌,符合鳞状细胞分化。
(此患者在当地医院颈部淋巴结活检证实为低分化癌)
诊断依据:
(1)临床特征:老年人,无明显症状及诱因,抗炎无效;
(2)喉镜所见:
(3)颈部淋巴结:病理证实为转移性低分化癌
(4)组织学:异型梭形细胞,核分裂象可见;
(5)免疫组化:PCK和CK5/6+,Ki67 LI较高,其它标记物阴性。
病例二,男,55岁。
右颈部包块20余天,间断性头痛及呕吐,无明显诱因及其它症状和特殊病史。
当地医院喉镜检查提示声带麻痹,胸部CT示颈部肿块并压迫右颈动、静脉,未见其它异常;头颈部MRI示右颈部锁骨上T1稍长T2信号软组织影4.8cm×4.2cm×3.0cm,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边界不清,包绕右侧颈内动脉,提示转移肿瘤。
腹部B超及消化内镜未见异常。
当地医院穿刺活检病理提示鳞癌。
送检穿刺组织3条分别为1cm、1.4cm和1.6cm。
您的诊断意见:
(1)梭形细胞(肉瘤样)癌?
(2)梭形细胞肉瘤?
(3)梭形细胞未分化癌?
(4)其它梭形细胞恶性肿瘤?
(5)转移性梭形细胞癌/肉瘤/其它?尚需进一步做哪些检查?
EMA PCK
CK8/18 P63
Ki67
其它:
vimentin弥漫+
CK5/6、P40、CEA、Des、Myogenin、SMA、h-caldesmon、S-100、TLE1、
STAT-6、ALK1、CD31、CD34、ERG、Syn、CgA、CD117、INI-1均-
您的诊断意见:
(1)梭形细胞癌/未分化癌?
(2)未分化梭形细胞/滑膜肉瘤?
(3)伴有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 (4)原发或转移?
尚需进一步做哪些检查?
PAX-8+TG-TTF-1-
诊断:
(右颈部)梭形细胞未分化癌,符合甲状腺未分化癌。
(进一步彩超检查示甲状腺切面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局限性异常回声,右颈部见4.0cm×1.3cm 低回声区,与甲状腺右侧叶分界不清)
诊断依据:
(1)临床特征:中老年人,病情进展快,身带麻痹;(2)影像学所见:肿块较大,压迫并包绕颈内动脉,与甲状腺右侧叶分界不清;
(3)临床检查及症状:未提示其它部位肿块。
(4)组织学:梭形细胞异型明显伴坏死;
(5)免疫组化:PAX-8/P63+,Ki67 LI较高。
(患者化疗后未手术,随诊中)
病例三,男,40岁。
半年前头皮无明显诱因出现包块,起初黄豆大小,逐渐增大,无红肿热痛,触诊包块3cm×2cm左右。
无其他特殊病史。
术中见肿块位于皮下,与皮下脂肪境界不清,下方界限清楚,大小2cm×1cm。
送检较碎组织4cm×3cm×1cm,灰白色,质地较硬。
您的诊断意见:
(1)结节性筋膜炎?
(2)梭形细胞肉瘤?
(3)梭形细胞(肉瘤样)癌?
(4)中间性梭形细胞肿瘤:如纤维瘤病等? (5)其它良性梭形细胞肿瘤?
尚需进一步做哪些检查?
SMA+/Des-/h-caldesmon-
SMA。